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六朝文学名词解释第二节 《世说新语》与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

第二节 《世说新语》与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与志怪小说相对而言的,大概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首先使用这一术语,也有的将它称为轶事小说。魏晋南北朝志人或轶事笔记小说不少,如魏邯郸淳的《笑林》、东晋裴启的《语林》和郭澄之的《郭子》、梁代殷芸的《小说》,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宋刘义庆的。

        原名《世说》,又名《世说新书》,原共八卷,今存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其中上卷四门,中卷九门,下卷二十三门,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所涉及的重要人物不下五六百人。书中所写人物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尤其是士人的精神面貌、风俗习尚和价值观念,表现了士人对个体存在的肯定、珍惜、依恋和喟叹,展现了他们玄远的精神、脱俗的谈吐、飘逸的风采和超妙的智慧。

        此书的上卷虽首列“德行”,但书中名士爱才远甚于敬德,他们毫不掩饰地夸耀自己的才华。曹操欣然领受“乱世之英雄”的品评,全不计较“治世之奸贼”的讥诮。“桓公(温)少与殷侯(浩)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品藻》)每个人在才名上当仁不让,为了决出才气的高低优劣,他们经常通过辩论来进行“智力比赛”:

        许掾(询)年少时,人以王比苟子(王修),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支法师并在会稽西寺讲,王亦在焉。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决优劣。苦相折挫,王遂大屈。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更相覆疏,王复屈。许谓支法师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

        许询与王修第一场辩论各持己说来折服对方,第二场辩论又互换观点来进行论战,可见他们的重心并不是求谈中之“理”,并不以探求真理为目的,而是欣赏论辩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论辩过程中思辨能力重于胜过对手的快感和得意之情。

        魏晋门阀士族固然看重门第,但更倾倒于一个人的才情、气质和风度,对那些才藻新奇、析理精湛的天才,对那些气宇恢宏、机智冷静的干才,对那些风流潇洒、英气逼人的美男子,这些高傲的世族无不愿意屈尊与其交往,或者对他们表示景仰和羡慕,如《雅量》载:

        羊绥第二子孚,少有俊才,与谢益寿相好,尝早往谢许,未食。俄而王齐、王睹来。既先不相识,王向席有不悦色,欲使羊去。羊了不眄,唯脚委几上,咏瞩自若。谢与王叙寒温数语毕,还与羊谈赏,王方悟其奇,乃合共语。须臾食下,二王都不得餐,唯属羊不暇。羊不大应对之,而盛进食,食毕便退。遂苦相留,羊义不住,直云:“向者不得从命,中国尚虚。”二王是孝伯两弟。

        还写了六朝士人精神生活的另一方面,他们既爱智也多情。“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简傲》),真是“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连一代枭雄桓温也生就一副温柔心肠:“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黜免》)任性不羁的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任诞》)。人们摆脱了礼法的束缚和矫饰,便自然地坦露出人性中纯真深挚的情怀:“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任诞》)

        同时,士人们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一种任性称情的生活:“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绝不为名、为利、为禄扭曲自我,率性而行是他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所企慕的人生境界:“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任诞》)

        在爱智、重才、深情之外,士人们同样也非常爱美。荀粲就公开说:“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惑溺》)中随处可见到对飘逸风度的欣赏,对漂亮外表的赞叹: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对内发现了自我,才可能对外发现自然。人物品藻与留连山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对“容止”的感受与对自然的审美相辅相成,都以情感的日益丰富和审美不断细腻为前提: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只有优美高洁的心灵才可能应接如此明丽澄净的山水,对自然的写实在这里表现为对精神的写意,大自然中的林泉高致直接展现为社会中士人的潇洒出尘。

        通过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描绘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通过众多的形象来凸现一代名士的精神风貌。作者只是“实录”主人公的三言两语,便使所写人物神情毕肖:“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言语》)简文帝的矜持虚伪,顾悦的乖巧逢迎,经这一问一答就跃然纸上。作者从不站出来发表议论,常用“皮里春秋”的手法月旦人物,表面上对各方都无所谓臧否,骨子里对每人都有所褒贬,如《管宁割席》《庾公不卖凶马》《谢安与诸人泛海》等,在作者不偏不倚的叙述中,不露声色地表达了抑扬可否的态度,笔调含蓄而隽永。

        由于书中记述的多是名士们的清谈,所以它的语言受清谈的影响很深。魏晋清谈逐渐由义理探寻转向审美品味。首先它要求以简约省净的语言曲传玄远的旨意,这样才能使名士们“披襟解带”和称叹不已;其次,清谈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口语俗语,但谈出来的话语又须清雅脱俗,这使得名士们要讲究声调的抑扬和修辞的技巧,义理上的“拔新领异”必须出之以语言的“才藻新奇”;最后,清谈是一种或明或暗的才智较量,名士们为了在论辩中驳倒对手,不得不苦心磨炼自己的言谈机锋,以敏捷的才思和机巧的语言取胜,因而的语言兼具简约典雅与机智俏皮之美。明王思任在《世说新语序》中评此书说:“本一俗语,经之即文;本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之即辣;盖其牙室利灵,笔颠老秀,得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晋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全书所写的内容主要是魏晋的名士风流,“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孝标作注,又征引浩博。或驳或申,映带本文,增其隽永,所用书四百余种,今又多不存,故世人尤珍重之”(鲁迅),它早已成为历代骚人雅士案头的清供或枕边的读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