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每日读经创世纪三大市场模型

三大市场模型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个曾经被农民们拒绝的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它的今天正与义乌小商品市场互相辉映。

        如果问一个与义乌市场相同的问题:“轻纺市场有多大?”

        也许更没有人回答得出来了,因为它似乎已不必回答。对于中国,甚至世界轻纺产业来讲,绍兴轻纺市场的意义已完全超出了成交额的范畴,它已成为这一产业的最重要的代言人之一。

        过去,不少人对农村专业市场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认为在这类“摊贩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产品必定都是些价格较低、面向农村市场的初级产品或小商品,与其相配套的也必定是些轻小型、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企业。而绍兴轻纺市场向人们展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发展新态势。

        全国现在所使用的化纤面料布中,有三分之一是通过这个市场集散的。更具有竞争力的是,在它的周围已经成长起东南亚最大的、也是最先进的轻纺工业群,年工业产值在400亿元以上。就如此巨大的经济当量而言,国内已无市场堪与之亿敌。

        在今天的轻纺市场与轻纺工业群之间,正生发出强烈的互动效应。而这一态势的出现,赋予了专业市场以新的生命意义:

        ——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革新进步。“市场办到了家门口”,不但使绍兴当地的化纤产品有了销售渠道,省内外的众多厂商也纷纷入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先进的技术,谁就占有了市场优势。于是,一场“技改热”便在这里的轻纺企业中悄然兴起,短短几年里,绍兴轻纺业就走完了从铁木织机到有梭织机到喷水、喷气织机的“三级跳”。

        一产业的进步推动了市场的升级换代。以往,轻纺市场中的交易品以中低档的化纾织物为主,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进步,前市场内交易的轻纺产品不仅品种众多,并且翻新极快,与美国、日本及港台等地产品的流行时间差和质量差日益缩小。市场交易产品的高档化,不但吸引了国内著名的纺织企业和商家纷纷进场,同时也引起了国际轻纺贸易商的注目。

        ——共同发展造就市场新格局。随着绍兴轻纺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市场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当地有关部门又顺应这种趋势,近年在专业市场的建设中,不搞简单重复式的叠加,而是在市场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工上下功夫。1994年2月,在离柯桥轻纺城12公里远的钱清镇,一家占地。15000平方米的大型轻纺原料市场正式开业,第一期招商就有300多家省内外客商入市,当年市场交易额就突破了32亿元,呈现出强劲的市场发展势头。随后几年间,在中国轻纺城的周围,还相继建成纺机市场、再生丝市场、装饰布市场、服装市场及棉纺织品市场等。这个连锁化市场群体的出现,构成了绍兴轻纺大市场的新格局。

        总之,正是由于产业联动态势的生成,使轻纺市场成为近年来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

        也许这样的陈述,显得过于枯燥乏味。

        但是发生在绍兴市场的一切,实在太难以用文学化的语言来描绘了。它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新寓意,足以让最优秀的经济专家们寻味再三了。

        这是一个已经生成的事实:就在国内许多地方正热衷于“圈地招商建市场”的时候,浙江农民已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开放、有序和富有特色的市场新体系。而这一切,无论成熟或幼稚,对中国集贸型商品专业市场的未来走势都具有极其珍贵的借鉴意义。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浙江专业市场已经出现了三大发展模型。

        一种是义乌模型。

        它以小商品专业市场为龙头,通过各类要素市场的健全和市场网络的培养,把市场的集散功能发挥到了椴致。

        一种是绍兴模型。

        这类专业市场与当地的工业产业互相联动,并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群体。在这一进程中,市场的功能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消化当地小商品”,而是与现代大工业相衔接,形成区域经济的优势。应该说,从长远来看,这一模型更具生命力。

        在浙江,这种依托当地产业而迅速崛起的市场不在少数,如浙北的羊毛衫市场、浙中的小五金市场、杭州地区的通讯市场、温州的鞋革市场等,都有与绍兴轻纺市场相似的发展轨迹。在浙北羊毛衫市场,其四周二市五县,相关的企业就达4000余家,形成了国内生产及销售羊毛衫密集度最高的产业群。而在温州,其国内最大的鞋革市场的繁荣也与周围的七千家鞋革制造工厂息息相关。

        第三种,就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来得及详细评说的杭州模型。

        就在不久前,杭州城里的诸多商家还津津乐道于彼此间的“明争暗斗”。而似乎在一夜之间,它们的身边一下子冒出来上百家场地偏远、设施简陋的市场群。面对这些市场连续不断的冲击,“商业大佬”们颇有点措手不及起来。

        事实上,近三年间,市场对商场的挑战一直呈步步紧逼之势。1994年,温州商人大胆闯入杭城,创办四季青服装市场;几乎同时,浙北厂商挟“濮院羊毛衫热”的余藏,进军杭城建立外滩羊毛衫市场。这两家市场一炮打响。此后,多家服装、家电、家具等市场相继开业,使本来就不显多余的“商业蛋糕”又被瓜分一番。到1997年初,杭州市区的市场总数已超过了240家。

        在杭州发生着的这一“市场挑战商场”的现象在国内诸多城市之中实属罕见。

        对此,不少大商场的老总们由漠然而重视,由重视而惊恐不已,有的还因此做出了相应的降价反应。在1995年,甚至因此而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黄牌风波”。

        当时,杭州一家冰箱大厂在浙江家电市场内设立专柜,其销售量直逼各大商场。于是,有四家商场达成攻守同盟,要求这家企业马上把冰箱撤出该市场,否则这四家商场将对其产品进行驱逐。

        谁知,企业在再三权衡之后,还是选择了市场。而商场的非正常制裁也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这一风波最终在争论中不了丁之。然而,市场的脚步声却越来越逼近了。

        在最近两三年内,专业市场实施“化整为零”的战略,把商场的原有经营份额一块一块地蚕食掉。先是家具部分,再是大家电部分,再是食品部分,再是服装部分,再是皮货部分……向来以老大自居的商场终于被专业市场逼得精疲力竭。

        正发生在杭州城里的这种“市场包围商场”的现象提供了这样的启示:由于城市商业格局的落后,使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农民们,可以将专业市场的营运模式直接嫁接到都市商业的肌体上,从而在发展自己的同时推进了后者的改革。

        其实,这些参与渗透和包围的专业市场,已经突破了多年以来的城乡隔绝状态,从植根于乡村的批发集市开始向城郊结合部的仓储式超市演变。

        而这便是专业市场发展的第三种模型。

        在这个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旋律的大时代里,专业市场的扩张和延伸的轨迹,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如同一只巨大的章鱼,在现代经济的大海洋中,大力地延伸着自己的触角,同时,又把周遭的生物体吸纳过来,并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具有无比伸展力的新型的经济形态,它不但与原有的村镇经济,甚至与现存的都市经济,都在发生着令人炫目的嫁接。

        如今的浙江专业市场,之所以会成为全国市场的样板,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在规模上的优势,最重要的是,这些市场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产业链效应,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周围数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人文环境和经济结构。

        其实,专业市场正以。种独特的姿态,成为了浙江农村迈向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耀眼的一环。

        对此,人们至今还很少注意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