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李嘉诚创业历程简短二、股市——股海浮沉,不忘稳健

二、股市——股海浮沉,不忘稳健

        

1、叱咤股海 实业奠基



        李嘉诚如是说:我会不停研究每个项目要面对可能发生的坏情况下出现的问题,所以往往花90%(时间)考虑失败。

        香港的各大财团,一般都会借助股票市场向社会筹集资金,扩大再生产,并通过股票上市,使该财团与社会各阶层人士发生广泛的、密切的联系。这几乎是每个财团走向成功的“捷径”之一。李嘉诚从塑胶业转入地产后,最初,一直坚持稳健的作风,只租不售,待获得租金后,又继续投入兴建楼宇,在地产界很快站稳了脚跟。尽管如此,李嘉诚仍然觉得发展太慢,深感资金不足。他认识到,快捷而有效的筹资途径,只能是将公司上市,使之成为公众持股公司,从而利用股市大规模筹集社会资本。这样一来,李嘉诚就开始在股市飞黄腾达,他以实业为基础,在股市发展实业,从而在股市大赚特赚。

        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场活动早在1891年就已经开始。在1969年以前,香港股市中,华人企业投资入市比较难。这以前,香港所有股票买卖活动都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香港会)进行,当时香港会的会员大部分为外籍人士,或通晓英语的华人,上市公司则主要为外资大银行,香港会只使用英语,在无形中就把香港人口占大多数的华人投资者排斥在了股市之外。股市并没有发挥为香港本地工商企业集资的功能。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投资者入市难,股市萧条。一直到1969年12月17日,以李福兆为首的华人财经人士组成的“远东交易所”开始营业,从此打破了香港会一所垄断的地位。远东会放宽了公司上市条件,交易允许使用广东话,开辟了香港证券业的新纪元。时值内地政治形势趋于安定,香港经济复苏后开始起飞,亟待筹资的企业纷纷产生了上市的需求。1970年,远东会的成交额高达29亿元,占当时香港股市总成交额的49%以上。随后不久,由华人财经界组建的金银证券交易所(金银会)、九龙证券交易所(九龙会)相继成立。发展也极为迅速,很快就与原有的香港会、远东会形成了香港股市“四会”共存的格局。这样一来,上市公司有了更多的集资场所,上市也变得容易,大大刺激了投资者投资股票的兴趣。股市成交空前活跃,恒生指数到1971年底收市时一直高攀到341点。

        香港股市出现大牛,空前活跃。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正式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10月,向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正式挂牌。长实法定股本2亿元,实收资本8400万元,每股2元,溢价1元,即以每股3元的价格公开发售。

        公司一上市,长实的经营状况将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这样一来,对于身为长实领导人的李嘉诚,如果不希望被残酷无情的市场竞争所抛弃的话,就必须在做出每一项经营决策之前,充分考虑和顾及到广大股东的利益,要对社会上众多的投资者负责,真可谓责任重大。但李嘉诚必须勇敢承受压力的挑战。

        长实挂牌上市后,公众反应极为热烈,上市不到24小时,股票就升值1倍多,认购额竟然超过发行额的65.41倍。长实股票包销商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不得不采取抽签的方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股票升值1倍多,就意味着长实公司市值增加了1倍多。李嘉诚心里清楚,公司股价飙升,并不是其本身有多高的信誉,而是受兴旺大市推动使然。他接着又乘胜出击,积极争取海外的第二上市地位。

        1973年初,由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代表与英国股票公司牵线搭桥,达成了协议,长实股票开始在伦敦挂牌。1974年5月,长实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了“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收资本为港币5000万元,双方各付出现金资本2500万元,即各占了50%的权益,积极地在港拓展业务。这一联营公司的建立,对长实有重大意义,从此它可以引来大量加拿大外资,因而实力大增。同年6月,长江实业在加拿大温哥华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举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上市的先例,标志着长实在加入国际金融市场中又跨进了一大步。长实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与加拿大银行界建立伙伴关系,得益于当初李嘉诚从事塑胶花产销时,与北美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加拿大帝国银行,正是这家公司的主要关系银行。李嘉诚全方位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为长实发展成为庞大的集团公司拓开了一条宽广之路,这也是他跨入超级富豪行列的关键一步。

        将公司上市,是壮大自身实力的一条快捷而有效的途径。立志赶超置地的李嘉诚,及时跻身股市。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嘉诚在股市比他办实业更具天赋。他找到了发挥专长的最佳舞台。

        长实上市不久,香港掀起一股“要股票,不要钞票”的炒股热,致使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数飚升到1774.96的历史高峰,一年间,升幅5.3倍。初入股市的李嘉诚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动,他深知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他坚持稳健发展的原则,显出了高人一筹的心理素质。果然,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跌破1970年以来的新低点——150.11点。

        除极少数极快捷抽身脱市者,绝大部分投资者均铩羽而归,有的还倾家荡产。香港股市一片愁云惨雾,哀声恸地。结果,李嘉诚成为这次大股灾的“幸运儿”。长实的实际资产没有受损,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李嘉诚的稳健作风又一次保证了长实平稳前航。

        其实这个时候,李嘉诚的眼光再次投向了他的老本行地产业。李嘉诚把从股市上吸纳的资金,投放于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这是因为,李嘉诚对香港经济之兴衰规律有较深的认识。他认为,股市地产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时机,此时地盘价格偏低,物业市值亦偏低。低潮过后,新一轮**又会到来。

        因此,李嘉诚在股市的疯狂潮中依然能稳健发展,趁机发展实业。实业发展了,在股市回转的时候再次介入股市,以实业奠基,收益会更大。

        假如我们选择风险极大的投机,就应该冷静地分析自身是否具备那般高超的本事。同时,还应有充分的失败的心理准备。在准备暴赚大利之前,首先要想到血本无归。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确定自己开拓发展的原则方略,坚持独行,而不应只顾眼前利益,为暴利所动,炒一把再说而偏离航道。三心二意,也许会赚一两次,但长此以往,没有自己的原则,终不是成大器之所为。

        创业感悟:就做生意的通常规律来说,当大家一窝蜂地拥向某个行业,或者潮水般退出某个行业时,获利的是几个在前面领跑、或善于操纵的人,大部分人会倒霉。所以,在别人后面跟风,是缺乏生意头脑的表现。这时比较好的作法是,逆潮流而动,找准能赚钱的“生意点”,朝大家相反的方向跑,必有大利。股市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个途径,在这个风险巨大的行业,很多企业家和股民都抱着谋暴利的心理,因此有些人就完全失去理智,把资金全部投入股市,常常赔光了本钱。其实,在如此风险大的行业,最重要的是掂量自己的实力,实业奠基才是最明智的。

        

2、发行新股 拓展实业



        李嘉诚如是说: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1973年的大股灾,造成了地产低潮。李嘉诚深谙香港经济的兴衰规律。他认定,低潮过后,又是新一轮**。因此,股市地产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时机。拓展物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对上市公司来说,发行新股就是最好的办法了。于是,李嘉诚决定发行新股。

        1974年度,长实发行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的股权。实际上,是以1700万股长实新股,换取都市地产的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这两座商业大厦,租金收入每年达800~900万港元。

        由于处于地产低潮期,再加上都市地产公司发生了财政危机,李嘉诚才得以如此轻易得手。另外,李嘉诚此举又在客观上帮助了都市地产。李嘉诚既捡了便宜,又做了好人。真可谓一箭双雕。

        1974年5月,长实与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有限公司,李嘉诚任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同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力促下,长实股票在加拿大温哥华上市。这为今后长实引进外资和拓展海外业务,打下了基础。1974年到1975年间,李嘉诚两次发行新股共筹得资金约1.8亿港元。另外,李嘉诚从个人持有的长实股份中,拨出2000万股,售予获多利公司,套取了6800万港元现金。经过这一系列活动,李嘉诚积聚了充裕的资金,使他得以在地产低潮地价偏低时,大量购入地盘。

        此一时彼一时。李嘉诚又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卒策略。随着形势的卒,李嘉诚一反过去只租不售的做法,将重点放在了发展物业上。这样一来,就大大加速了资金的回笼周转,然后又利用这些资金及时购入地盘,兴建楼宇,进入以钱滚钱的高速发展期。

        1976年,香港地产市道转旺。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在整个地产界沉寂之时,李嘉诚却在不动声色地四处拓展,他那个小小的地产公司已经壮大成了一个地产大豪。1972年,长实上市时,拥有物业为35万平方英尺。经过低潮期大量的购地建楼,到复苏的1976年,长实的物业和地盘面积迅速增至635万平方英尺。1976年,李嘉诚继续乘胜前进,再发行新股5500万股,集资1.1亿港元,又与世界著名的大通银行达成协议,在长江实业需要时,可向该行随时获得一笔约2亿港元的4年期贷款。仅此两项,使李嘉诚可动用资金就达3.1亿港元,再加上公司的正常盈利,长实资金实力大增,于是继续大举扩充物业和地盘面积。

        1977年,长实的物业和地盘面积一下子跃至1020万平方英尺。当时,香港地产界巨无霸——置地,拥有物业和地盘近1300万平方英尺。这就表明,李嘉诚在长实上市后仅用了5年时间,就地盘物业面积而言,已直逼置地。记得当初李嘉诚制定出“赶超置地”的目标时,许多人认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而现在,它由遥不可及变成近在咫尺,伸手可触。李嘉诚“超人”的名号也渐渐叫响了。

        李嘉诚的精明之处,在于他能够看到地产低潮一定会过去,地产的新**一定会到来。因此,他充分利用低潮的有利因素,人弃我取,大力拓展,在**到来时,才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另外,他能顺应形势变化,果断改变只租不售的做法,重点发展物业,加速了资金回笼,又利用这些资金重新购地建楼。

        创业感悟:要在股市中驰骋纵横,必须对股市有成熟精到的看法,必须了解股市行情,掌握股市规律,从而能够稳健投资,最起码心里有底,不至于落得血本无归。对大企业来说,一般发售股票都是为了获取更多资金,来拓展实业。尤其是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趁机发行新股。所以,发行股票,既需要稳健心态,理智的选择,还需要把握行情的眼光。

        

3、紧盯时势 低进高出



        李嘉诚如是说:未攻之前一定先要守,每一个政策的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当我着手进攻的时候,我要确信,有超过百分之一百的能力。换句话说,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李嘉诚真正发迹,是靠股市。他的超人才智也集中显示在股市。可以这么说,李嘉诚的扩张史,是一部中小地产商借助股市杠杆急剧扩张的历史。李嘉诚在股市的作风,一如他在地产业一样,“人弃我取”、“低进高出”是他的基本原则。

        1972年,股市大旺,股民疯狂,成交活跃,恒指急攀。李嘉诚借这大好时机,令长实骑牛上市。长实股票每股溢价1港元公开发售,上市不到24小时,股票就升值1倍多。李嘉诚第一步迈进股市就是典型的“高出”,接着,1973年大股灾,恒生指数到1974年12月10日跌至最低点150点的水平。1975年3月,股市跌后初愈,开始缓慢回升,深受股灾之害的投资者仍“谈股色变”,视股票为洪水猛兽。就在这个时期,眼光独到的李嘉诚,依据当时低迷不起的市价,每股作价3.4港元,由长实发行2000万新股予他本人。李嘉诚宣布放弃两年的股息,既讨了股东的心欢,又为自己赢得实利——股市渐旺,升市一直持续到1982年香港信心危机爆发前。长实股升幅惊人,李嘉诚赢得的实利远胜于当年牺牲的股息,这就是“低进”。

        作为李嘉诚搏击股市的基本定则,李嘉诚高出低进的实战案例不胜枚举。我们再举大家熟悉的两个战例。

        1985年1月,李嘉诚收购港灯,他抓住卖家置地急于脱手减债的心理,以比一天前收盘价低1港元的折让折——即每股6.4港元,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仅此一项,便为和黄股东节省了4.5亿港元。6个月后,港灯市价已涨到8.2港元一股,李嘉诚又出售港灯1成股权套现,净赚2.8亿港元。低进高出,两头赚钱。

        再如巍城公司开发天水围的浩大地皮之事。由于港府的“惩罚性”决议,开发计划濒临流产,主持者华润已经灰心丧气,众股东纷纷萌生退出之意。

        人弃我取,知难而上。李嘉诚看好天水围发展前景,于是他从其他股东手中折价购入股权,成了除华润之外最大的股东。李嘉诚稳坐钓鱼台,不慌不忙的催生了嘉湖山庄大型屋村的宏伟规划。长实是两大股东中最大的赢家。

        低进高出,关键是眼光要准。李嘉诚深知,股市的兴旺与衰微,大都与政治经济因素有直接关系,大致有一定的规律性。他密切关注整个国际时势,于是掌握了这个规律。古人云:“功夫在诗外”,他能掐准时机,在适当的时候出手。一般股民坐井观天,眼睛只盯着股价变化表,而不探究大势的变化。这样,就可能被表象、假象迷惑,时有被套住之虞,即使偶有斩获,也不过是侥幸罢了。

        股市毕竟还是极其险恶、变幻莫测的。有时股市的突发事件,并非外界因素所然,谁也无法预测。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续兴旺,恒生指数一路攀升。到1987年10月1日,一举飙升至创历史最高纪录的3950点,真可谓牛气冲天。这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李嘉诚怎么会错过!

        在1987年9月14日,李嘉诚宣布长实旗下四家公司——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合计集资103亿港元,这是香港证券史上最大的一次集资行动。至于这笔巨资的用途,李嘉诚并没有明言,只是表示将在3个月内公布。同时,长实公司决定,长实系发行的新股,将由五家证券经纪公司包销,向公众发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狂跌508点,引起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多点。如果在9时之前,包销商尚可引用“不可抗拒”条款退出包销供股计划。然而长实的售股集资计划在10时开市前得以顺利通过。开市后股市狂泻,包销商已无法退出了。

        香港股市这次受到了沉重打击,而李嘉诚靠他的机灵,更靠他的运气,又侥幸躲过了这场浩劫。长实系上市公司只是市值下跌,实际资产并没有任何损失。而包销商这次真是欲哭无泪,因为他们将承担包销的风险。

        10月20日早上,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停市4天,10月26日重新开市当日,香港恒指又暴挫1121点,全面崩溃。

        长实指定的五家包销商所拟定的供股价都较市价高3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长实系的大股东或控股公司承担其责任的一半(51.5亿港元),其余价值50多亿港元新股由原有5家包销商及上二百家分销商承担。如此一来,长实系四公司的集资计划大功告成。

        大盘崩溃之后,约占香港总市值15%的长实系上市股票均下跌三成。依规,这正是向公众股东廉价收购小系股票的大好时机。10月23日,李嘉诚向香港证监会提出一个“稳定股市”的方案,即拟动用15~20亿港元,吸纳长实系四公司的市面散股,以便“协助本港股市的稳定”。

        李嘉诚强调“此举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和经济不要有太大波动,希望能稳定下来”,“绝非为个人利益,完全是为本港大局着想”。李嘉诚开始扮演白衣骑士的角色。这就是被有关传媒所广为传颂的“百亿救市”行动。李嘉诚在股灾中,虽然让包销商大受其害,但却因之而挽救了香港的整个股市。

        创业感悟:股市的兴旺与衰微,大都与政治、经济因素有直接关系,大致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股民坐井观天,眼睛只盯着股价变化表,而不探究大势的变化。这样,就可能被表象、假象迷惑,时有被套住之虞,即使偶有斩获,也不过是侥幸罢了。有大眼光的大股东,一般都会研究大局势,掌握局势变化的规律,以及股市随之的变化规律。从而能掐准时机,该出手的时候再出手。

        

4、百亿救市 做投资家



        李嘉诚如是说: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李嘉诚认为,人算不如天算。再聪明的人,都会有失算之时。所以,李嘉诚凡事都会深思熟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才去做,他说:“一向以来,我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5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就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李嘉诚这种心态无疑就是投资家的心态。在传媒界所广泛传颂的“百亿救市”行动中,李嘉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大投资家。

        在1987年10月26日,香港股市全面崩溃之后,李嘉诚提出“稳定港市”的方案,虽然他强调“此举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和经济不要有太大波动,希望能稳定下来”,“绝非为个人利益,完全是为本港大局着想”。但是仍然有人认为他“有为私之嫌”。舆论纷纭,各种说法一时甚嚣尘上。

        当时,李嘉诚家族控有长实35%以上股权,和黄的股权也近35%。按照收购及合并条例,已超过35%股权的人士要再增购股权,就必须提出全面收购。李嘉诚无法全面收购,要求当局放宽限制。证监会碍于条例不予批准,李嘉诚多次去港府力争,希望以“救市大局”出发。结果,收购及合并委员会决定接纳李嘉诚的“救市建议”,暂时取消有关人士购入属下公司股份超过35%诱发点而必须履行的全面收购条例,但规定所购入最高限额之股份,必须在一年内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时购入股份时必须每日公布详情。李嘉诚对放宽限制表示欢迎。但认为既放宽收购点又限期售出,这是“措施矛盾”,“难消危机”,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故表示对附带条件的失望。这意味着,如一年限期内,股价继续下跌,那么他收购的股票则必亏无疑。

        当时许多业内人士和各媒体都认为李嘉诚这次是在劫难逃,某报章说:“李嘉诚原想酿的美酒变成苦酒,现在不得不喝下去——李氏购买了数亿股票。”这当然是一家之言,大概是此君的揣测。但是这样说也是有根据的,依以往香港及海外的股市经验,大股灾之后,仍有2到3年的低谷期。李嘉诚这次自然是亏定了。

        然而,幸运之神再一次光顾了李嘉诚。谁也没有想到,股市竟恢复得如此之快,到年底股市就开始回扬上涨(欧美的股市也是如此),到了1988年的4月14日,恒指收市报2684点,已接近1987年初的水平。李嘉诚在一年的期限内,以配股方式将增购的股票出售,不但没有亏蚀,反而还有几千万港元的盈利到手。

        许多同行都瞪大眼睛,觉得不可置信。李嘉诚为何总是命运的宠儿!李嘉诚这次百亿集资行动(9月14日)与香港股市暴跌(10月19日)的时间相差只有35天,这是否意味着李嘉诚已预感到香港股市将会出现大灾难?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嘉诚有卓越的眼光。

        1997年10月31日,香港联交所宣布,在本周一与周二两天股市大跌期间,香港有44家有实力公司,从股市回购大量公司股票,积极参与“救市”。其中长实主席李嘉诚在股灾期间购入1300万股长实股份,增持行动对长实股价有正面影响。李嘉诚主席办公室证实李氏个人购入约0.5%长实股份,使其持股量增至34%,并已向联交所申报。

        李嘉诚购入该批股份价格未见透露,但过去10个交易日内,长实的股价已由每股76港元下跌到最低的44港元,跌幅达四成。若据前天收市价,李嘉诚购入的股价市值为7.18亿港元,为众多股东回购金额之最。被称为现实中超人的李嘉诚以往都是在大市跌到股民都绝望时才出手救市。29日,他对记者说:“每次经济动荡,我都会动用私人名义买公司股份”。股份接近35%全面收购的触发点。所以当问他是否有买其他公司股票时,他三缄其口,只说:“我当然先买自己公司的。”大盘崩溃,股市下挫。在低点回购股票,是惯常的游戏法则,关键是眼光要准。

        李嘉诚认为,人算不如天算,再聪明的人,都会有失算之时。在股市上,关键要看得准,不能只抱着投机家的心理,要做一个真正的投资家。故而李嘉诚大进大出,都是以“腌股”(持股等待机会)为后盾的,一待良机,急速抛出。

        如1987年,李嘉诚在半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72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份。这是一只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3年后,股价高升,李嘉诚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将股票抛出套现,净赚近1亿美元。

        从这里我们看到,李嘉诚在股市中的优势是他首先立于不败之地。一般说来,在股市中如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能保持心平气和。李嘉诚能够在股海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素质问题,重要的是他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创业感悟:在股市中,投资家与投机家的区别在于:投资家看好有潜质的股票,进行长线投资,既可趁高抛出,又可坐享常年红利,股息虽不会高,但它持久稳定;投机家热衷短线投资,借暴涨暴跌之势,炒股牟取暴利,自然会有人一夜暴富,更有人一朝破产。在香港有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商贾大亨,就是在股海翻船,将多年心血顷刻间化为乌有。只有投资家才能在股市中长时间盈利。

        

5、投资债券 不忘稳健



        李嘉诚如是说:发展不忘稳健,稳健不忘发展。

        李嘉诚始终信奉“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一投资哲学,以分散风险。因此,除股票外,李嘉诚还投资债券。

        李嘉诚所购买的债券,大部分都是可转换债券。

        这种债券有1至3年的期限,若持有人认定该公司业务能稳定增长,可以用债券换成该公司股票,从而获取更大收益。即使不成,也可将债券保留至期满,最终收回本金及利息,所以这种债券既和普通债券一样,具有风险小的优势,又比较灵活,能转换为股票。可以说是将债券和股票的优势合二为一,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合和债券。另又购买了爱美高、熊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共计25亿港元。

        在此后的发展中,胡应湘的合和表现最为出色,先后拿下广东虎门沙角电厂C厂、广深珠高速公路、广州市环城高速公路及泰国架空铁路等大型工程兴建合同,一时名声大噪,众豪争扯他的衫尾。

        见此情势,李嘉诚马上把合和债券兑换成股票,这样一来,当初价值5亿的股票,到3年后升值为近9亿,账面溢利达3亿多港元。同样,李嘉诚购入的其他可转换债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现。

        可以这样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嘉诚每投资一家公司,就要将其控制并做它的主席。从1980年代末起,他已没有多少大规模的收购计划了,而较偏重于股票投资。他的集团实在太庞大了,他的精力智力都不足以同时管理多家大型公司。他只有通过债券、股票投资,利用富有进取心的商家为他赚钱生利。这样,虽不如自己投资、自己经营获利大,却比较省事。

        李嘉诚投资债券,一来债券与股票相比,风险不知要小多少倍,这样更符合他“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的方针。同时,也符合分散风险的投资原理。这样两条腿走路,游刃余地更大。

        创业感悟:众所周知,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能享受比定期存款较高的利息,而不能参与分享公司红利。但是,投资债券就是一种分散经营的做法。在股市中有一种投资哲学,叫做“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股市风险难料,分散经营分散了投资的危机。

        

6、淡出股市 让利百姓



        李嘉诚如是说: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李嘉诚淡出股市用的是私有化的方式。私有化是一个专门名词,即改变原有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质,使之成为一家私有公司。根据证券条例的规定,公司上市必须拨出25%以上的股份向公众发售,即使是一家家族性的上市公司,本质上也是公众公司。公司上市、收购公司以及供股集资,都被称作“进取”,而将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挂牌的上市地位,即是“淡出”。其实,“淡出”也是一种收购形式,只不过取消挂牌后的私有公司,不能再从社会集资,也不再具有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优势。

        从1984年起,李嘉诚进行了3次私有化行动。

        李嘉诚是基于两点,先后决定把国际城市、青洲英泥、嘉宏国际私有化的。

        其一是以长实系长实、和黄、港灯3家巨型公司的规模,足以获准浩大的集资计划。把部分公司私有化,并不影响长实日后的发展。

        其二是私有化的公司,将恢复不受公众股东及证监会制约监督的优势。那么就不再像公众公司那样向公众公布财务经营状况,有利于保护商业机密。

        私有化淡出股市,也是一种收购,即大股东向小股东收购该公司股票,使其成为大股东的全资公司。

        李嘉诚实施私有化,也是看时机而动。一方面他能够不损害自己这种大股东的利益,同时又能照顾小股东的利益,不会引起他们的怨声载道。

        李嘉诚第一个私有化的公司是国际城市。在这之前,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后,香港投资气候转晴,股市开始上扬,应该是牛市的状态。在这种形势下,1985年10月,李嘉诚宣布将国际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出价1.1港元,较市价高出一成,较该公司上市时的发售价高出0.1港元。李嘉诚这个价格自然让小股东们大喜过望,纷纷接受收购。在牛市之时,付出了较高的收购价格,针对这种状况,有些人还以为李嘉诚看走了眼,没有抓住实行私有化最有利的时机。但是,李嘉诚说,我们不是没想过借熊退市,但趁淡市以太低的价钱收购,对小股东来说不公平。如此做,李嘉诚是为了照顾小股东的利益。

        第二个私有化的公司是青洲英泥公司。长实控有青洲英泥44.6%股权。1988年10月,李嘉诚以20元一股的价格进行全面收购,收购价比市价17.7元溢价13%,自然让小股东们笑逐颜开。收购过程进展顺利,到12月30日收购截止期,长实已购得九成半股权,从而可以强制收购完成私有化。当初全资控有的青洲英泥是长实系的全资附属上市公司,现在申请摘牌,就变成长实旗下的私有公司了。

        前两个公司的私有化都是进展顺利,但是到了第三个公司的私有化就不那么顺利了。李嘉诚第三私有化的是嘉宏国际,嘉宏是长实系四大上市公司之一,综合资产净值为44.57亿港元。在全面收购前,市值为155.09亿港元。在收购的时候,是一波三折,从1991年2月到1992年5月,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得以收购。

        1991年2月4日,长实决定以每股4.1港元的价格收购嘉宏,宣布将嘉宏私有化。这个收购价比市价溢价7.2%,低于全面收购国际城市和青洲英泥的溢价。计划一出,就引来纷纷议论。舆论皆认为嘉宏的收购价过低,显然会损害小股东的利益。李嘉诚解释说,主要是考虑到嘉宏盈利能力有限,而且其业务与长实、和黄重叠,同时他又声称不会提高收购价格,如有人肯出5港元的收购价,他会考虑出售。

        4月10日嘉宏召开了股东会议,小股东们并不认同李嘉诚的话。会上,小股东们纷纷提出质询,嘉宏公布的1990财政年度的业绩显示,盈利状况甚佳,年盈利率比上年增加29%,达到了13.16亿港元;另外,嘉宏所控的港灯市值连月上升,也会使嘉宏资产值增高,这都显示出嘉宏的发展前景还是较好的。因此,李嘉诚所谓的“嘉宏盈利能力有限,而且其业务与长实、和黄重叠”这样的话不属实。结果嘉宏私有化计划的支持率还不足四分之一,计划就这样失败了。

        按规定,私有化失败之后,一年之内不得再提私有化建议,李嘉诚只好耐心等待。1992年5月27日,“大限”期满,和黄重提嘉宏私有化建议。收购价为每股5.5港元,较停牌前的收盘价高出32%。对这一价格,小股东们自然无话可说,欣然接受。因此,在7月10日的嘉宏股东会议上,该私有化建议以96.7%赞成票获得通过,最终得以实行。这次收购之所以成功,是大股东既保全了自身利益,又顾及了小股东利益的缘故。

        自此,长实系剩下长实、和黄、港灯三大上市公司。总市值除银行外仍踞全港财团首席。李嘉诚的私有化,避免了业务重叠(如嘉宏与长实、和黄就存在这个问题),使机构更为精简。私有化之后,李嘉诚不再使长实系所有公司的经营和实绩都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许多商业活动中,李嘉诚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更值得一提的就是,李嘉诚能够顾及小股东的利益,得到了股市行业的广泛尊重。

        创业感悟:大的商人在有些时候应该考虑一下小商人的利益,毕竟大家都是同行,能赢得小商人们的信赖未尝不好。不能处处损人利己。懂得照顾别人的利益能赢得人心,这就是一种智慧。李嘉诚在股市纵横驰骋取得不凡的业绩后,又逐渐淡出股市。但是,他不是得了利就走人,而是想办法把从股市上获得的利益让出一部分给那些散户百姓。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