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李彦宏岳父是谁背景曝光李彦宏向左

李彦宏向左

        李彦宏自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以来,始终在技术领域孜孜以求、不断学习、坚持创新,才能带领百度始终保持在中文搜索领域的领先地位。可以说,正是李彦宏和他带领团队的强大学习力,为百度带来了绝对的竞争力。

        

目标:上北大



        1968年11月17日,李彦宏出生在山西阳泉。父母给这个小孩取名李彦宏,“彦”即“有智慧”之义。明清时期,山西与浙江、广东同为富庶之省,从山西走出了国内最大的商帮,后人尊称为“晋商”。李彦宏是听着那些晋商的传奇故事长大的。

        李彦宏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工人,这是一个十分普通却朝气蓬勃的家庭,父亲是兵工厂工人,母亲是皮革厂工人。这个家庭连续出了几个北京大学的学生,这无论是在当地,依然在整个山西,都是比较少见的。李彦宏兄妹五人,他是老四,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是一个妹妹。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下,他可谓是集全家人的宠爱于一身。小时候,吃苹果,姐姐将苹果皮削得厚一些,自己吃苹果皮,苹果让给李彦宏吃,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妈妈经常让姐姐们去喂鸡、去郊区菜地捡菜,干这干那,只要求李彦宏不要贪玩,好好学习。1976年,李彦宏在兵工厂子弟学校上一年级。妈妈对他说:“我们家没有后门,你将来要有好工作,就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因为父亲是个戏迷,因此李彦宏受其熏陶一度迷上了戏曲。那时候,他有一个小小的的舞台——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亮相。关于李彦宏学戏曲,还可以做另外一种解读,他真正喜欢的事实上不是戏曲,而是那个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染更多的人。这与如今百度坚持的“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剧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在姐姐的影响下,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被上北大的远大志愿取代了,因此他放弃了进剧团。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李彦宏的大姐就考上了大学,当即成为邻里羡慕的对象。于是在李彦宏幼小的心中,就萌生了“相比于学戏,上学更具有吸引力”的想法。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想法,才保住了这个网络奇才!

        并且,李彦宏从小学习就很好,一年级的时候确是纪律委员。尽管他曾经“谦虚”地说老师是因为他长得比较高,觉得拿他来管那些调皮的小孩比较有效果。但事实上,这其中也不乏另一个因素——李彦宏太淘气,老师也想通过当班干部来让他学会自我约束。那时候的李彦宏不属于特别野的那种,确是淘气。缘由无非是不写作业、迟到、到厂里果园偷摘水果之类。但自从当了纪律委员,李彦宏收敛了很多,学习成绩也一点一点好起来,老师对他的表扬越来越多,然后李彦宏的职务就升至副班长、班长、少先队队长。

        小学时期的李彦宏最喜欢受到表扬,每次被表扬都会激发他更大的进步决心。比如,自从有了作文课,老师就拿他的作文在班上当范文读。表扬让李彦宏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假如有一次没读,我就觉得很郁闷”。李彦宏最得意的作文是《23个100分》,写农村来的初中地理老师靠质朴与真实和学生打成一片,同学们因为喜欢上地理老师而喜欢上地理课,期末23个同学得100分的故事。

        上初中之后,李彦宏更加努力。而初三最后一个学期所面临的升学考试,却依然让李彦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因为那是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

        初三升高中是全市统一考试,有一个最好的学校摆在那里,那确是阳泉一中。老师们发出动员令:“进了阳泉一中,80%能上大学。”晚自习,在做了一道道模拟试题后,李彦宏环视一下仍在埋头演算的同学们,看到的都是“紧张、严肃”的表情。夏日的炎热聚集在教室里,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被点燃爆炸。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挺严重的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冲过去了,将走出阳泉,在像北京那样的都市里过那种电影、电视中看到的生活;若掉了下来,最终可能成为一个粗俗的“野小子”。

        第一场考试科目是数学,他有些紧张,每一个填空题、选择题,都要演算许多遍。但交了卷后,他突然想到有一道题可能审题有误,瞬时,脑袋上如同挨了一记重拳。三个姐姐看他忧心忡忡的样子,觉得很可笑:“如何考个阳泉一中这么紧张,我们都从那里出来的,看来你不行!”听到这种嘲笑,李彦宏反倒不紧张了,不就考个阳泉一中嘛,多大个事儿啊!

        最终,李彦宏中考成绩502.8分,全校第二,“仅比第一名少0.1分”的优异成绩,顺利进入省重点阳泉一中。文理分科的时候,让当时喜欢听刘兰芳评书的文学青年李彦宏很是为难。“历史地理我喜欢,物理化学我也很喜欢。”但他最终选择了理科,因为李彦宏发现,和他争的同学都选择了理科。李彦宏需要压力,他说过:“我这个人假如没人和我争,我就发挥不出来。”

        家里5个小孩全考上了大学,大姐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三姐考上了北大。高一暑假,李彦宏随三姐第一次来到北大,“感觉真好”。三姐考上北京大学后,又到美国留学、工作。三姐给李彦宏树立了一个榜样,但同时也给幼小的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从小被这么多人宠爱,他应该要比姐姐或妹妹更出色、更优秀。

        此时,他的目标十分明确:一定要像姐姐那样考上名牌大学,最好是北京大学,今后就可以找份收入高又体面的工作。

        李彦宏很小就喜欢计算机,上中学时他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编程大赛,阳泉第二,山西省级比赛却没能得到名次。这件事情使李彦宏清楚了阳泉只是一个小都市,他的见识和省会太原的同学没法比。“我当时很受打击,我不得不承认,全国计算机比我好的,多的是。”1987年高考,填报志愿,李彦宏没敢报计算机系。1987年,李彦宏以阳泉第一的高考成绩迈进了北大图书馆系情报学专业。事实上以他的成绩报任何一个大学都能上,没上清华是因为读清华要5年,他觉得时间太长了。

        与孩童时代爱好广泛一样,大学里的李彦宏依旧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包括学习舞蹈、参加大学生辩论赛等。他常去“三角地”,那儿的告示栏里贴着各种讲座的海报,讲课的都是来自不同领域的名人。在那儿,大家可以争论,又可以共存。这跟如今的互联网格局很相像——在思想上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人都野心勃勃,哪怕板砖横飞,但还是可以共存于一个BBS。任何一个人,只要听得多了,就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再人云亦云。可以说,李彦宏不仅如愿地走进了北大,还以一个精彩的亮相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为了前途,旁听计算机课



        如今财大气粗的百度,自然不会缺少电脑了,并且据说专门有一个小组是为维护上千台服务器而存在的。在百度的机房里,每台机器的机箱都是敞着的,假如哪台机器出了问题,就“咔嚓”换块硬盘,感觉像搬砖。

        可是,当李彦宏还在上高中的时候,这种情景想必是他想也没敢想过的。那时候,计算机可不是谁都见过的。即使学校配备了教学用的计算机,也是娇贵得很,为了防尘,机房要铺地毯,进去要穿拖鞋。不用多说就知道,不仅计算机价值不菲,就连装修和维护计算机房也要花不少钱。

        而李彦宏第一次见到计算机,也正是那个时候。当时,李彦宏在阳泉一中上高中。在当时的条件下,因为阳泉一中是省重点,才得以配备了一批苹果机,但这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愿望。学校就从各班里挑选了一批成绩不错的学生成立了计算机学习小组。李彦宏数学成绩突出,因此很顺利地加入了这个小组。

        本来,对计算机充满好奇的李彦宏应该就此展开钻研。可是,上高二时的一次计算机大赛,改变了他的想法。那是山西省举办的一次计算机编程大赛,李彦宏在阳泉赛区比赛的时候,排名第二,顺利进军太原参加决赛。结果上机考试,计算机上的考题,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居然没做完,不得不以最惨淡的成绩收场。尽管他很快走出了这次比赛失利的不愉快,可是他却由此作出了一个判断:别人有这么多的资料,而自己在阳泉没有如此的条件,计算机水平自然不可能排到特别靠前的名次上。

        阴影是留下了,最终的结果确是导致他在高考填志愿时,刻意避开了计算机专业。他要避其锋芒,最后他选择了北京大学的图书情报专业。李彦宏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相对新的交叉学科,在中学里,谁也不可能接触到这种专业,如此的话,大家平起平坐,起跑线是一样的。

        1987年,李彦宏来到了北京上大学。这个以阳泉一中第一名成绩来到北京大学的青年,穿行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欣赏到未名湖的湖光塔影,首先体会到的是无限的快乐。可是,这种骄傲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他发现,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志愿未被录取,转专业而来的,而自己居然置身其中,这说明什么?李彦宏顿时觉得很委屈。

        更让李彦宏觉得不好受的是,他原本以为图书情报专业学习的计算机数据库知识,比计算机系更加专业,但其实并非这样,图书情报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要求得相当浅。因为尽管当初李彦宏刻意回避了计算机专业,但他对计算机的兴趣还是还在。专业令李彦宏失望,枯燥的学习之余,他对前途有了一种担心:假如说自己在计算机方面学得不如人家,未来如何办?自己的优势要从哪里展现出来?于是,为了前途,李彦宏做出了一个决定:重拾对计算机的热爱。

        因为自己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太简单,李彦宏干脆去旁听其他系的计算机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自己专业的信息检索课程就不用功,也不表示自己认为所学的专业就没意义。若干年后,当李彦宏走了大半个地球、创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时,他才意识到,当时上天安排他学图书管理是一件多么意味深长的事。而他在北大图书情报专业学到的东西,在10年以后才显示其真正的价值。其实,百度搜索与两个专业密不可分,一个是计算机、互联网,一个确是信息检索。那时的李彦宏,并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会结合得这样完美。

        

出国,用学习点燃被冷却的兴奋



        迈进中国最高学府的兴奋,渐渐被图书情报学的枯燥、乏味所取代。“北大自由的学术氛围,为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百度这样专注》一书中李彦宏如此回忆说。那时候,大学毕业进入机关单位是十分好的选择,但李彦宏却对如此的道路不感兴趣。

        此时,李彦宏的三姐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到美国攻读博士。留学、到美国去,是当时众多北大学子的梦想,李彦宏也决定走姐姐的路。

        在北大,李彦宏最重要的决定是准备出国。当时,在李彦宏的同学中,有一本薄薄的名为的小书正在被广泛传阅着。书中有一句台词:“假如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儿是天堂。假如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儿是地狱。”对更多的中国人来讲,那儿是天堂地狱并不重要,因为出国,是一种时尚和风潮。

        那时候,学数学的或者学物理的出国比较容易,学历史的或者学地理的出国就很难。李彦宏打听了一下,他们这个专业在美国好像没有什么对应的专业,本科一毕业就能拿到奖学金到美国去的例子十分少。这个调查结果未免让人心凉,没想到自己当初精心选择的专业成了出国的障碍。

        可是,任何困难也不能阻碍李彦宏出国的脚步,他开始认认真真地做出国前的准备,首先确是要考托福。从此,李彦宏开始过上了“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他同时申请了图书情报和计算机两个专业,最终,本来高考时想避开的这个专业,给了他出国的奖学金。这一切似乎在暗示着,李彦宏注定要与计算机结缘。1991年,23岁的李彦宏再一次成功了,收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的录取通知书。这次在海外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成为李彦宏日后创业的一个关键注脚。

        尽管收到录取通知书让李彦宏感到兴奋,可是,接下来他所要面对的问题还有一大堆。第一,他要改专业;第二,他误了一个学期的课,因为他是到1991年底才走的,而学校9月就开学了。不过最后一切都被他解决了。

        于是,李彦宏于1991年的圣诞节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他出国之前,北大南墙外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电脑公司,中关村已经开始活跃起来。离开这儿时,李彦宏的理想在遥远的美国。但仅仅7年之后,李彦宏又回到了这儿,把一个网络的梦想在这儿实现。回想北大的生活,如今的李彦宏还是充满了感激。

        尽管所谓“成功”事实上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不管怎样,李彦宏出国留学、学成归来并回国创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段出国留学的经历,让他站在了更高的创业起点上,让他拥有了国际视野,让他能更准确把握时代潮流,让他具有更加开放的心态,让他掌握了更丰富的人脉资源……可见,出国留学的决定是正确的!

        

心智的成长



        关注李彦宏成长之路的人都会知道,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在每个阶段,都有充分的目的性。

        8年的美国人生历程,使得李彦宏的人生观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当时身在美国硅谷,每天看到无数商战,李彦宏问自己:再去加入这场商战是不是已经太晚了?但是按照信息经济如今的发展速度,谁又能够负得起不参战的责任呢?他要参战!

        1994年,李彦宏进入工业界。当然,谁都知道,要想在美国的工业界混出名堂,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彦宏进入道·琼斯子公司担任高级顾问的时候,正好是互联网商业的开始,关于他来说,这似乎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果然,李彦宏不负众望,进公司不久就设计了一套实时金融系统,这个系统至今还被广泛应用于华尔街各大公司的网站。1996年,李彦宏研究出了一个具有革命性的程序,解决了怎么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完美结合的问题,并所以获得了美国专利。当时的他很想推广这项技术,但“道·琼斯”毕竟是一个金融机构,对这些新技术并不敏感。因此李彦宏心里生出了一些疑问:这确实适合自己吗?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又在哪里呢?

        不久,人生的另一个机遇就来了。1997年,李彦宏带着他自己做的演示系统去加拿大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有很多来自微软、Infoseek等业界知名公司的专家也都参加了,而李彦宏的演示很快就让这些专家意识到:这个系统相当厉害。于是,无数眼光开始聚焦在李彦宏身上。

        当时,Infoseek的CEO十分欣赏李彦宏,拼命地劝他到In-foseek去。《百度这样专注》一书记录下了他的话:“作为一个工程师,只有你的技术被很多人应用的时候你才会有成就感,试想一下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会使用你的技术。”李彦宏被他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更况且他早就动了离开道·琼斯公司的心,于是他去Infoseek面试了。

        让李彦宏始料不及的是,他去Infoseek面试的时候,对方早已将协议书准备好了。当李彦宏雄心万丈踏入Infoseek时,心里的信念是——只要在这儿待一天,就要保持Infoseek世界第一的搜索技术!可是后来他意识到,这实在是太难了。

        困难就在于,李彦宏很快发现自己是无法改变公司的发展方向的。Infoseek在李彦宏刚进入的时候是一个十分单纯的做搜索引擎的企业,但1998年公司的决策者认为,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传统媒体,于是引入了迪斯尼40%的股份,对搜索引擎技术的重视程度顺理成章地越来越低。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李彦宏当然十分希望公司能加大对搜索技术的开发投入,把他们能搜索的网页数量提上去,但公司却认为能搜到6000万的网页足够了,但从当时的搜索结果来看中文网页都已经达到3亿了。至此,李彦宏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被动确是因为不是公司的决策者。

        于是,李彦宏想成为一个决策者,而其实,机会关于每个想要做决策者的人而言都举足轻重。在1998年互联网精英学术会议上,李彦宏等来了他人生的重要机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那是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参加的一个国际互联网大会,是国际互联网界级别最高的一次会议,据说连澳大利亚总督都参加了。Google的两位年轻创始人布林和佩奇也参加了会议,他们跟李彦宏作了比较深入的交流,更让李彦宏坚定了走搜索之路的决心。

        1999年,国家邀请了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国庆典礼,李彦宏也在受邀之列。回国后,李彦宏发现国内的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心中长久抱定的信念一触即发,李彦宏决定回国创业。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习惯了炒作、泡沫的互联网,在2005年夏天领略到了技术导向带来的震撼。当Google、百度、网易这些技术为王的公司占领了互联网的制高点时,所有人都看得出这些公司和一般门户网站的不同之处,因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而转化为其核心竞争力。

        与Google等搜索引擎相比,百度的搜索更加细化,提供的新闻、MP3、图片、地图等检索子类别颇得广大网民青睐。可是,Google的技术创新能力,一直被业内所公认。一位业内专家在看了Google网上直销的说明后感慨道“它销售也在用技术”。据了解,客户购买Google的关键词服务后,还可以获得点击率等相关信息,所需费用也是依据点击率来计算。百度同样的业务中,客户获得的服务就相对简单。还有人认为,Google是一家技术公司,百度则主要是一家市场公司。

        有互联网评论家曾经如此评价百度和Google的实力:大家普遍认为百度是最像Google的本土化公司。从产品线到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可能有些地方像。但本质上,百度更加娱乐化,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这点跟Google十分不同。也确是说,百度假如不能实现技术创新,当搜索引擎面临下一波重大升级的时候,百度就会被淘汰。

        百度的技术确实不如人吗?原雅虎中国总裁周鸿祎的观点,似乎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说法。他认为百度之因此能在过去两三年里赶超Google,靠的确是在本地化上精细耕作,认为百度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同行中间应该是做得最出色的,并充分肯定了百度的本地化运作。可是他还是强调,在把百度核心技术和Google进行对比的时候,Google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

        当然,也有人对百度的技术持正面的、肯定的态度,比如同是做中文搜索的百度同行中搜CEO陈沛,就不完全同意周鸿祎的看法。他从对Google和百度技术的研究经验出发,认为百度在其他的方面可能与Google还有很大差距,可是百度在本土化上已经超过了Google。不过,虽然这样,互联网分析师吕伟钢仍善意地提醒百度,假如仅仅在渠道建设方面领先,而在技术创新方面不能突破从而导致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变差的话,用户最终依然会投奔Google。

        同时,对百度技术的威胁也不仅仅来自Google。随着雅虎阿里巴巴巨无霸战舰的打造完成,马云结合电子商务与中文搜索的新模式将会给百度的技术创新带来很大挑战。这无疑对百度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

        阿里巴巴的搜索产品一经推出,新的搜索之争已经来临。这款不同于目前搜索业界热衷的新闻搜索、竞价排名类产品,把主要功能锁定在搜索商业信息和商业机会上。马云表示,这款产品的主要对象并非中国8000万网民,而是更加精确定位于“网商”。百度怎么面对如此的挑战,大家正在拭目以待。

        难道中国互联网确实进入了所谓的“后百度时代”吗?以百度或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商业运用已经变成旧的模式,而更新的搜索商业应用模式将是雅虎阿里巴巴模式。这种新的搜索商业运用不同于“搭便车”,而是分类的、细致的、精确的分类搜索,直接以商业运用为手段和目的。尽管百度的点击量每日达3000万次以上,网页浏览量已居全球第17位,中文搜索量也超过国内5家主要网站的总和,可是却没获得真正本应该获得的利润。而照目前情况来看,阿里巴巴已经变成真正掌握搜索的商业应用公司。

        不管其他公司的技术发展对百度来说意味着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都将是刺激百度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之一。

        当然,关于一名技术人员来说,没什么比你所在的公司具有强劲的技术实力更能给你信心与激情。百度股价从发行价27美元在3个小时内便冲上了150美元,美国人看重的不是百度的其他,而是百度的技术。他们可能从没用过百度,但他们十分清楚一家能在搜索领域与Google对抗的公司,在技术方面绝对是令人期待的。百度“疯狂”的背后是雄厚的中文搜索技术在支撑着,百度的技术能否不断创新、提高,必然成为决定其未来的最重要因素。

        

打败别人从模仿开始



        李彦宏在创业最初,是仿照Inkotomi的商业模式。Inkotomi是一家为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服务的站点,在互联网发展的繁荣期,市值一度高达200亿美元。但在当时中国市场的竞争中,面对诸多门户网站,百度采取如此的模式并无多少底气。随着Inkotomi在2002年被雅虎仅以2亿美元收购,这一模式也受到更大的质疑。

        为了提高竞争力,李彦宏决定复制美国的内容网络分发公司Akamai技术的模式,通过邻近的服务器分流,为网站降低网络流量压力,从而提高下载速度,确是今天很热门的业务。而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百度又幸运地获得了1000万美元投资。此时,李彦宏发现中国公司已不可能为搜索付费,会选择更便宜的数据产品,于是又决定模仿硅谷公司Verity,该公司为美国大企业提供搜索和数据管理服务。

        很快,客户多起来,渐渐的,李彦宏欣喜地看到,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都在使用百度搜索的服务。但另一方面,李彦宏又多了其他的顾虑:市场份额已占到80%,还不能挣钱,商业模式肯定不对头。参照一直关注的美国同业Overture的经验,李彦宏提出转移用力方向,在自己的网站引入竞价排名。

        于是,在2001年8月李彦宏要求董事会召开电话会议。会上,李彦宏一改平素的温和、民主、安静,突然变得激烈、决绝、大嗓门。他一个人说个不停,只为说服董事们同意转型。当然,最后他成功了——董事们终于有保留地“投降”了:李彦宏,并不是你的道理让我们信服了,而是你的态度。

        在李彦宏这么坚决、这么有信心的要求下,董事们只好同意去尝试转型。接着,转型后的百度,就又开始了顺理成章的进步。“没有反复、没有动荡”,直到2003年年底,李彦宏在北大开讲座,不必再以“在座的谁用过百度”为开场白,因为总是不断有人站起来,或者表达钟爱,或者探讨具体的搜索技术。“这时候,我意识到,百度算是差不多成了。”——李彦宏激动地说。

        2008年,在主题为“创造·创新·创想”的新经济高峰论坛上,李彦宏在谈到企业创新动力的时候,表示,中国互联网将从模仿创新阶段进入创新井喷期,有关互联网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其他国家未来都可能要向中国看齐。“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如今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国家。领先就意味着会先碰到问题,更早地碰到问题,就有机会更好地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确是创新的过程,我们也就比其他国家拥有了更多的创新、创造的机会。”在论坛的演讲环节中,李彦宏这样阐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创新机遇间的良性循环。

        可见,在李彦宏看来,模仿是互联网起步的必经阶段,不仅不是坏事,并且只要模仿得好,必将打败模仿对象、取而代之。

        

得到三位“师傅”的指点



        提及自己怎么在互联网世界中进步飞快、脱颖而出时,李彦宏说这都要得益于自己曾经得到过3位“师傅”的指点。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有3个人对李彦宏后来事业上的影响较大。第一个人是李彦宏在美国学校里的导师。李彦宏在美国读书的两年半当中,一直被要求跟踪最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或者信息检索技术,确是1992年到1994年这个阶段。

        李彦宏导师的研究项目事实上并不是搜索引擎类的技术,但李彦宏一进他的项目组,他就告诉李彦宏,你以前读本科学的是信息检索,你来跟踪信息检索方面最先进的技术,看看有没有什么今后可以用在我们这个领域的。这可以看做是对搜索引擎的早期跟踪,李彦宏得益于此。

        到1994年的时候,李彦宏决定出来工作,毅然放弃了博士学位。李彦宏的导师能很开明地同意李彦宏如此做,事实上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学校里的教授总是希望自己最好的学生今后也去做教授,从而大家形成一个圈子。可是当李彦宏告诉导师自己的兴趣是想进入工业界时,导师对他说,假如你感兴趣的是工业界的事,你也没有必要读博士学位了。如此,李彦宏才顺利地跨入了华尔街的大门。

        李彦宏的第二位“师傅”是一位工业界少数学术上十分优秀的人之一。他是耶鲁大学的博士,也是李彦宏第一份工作的老板。他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后来自己创业成功,开了一个公司。

        李彦宏在遇到他之后,经常和他一起谈论问题,并且每次都能碰撞出各自的灵感。两人似乎相见恨晚,更重要的是他给李彦宏提供了很多帮助。李彦宏出国是在1991年,当时国内的环境依然“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状态。但这个老板给了李彦宏信心,让李彦宏感觉靠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做得十分成功。同时,因为他十分开明,给了李彦宏很多自由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超链分析”的专利确是在那个时候发明的。

        李彦宏遇到的第三个“师傅”是李彦宏后来加入Infoseek的老板威廉·张,他原本是公司的CtO(首席技术官),被提拔起来以后要找个人替代他做原来的位置,因为那个时候搜索引擎系统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了,他需要找一个能够了解整个搜索引擎是如何回事的人,找来找去找到了李彦宏。因为在他看来,李彦宏是唯一一个能够听懂所有模块的人。关于他的知遇之恩,李彦宏一直铭记在心。

        每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学习。闭门造车的只能是一辆废铁,只有不断地学习,听取他人的教诲和建议,才能少走弯路。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