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觉醒的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悲智具足南普陀——电影《南普陀寺》解说词

悲智具足南普陀——电影《南普陀寺》解说词

        [东海。五老峰。南普陀寺山门。横匾:鹭岛名山。对联: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大悲殿太虚题联:云影波光天上下;涛音松籁海中边。]

        中国东南沿海的岛城厦门,相传古时为白鹭栖息地,素有鹭岛之称。鹭岛南侧,在挺拔秀奇的五老峰下,在云影波光、涛音松籁的环绕之中,一座寺庙错落有致地依山面海而筑,它就是闻名海内外的闽南古刹南普陀寺。

        今天的南普陀寺,庙宇规整,园林优美,信众和游人如织。人们很难忆起,在历史上,它曾历尽沧桑,几度易名,几度兴废。史书记载,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人文翠改建,易名无尽岩。宋人滕翔诗云:“海翻波浪绕群峰,无尽岩前此界空。不是灰心求佛者,片时难在寂寥中。”可见它在宋代还只是海边荒山上的一座野寺。元代寺庙遭废毁,明洪武十八年(1385),诗僧觉光断臂明志,发愿重建,成绩可观,殿堂院舍初具规模,住僧常达百余,易名普照寺。

        [明万历《泉州府志》:“普照院……五代僧清浩建,洪武乙丑僧觉光重建。”洞壁上的觉光和尚石刻:息心断臂。]

        明末清初,普照寺毁于兵乱。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旧观,并增建大悲阁,奉祀观世音菩萨,比照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更名南普陀寺,沿用至今。

        [大悲殿外景,殿内的千手观音。]

        此后二百余年间,经多次重修扩建,至清末民初,形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已是厦门岛上第一名刹。

        [中轴线的主体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

        然而,中国境内,寺庙无数,名刹百千,格局大同小异,建筑各有千秋。南普陀寺之所以闻名海内外,不在它的硬件,而在它的软件。南普陀寺最精彩的篇章是在近代书写的,这就是闽南佛学院的创办。

        [牌匾:闽南佛学院。讲堂。]

        辛亥革命后,中国南方省份思潮持续涌动,人心思变,厦门虽地处一隅,也受到感染。1924年,当时的住持转逢和尚毅然做出决定,把二百多年来一直是禅宗临济宗喝云派子孙道场的南普陀寺改为十方丛林,也就是把师徒相传规制改为开放式的选贤规制,同年会泉法师被推选为首任方丈。第二年,这两位有新思想的和尚即在寺内创办闽南佛学院,建立了东南沿海第一所新型佛教高等学府,会泉兼任院长。其实,这只是一个过渡,两位法师早已瞄准了一个最佳办学人选。1927年,会泉任期刚满,转逢和尚就专程往上海礼请这位高人来厦门继任方丈和院长,他就是当时中国佛教界的领军人物太虚大师。

        [采访闽南佛学院现任副院长、教务长传明法师。]

        传明法师:转逢和尚是这个祖孙庙的后代,祖孙庙是私有制,这个地方历史上是个偏远的小渔村,保守封闭,能够把这个庙变成十方丛林,需要胆量和远见。他是一个关键的人物,没有他就没有南普陀今天的局面。他有政治智慧,第一自己不当方丈,第二使用了技巧,让庙里的子孙来当,就是会泉和尚,平稳过渡,然后就找了太虚大师。

        太虚就任时37岁,但已经是一位“革命老将”了。他以出家人之身活跃在中国思想界,建社团,办刊物,开讲座,著书立说,是中国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和理论家。

        [太虚大师肖像。《海潮音》月刊。印顺主编《太虚大师全书》六十四册。]

        太虚十分重视佛教教育,此前曾创办武昌佛学院、重庆汉藏教理院,皆困难重重,未能坚持。转逢和尚到上海请他,正是因缘相恰,使他的佛教教育理念有了用武之地。他带来大醒、芝峰、寄尘诸位高僧负责教务,自己也经常开讲席,并对学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设研究生部,任职两届共六年,把闽院建设成了近代中国佛教教育的重镇。从1925年创办至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办,闽院在十二年间培养学僧二百多人,日后有许多成为著名高僧,例如今天仍健在的中国台湾经论大师印顺长老、马来西亚佛教领袖竺摩法师。

        [采访传明法师。]

        传明法师:太虚大师在武昌创办佛学院不到三年就失败了,搬到重庆去,也是失败的,这是一个前因。真正的成功是在闽南佛学院,有六年的时间,应该说是黄金时间。他当时在国内很具影响力,带来了很多人才,因为大师所在的地方,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自然而然人才就汇集到这个点上来了,这是近代史上的精彩部分,对现代的影响也是至大的。由于闽南的地理位置,这边的师傅去南洋传法有一个基础,从某个角度看也把南普陀推向了世界。学院是这个寺庙很特别的一方面,假如没有这个学院,即使子孙庙转变成十方丛林又怎么样,这样的寺庙太多了。

        正是在闽院期间,太虚提出了他的影响深远的人生佛教思想,主张学以致用,佛教徒应以充满佛化的慈悲、智慧加入社会活动和实际生活,建设适合时代及人生需要的新佛教。对于时代的症结,太虚有精辟的分析,指出现代人类通同集注于物质的经济财产方面,贫者怨愤不平,富者穷奢极欲,这条路已走穷,出路在由物质而进到精神,当在精神上求得身命之安全,而佛法在这个转换中能起积极的作用。哲人已逝,但哲人的训导在今日物欲膨胀的时代愈显其警示意义。

        [五老峰顶的太虚台,石碑上丰子恺所作太虚造像。寺中丰子恺所作太虚雕像。]

        自太虚任职闽院起,还有一位高人也和南普陀寺结下了深缘,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弘一法师。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用好友夏丏尊的话说,他先后是翩翩之佳公子,激昂之志士,多才之艺人,严肃之教育者,三十岁成为戒律精严之头陀,以此为人生的归宿。赵朴初用两句诗评价他的一生,前半生是“无尽奇珍供世眼”,后半生是“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法师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不精通,出家后万般皆放下,唯有书法仍勤耕不辍,有求必应,以此广结善缘。在今天的南普陀寺,人们仍能看到弘一法师留下的字迹。

        [法堂上的弘一题词: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广度一切,犹如桥梁。寺藏弘一书法:平等行世间,一心求佛智。寺藏弘一亲书佛说阿弥陀经》。]

        在闽南居留十年期间,弘一法师几度入住佛学院。他参与整顿学院教育,增办佛教养正院,为学僧讲解所专攻的律学。他和太虚共同为闽院创作院歌,由他作曲、太虚作词的《三宝歌》传唱至今。他手书的《悲智》训语也至今仍是闽院的院训。

        [《悲智》训语:“有悲无智,是曰凡夫。悲智俱足,乃名菩萨。我观仁等,悲心深切。当更精进,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依此智慧,方能利生。”]

        1985年,在停办将近半个世纪后,闽南佛学院复办。说起闽院的复办,就不能不重墨叙写当年南普陀寺的住持妙湛老和尚。

        如同国内大多数寺庙一样,“文革”期间,南普陀寺钟鼓沉寂,僧徒星散,但妙湛仍坚守在寺内,虽被迫身着俗服,却始终内持梵行,一心向佛。改革开放伊始,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居士亲自登门,恳请妙湛重新剃度,再任住持。后来赵朴初赋诗追忆了当年请他复出的情景,诗曰:“十年浩劫后,我初至厦门,公犹衣俗服,端容坐空庭。殷勤劝公起,续燃焰灭灯,答云有宿愿,重荷亦堪任,唯求不干扰,许公扬臂行。”妙湛出山,除了提出不干扰僧人治庙的条件外,这个教师出身的僧人还恳切要求复办闽南佛学院,得到了赵朴初的大力支持。

        [采访传明法师。]

        传明法师:妙老重披僧装有条件,一是寺庙重回僧人手中管理,二是恢复闽南佛学院。我来的时候还没有佛学院,当时恢复比较艰难,但是他胆量大,请赵朴老题了闽南佛学院的牌匾,先挂了起来,开始招生,然后才报批。这个人有一种坚韧的精神,而且亲力亲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断筹谋寺庙的发展。同时把我们看成自己的孩子,恨铁不成钢,当时在这里读书的人没有一个不被打过的,我在这里当班长就被他打了三次。他是南普陀中兴的关键人物,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复办后的闽院,分设男女两个院部,在全国佛教院校率先招收尼僧学员。和老闽院相比,新闽院规模更大,制度更健全,教学更系统。两部各设预科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各个层次学习科目和教学大纲明确。学院定期出版《闽南佛学院学报》,后改名为《闽南佛学》。男部有太虚图书馆,女部有紫竹林寺图书馆,典藏丰富。今天的闽南佛学院已是全国僧教育的重点学院。

        [男女两部上课的场景。《闽南佛学》等刊物。学僧在图书馆内阅读的场景。]

        除了复办闽院,妙湛在任时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在1994年12月创办中国大陆第一家佛教慈善机构——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这一重大举措把南普陀寺二百多年前初命名时作为观音道场的定位落到了实处。今日南普陀寺以佛教教育和慈善为两大主要事业,这个基本格局是妙湛一手奠定的。

        [牌匾: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慈善基金会义诊院。大悲殿。镇寺之宝:明代何朝宗所塑白瓷观音雕像。]

        慈善会创办一年后,妙湛老和尚圆寂。圆寂之前,他还创办了一个义诊院。临终之际,他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遗训,嘱咐后辈继续办好慈善事业。

        [后山妙湛和尚舍利塔。题词:勿忘世上苦人多。]

        妙湛的弟子们不负所托,十多年来,慈善会越办越兴旺,越办越扎实,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开展赈灾救急、扶贫解困、助学助教、安老慰孤、义诊施药、资助病残六大慈善项目,并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和审计制度,2007年被授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

        [采访慈善会办公室副主任正兴法师。]

        正兴法师:我们的慈善会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佛教慈善组织,也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创始会员。南普陀是观音道场,做慈善应该说是义不容辞。我从慈善会一成立就在做这件事。刚成立资金有限,经验不足,从六个一百做起,资助优秀教师、贫困学生、特困户、残疾人、孤儿、鳏寡老人各一百人,一步步扩大到今天的规模,从厦门走到本省、走到全国,资助对象遍布全国各地。义诊院是我们的一个特色,除了在寺院里为大众义诊,还到边远贫困山区义诊施药,或者帮助建设医院。慈善单位最重要的是财务,我们工作人员的办公费绝不动用慈善基金,会员的会费和募捐百分之百投入慈善,收支透明,通过会刊和网站公布,信誉很好。我们不带宗教色彩,我们的目的是让你上得起学,看得起病。我帮助你,你就来学佛,我们从来不说这个话。佛教的宗旨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济世是无条件的。

        今天来南普陀寺观光的游人还会发现,这里是真正的清净之地,寺前的街道和小广场上看不见商铺、摊贩,你甚至找不到售票处。是的,这个风景优美的佛教名胜向你完全敞开门扉,无须购票就可进入,在寺内还有义工免费为你导游。从2011年3月22日起,南普陀寺正式取消了已经实行多年的门票机制,这在全国寺庙是开风气之先的举措。

        [南普陀寺取消门票告知会录像资料,方丈则悟和厦门市官员共同取下“售票处”指示牌。采访则悟方丈。]

        则悟方丈:现在我们基本上实现了三个零。一是零门槛,全部免费开放。二是零商业,前面一条街原先有八十多个铺子,现在基本上清零,一条街干干净净。三是零经济,寺里面不收一分钱,导游全部是免费的。门票取消的沟通花了很长时间,本来只有三元钱,有人建议涨到十元钱,十元钱也不贵啊,收入就很可观了,但我们不但没有涨,还取消了。南普陀寺每年有500万客流量,每个人三元就是1500万的收入,有人说把这个钱拿来做慈善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取消?我说取消本身就是做慈善,把这些人服务好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要从这些人身上收一些钱,然后在另一些人身上做慈善呢?有人说我们的寺庙理念很新,我说我们的理念是很古老的,不是创新的,我们是向佛祖学习,回到佛教的本源,世界各地的宗教圣地都不收费,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寺庙也没有收门票的。取消完了,游人增加很多,管理怎么办?我们就加强义工队伍的建设。其实信众非常配合,寺庙内外的秩序比原来的还要好,这首先是一种感动。

        “悲智具足”——这是弘一法师在《悲智》训语中的教导,概括了大乘佛教的根本教法,就是以智慧上求佛道,以慈悲下救众生。其实,人生的伟大真理是相通的,以智慧寻求心灵的觉悟,以慈悲解救人间的苦难,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就是智慧;仁,就是慈悲。智慧,如水一样空灵;慈悲,如山一样坚实。南普陀寺临水依山,合当悲智具足。佛学院和慈善会如同一对双璧,闪放着佛法的光芒,闪放着人类普遍真理的光芒。

        [东海。五老峰。南普陀寺由近及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