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觉悟之路网站整改第三十三章 涅槃寂静

第三十三章 涅槃寂静

        此世虽苦难,亦有乐可寻;虽存在实有,亦应觅非有;此世虽热恼,亦有清凉地;虽三界如火,亦有涅槃城;此世虽恶浊,亦有至善境;虽实有生者,亦有无生地。

        ——《本生故事》

        涅槃是佛法的圆满成就

        人们也许能清晰地以描述的方式,对如此深广的教理进行一番高谈阔论,也许能用华丽美妙的措词,写一本面面俱到的典籍,以想来讲解涅槃的安隐和博大精深。但是,涅槃并不是书写或印刷之物,也不可能纯理性地加以掌握,涅槃是只有通过内在的智慧而证得的出世圣果。

        纯理性的理解涅槃是不可能的,因为,逻辑理无法涉及到它。虽然佛陀言教的逻辑完美无缺,但是,涅槃,佛教的最终目的,超出了逻辑范畴。不过,通过对生命正反两个方面的反省,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逻辑结论——在有为法存在的相待面,一定有苦尽、无生灭的无为法。

        在本生故事的注解中,记叙了释迦牟尼佛的前生,当他为善慧仙人时,曾作如此禅想:

        “此世虽苦难,亦有乐可寻;虽存在实有,亦应觅非有;此世虽热恼,亦有清凉池;虽三界如火,亦有涅槃城;此世虽恶浊,亦有至善境;虽实有生者,亦有无生地。”(1)

        涅槃的定义:

        巴利语,涅槃(nibbana,梵语:Nirvava)是有两个单词NI和VANA组成。NI是一否定分词;VANA是波浪或贪欲意,此贪是联结今生与后世的纽带。(2)

        “涅槃,即远离(NI)所谓的贪欲和欲望。”

        众生只要被贪欲和执著所缚,就要造作新业,此业定会在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中表现出来。当所有形式的贪欲被消除之后,具有再生能力的业力停止了运作,此人即从生死轮回中解脱,而证涅槃。佛教的解脱是从不息的生死之中获得自在,而不是仅仅摆脱罪恶和地狱。

        涅槃也被解释为贪,嗔,痴三火的熄灭

        “三界如火坑。”佛陀说道,“是什么火点燃了此火坑?是由贪,嗔,痴,是由生,老,死,悲伤,忧恼,痛苦,哀愁,绝望等所点燃。”

        一方面,涅槃可以被解释为这些毒火的熄灭。但是,切不可把此涅槃误认为仅仅是此毒火的熄灭,熄灭不是没有了的意思。在这里,毒火的熄灭本身就是涅槃的获证。

        涅槃是虚无?

        说涅槃是虚无仅仅是因为人们还不能以五根来构思它,这同瞎子看不见,就说灯不存在一样不符逻辑。在一个很流行的寓言故事中,一条终日生活在水中的鱼同一只乌龟进行了一番辩论,并得意洋洋地作出结论:陆地不存在,因为它得到的回答都是否定。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鱼,只因一生以水为生,除水以外,其它一无所知。一天,它游到一天到晚嬉耍的池塘里,在这里,它遇到其好友,一只刚从陆地上郊游回来的乌龟。

        “你好,乌龟先生,”鱼说道,“好久不见了,你到哪里去了?”

        “噢,我刚从陆地旅游回来。”乌龟说道。

        “陆地!”鱼大声叫了起来,“你是说陆地,什么叫陆地?没有陆地,我根本没有见过。所以陆地是不存在的。”

        “好呀。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没有人想阻挡你。但不管你怎么说,我去了那儿。”乌龟心平气和地说道。

        “哎呀,说话要有理智,告诉我,你所说的陆地象什么样子。都很潮湿?”

        “不,不潮湿。”乌龟说道。

        “那里很美观、清洁、凉爽吗?”鱼问道。

        “不,那里不美观、不清洁、不凉爽。”乌龟回答道。

        “那里是透明的吗?灯光可以穿过?”

        “不,不透明,灯光不可以任意穿过。”

        “那里很柔软,形状易变,我可以扇动我的双翅,迎头穿过?”

        “不,那里并不柔软和易变,你不能在里面游水。”

        “那里象溪水一样流淌吗?”

        “不,那里并不象溪水一样流淌。” —

        “那里会掀起白沫色的波浪?”鱼又问道,它已经不耐烦了这一连串的“不”。

        “不,”乌龟回答道,“我从来没有见过那里有波浪掀起。”

        “你看,”鱼似胜利者的姿态得意地说道,“我早就说过,你所说的陆地是不存在的。我刚才已问了,你也作了回答,那里什么都不是,不湿不凉,不明不软,不象溪流也没有波浪。既然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那其它还会有什么?你不要再说了。”

        “好,好,”乌龟说道,“你如果顽固地坚持陆地非有,我也只好让你这么想了。但是,无论谁,只要它既知道陆地又知道水,都会把你当成一条愚蠢的鱼。因为你以为你不明白的事就不存在。”

        说着,乌龟转过身去,把鱼抛在身后的小水池里,爬向陆地,又开始了新的一次游旅。(3)

        从这一富有哲理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出,熟识水陆二地的乌龟无法说出陆地的特性,鱼也不可能想象出陆地,因为它只在水中生活。同样的,自由来往于世间出世间的阿罗汉,无法用世间语言准确地向世人解说出世之法,世俗之人也不可能依世间之智觉悟出世之法。

        如果说,涅槃是虚无,那它就有必要与空间相一致。涅槃和空间都是永恒不变的。涅槃是永恒的,是因为内无一物,而空间是无边际无时间。所以,简单地说,涅槃与空间的不同点在于:空问为无,涅槃为有。

        在讲述不同世间存在的时候,佛陀特别提到了空无边处界。

        事实上,涅槃作为一精神获证之果,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涅槃非空无。如果涅槃是空无的话,佛陀肯定不会用如下这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无界(anaota),无为(asamka),不可思议(anupameya),圆满(anuttara),至高无上(para),究竟(para),至善皈依处(parayana),安隐(tana),平安(kaya),不灭(akktara),不死(amati),安乐(santi)。

        “众比丘,不生,非缘起,无造作,无为之境实有。诸比丘,若无此不生、非缘起、无造作、无为之境,则不得从生、缘起、造作、有为中获解脱。正因实有不生、非缘起、无造作、无为之境(4),则能从生、缘起、造作、有为之法中得到解脱。”

        《本事经》说:

        “生、有、造作、和合之法,非永恒,皆有成坏。无常五蕴为众病源,以食养身,非享乐之处,离此赴彼岸,理智,永恒,不生无作,非苦无漏,终结诸烦恼,去苦得安乐。”(5)

        因此,佛法中的涅槃,既非非有,亦非断灭,可以明确地说它非一物,不可圆满地以世俗之言准确无误地说它是何物,其唯有自证。

        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许多典籍大篇地引用阐述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6)

        事实上,此二非二,实为同一,是因生前或死后所得而异名。

        如果修学者自己有足够的修证,即可今生成就涅槃。佛教没有在任何地方说过,究竞涅槃仅来生可证,这样佛教的涅槃不同于非佛教只有后世才能进入的永恒天堂。

        此生即证涅槃为有余涅槃;阿罗汉毁身后,证究竟涅槃,无物质残余的存在,名无余涅槃。在《本事经》,佛陀宣说道:

        “诸比丘,涅槃有二,何为二?有依和无依。由此,诸比丘,即身断除烦恼,所作皆作,抛弃执著,获证圣果,砸碎生命枷锁,正知己得解脱,此人为阿罗汉。彼五根依然存在。只因不空此五根,故彼有苦乐之受,破除贪、嗔、痴名为有依涅槃。”

        “请比丘,伺为无余涅槃?由此,即身断烦恼,……正知己得解脱。此生清凉,不复有乐受。此名无依涅槃。”

        “见道无执著,指示二涅槃,一为此生具,断流但有依,无依为未来,中止一切流,晓知无为法,断流心解脱,深谙佛法者,除有得究竟。”(7)

        [注]

        (1)沃伦,《佛教在传译中》,第6页。

        (2)见那烂陀长老,《阿毗达磨手册》,第317;《哲学概要》,第168页。

        (3)源引於阇拉车罗比丘的小册子,《四谛》。

        (4)根据流疏,此四种名词被当成同义词使用。

        非生(Ajata)意为不是因缘所生(upaccaya),无始(aba愿意为非有)意为未生,因为没有从因缘所生,故非任何一物造作(akata)。存在和生起是有为法特性,如心法和色法,但是涅槃非因缘所生,故是无为法(asamka)。见伍德.沃德?《道德提升华之诗》,第98页,《正如所说》,第142页。

        (5)伍德?沃德,《正如所说》,第142页。

        (6)Sa=同,Upadi=聚合,即心色,Sesa=存留。五蕴被称作为Upadi,因为它们紧紧抓住贪欲和无明不放。

        (7)伍德?沃德,《正如所说》,第144页。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