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课文《哲学家的思考》人文精神和医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和医生的人文素质

        今天第一次不是作为病人坐在医生的面前,感觉好多了。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人文精神和医生的人文素质》。我想通过这个题目来谈一谈我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因为现在面对的是医生,所以我就联系一下实际谈一谈医生的人文素质问题。但联系实际的这一部分我是很不自信的,因为我的观察、我的体验都很有限,而且往往是从病人的角度看,这个角度有它的片面性,我希望你们从医生的角度给我纠正。

        什么是人文精神?在西文里面,我想对应的词应该是humanisms,一般译为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也应该是这个词。如果直译,实际上就是“人主义”,它的含意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最高价值。我们的执政党现在经常说“以人为本”,我想也是这个意思。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要把人当人来尊重。那么,怎么样才算尊重人的价值呢?人的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人身上有三种东西是最宝贵的,是人的价值的体现。第一个是生命,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没有了生命,别的都谈不上。生命是人的生物属性,人不但有生物属性,而且有精神属性,使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和动物。我把人的精神属性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头脑,人是有头脑的,有理性的,有思考能力的,所以人身上第二个最宝贵的东西是头脑。除了头脑,人还有灵魂,人不光能思考问题,而且要追求生活的意义,有精神追求,人需要有意义感,我把这个东西称作灵魂,所以人身上第三个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灵魂。因此,具体展开来说,尊重人的价值就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对头脑的尊重、对灵魂的尊重。

        我自己认为,人文精神和医学、医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人身上最宝贵的三个东西来说,与生命关系最密切的是医学,与头脑、灵魂关系最密切的是教育。但是,你们看,现在老百姓最痛恨的腐败是什么?当然也痛恨政府官员腐败,但是最痛恨的还是医疗腐败和教育腐败,因为这两个领域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权和发展权。医疗的对象是生命,教育的对象是头脑和灵魂,这两个领域都是直接和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打交道的,本来是最需要有人文精神的。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最需要有人文精神的这两个领域,在中国恰恰是最缺乏人文精神的,这实在令人痛心。所以,医院和学校请我讲人文精神,我就特别愿意,我觉得真应该向医疗和教育工作者大声疾呼,当然光大声疾呼还不行,我们还必须遵循人文精神来改变现在的医疗体制和教育体制。

        下面我想分两个部分来谈,第一个部分就谈一谈人文精神和医生素质的关系,第二个部分立足于人文精神来分析一下现在医学和医疗界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 人文精神和医生的人文素质



        一、对生命的尊重:医生要有善良的品质

        生命是珍贵的,这个道理似乎谁都懂。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每个人只有一条命,死了就不能复活,我相信医生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事实,对这个事实比谁都见得多。因此,一个理所当然的结论是,我们应当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但是,就我们国家的现状来说,普遍存在的却是对生命的冷漠乃至冷酷。我是很少看报纸的,随便翻一翻,残害生命的事件比比皆是,很触目惊心。尤其是和生命有密切关系的领域,比如说我们的医疗,有很多病人的生命本来是可以挽救的,完全因为玩忽职守,耽误治疗时机,或者干脆因为病人没有交够钱就拒绝治疗,病人就死了。还有假药,假医疗器械,到下面的医院就非常多,再比如说前一段河南因为非法卖血造成艾滋病流行,还有伪劣食品,接连不断的矿难,等等。

        我的一个强烈感觉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太缺乏善良了,太缺乏同情心了。东西方的哲学家都认为,同情心是人性中固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全部道德的开端和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孟子就说他是非人也。一个社会如果普遍没有同情心,这个社会也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完全不适合人在里面生活。造成今天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最重要的是体制,不良体制把市场搞乱了,结果腐败滋生,老百姓遭殃。

        面对医生,我想强调的是你们一定要清醒,不要被这个环境败坏,然后又去进一步败坏这个环境。医生的工作是以生命为对象的,与生命的关系最为紧密,因此,如果要谈医生的人文素质,第一个人文素质就是要对生命有同情心,要善良,善良是医生第一要具备的品质,是医生最基本的品质。我认为一个医生不管他信仰什么,首先都应该信仰生命,尊重生命,也就是说,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你可以是一个佛教徒,对生命怀有一种慈悲心,你也可以是一个基督徒,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如果你都不是,那么你至少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以博爱之心去善待生命。这几种态度只是形式不同,共同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不是人道主义者的医生,一个没有基本的善良品质的医生,不管他的医术多么高明,不是一个够格的医生。

        当然,我知道,作为一个医生,目睹了太多的病痛,太多的生命的残缺,生命的痛苦,生命的阴暗面,如果他多愁善感的话,那他是受不了的。一个有强烈同情心的医生,他会承受很大的痛苦。所以,做一个医生,神经必须很坚强,但是我想说,你的神经应该坚强,可是你的心肠万万不能变硬。最近我看了台湾一个医生写的一本书叫《实习医生手记》,里面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他说:在医生面前,病人是完全不设防的,完全顺从地交出自己,暴露自己,当时我就想,谁有权如此坦然地审视自己一个同类的痛苦呢?我没有这样的权利,却被赋予了这样的权利,这是我的劫难。那么,我的选择是,我为生命有这么多痛苦和不幸感到悲悯和愤懑。就是说,虽然保持同情心会非常痛苦,但他仍然保持这种对生命的敏感性,宁愿为此承受痛苦。医生经常接触生命的阴暗面,时间久了的确是容易麻木的,但是我相信一个好医生不会让自己麻木。一个医生对生命的态度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命运,对病人来说,他的生命掌握在医生手里,尤其是当他的生命遭到威胁的时候,他来找医生,他最后生命的结果是什么样,他完全是听医生来处置的。可能对于医生来说,这不过是他处理过的无数个生命之一,他要治疗和面对的无数个生命之一,对于病人本身来说,它却是唯一的,是他的百分之百。如果发生了错误的治疗,或者延误了治疗的时机,使得本来可以挽救的生命未能挽救,这对于医生来说也许只是他的医疗生涯中的一个小事故,对于病人来说却是万劫不复,是全部生涯的彻底结束。所以,我希望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多少还能保持一点儿设身处地的心情,完全设身处地当然不可能,但多少要有一点儿,情况就会很不同。

        就这一点来说,我对我们医院的情况不那么乐观,其实我是很少去医院的,我可以讲讲自己的一个经历。我写过一本书叫《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写我死去的第一个女儿的,她一岁半的时候死于视网膜母细胞瘤,我不能断定这个病是医院造成的,但是肯定是有关系的。妞妞的母亲怀孕五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夜里,发高烧到40度,我把她送到她的合同医院。当时只能看急诊,在挂号后,那个内科的医生不在,护士就让我们到喉科去,说你先排除会咽炎。我们就又挂了耳鼻喉科的号,去看后没有会咽炎,又回到了内科。原先接待我们的那个护士换班了,刚才我们一直在等的那个医生回来了,是一个中年女医生。我带着我的妻子向她介绍了一下情况,她一看说,你们是耳鼻喉科的病人,不是我这边的病人,我不管。我给她看内科挂号单,说明我们还没有看,她说我不管,你这病已经看过了,你别来找我了。她说不是已经诊断了,是咽喉炎,我说咽喉炎是耳鼻喉科的诊断,你从内科的角度给她看一下。她说诊断完了我不管了,然后她就再也不理我们了,无论跟她怎么说,告诉她我的妻子是个孕妇,她都不理。这时候我的妻子脸涨得通红,不停地咳脓痰,流眼泪,她看都不看一眼,若无其事地给别的病人看病。当时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也流眼泪了,只好带着我的妻子走了,临走时我说了一句话:“你不是人。”我心里想,这也是一个会怀孕的女人吗?对一个重病的孕妇,她竟然抱这样一种冷酷的态度。回家以后,妻子的体温上升到40.8度,赶紧送另一家医院,也是处理不当,长时间透视,还拍了两次X光片。后来我看书知道了,而且一些普通小医院的黑板报上也写着,孕妇不能照辐射,辐射的可能后果之一就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妞妞去世后,和这个悲剧有关,我们的家庭破裂了。

        后来在我再结婚后,又遇到了一个很类似的情况。我现在的妻子也是在怀孕五个月时候发高烧,也是到了40度,当时我就很慌了,赶紧把她送到301医院。医生给她打了青霉素,打完后烧有点退了,我就把她带回家了。回家后体温又上升到40度,我就把她送到离住处最近的一家医院,是一个年轻的女医生接待的,安排住了院。做青霉素皮试过敏,我说在301打不过敏,可不可以从那边拿药,医生说可以。我就与301的医生联系,那时候也没有手机,只能用内科的电话,打了两次也没有联系上。这时旁边的小护士说话了,说你打电话要记在我们内科的账上的,不能再打了。我当时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就要求转院到301。那个女医生不同意,接着她不知跑哪里去了。在这个医院里待了几个小时,没有任何治疗措施,妻子的体温在继续上升,我心里特别着急。我到医生值班室,四五个年轻的医生坐在那里聊天,我请求她们赶紧给我办出院手续,她们说病人不是她们管的。可是,管我妻子的那个女医生怎么也找不到了。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妞妞的事情告诉了她们,我警告她们,再出事我肯定找你们算账,她们这一听才着急了,总算同意我们出院。

        面对这些医生,我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她们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可是我完全没有办法用我熟悉的语言和她们说话。我熟悉的是什么语言?就是人文语言呀,就是讲人性、讲道德,但她们听不懂。所以我后来在一篇文章里说,我不希望我们的医科大学培养出的是穿白大褂的野蛮人。这类事情真的使我怕进医院,让我感到对医院的恐惧要大于对疾病的恐惧,有了病宁愿熬过去,能不上医院就不上。所以说,医生的人文素质,他对生命的态度,影响真是太大了。当然有许多很好的医生,但不可否认,像这种对病人冷漠、对生命冷漠的医生也不少。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医生的人文素质第一条应该是同情生命,善待生命,应该有基本的善良,我觉得这是医生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又是最重要的人文素质。

        二、对头脑的尊重:医生要有丰富的心智生活

        人文精神第二个方面是对头脑的尊重,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就是要实现他自己头脑的价值,要用他的头脑,要发展他的头脑固有的能力。头脑有什么能力?就是理性思维的能力,就是智力。人的智力素质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好奇心,一个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有头脑的人,一个智力素质好的人,他一定是对世界始终保持好奇心的,始终有旺盛的求知欲的,始终喜欢用自己的头脑进行独立思考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智力的运用本身就是享受,从好奇心的满足中,从知识的获取中,从独立思考中,他能感受到莫大的快乐。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智力生活本身就具有一种价值,它满足的是人的高级属性,不应该用人的低级属性的满足也就是功利的尺度来衡量它。但是,在现实中,能够始终保持智力的活泼和敏锐的人并不多。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许多人在走出学校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智力生活了,不读书,不学习,不想问题,只是在那里谋生,把全部精力用来追求物质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很可悲的。

        那么,从医生的人文素质来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对知识的热情,保持过智力生活的习惯。我认为优秀的医生应该始终是一个学者,一个科学家,而不仅仅是一个凭着自己的经验去治病的人。他始终是一个研究者,一个研究型的医生,保持着探索事物、探索人体、探索疾病的强烈兴趣。据我观察,任何领域的优秀者都是一个终身学习者,那么在医学领域里尤其应该这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看过一本书,是美国医学人文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写的,叫《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手记》。就像书名所提示的,他把医学称作最年轻的科学,因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医学是不能治病的,它起到的只是一个安慰作用,直到1937年磺胺药发明了以后,医学才真正能够治病了,才成了名副其实的医学。作为最年轻的科学,医学中可以探索的空间太大了,医生在这个领域里工作真是大有可为的。所以,我觉得一个医生保持探索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从人文素质来说,一个医生仅仅读专业书、探索专业问题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宽阔的精神视野,丰富的精神生活。其实,真是要用科学家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局限在某个狭小专业领域里的人不能算科学家,只能算是专家,而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专家不过是训练有素的狗罢了。真正的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往往是兴趣面很广的人,其实任何领域里有大作为的人都是这样。在我看来,这是很自然的,如果你是一个好奇心活跃的人,一个以思考本身为乐趣的人,你当然不会只对专业感兴趣。尤其是医生,你是和人打交道的,你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才能够对人性和人的心理有真切的了解。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就很赞成前几年陈可冀院士提出的一个想法,就是应该在医生里面提倡非职业阅读。就是不要光读专业书,兴趣面和阅读面都要宽一些,要多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东西是真正能够熏陶人的心灵的。我曾经到南极生活过一段时间,有一件事使我感触很深。在那个地方,有好几个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考察站,每个站里都有自己的医生。俄罗斯考察站离我们的长城站不远,我们去他们站参观,见到他们的医生,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医学书有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文学书。他正在读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谈起雷马克,他竟然热泪盈眶。看到这种情形,你会感觉到,你面对的不是一个技术人员,而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我们站里也有医生,大部分空闲时间干什么呢?无非是聊天、打牌。这个对比真是令人感慨,这就叫做素质不同啊。

        另外,我觉得医生有一个特别好的条件,就是观察人,研究人性。病人不仅仅是病人,病人首先是人,他有灵魂,有自己的生活。人在生病的时候特别容易表现出人性的各个方面,包括弱点和优点,每个人都不一样,这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关于人性的材料。如果你对观察人有兴趣,你真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你还可以写作,事实上有很多大文学家是从医生的职业转过来的,像我国的鲁迅、郭沫若,俄国的契诃夫,原来都是医生。当然,你不一定要当作家,但是不妨也养成写作的习惯,美国很多医生都有这个习惯,不是医学写作,完全是人文写作,把自己在行医生涯中的观察、思考、体验写成书出版。

        总之,我认为医生应该有丰富的心智生活和精神世界,应该是精神富有的人,这是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的第二个方面。

        三、对灵魂的尊重:医生要有高贵的灵魂

        人的精神属性,除了头脑之外还有灵魂,我觉得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头脑是一种思考能力,追求的是知识,灵魂则是一种精神的渴望,追求的是意义,人要活得有意义,有品位,有尊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命是人身上的动物性,头脑是人身上的人性,而灵魂是人身上的神性,也就是超越性。因为人身上有这神性的因素,有对生命的神圣意义的追求,所以人是高贵的。我们现在对高贵这个概念已经很陌生了,大家都把金钱和财富看得最重要,没有人去理会高贵不高贵,可是在古希腊罗马,高贵曾经是最重要的人生价值。人是因为有灵魂而高贵,灵魂本来就应该是高贵的。所谓高贵,就是说在生活中,在你的行为中,你能够意识到和体现出你身上的神性,意识到和体现出做人的尊严。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医生的人文素质的第三点,就是要有高贵的灵魂。一个优秀的医生不光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科学家,而且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我说的知识分子并不是仅仅从事某种知识性的工作,知识分子首先应该是一个精神上富有、高贵的人,可以说就是精神贵族。我们以前批判精神贵族,其实精神贵族有什么不好,精神贱民才不好呢,人在精神上应该富有、高贵,做精神富豪、精神贵族,真正可悲可恨的是物质上很富有,社会地位上很荣耀,精神上却十分贫乏低贱。现在人们讨论知识分子的概念,特别强调他的社会责任感,知识分子当然要有社会责任感,但是社会责任感的动力和基础是什么?应该是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严肃的灵魂生活。一个没有精神追求、没有灵魂生活的人,他去关注社会往往是从功利出发的,他不可能有真正的责任感。所以,我觉得灵魂的高贵是更根本的,一个有高贵灵魂的人,他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才称得上是知识分子。

        我们说尊重人的价值就是要把人当人来对待,既把自己当人来对待,也把别人当人来对待。听起来这好像很平常,其实才不容易做到呢,真正做到的人很少,只有心灵高贵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比如医生对病人的态度,真正以一种人文态度对待病人,把病人当人,这并不容易,但从这里面就可以见出一个医生的灵魂品质。实际上所有精神高贵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待人平等,越是精神高贵的人他待人越平等,他知道做人的尊严,他自己有做人的尊严,同时他也会将心比心,尊重别人的做人的尊严。凡自尊者必定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必定没有自尊,因为他根本不知人的尊严为何物。其实,当一个人不把别人当人的时候,他也就已经是在不把自己当人了,他已经暴露自己没有人的尊严和品质了。

        把病人当人来对待,这在我们现在的医院是一个特别应该强调的问题。本来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病人不是病,而是人,是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尊严的活生生的个体。尤其在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往往是他最脆弱的时候,是他的尊严感最敏感也最容易受伤的时候,他进医院的时候其实是很自卑的,带着一种受判决的心情,有种种顾虑和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态度就会对他发生巨大的影响。当然,医生自己往往意识不到,毕竟每天看的病人太多了,但是我还是想提醒这一点,就是你要记住,病人对医生如何对待他是有非常敏锐的感觉的,你尊重他,待他亲切和蔼,他打心底里感激你,你不尊重他,他的屈辱也会在心底里藏许多天。一个人在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在医生那里受气,这个时候的心境真会沮丧到极点,真会觉得世界丑恶,人生毫无乐趣。相反,你真正善待他,那就可能不但挽救了他的生命,而且挽救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信心。可是,在我们现在的医院里,病人常常感觉到不被当作人对待的屈辱,这是许多人的经验,我希望我们的医生们能够反省这个问题。我本人认为,从整体上看,我们的医生亟需加强人文修养,现在多的是片面技术型的医生,平庸谋生型的医生,少的是人文型的医生。一个医生只有自己具备了人性的尊严,他才会尊重病人的人性的尊严,自己是人性丰满的人,他才会把病人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完整的人对待。

        医疗绝对不仅仅是技术,它本质上是精神事业,医生应该是有信仰的人。当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如果说是职业的话,它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在宗教里面,行医这个行为是神圣的,这无论在基督教还是在佛教里都是如此。佛教中有药师佛,他是如来佛的一个变身,佛同时也是行医的。在《圣经.新约》里,耶稣在显示奇迹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行医,治疗麻风病人、濒死的病人、重病人等等,实际上就是通过治病救人来传播福音,坚定人们对上帝的信仰。西方有很多人是为了信仰而行医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奥地利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泽。这个人我觉得是非常伟大的。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是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在斯特拉斯堡担任神职,同时他又是一个音乐家,研究巴赫的权威。应该说,这时候他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他说我在三十岁以前要做自己的事情,从三十岁开始我就要为他人做事,要传播上帝的爱,传播基督的爱。但是到底做什么呢?有一天他看到报道说非洲人民非常苦,完全没有医生,他立刻决定去非洲当医生,把行医当作实践信仰的最好方式。他从来没有学过医,从三十岁开始,他用了八年时间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到三十八岁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后,他就到现在加蓬共和国的一个小地方办了一个诊所,一辈子在那里看病。他是长寿的,活到了九十岁,在那里行医五十多年,他把行医完全看作是一个精神事业,是在拯救生命的同时传播上帝的爱,实际上就是在鼓舞非洲穷苦人民对世界和人生的信心。我想我们的医生倒不一定像他那样信基督教,但一定要有信仰,这个信仰不是某种宗教,而是对自己责任的一种信念,就是要通过行医来解除人们身体上的痛苦,通过行医的人性化方式来增添人们精神上的信心,从而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如果这样做,也就是在为信仰而行医了。

        

第二部分 批评现代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



        上面我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谈了我认为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总起来说是六个字,就是:善良,丰富,高贵。善良,就是对生命有同情心,医生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丰富,就是有活泼的智力生活和丰富的心灵生活,医生应该是一个学者、科学家。高贵,就是有尊严、有信仰、有社会责任感,医生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下面,我想从人文精神出发谈一谈医疗界的现状。

        实际上西方医学人文学对于现代医学是有很多反思的,集中到一点上,就是认为现代医学有一种非人性化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化,就是治病不治人,把病人看作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而不是看作人。我刚才提到的刘易斯.托马斯,他在那本书里对这一点也有精辟的阐述。他说从1937年发明磺胺药以后,医疗技术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医学的非人性化。他举例说,以前医生给病人看病有两种最常用的办法,一个是触摸,一个是交谈。这两种方式是很人性化的,病人感觉你是把他当成人的,不嫌弃他,关注他的感受,医生和病人之间有一种比较亲切的关系。可是现在呢,只有最好的医生才会这样做,绝大多数医生都不这样做了。我想,他说的“最好的医生”当然不是在技术意义上说的,而是在人格意义上说的,指那些有人文修养、有人情味的医生。那么,在那以后,人性化的医患关系被什么代替了呢?被复杂的机器和技术代替了。现在病人到了医院以后,医生根本不碰你,也不和你谈话,简单问几句,就给你开一堆化验单、检查单什么的,让仪器和机器去诊断。如果住院,情况好不了多少,医患之间也很少有交流,住院病人基本上成了一个号码。

        我觉得我们的医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病人与亲情隔离。现在有的医院允许家属陪同了,但多数医院仍执行严格的探视制度,探视时间非常有限,住院跟坐牢差不多。实际上病人很容易感到孤独,是最需要亲情的,何况中国的医院在护理方面相当粗糙,病人还常常需要亲属的照顾。我现在的女儿是在协和医院出生的,早上五点钟生出来后,我在手术室外的走廊上匆匆看到一眼,然后医生就请我走了,不让我进病房。我妻子是剖腹产,麻药过去了很疼的,非常需要有人陪伴和照顾。可是,她不但没有人照顾,她自己还要照顾刚出生的孩子。直到那天下午的规定时间,我才被允许探视,她说那一天她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我觉得这样把产妇、孩子与做丈夫、父亲的隔离开来,这样的规矩很不人道。

        在病人身上只见病不见人,把病人只看作施展技术的对象,不是人文关怀的对象,这是现代医学非人性化的一个方面。那么,针对这个问题,西方医学人文学强调,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病,而是作为整体的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应该确立以患者生活为中心的治疗目标,使病人在生病的时候仍然能够过正常的人的生活,一种健康充实的生活。

        现代医学非人性化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市场化。如果说技术化是治病不治人的话,那么市场化就是认钱不认人,把病人仅仅看作消费的主体,赚钱的机会。医院、制药商、广告商组成利益共同体,诱导医疗消费,制造保健市场,导致医学边界无限扩张,医疗负担加重。与此同时,弱势群体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备受庸医的危害。针对这一点,西方医学人文学强调,医学是公益事业,医疗权是基本人权,应该健全医生责任和病人权利的立法,对于医疗权从法律上给以切实的保障。

        在这一点上,我想中国目前的情况极其严重。我们国家以前是医疗特权化,认权不认人,老百姓和有权者的医疗条件简直天差地别,这个问题也许比以前有所好转,现在至少你有钱的话可以买到较好的医疗服务。但是,现在市场化的问题产生了,而且问题是无规则的市场,官商勾结,医商勾结,把市场搞乱,普通百姓的医疗权受到严重侵犯。现在看一个普通的小病往往也很贵,医院给你开很贵的药,使劲扩大你的医疗消费。医院从创收出发,创收成为主要的考虑,病人治病的真实需要不予考虑或者只是很次要的考虑。有的医院完全是认钱不认人,公然见死不救,即使你病得快要死了,本来立即采取措施是能够救活的,但是只要你没有交钱,那么对不起,我不接收,结果就是死亡。这样,弱势群体实际上被排除在了医疗服务之外,根本看不起病,最后他们落到了谁的手下?庸医,伪劣药品,他们只能靠那些。现在中国的老百姓苦啊,苦在两个地方——教育和医疗,尤其是广大贫困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家里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这个家基本上就垮了,家里出了个重病人,这个家也基本上就垮了,是这样一个情况。因此,在农村的一般人家,谁要得了重病,为了不拖垮这个家,本人基本上选择不治,除了等死没有别的出路,医疗权作为基本人权被剥夺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现在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药价虚高,医疗腐败,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公害,报纸上陆续揭露了不少,触目惊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根据资料归纳了一下,原因大概有几点。

        最原初的原因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迫使医院走市场化的道路。政府投入不足这个问题很有趣,在中国,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卫生,政府的投入在财政预算里面占的比例属于全世界最低之列,同发达国家相比不用说了,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比,中国在教育和医疗上的投入也都是偏低的,属于后面几名,不禁令人想问一下政府的人文素质。政府投入的不足,开启了这些年学校和医院市场化的闸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政府大幅度减少公立医院拨款,据现任卫生部长说,政府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靠医院自筹。那么医院怎么来筹呢?只有从病人身上拿。政府给医院对药品加价15%的权力,那么医院给病人开药越多越贵,从药费中得到的收益就越多,于是医院在运作的时候给科室下指标,让科室分成,刺激医生多开药开贵药,这样形成了一个以药养医的格局,最后的负担实际上都落到了老百姓身上。据统计,在2004年医疗卫生的总费用中,政府支出占16%,老百姓占55%。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药品审批部门的腐败。杭州一家医院的院长谈到,按正常程序,一、二类新药的审批手续费用是4.8万元,批文的评审过程至少要5年,而现在审批一种新药快则一个星期、最多几个月就出来了。费用是多少呢?原先是四万多元,现在是几百万到上千万元。2004年,药监局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同年美国同类机构只受理了148种。哪里有这么多的新药?而且都审批通过了!无非是老药新包装,换个名称,然后把价格翻许多倍。药物审批部门的腐败十分严重,去年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和药品注册司的司长都被抓起来了。

        再有一个原因是药物流通领域严重腐败。药厂生产了这么多老药翻新的贵药,都要推销出去,同时医院又有创收的需要,于是双方就互相配合。通常的做法是,药厂派出或雇佣大量所谓的医药代表,有人统计全国有两百多万人,这些人到医院推销药,手段是层层给回扣。对于医院和医生来说,药价越高,加价和回扣就越多,利益就越大,所以贵药反而容易销出。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医药代表腐蚀一座医院。有人形容说,从药厂到开处方的医生,形成了一条集体腐败的食物链,当然被吃的是病人,同样效果的药到了病人手上,价格不知翻了多少倍。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和大量低收入家庭根本看不起病,又有什么奇怪呢。

        医疗和教育都是基本人权,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而现在这两个领域的情况十分相似,都是政府财政投入过少,都是放手把公益事业推向市场化。目前的所谓市场化,实质上是具有垄断地位的公立医院和学校通过不正当竞争获取高额利润。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的公平性进行排序,在191个成员国中,中国的排序倒数第四,医疗不公平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了必须立即解决的地步。主要责任当然在政府,解铃还须系铃人,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医疗体制在整体上回归公益性,同时惩治医疗腐败。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年的医疗市场化过程对于医生的人文素质是一个检验。在同样的体制下,有的人利用体制的弊病大肆牟利,有的人比较能够自律,有少数人挺身而出与腐败作斗争。总的来说,我认为检验的结果并不理想,证明我们的医生的确大有必要提高人文素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现场互动



        问:在你所有的著作当中,一个清晰的主题是您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那么,您又是我国著名的尼采专家,尼采在我们一般人心目当中似乎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对人生有一种悲剧的或悲观的态度,我们对尼采的这种印象是否一种误读呢?您能不能给我们素描一下尼采?

        答:说尼采是悲观主义者,这可能有一定的误读。尼采的哲学是从叔本华那里发展来的,叔本华是一个地道的悲观主义者,他对生命的意义是完全否定的。尼采提倡一种悲剧哲学。悲剧哲学和悲观主义哲学是有区别的,虽然出发点也是生命的无意义,就是大自然本身没有给生命提供一个意义,但强调的是靠人的强大生命力来战胜生命的无意义,给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创造一种意义。我觉得尼采的取向与我今天讲的是基本一致的,他最重视两个东西,一个是健康的生命本能,另一个是高贵的精神追求,而高贵的精神追求根源于健康的生命本能。尼采反对同情,认为这是弱者的道德,在这一点上他有些偏激,我同意他对自强的强调,不过我认为自强并不妨碍对他人生命的同情。

        问:尼采的悲观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从尼采认为世界和生命本无意义这一点来说,他是悲观的。从他认为人应该也能够为生命创造意义这一点来说,他又是积极的。不妨说,他的悲剧世界观是一种积极的悲观,一种悲观的积极。

        问:您如何理解灵魂深处的孤独?

        答:这是一个很有诗意的题目。我觉得,一个人的灵魂只要足够深刻,就会发现那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就是孤独。他会发现,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限的,他面对的是无限的虚空。这是一种大孤独感。当一个人经历重大苦难的时候,这种大孤独感就会突现出来。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人人都是孤儿》,里面就讲了这么一个意思,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好像有父母有朋友等等,有这样那样的人际关系,但是,在真正的苦难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你只能自己承受。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死亡,每一个人只能自己去面对和承受死亡,在这个时候,父母、儿女都帮不了你。从这一点来说,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

        问:我读了您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为您感动,这件事情是很不幸的,非常同情您,但是经过了这件事,您是不是对医生有成见?我作为医生十多年的经验,或多或少我们都付出了一些情感,或者我是怜悯他,或者我是尊重他,但是作为一个医生呢,有的时候你必须站在理性的一面,因为有一些治疗是非人性化的,对一般人来说是接受不了的。我不知道您心目中完全人性化的医生应该是什么样子?

        答:我觉得我对医生是没有抱成见的,我相信有很多医生是有人情味的。我也知道医生不能光靠有人情味,这个东西不能治病,治病还是要靠理性、靠技术、靠医学。但是,我认为现在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比较紧张,医生对病人比较冷漠,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我反对技术化当然不是反对技术,技术总是要的,我反对的是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有一些治疗手段虽然残酷,会对人体造成很大损伤,但为了治病必须采用,这不属于我所说的非人性化。

        问:什么叫出世和入世?

        答:出世和入世的“世”,是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功利世界,那么,入世就是很投入,很在乎,出世就是超脱乃至舍弃。入世也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在乎小功利,谋个人的私利,有的是在乎大功利,谋社会的公利。我想,作为一个正常人,终归是要入世的,入世终归是基本的状态。但是,最好在心态上还是有出世的一面,我自己反正是这样的,在投入的同时对我的外在生活保持一个距离,就是站在比较高的位置上,从人生啊、宇宙啊的大背景去看自己经历的事情。如果你能够常常站到一个大背景下去看世俗生活中的沉浮,就会有比较豁达的态度。总之,把入世和出世结合起来,在入世的同时保持出世的心态,我觉得是最好的状态。

        问:我经常在想,物理世界是运动的,宇宙是运动的,那么从精神世界来说呢,我们的思想是运动的,哪怕是在睡觉的时候,也还在做梦,那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精神也是在运动的。死亡的时候,我们的肉体也在运动,转换成其它的形式存在,那么有什么理由说,我们的精神却突然中止了呢?

        答:我不知道怎么样用科学来解释,人死了以后,人的精神也好、人的灵魂也好,它的去向。我觉得科学无法解释这一点。你刚才讲的那个推论,由死后物质的身体转化成另外的形式推出精神也转化成另外的形式,这是一个类比,一个假设,对此我们无法证明。按照唯物主义哲学来讲,精神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功能,思维不过是我们头脑的一种功能,随着物质的解体,它的功能也就不存在了。我本人不相信这样的解释,不相信灵魂只是肉体的功能,没有肉体灵魂就不存在了。但是,我也不敢相信肉体不存在后灵魂还存在,我没有亲历这方面的证据。现在有很多举证,比如说濒死体验,死后复活,前世记忆,但这些东西我只能姑妄信之,没有办法判断。我只能说,我希望灵魂是存在的,它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死亡。我只能希望这样。

        问:近一百年来,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产生大的自然科学家,也没有产生大的哲学家,您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国是否会产生大的哲学家?

        答:我的回答是没有,我对这个前景是比较悲观的,因为我觉得中国文化如果不改变它的这种实用性的品格,就不会有希望产生文化领域的大师。中国文化注重的是人和人的关系,而哲学的大师不是靠注重人和人的关系能够产生的。哲学思考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思考根本问题的传统和氛围的话,大哲学家肯定是产生不出来的。德国有这样的传统、这样的氛围,所以产生了那么多大哲学家。大师的产生需要土壤,这种文化土壤我觉得我们现在还不够。所以,我现在特别想做的,就是呼吁改变我们文化的实用性品格,尊重精神本身的价值,不要那么实用主义,那么,也许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有希望。

        问:听您演讲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可以使人产生长久的共鸣。我虽然是一名医生,但我从小喜欢历史和哲学。我常产生孤独和忧郁感。我喜欢一个人在大海边、山上一个人享受宁静。请问,优秀的大师是不是都是孤独的?

        答:我想优秀的人都有孤独的一面。孤独的概念有两个理解,一个是不被别人理解,因为优秀的人,他走在前面,跟得上他的人比较少,另外一个是,优秀的人对孤独的体验更深刻,从孤独中体验一种美,一种跟天地的交流。其实,人际关系往往是会妨碍这种体验的,比较优秀的人大概更愿意独处,与人际关系远一点。所以,你的表现也许是一种优秀的征兆。

        问:在听您的课之前,我是一个比较有优越感的人,但听了您的课后,我觉得自己浑身都是毛病。请问:你认为独立思考的培养需要哪些条件?

        答:其实,我因为自己浑身都是毛病,才总结出了这么多。我只是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只是觉得人应该这样做。并不是我已经做到了。如果按这个标准衡量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毛病。关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觉得需要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从内部条件来说,需要一定的天赋。爱因斯坦说过: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赐。当然任何人都可以培养,那么这是一个能够培养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了,在这方面拔尖的人是必须有一定的天赋的。另一个是外部的条件,外部条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当然是好的教育,所谓好的教育就是能够给独立思考提供一个自由环境的教育。

        问:按照您的说法,灵魂本来是高贵的。但哲学上有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不同说法,不知道您认为哪一种是对的?如果是后天培养的话,你认为高贵的灵魂应该如何培养?

        答:我讲的灵魂高贵好像不牵涉到人性善恶的问题。哲学家们讲人性恶,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生物性,讲人性善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社会性,而我讲灵魂的高贵指的是人的精神性,我觉得与人性善恶问题的所指不同。

        问:我从读您的等书当中体会最深的,就是一种特别宁静的指向内心的感觉。我今天想提两个问题:您今天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医学与人文精神,我想问这个跟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对资本主义阶段中的异化现象,即人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是矛盾的,这个您怎么看,并且怎么解决它?

        答:真、善、美是通常对于精神价值的一个概括,相对应于人的精神结构中的三个方面,就是理性、意志、情感。那么,我讲的人文精神的三个方面,后两个方面就是谈精神价值的。其中,头脑就是理性,追求的是真,灵魂实际上包括了意志和情感,灵魂的高贵相当于意志,追求的是道德和信仰,也就是善,灵魂的丰富相当于情感,追求的是美。关于异化问题,我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肯定是有道理的,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进步同时也是退步。不过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比如说,如果资本主义是指市场经济,那么市场经济这个东西究竟是暂时的还是永恒的?人类能不能不要市场经济?如果是永恒的,异化就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现象了。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个变化亦好亦坏,带来了许多新价值,也毁掉了许多老价值,我觉得这种情况恐怕是无法避免的。

        问:周老师,您的讲座使我很受触动。我想问的是,在您受尼采这些哲学家的影响之前,在您的童年您思考的话您都思考什么?您受他们的思想影响,那是不是可以说他们的灵魂在您的身上继续延续了下去呢?在您死的时候,您会不会因为您的思想在听了您讲座或者看过您书的这些人身上延续下去呢?因为这个您会感觉很平静吗?

        答:我不是因为读了尼采等等才开始思考的。我觉得,我后来走的路跟我小时候的性格关系非常大,我小时候非常敏感又比较内向,早就有了对人生的困惑,这类问题常常闷在心里面,自己慢慢想。比如说死亡问题,当我知道我自己也会死的那一天,我受的震动太大了。我不认为尼采的思想在我身上延续或者我的思想在别人身上延续,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一个人思想的真正形成主要地不是来自其他思想家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经验造成的,包括内在经验,不光是一种经历,而是一个人性格所造成的他的内心体验,这种东西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尼采,在很大程度上他是把我自己的东西激活了,启示了一种表达方式,但感受是我自己的。我相信,凡真正能提出自己的思想的人,他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话,外来的影响其实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问:对我们年轻的医生来说,怎么样才能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答:我提两点建议。第一点就是读书,要养成读闲书的习惯。要读大师的作品,读哲学、历史、文学的名著,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第二点,我觉得医生的职业是很好的,它可以接触人性的很多秘密,因为病人在医生面前是不设防的,人性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医生都能看到。所以,你除了给病人治病以外,你还可以观察病人,和病人交流,各种不同的人在得各种病的情况下的各种表现,你都注意观察,这是一个观察人性的特别好的机会。你看,美国很多医生都有这样的写作爱好,喜欢写自传,写医疗生涯中一些难忘的东西,这是一个好习惯。很多医生最后都成了作家,我想这不是偶然的。我建议你们经常记一点东西,养成写笔记、札记、日记的习惯。这会推动你们进行观察和思考,有写东西的习惯的人,他的感官和头脑是经常处在活跃状态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