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觉悟之路在线阅读第二十九章 再生者为何

第二十九章 再生者为何

        此生与彼生,非一亦非二;

        无作者受者,唯有业自流。

        ——那烂陀

        在构成此有情的心法和色法之外,佛教不认为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或永恒灵魂。这一自我或灵魂是人们以神秘的方式,获取于同样神秘的发源处。

        永恒的灵魂永远保持一成不变。如果说,被认为是人之根本的灵魂是永恒的话,人类就不可能有起有落,也就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灵魂在一开始时就会如此多种多样。”为了使永恒天堂的幸福无限存在,无间地狱无休止的痛苦合法化,就绝对有必要构想一个不死的灵魂。

        “应该要说的是,”伯特德露丝尔在《宗教和科学))一书中(1960.PP.132133)写道:“灵魂和肉体的区别已经消失了,如同物质失去其固体性,心识失去其精神性,”然后,他又写道(p.143):“心理学……仅仅是科学的开始。就目前的心理学和物理学而言,无论怎么说,相信永恒的灵魂无法从科学中找到依据。”

        《宇宙之谜》的作者,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写道:

        “神学认为人的创造者把永恒的灵魂(一般被说成是神我的一部分)运息到个人,这种神学理论根据纯粹是一个谜。字宙论认为世界的道德规范化需要人类灵魂永远持续,这种理论依据是一毫无根据的教条。宇宙目的论认为,更高的归宿包括了死后灵魂完善个人缺陷的过程,这种理论依据是一种荒谬的人类学。道德伦理认为,世俗存在的缺陷以及难以满足的欲望必须由另一永恒方面的补偿而获得圆满,这种理论依据充其量不过是一虔诚的希望。人种学认为,如同相信上帝一样,相信永恒是全体人类共同信仰的内在真理。这种理论依据实际上是一大错误。实体论认为灵魂是一简单,非物质,独立存在的实体,不参与死亡,这种理论依据完全是心灵现象的错误观点,这是唯灵论者的荒谬之谈。所有这些和其它相似的理论都是十分危险的。几十年来,它们一直受到科学的批评,从而被彻底地抛弃。”

        如果说,没有任何形式的精神或灵魂从此生传递给下一生,那么,什么是再生呢?

        这个问题的言外之意即是:有一物前往再生了。

        在若干个世纪之前,就商人争论:“因我想,故有我(Cotitosum)。”这是事实,但是首先得证实一下有一个可以思想之我的存在。

        我们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降落,虽然我们都明白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人不可能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虽然看起来确实能够如此。

        万事万物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没有两个时刻完全一模一样。

        佛教同意伯特德露丝尔的观点。他在《宗教与科学》一书中说:

        “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一人。举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如果我看到一个人,同时听他在说话,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所看到的和我所听到的具有共同性。”

        “直到现在,科学家们才不相信有独立不可分割原子的存在。由于足够的原因,物理学家把这?一原子推演为一系列过程。同样的,心理学家发现意识并不是同一个体连续之物,它是由依一定关系,紧密联系结合在一起的往复系列。因此,与此生命肉体相关之事同与此肉体死后相关之事之间是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永生的问题。”

        C.E.M.琼德在《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至此,物质在我们眼皮底下分解了,不再是固体,不复有任持性,不再被强制的规律所决定。更重要的是,不再被人认知。”

        所谓的原子,看起来好似可分的,又是可破坏的。构成原子的电子和质子“能够相互碰撞而抵消,而它们的持续性如同波浪式,没有固定的边界,它们的形状和位置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不是一物的持续。”

        伯克利主教揭示了此所谓的原子只不过是一形而上学上的设想罢了。他认为有一叫做灵魂的精神实体的存在。

        戴维德体姆在经历一番寻找灵魂之后宣称:(人性论)

        “有些哲学家以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紧密地意念着我们所称做的自我,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连续性。他们不用事例证明就断然肯定它们之间的同一性和简单性。对于我来说,当我深入我所称做的自我时,我总是碰到一些特别的冷暖、亮光或阴影,爱或恨,苦或乐等思想等。我从未在任何没有思想的情况下抓住自我。除了思想,我未能观察任何事物。”

        亨利伯格森说:

        “所有意识只是暂时的存在;意识之境非恒常不变。它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从未停止。当变化结束时,意识也终止了。而它本身纯是一种变化。”

        著名的心理学家J,B.华生在其《行为主义》一书中阐述说:

        “没有一人触及过灵魂,也没有人从试管里看见过它,更没有人象接触平时日常经历中相关事物一样与灵魂产生联系。尽管如此,怀疑它的存在就会成为异说,也有可能掉脑袋。即使是在今天,具有社会地位之人也不敢提出疑议。”

        在涉及到灵魂这一问题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写道:

        “就真实被证明了的意识经历这一事实而言,灵魂学说完全是一累赘。没有人能依据科学原理迫使他人同意这一学说。”

        接着,他又总结道:

        “此我是客观知晓事物的经验之合成。知晓这些事物的我本身不能为蕴体。即使是为了心灵学方面的目的,它也不必被认为是超越时间,恒常不变的形而上学方面的实体,如同灵魂,或如同纯粹自我的主体。思想在每一前后时刻有所不同,但是后一时刻的获得,再加上另外一切,才被称之为自己。每一经验事实都可在这种阐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受任何假设的妨碍,除非受到迁流思想和意识之境的影响。”

        最后,这一段有关自我的有趣文章写道:

        “……思想即思想者……”

        这正是2500多年之前,佛陀在恒河流域所说话语的回响。

        佛教教授没有灵魂的心理学,把有情众生看成是由心法和色法构成,而此构成的五蕴又在迁流变化之中。

        在古代,印度圣修者也认为有一个不可分割的原子,并把它叫做初量Paramanu。古人认为36个初量构成一个次量Anu,36个次量构成一个三量tajjari;36个三量构成一个四量

        Ratharenu。可以在太阳光中看到的飘动微粒叫做四量。因此,一个初量是1/46656个四量。佛陀以智慧分析了初量,并且宣称初量是由各种内在相互联系的力量构成,即四大种或物质之体。

        此四大为:地(patejo)。风(vayo)。

        地大为坚固性,为物质的基础。缺此则物体无法占据空间。相互关联的坚性和软性为此大的两种情形。

        水大为粘性(或湿性),与地大不同,它不可触模。正是这一要素使物质分散的原子得以聚合,给予我们形体的观念。当固体物质溶化后,此一要素在形成的液体中变得更为显著。此一要素即使在碾碎成粉的固体微尘中也可以找到。坚固性和凝聚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凝聚力终止时。坚固力也消失了。

        火大为暖性。冷性也为火大的一种。冷暖都被火大所摄,这是因为它们都有成长身体的功能,也就是,一种给予活力的生命力。住和坏就是由于这一火大而生。不同于其它三大,此要素也叫做utu,或条件,因其具有自我再生的力量。

        风大为动性。运动就是由此大而产生。运动被认为是一种力量,或热量的发动者。

        “在物质世界中的运动和热能分别相当于精神世界中的意识和业力。”

        此四大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并与四种衍生物形色多样地结合在一起。此四种衍生物是颜色、气味、味道以及滋养要素。

        此四大及其再生物是不可分离,相互关联的,但一种要素的成份可能超过另外一种。比如,在地大中,坚固性具有压倒优势;在水大中,凝聚性高于其它;在火大中,暖性大于其它;在风大中,动性胜于其它。

        这样,物质是由不断变化的能量和性质构成。根据佛教,物质只延续17个刹那。

        注解者高兴地说一刹那比闪电所需时间的百万分之一还要短。

        意识在此复杂的人体机器中更为重要,它由52个心所组成。受或感受(vedana)为一,想(sanna)为一,剩下的50个被共称为意志活动(行samkhara)。这种翻译并不能完全表达原巴利文的意思。在这些心所中,意志最为重要。所有这些都从意识(vinnana)中生起。

        根据佛教哲学,人无时无刻不在忆念某一事物,或物质或精神,经历一特定的意识。这种意识的时间限度为一刹那,但刹那相续。这样,心所的延续含有时间因素。这种刹那相续的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

        每一意识体有三种形态(ki),灭(bhanga)。

        每一坏灭刹那结束后,立刻引发下一生起刹那。在此恒常变化的生命之流中,每一短暂的意识消失后,即把其一切能量、即把所有深深烙印下来的感觉全部传送给它的后来者。每一新生意识由其前者的潜在能量和另外新增加的内容组成。因此,意识迁流不息,不受阻挠。后一刹那既不与前一刹那完全相同,因为它的构成部分不尽相同,也不是截然不同,因为同属一生命流。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有情,但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具有共同性。

        必须明白的是,意识并不众多独立体构成的锁链,相反地,“它流淌不息,如同河流,不断地从感官支流中纳受持续增长的意识之流,并给予外部世界由此过程中收集起来的思想内容。”(1)它有生的源泉,也有死的出口处。

        这里出现了意识并列迁流的情况,但并不象有些人所认为的重叠。消失了的心所再也不会重现,当前意识绝不会同已经逝去的意识一模一样。这样的情况在不断地变化,从未在两个相续刹那保持一致。深陷愚痴之网的世俗之人错误地把这些显而易见的持续当成一永恒实体,并且把不变的灵魂(臆想中一切行为的造作者和掌管者)引入到这一变化无常的意识之中。四种心理现象,同一种物质现象共同构成五蕴(pancakkhanda)。这一复杂的组合被称做有情众生。

        一个人的自我就是由此五蕴构成。

        大海之水一望无际,但是,大海之水是由无数水滴组成。无量的沙粒构成了海滩,但是,看起来好象一长长的席子。水浪掀起,拍打海岸,但是严格讲来,没有一朵来自湛蓝海底的浪花在海滩上丢失了其自性。在电影艺术中,我们看到移动画面,但是,为了显现这一移动,一系列短暂的图象必须影现在屏幕之上。

        一个人不可以说花的香味依附于花瓣,花蕊,或者颜色。因为香味就在花上。

        同样地,一个人的自性是所有五蕴的组合。

        佛陀常把这整个生灭不断的精神和物质过程叫做自我。但是,这样的称法不是指其同体性,而是指其过程。

        从经验方面讲,佛教不完全否认一自性的存在,但就终极方面而言,佛教不承认有一同一或永恒的实体,不过同时又不否认过程中的延续性。佛教哲学称个人为Santati,意为持续之流。在业力的引发下,此精神和物质现象无休无止的流迁延续.无始无终,除非以八圣道加以终结。佛教以此取代了其它宗教系统的永恒自我或不灭灵魂。

        没有灵魂的往生,轮回怎么可能呢?

        根据佛教,生是五蕴之生起。

        正如物理状态的生起取决于前一状态之因,同样的,此精神和物质现象的出现也是由生前因缘产生。现世生命之过程是过去生贪求生有的结果,而现在世本能的贪欲缘起未来世的生有。

        正如现在一生的生命过程可以不需一永恒的实体而刹那迁流,一系列生命也可以延续,无需任何东西从这一生转送到另一生。

        佛教轮回之说应该同转世理论区分开来。后者指的是灵魂的投胎,以及不变物体的再生。

        在《弥兰陀所问经》和《清净道论》中,那先比丘和觉音论师运用了好多比喻,说明没有一物从这一生转送到下一生的真理。

        灯火之喻就十分引人注目。生命如同灯火,再生即是由此灯之火点燃另一盏灯。生命之火延续下去,虽然有一称作为死亡的断裂。

        弥兰陀王问:

        “那先尊者,再生有无任何东西转生?”

        “没有,大王。再生没有任何东西转生。”

        “请举一例说明,那先尊者。”

        “假如说,一人从一盏灯上点燃另一盏灯,第一盏灯上的光亮将会转生到另外一盏灯吗?”

        “不会,确实不会,那先尊者。”

        “正是如此,大王,再生没有任何东西转生。”

        “再给我举一个例子。”

        “大王,你还记得你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学来的诗句吧?”

        “记得,尊者。”

        “那么,大王,这些诗句从你老师处转到你那儿去了吗?”

        “没有,确实没有,尊者。”

        “正若如此,大王,再生没有任何东西转生。”

        弥兰陀王又问:

        “那先尊者,再生到下一生者为何?”

        “大王,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是不是与此生一样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大王,不是同此生一样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但是以现在生的心法和色法,一人行善作恶。由于这些行为,另外一种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尊者,如果不是与此生相同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一个人不是就不受其恶业的果报了吗?”

        “如果一个人不再生至下一生,他将从恶业中获得解脱。但是,大王,正因为一个人再生至下一生,所以他没有从恶业中获得解脱。”

        “请举例说明。”

        “大王,正如一个人拿走另外一个人的芒果,芒果的主人抓住了他,带到国王跟前,说: ‘国王,这个人拿了我的芒果。’但偷芒果之人却说:‘大王,我没有拿他的芒果。这个人种的芒果和我拿的芒果不同。我不应受到惩罚。’那么,大王,此人会不会受到惩罚呢?”

        “尊者,他肯定会受到惩罚。”

        “为什么?”

        “无论他怎么狡辩,他都要受到惩罚,因为后来的芒果是过去芒果所生长。”

        “正若如此,大王。以此心法和色法,一人作业,或善,或恶。由此业另一心法和色法再生于下一生。因此,此人不能从恶业中逃脱。”(2)

        觉音尊者以回音、灯火、烙印以及镜子中的反射为喻,阐述了这一复杂问题。

        一位现代作家,以一串紧密碰撞的球为比喻,说明这过程。

        “如果一只球滚动碰撞另一只静止的球,移动的球将停止不前,而先前静止的球将会滚动下去。起初滚动的球并没有过去,而是停留在后面,止住不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前一只球的移动,它的动量,它的业力,而不是任何新产生的运动再生到前面一只球。(3)

        同样地,一般来说,肉体死亡之后,业力再生,没有任何东西从这一生转生到另外一生。这一生的最后一刹那消失后,即刻引起下一生的另外一刹那。新生既非绝对相同。因为它已经变化了;又不是完全不同,因为同是一业力之流。这仅仅是特定生命之流的继续,仅此而已,更无其它。

        [注]

        (1)见《哲学概要》,前言,第12页。

        (2)沃伦,《佛教在传译中》,第234,235页。

        (3)阿难陀?库玛罗沙米博士著,《佛陀和佛教的福音》,第106页。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