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300字1.人生的博弈

1.人生的博弈

        精彩的人生,是博弈的人生,而博弈的人生,总是要经历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或大或小,因人而异,程度不同,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人们之所以喜欢冒险,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外部条件又不完全具备,于是便要赌一把、搏一下。简单说,就是因为某种诱惑而进行的有风险的尝试。

        有人喜欢平静的生活,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他们喜欢那份安宁,喜欢按部就班,喜欢一成不变,喜欢习惯于某些程式化的东西而又乐在其中。这种向往充满着祥和、快乐,但对于这种说辞,我宁可相信是某些人在经历了人生坎坷后的生活感悟,是进行过几番冒险后心灵的暂时疲惫,而不是对冒险本身的完全否定。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比如年轻的时候,比如事业的上升期,人们大多是不喜欢平淡的,平淡的生活有如白开水,让他们觉得很乏味。他们更喜欢味道浓一些的咖啡或奶茶,所以他们喜欢刺激,喜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向往更好的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绝不会安于现状。这种欲望会促使他们走上冒险之路,因为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的路上也不只你一人在走。既然机会不只属于你,或者干脆都不偏向你,竞争就在所难免,你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做一些你并没有十分把握的事。这些事虽然具备一定的成功条件,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功。

        同样是冒险,表现也因人而异,有人当断则断、毫不犹豫,哪怕是碰得头破血流;有人则要反复推敲、几度论证,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不管哪一种,他们最后确定要走的这条路,一定是艰辛而曲折的。

        冒险其实就是赌博,赌注是自己的手段,以及尊严、金钱等,甚至还有身家性命。就看你冒的什么险,要达到什么目的了。不管赌博的结果是成功或失败,都需要手段。有的人虽然愿意冒险,但并不愿意使用卑鄙手段。有的人则为了达到目的,什么都可以拿来当作赌注。

        刘邦给人的印象,要比项羽稳重。所以有人认为冒险的事只能属于项羽而非刘邦,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项羽是冒险家不假,刘邦其实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如假包换的大冒险家。只是二人的冒险方式不同而已。

        刘邦骨子里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喝酒耍钱玩女人就不说了,给岳父送贺礼,这事也够玩闹的。那时刘邦还在当泗水亭长,岳父还不是岳父,是个外来避难的大户,刘邦送上一纸空帖:贺钱万。一分钱不花,便白吃白喝了一顿酒席,还被捧为贵宾,还把女儿许配给他,于是岳父变成了真正的岳父。这虽说不是军事或政治上的冒险,也上不得什么台面,但却是刘邦胆识的一个体现,也是其性格的一个体现。他不拘泥于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生活上的玩世不恭,这样的性格本身就富于挑战性,富于冒险性。

        刘邦比较大的冒险行动,一共有过五次:

        一是放走徙人。这大概是刘邦人生中第一次比较大的冒险,为此他丢掉了令无数人艳羡的铁饭碗。泗水亭长,不过是个撑不死饿不着的小差事,就像现在最基层的那些小公务员,工资不高,奖金没有,但如果省着点的话,还能勉强养家糊口。就这些,在老百姓眼里那还是挺风光的,用他们的话说,动动嘴就把钱挣了,不用起早贪黑,不用汗珠子摔八瓣儿。刘邦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上班打打哈哈儿、喝点闲酒、吓唬吓唬老百姓,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添点农具添头牛,每天两点一线,日子倒也惬意。可惜,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因为一次公差而泡汤了。

        当时刘邦押解徙人去咸阳务工,结果路上看得不紧,跑了不少,这是刘邦的失职。那时大秦律又相当严苛,刘邦怕被追究责任,于是干脆做了个顺水人情,将这些人全放了,顺便也就砸了自己的铁饭碗,亭长也不当了,干脆去占山为王、落草为寇。这勇气比之现在敢于砸掉铁饭碗下海的人也不在其下。这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即便现在,我国经济环境如此之好,每年八九个点地飞速前进,你让一个公务员选择放弃铁饭碗去经商,也是个极其艰难的抉择。

        二是布兵函谷关。布兵函谷关,应该说是刘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入关的顺利超出了他的预期,而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关中王的位置非他莫属,所以他听从了属下的建议,将关口封死,俨然成为了关中王。但此举无疑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还险些与项羽兵戈相见。成为项羽的敌人,应该说刘邦是绝对没有想到的,纯属意外。但此举就是没有项羽的动怒,也会招来其他诸侯的不满,只不过项羽是作为一个代表率先站了出来而已。你守住关口,就是对其他诸侯的一种排斥,是山头主义,这是大家所不能容忍的,你自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幸运的是,刘邦最后借着项伯,终于摆脱了这个困境。后来他再公开对抗项羽时,就学得乖多了,号召诸侯一同反对项羽,争取大多数,尽量拉拢项羽一方的势力为己所用。

        三是还定三秦。这是刘邦向项羽权威挑战的开始。当时项羽被田荣拖住,分身乏术,刘邦感到机会来了,便趁机夺回了他梦寐以求的关中。但刘邦此举也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当时刘邦的实力根本无法和项羽抗衡,所以他让张良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张良致信项羽,说明只想要回失去的东西,绝无他念;二是让张良把田荣、陈馀写给各个诸侯要求联合灭楚的信给项羽看,把火引向齐、赵。尽管如此,也不能说万无一失。如果项羽选择暂时放弃与齐国交战,转而去对付刘邦,或者分出一部分兵力对付刘邦,刘邦都会很被动。

        四是出兵彭城。如果说还定三秦仅是小试牛刀的话,那么出兵彭城便是刘邦军事上一次最大的冒险了。刘邦还定三秦后,靠着关中的富庶,给养充分,一时兵强马壮,刘邦窥伺天下之心便蠢蠢欲动了。当时项羽正与田荣交战,后防空虚,刘邦看到了机会,于是东发彭城,一路上还联合几个小诸侯国,总计兵力五十六万,摆出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

        刘邦当时兵力数量优势明显,但属于诸侯联军,形式上很松散,战斗力如何还很难说。况且彭城是项羽的根据地,民心所向,刘邦大军长途征伐,不占地利优势。所以刘邦此举还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且最后的结果是,项羽闻听刘邦占据了彭城,赶忙稳住齐地,率领三万精兵强将回攻刘邦,不但把刘邦打败,赶出了彭城,还一路追杀到了荥阳一带。刘邦还差点送了命。

        第五,撕毁合约。鸿沟议和,是项羽由强势转向弱势的标志,但刘邦也没有灭掉项羽的十足把握,否则便不会议和了。前文说过,这是当时双方形势的需要。刘邦撕毁合约,追击项羽,此举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因为项羽的实力仍旧不可忽视。刘邦当时的计划是不错的,想与韩信、彭越合兵一处,一举把项羽拿下。没想到韩信、彭越二位按兵不动,刘邦一下便陷入了被动,这等于还是和项羽一对一,这哪是对手啊!所以又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后来刘邦不得不对韩信、彭越作出封赏许诺,二位这才出兵,也够悬的。

        从刘邦的这几次冒险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刘邦的几个特点:

        首先,刘邦不甘于平庸。这点从他放走徙人一事中就可以看出。刘邦完不成任务,肯定会被治罪,但也不一定被处死,关上几年,或是流放边疆做个苦力,总还有以后的活路。可当强盗就不一样了,由原来的政府工作人员,一下变成了政府的对立面,成为政府征剿的对象,逮住就是得死。也就是说,刘邦因为怕蹲几年牢狱,而选择了有可能被处死的道路。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

        其实,敢于冒险的人,骨子里都不甘于平庸。世上许多的冒险,本就是因为不甘于平庸才去尝试的。为了更高的欲望,他们情愿加大危险的系数。而正是因为这次冒险,刘邦才有了自己的队伍,有了一定的资本,有了后来成为一路反秦诸侯的可能。刘邦这份当断则断的果敢是很值得钦佩的。

        其次,刘邦自我意识比较强。这点从他布兵函谷关和还定三秦就可以看出来。布兵函谷关,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将来是关中王,所以他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样,还定三秦仍旧是刘邦维护自身利益的延续。尽管刘邦一度在项羽的淫威下屈从,但在他心中,从来没有忘记那块曾经唾手可得的肥肉。所以一旦有机会,他就要夺回属于他的东西,哪怕要冒一定的风险。

        第三,刘邦有时过于乐观。出兵彭城,是一次冒险。但这次冒险刘邦并不太当回事,也没认为它有多危险,特别是在他轻易拿下彭城之后,他便觉得万无一失了,所以他会饮酒高歌,热烈庆祝,从而也给项羽提供了反击的机会。

        第四,刘邦的目的性很强。如果说还定三秦还有一定的理由支撑的话,那么鸿沟议和后的撕毁合约,则是完全不讲游戏规则了,就是单纯地为了达到置对手于死地的目的。也就是说,为了达到目的,刘邦甘愿选择冒险。

        刘邦的每次冒险,可以说都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但最后刘邦还是冒险成功,成就了帝王伟业。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刘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他最多还是一路诸侯,而这一路诸侯最后能不能生存下去还是个未知数。

        相比之下,项羽则更富于冒险精神,项羽张扬外露的气质、不服输的性格,以及直来直去的处事作风,都决定了他是一个天生爱冒险的人。项羽的冒险不计代价,他甚至每次都拿生命做赌注,每次都是惊心动魄而又气势恢宏。这与其说是一种冒险,毋宁说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气魄。项羽身高体健,力能扛鼎,年轻气盛,朝气蓬勃,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这种自身的强大,也让他在面对危险时,从不考虑自己的安危。这让他的冒险变得酣畅淋漓,来得更加洒脱。

        项羽父母早亡,从小跟着叔父项梁生活,受项梁影响,项羽也秉承了叔父敢于冒险的不安分因子。项梁杀人后,带着项羽一起去吴中躲避。陈胜、吴广起事后,会稽郡守殷通也想起兵响应,因仰慕项氏家族的影响,想拜项梁为将。项梁于是秘授项羽,在大堂之上杀了殷通,并“佩其印绶”,取而代之,从而拥有了反秦的第一支队伍。

        这事看似简单,实则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当时殷通招项梁在大堂议事,项羽在堂外守候,除了他们叔侄二人,其余全是殷通的手下,且对方全副武装,手持兵器,稍有闪失,就会被剁成肉酱。项梁当时很镇静,当殷通对他说,让他想办法找到另一个人物桓楚时,他便打定了主意,说桓楚逃亡在外,只有小侄项羽知道他的去处,于是借机出来,让项羽看他眼色行事。回到大堂,项梁依旧和殷通谈笑风生,然后让殷通招项羽入内。项羽进来,行过礼,刚寒暄两句,项梁便说:“可行矣!”于是项羽毫不犹豫地出手,一剑斩下殷通的人头。殷通手下没想到会有此变故,一时大乱,项羽挥剑砍杀,“所击杀数十百人”,这才把场面镇住。一场以身家性命做赌注的冒险也就此宣告成功。

        从这件事中,我们既看到了项梁的胆识,也看到了项羽的勇猛。而项梁死后,项羽则将胆识和勇猛集于一身,将叔父传承下来的这种冒险风格继续发扬光大。纵观项羽一生,其大的冒险一共经历过四次:

        第一,杀宋义。这是项羽第一次独立的冒险。项羽被楚怀王排挤,夺了兵权,在北上救赵的队伍中,只被任命为宋义的次将。项羽开始是服从命令的,心甘情愿给宋义当副手。但是二人在救赵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项羽想尽快和秦军开战,好为叔父报仇,宋义则想以逸待劳,坐收渔翁之利。大军一直在安阳滞留了四十六天,项羽一气之下,做了一件当初和叔父在会稽起兵时同样的事:杀掉了宋义。

        杀了宋义,项羽提着宋义的脑袋向诸将宣布:“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说宋义谋反,楚怀王有密令,让我杀了他。事已至此,项羽凶神恶煞,手里提着血淋淋的人头,谁也不敢吱声。后来诸将便不约而同地说:“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当初这楚怀王都是你们项家立的,你当然有责任铲除祸乱,于是共同推举项羽做了老大。项羽先斩后奏,随即命人上报楚怀王。楚怀王只得让项羽取代宋义做了上将军。

        项羽这次冒险无疑是受其叔父的影响,其风格和手法与杀殷通时何其相似。唯一不同的,这次是由项羽一人独立操作完成。这次冒险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当时楚怀王已经取得了实际的兵权和行政领导权,项羽杀死自己的上司,是以下犯上,犯的是死罪。况且楚怀王当时对项羽并无好感,项羽先斩后奏,是对领导的大不敬,极有可能会被追究责任。但楚怀王最终还是默许了项羽的行为。一则,木已成舟,说什么都晚了;二则,当时部队在外,如果处理项羽,很可能会引起骚乱,引发兵变,灭秦大计肯定会受影响。不管怎么说,楚怀王认同,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也就宣告了项羽这次冒险的成功。

        这次冒险对项羽来说是很关键的,为他成就未来霸业打下了基础,因为他从一个军中的次将,一跃成了楚国的上将军,而且还控制着一支具有相当数量和战斗能力的生力军。如果项羽一直是宋义的副将,即便将来有多大的战功,受表彰的也是宋义而不是他项羽。就像一个单位,副职做得再好,也是集体的一部分,上级表扬的,总是代表这个集体的一把手。而且,项羽听命于人,就没有军事主宰权,也就无所谓后来的破釜沉舟,消灭秦军主力了,更不会成为后来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了。

        第二,破釜沉舟。项羽杀了宋义,成为北上救赵大军的实际领袖。于是大军开拔,直赴救赵前线。当时秦将王离围困巨鹿城,章邯作为秦军主力,在外围布阵,张网以待,等着攻打来援的军队,典型的围城打援战略。而前来救赵的各路诸侯迫于秦军的强势,“皆从壁上观”,都不敢靠前,持观望态度。所以,这必将是一场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恶仗。换句话说,这就是一种冒险。

        为此,项羽也做好了誓死一搏的冒险准备,他先命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二人,率领二万人渡河,打前锋,去救巨鹿。自己率大军随后渡河,“皆沈(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所谓的破釜沉舟了。只能前进,不留后路,看看项羽的做法,就知道他摆出的是鱼死网破的架势。除了势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到底能否成功,项羽心里其实也是没有底的。

        这场仗打得异常惨烈,与秦军大的交锋就有九次。楚军没了后路,不是赢就是死,所以玩命招呼,连喊带叫,最后全都杀红了眼,“无不以一当十”。别说秦军,就是当时观望的诸侯军都看傻了,以至于“无不人人惴恐”,看得心惊肉跳。

        这应该是项羽军事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冒险。因为这次冒险的成功,项羽最终打败了秦军主力,为秦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也因为这次冒险的成功,项羽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地位攀升到一个无可企及的高度,也最终成就了项羽的霸业。

        第三,杀义帝。这是政治上的一次冒险。项羽威信渐高,成了诸侯公认的盟主,便想分封诸侯,论功行赏。这个也在情理之中,因为项羽灭掉的是秦军主力,是反秦胜利最关键的一步棋,论功绩,项羽无人能比,这点诸侯们也都服气。但是当时楚怀王兵分两路,还有进军关中的刘邦一路,也得手了。根据楚怀王事先的约定,先进关中者为关中王,这等于既成事实了,轮不到项羽来封。项羽的威风大打折扣,便不想履行这个约定。结果请示楚怀王,又遭到了拒绝,项羽心里很窝火,便将其尊奉为义帝,挂了起来,然后自己大封天下。后来终究觉得义帝碍事,又将其迁往长沙,半路上授意九江王将他杀死了。

        项羽不听楚怀王的号令,剥夺楚怀王的权力,这都算不了什么,因为当时大部分诸侯都是倾向于项羽的。然而后来项羽杀掉义帝,这就是政治冒险了。如此便会授人以柄,被人冠以弑主弑君的罪名,特别是给刘邦讨伐项羽提供了口实,也给任何一个敢于跳出来反对项羽的诸侯提供了口实。这个后果是很危险的。

        第四,夺彭城。前面说过,刘邦东征彭城,这是军事上的冒险。而项羽仅率三万人马便敢孤军深入,夺回彭城,也是一种冒险。因为他面对的是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力量对比太过悬殊,比破釜沉舟时的危险系数还大。但项羽既有了破釜沉舟的胜利,也就有了以少胜多的勇气和信心。项羽趁刘邦立足未稳、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在四月的一个清晨突然发起进攻,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汉军狼狈逃窜,最后刘邦只带着十几骑仓皇逃脱。

        这次冒险并不比破釜沉舟时逊色多少,项羽采取突然袭击,也是侥幸胜出。当时要不是刘邦麻痹大意,结果还不知会怎样。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也能看出项羽对待冒险的几个特点。

        首先,项羽会基于一时之愤而冒险。杀宋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项羽与宋义政见不同,作为次将,有义务向主将建议,结果宋义根本没把项羽放在眼里。宋义不但不接受项羽的建议,还轻蔑地说:“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在战场上光着膀子杀敌,我不如你项羽,要论计谋,你和我宋义比就差远了。这话能把人给气死,项羽那爆脾气哪受得了这个!不但如此,宋义看项羽有活思想,还专门下了个命令:“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像虎一样猛,像羊一样犟,像狼一样贪,不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一律杀无赦。

        打发了项羽,发布了军令,宋义开始着手做自己的事,他要把儿子宋襄送去齐国当宰相,于是歌舞升平,大摆筵席,搞起了欢送会。此时军中粮草短缺,又逢“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肺都给炸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宋义。

        其次,项羽冒险不计代价。这点在破釜沉舟一战中就可以看出。把吃饭的家伙全砸了,交通工具也报废了,这是以性命做赌注,打不赢根本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第三,项羽对军事上的冒险很自信。破釜沉舟,既表明了项羽的决心,也证明了项羽的自信。如果说这里面还有一点濒临绝境的无奈的话,那么项羽带着三万人马奔袭彭城,与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对抗,则完全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了。他在内心根本就没把刘邦放在眼里。这种自信是对自己军事能力的自信。

        第四,项羽对政治上的冒险考虑不周。杀义帝,其实是项羽政治上的一个败笔。因为项羽已是大家公认的霸主,义帝的名号也是他给的,其先前的约定也被他废了,还乖乖听从项羽的安排,去了长沙,再杀掉实在是没必要了。义帝虽然是傀儡,可在形式上他也是项羽的上司,这诛君的罪名在当时是很犯忌讳的。项羽因一时之愤,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从而让自己陷入政治的泥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没有冒险,就不会轻易获得成功。项羽和刘邦就是在这种不断冒险之中逐步走向王者之路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能看出刘邦和项羽冒险上的几点差别。

        从冒险风格来说:项羽的冒险往往凭借一股气势,也就是后来他自己总结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而刘邦的冒险则有一定的盘算,尽管这种盘算有时也会失算,也会遭遇滑铁卢,但刘邦并未因此退缩,而是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着他的冒险之路。

        从冒险实质上说:项羽偏重于军事上的冒险,刘邦则偏重于政治上的博弈。项羽更喜欢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打打杀杀,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刘邦虽也采取军事行动,但这种行动里却往往包含着政治上的目的,并非简单的战事成败。二人一个眼界宽,一个眼界窄;一个高瞻远瞩,通盘考虑;一个亦步亦趋,浅尝辄止。

        项羽这人太迷信于武力。夺权本是一种政治的博弈,这个博弈中,包含心机、欺骗、胆量和冒险,军事的打击与军事的恫吓,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作为获取政治成功的一个手段,它绝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有效的手段。项羽差就差在这里,他总是认为武力能够决定一切。

        项羽尚武的思想,应该在他跟随叔父项梁起事时就已经形成。或者更早一些,在他看到秦始皇出游、恶狠狠地说他迟早要取而代之时,就已经开始萌芽了。也许还会更早,在吴中时,当那些年轻人被他的武力所慑服时,就已经有这个苗头了。而项羽杀掉宋义重掌大权,接着又破釜沉舟打败章邯,这种尚武的思想便更加根深蒂固了。当项羽做了诸侯盟主,成了不可一世、人人畏惧的西楚霸王,他的这个武力至上、军事至上的思想就再也改变不了了,而且一直到死都没有改变。

        武力不是刘邦的强项,他的强项在于人脉,在于灵活,武力只是他的一个辅助手段。当刘邦军事实力不强时,他会选择低调,选择隐忍,选择按兵不动。鸿门宴时态度谦卑,去巴蜀就任时,主动烧掉栈道,这些都是因为缺少军事上的信心。而当刘邦觉得自己军事力量足够强大,有了足够的把握时,他也会出手。而且一旦出手,便表现得十分果断,比如还定三秦和出兵彭城。

        项羽军事冒险的成功,让他对军事能力更加迷信,也就忽略了政治上的发展态势,从而缺乏对战争全局的掌控能力。而战争的全局,则早已上升为一种政治的博弈,不仅仅是战事中的勇猛和拼杀。刘邦在这方面要优于项羽,当刘邦在军事上不占优势时,他不会一味地死缠烂打,而是积极谋求其他方式,以改变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楚汉对峙时,刘邦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派彭越袭击项羽的后防粮道,以此缓解荥阳的被动。后来他又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派韩信征伐燕、赵等地,以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合围。应该说,这个决定对整个楚汉战争局面的改变至关重要。当时项羽并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他当时给予燕、赵那些诸侯以支持,或是建立联系,形成军事同盟,韩信即便再厉害,进军也不会那么轻松省力。可惜项羽对自己的军事能力太过自负,他没有看到这个军事异动的严重后果,最后终于走向了被动。

        总体上说,项羽的思路还是狭窄,思维还是具有局限性。这种情况的形成,是和项羽自身的能力分不开的。因为他性格的果敢,军事的强悍,让他太过自信,从而不会去过多考虑其他因素。这就像工作中的巧干与实干。实干出成绩,对自己的能力就有信心,这种信心让他认为有成绩就应该有地位。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还有一些人在巧干,他们做出不多的成绩,甚至没有做出成绩,但他们会无限放大自己的成绩,或是将其他人做出的成绩,以参与者的名义包揽在自己身上,勤请示勤汇报,混淆领导的视听,让领导的天平偏向自己,最终获得升迁。

        正因为刘邦不善于打仗,所以他会在政治上更加用心。他会千方百计规避自己的弱点,会选择依靠别人,群策群力,会去动一些脑筋,灵活处事。这些都会让他眼界变得更加开阔。

        一次军事上的冒险,对于项羽来说,就是冒险的全部,下一次的军事行动,则是一个新的冒险的开始;而对于刘邦,一次军事上的冒险,不过是政治冒险的一部分,一时的军事失利,也并不意味着整个政治冒险的失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