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龙族6大结局完整版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

        上党落入赵国之手,是秦国始料未及的,但是秦国处理这件事的方式,却是有条不紊。

        首先是找韩国的麻烦。上党是你答应要割让给我的,现在却变成了赵国的,这事该怎么算?你别说冯亭是临时工,就算冯亭真是临时工也不会改变这件事的性质——事实就是,你违反了承诺,你要担责任。

        韩桓惠王无言以对。这件事确实不是出自他本人的意愿,然而上党山长水远的,冯亭非要这么干,他也只能干瞪眼。现在好了,秦国人找上门来了,等着挨刀子吧!

        果然,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兵进攻韩国,攻克缑氏、纶两城,然后撤兵而去。这其实是警告性的进攻,是在告诫韩国人,当我们进攻赵国的时候,你们不要在后面给我使坏。

        与此同时,秦昭王以王龁(hé)为大将,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上党。冯亭抵挡不住,率领上党军民败退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率军进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一方面接收上党败军,一方面修筑壁垒,准备防御秦军入侵。

        同年四月,王龁移师攻赵,直逼长平。至此,战国史上最为惨烈的长平之战拉开序幕。

        秦军来势汹汹,见面第一仗,就斩杀了一名赵国裨将。六月,秦军又攻破赵军两座营垒,斩杀四名尉官。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廉颇抓紧修筑壁垒。七月间,王龁又发动一波攻势,攻破了赵军两座壁垒,斩杀两名尉官,将长平以西的壁垒全部攻占。

        但是,王龁的攻势到此也就为止了。再往前,就是廉颇花了半年时间精心修筑的长平防线,沿着长平城两侧的高山,延绵五十余里。无论秦军如何挑衅,赵军就是坚守不出。而且从国内赶来支援长平的赵军越来越多,到这年八月,廉颇手下的人马已经多达四十万,超过了对面秦军的数量。

        但廉颇还是坚守不出。他的策略是以逸待劳,用持久战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

        时间一长,王龁就有点吃不消了,不断派人在赵军壁垒前辱骂撒野,极尽挑逗之能事,企图引诱廉颇出战。无奈廉颇如同老僧入定,每天只是训练士卒,对外界的干扰一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王龁闹得越凶,廉颇越是气定神闲。

        《孙子兵法》第二篇第一条:“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廉颇就不相信,秦国数十万大军长期远离关内,驻扎在长平,它的后勤补给能够支撑两年以上。只要赵军能够坚守两年,不只是长平的秦军受不了,整个秦国都受不了。到那时再主动出击,攻破秦军可谓轻而易举。

        廉颇沉得住气,赵孝成王却沉不住气了。

        确切地说,赵孝成王从一开始就沉不住气。早在六月间,秦军刚刚攻破赵军两座营垒的时候,赵孝成王便对廉颇的指挥能力产生了怀疑,心急火燎地与楼昌、虞卿等大臣商议对策。

        赵孝成王说:“这样下去不行,寡人想派兵增援廉将军,把上党夺回来。”

        楼昌的意见是,增兵无益,不如派使者带重金到秦国媾和。

        虞卿一贯主张合纵抗秦,他说:“那些主张和谈的人,都抱定一个观念,认为赵军必败,所以不如早点讲和。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能不能讲和,主动权在秦国手里。大王您认为秦王是想打败我们呢,还是想逼我们讲和?”

        赵孝成王想了想说:“秦王不遗余力,当然是想打败我们。”

        “这就对了!”虞卿说,“您现在应该做的,是派使臣带着重金去魏国和楚国,让秦国觉得天下诸侯又组织了合纵,秦王才会有所畏惧。那时候再去与秦国和谈,才有可能成功。”

        赵孝成王没有采纳虞卿的意见,还是派了一位名叫郑朱的使者前往秦国。

        郑朱究竟是何方神圣,史料上没有记载,《战国策》中仅仅称之为“贵人”,总之不是什么特别尊贵的角色。然而,当郑朱来到咸阳,却受到了秦昭王和范雎的热情接待。不,岂止是热情,简直是大张旗鼓。这样一来,全天下都知道秦国和赵国在和谈,那些准备发兵救援赵国的诸侯一看这架势,心里都在想,人家都要和好了,没必要掺和这件事啦!

        郑朱在咸阳住了十几天,享受的待遇和取得的成果完全不成正比——当他醉醺醺地离开咸阳的时候,秦昭王还是没有答应停战。而赵国已经失去了向诸侯求援的机会,只能咬紧牙关,独自面对秦国的全面进攻了。

        到了八月间,赵孝成王又开始为廉颇的坚守不出发愁。

        “寡人已经给他派去这么多援兵,廉将军为什么还不出击呢?”他多次这样对左右大臣说道。

        有人回答:廉将军毕竟是老了,胆儿也变小了。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连平原君也是这样认为。赵孝成王于是派出使者前往长平,催促廉颇进军。可是使者去了三五拨,每次带回的消息都是廉老将军拒绝出战。

        这个廉颇,究竟有没有把寡人放在眼里?赵孝成王又急又气,黑着脸在宫里走来走去。他不知道,有一个人比他更着急,那就是咸阳城里的秦昭王。

        自从廉颇坚守壁垒以来,秦国实际上也在不断地增兵,王龁手下的秦军渐渐地由原来的二十万增加到三十万,后来又增加到四十万,与赵军不相上下。

        这四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平,就像是一个无底洞,将秦国的资源都吸了过去。为了保障部队的后勤供应,每天都有将近一百万人来往于咸阳与长平之间。而且为了填补四十万大军派出去之后的空虚,不得不征发更多的农民去防守函谷关和武关。所谓“日费千金”,那是孙武那个年代的老黄历。秦昭王每天早上一睁眼,第一个念头便是又有一万金不见了。

        这样下去,就是座金山也得掏空了啊!

        有一天,秦昭王跟范雎商量:“您看,咱们要不先把军队撤回来,免得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反倒钻了咱们的空子。”

        范雎摇摇头说:“那就前功尽弃了。”

        “可是,廉颇老奸巨猾,无论如何都不出来应战,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

        范雎笑了:“大王不要着急,老臣已经在采取措施了,不出一个月,赵军必定出战。”

        原来,这段时间以来,范雎一直没有闲着。他不断派出间谍,带着巨额资金前往赵国散布谣言:“秦国最害怕的,就是赵国改派赵括为统帅。”

        赵括是谁?赵奢的儿子。

        记载,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喜欢谈论军事,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自己。有时候赵奢和他讨论军事问题,连赵奢都说不过他。赵奢死后,赵括继承家业,也时常在宫中听命,深得赵孝成王信任。

        关于秦国害怕赵括的谣言越演越烈,终于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赵孝成王眼前一亮,是啊,龙生龙,凤生凤,赵括年轻有为,又是名将赵奢之子,深知军事,如果取代廉颇的话,肯定可以改变这种不死不活的局面。他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要赵括前往长平去统帅部队,换下廉颇。

        蔺相如听到这件事,大吃一惊,不顾体弱多病,来到宫中劝赵孝成王:“廉老将军劳苦功高,在前线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派人替换他?退一万步说,您实在要换,可以派其他人去,为什么一定要派赵括呢?”

        赵孝成王反问:“赵括为什么不行?”

        蔺相如说:“赵括徒有虚名,只会啃他父亲留下来的兵法,根本不懂得随机应变,让这样的人带兵,就好比一个弹琴的人,都用胶把弦柱粘死了,您觉得他还能弹出什么好曲子?”

        赵孝成王不听,还是任命赵括当了大将。

        没想到,很快赵括的母亲就进宫求见,要求取消这项任命。

        赵孝成王不理解:“儿子当了大将,全家脸上都有光,为什么你会这么强烈反对呢?”

        老太太说:“先夫在世的时候,曾经再三叮嘱,千万不能让赵括带兵打仗。因为这小子,兵书虽然看得多,但是不懂得灵活应用,而且从来没把打仗看作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总是随随便便对别人谈论战争。如果不让他带兵还好,一旦让他带兵,那使赵国吃败仗蒙受耻辱的肯定是他。”

        老太太还说起一件事:“赵奢做将军的时候,每天亲自给人家盛饭端汤恭敬对待的有几十人,经常来往的朋友有上百人。当时大王赏赐给他的一切财物,他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将士。而且只要他接受了军务,就不再过问家事,吃住都在军营。可现在呢?赵括刚刚做了将军,架子就大得不得了,傲慢地坐在家里接受诸将的参见,人们都不敢仰着脸看他。您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他全部拿回家藏起来。接受了任命,也不急着作准备,反而成天在外面闲逛,看到哪里有良田就赶紧买下来。他跟他父亲,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人,您可千万别因为他父亲是个好将军就认为他也有这个才能,还是收回成命、另派他人吧!”

        赵孝成王说:“这不可能,寡人的决定岂能随意更改?”

        老太太见他态度坚决,无奈地说道:“如果他日后不称职打了败仗,希望家里人不要受到牵连。”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赵孝成王仍然没有省悟,硬是把赵括派到了前线。他很快会明白,什么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