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刘恺威创世纪农民城里无农民

农民城里无农民

        建造一座新城市,单就经验而言,它对薪一代农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但是,这些年来他们跌打滚爬,早已掌握了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方法,那就是:把一切难题交给市场。

        搞市政建设没钱,农民自己掏,甚至连投资超过8000万元的程控电话网也是城内农民按股份筹建的;搞工业区没钱,还是农民自己掏,谁用地谁出钱,捎带门前造马路的钱,这样厂房建好了,路也修好了;开发滩涂没钱,仍然是农民自己掏,两万亩的滩涂在短短四年内就改造一新;还有引进科技人员、建宾馆、造医院、办学校、搞文化娱乐中心……十多万龙港农民把龙港城全给“包”下来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便也在这种大包大揽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是在这种畅快自由的投资建设氛围中,龙港一日千里,面貌大变。1997年5月,我们在阔别五年之后,再次走在龙港宽敞、笔直的马路上,环顾左右,目睹的是一道道充满现代都市气息的街景风光:缓缓而行的公交汽车,俏丽显眼的无人电话亭,都市标志的交通红绿灯,游乐设施高空缆车,全国第一所私立外国语学校……一时间我们竟有“当面相逢不相识”的感叹。

        今天的龙港,城区面积58平方公里,已与建国初期的温州城相当,居民人口增长到了15万,城内工业企业800家。

        1994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数万乡镇进行实力评估,龙港,这个“无中生有”的年轻的农民城,列全国乡镇综合经济实力的第17位,可谓业绩卓著。

        那些进城来的农民,绝大多数是市场能人。他们不仅仅带来了数十亿元的资金,更带来了千丝万缕的市场网络,这使得龙港迅速成为浙江南部的一个经济中心和物资集散基地,并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再生毛毯、布角、钢材、工业品等十大专业市场。其中,再生腈纶毛毯专业市场,以年销毛毯2000万条而成为全国之冠。

        然而,龙港人的建城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在农民城西端。一座规模相当于现有城区面积…半的龙港新城已投入开发。这座新城投资20亿元,以一条宽50米、长3.4公里的商业大街为主轴,两旁是各具持色的庞大楼群,依目前的规划,其中20层以上的摩天楼字就有将近20座。

        这便是今天的龙港,一群“陌生”的农民正在建造的“陌生”的农民城。

        就在我们行将离开龙港的时候,又一条龙港新闻吸引了全国新闻媒介的注意力。

        根据国务院11个部委关于龙港实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精神,经有关部门认可,龙港城区内的农民将在近期全部转为城镇居民。在办理户口后,居民在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将享受与其他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又是一项电无前例的记录。

        “农民城里无农民”,无数城里的报纸、电视用这种赞美、羡慕的语调来报道此事。

        在所有城里人看来,对于他们的农民兄弟来说,还有什么礼物比这个更贵重?龙港人实在太幸运了。

        在龙港,曾发生过这样一桩真人真事:1987年,一位从宜山农村搬迁来的老人即将去世了。他一辈子赚了不少钱,可就是没有一张城镇居民户口忙,想到留给子孙的还是一个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农门”,临终时怎么也闭不上眼。

        一度,这件事曾经成为龙港人发愤建城的精神动力。

        此刻,老人的愿望终于在他去世的十年之后实现了,我们期待着分享龙港人的喜悦。

        然而那几天,在龙港却没有看到太多的喜庆景象。很多农民也是从热热闹闹的报纸、电视上才得知自己已不是农民了。

        他们笑了笑,互相递根烟,又分头干各自的活去了。

        一开始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但渐渐地我们明白了。

        如果是在几年前,这样的事情一定会让他们欢腾雀跃,相拥而涕。

        但是现在,当奇迹初现、梦想成真之后,这种待遇,在龙港人的心中却已经没有多大的诱惑和分量了。

        花几百元钱办一份粮食保险,再领回一张城镇居民户口卡,这对于早已跨越了城乡藩篱的龙港人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城里人所拥有的繁华都市和舒适生活,他们其实已经有了。而他们拥有的创业荣耀和创造激情,却是城里人未必拥有的。

        或许,他们更愿意自己还是一个农民,龙港还是一个农民城,这样不是更有特点,更醒目吗?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