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跌下神坛是怎么回事两虎相争:张说彻底扳倒张嘉贞,成为唐玄宗的首席宰相

两虎相争:张说彻底扳倒张嘉贞,成为唐玄宗的首席宰相

        当时,玄宗考虑到先来后到的顺序,想让张说协助张嘉贞。所以,在官职上,张嘉贞是中书令,是正式宰相;张说则是同平章事,具有候补性质。显然,唐玄宗想让张说成为张嘉贞的好帮手,两个人互相促进,共同为国家出力,这不是如虎添翼吗?非常遗憾的是,这只是玄宗一厢情愿的馊主意。这么安排,不是如虎添翼,反倒引发两虎相争。怎么回事呢?一句话,一山难容二虎,张说和张嘉贞都辞职了。

        张说为什么做不下去了?很简单,因为他比张嘉贞能干!我们刚才分析两人的相似之处,其实就已经可以看出来,张嘉贞和张说虽然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几乎在所有问题上,张说都比张嘉贞要强。明明能力强还要屈居人下,这可不是张说的性格。再说,虽然当时张嘉贞是中书令,是领导,但是倒退十几年,唐中宗的时候,张说是兵部侍郎,张嘉贞是兵部员外郎,张说还是张嘉贞的直接主管呢!现在屈居老下属的手下,张说觉得心里不平衡,每次跟张嘉贞说话,总是言语带刺。

        可是,这样一来,张嘉贞也不舒服了。张嘉贞是个性格很强势的人,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他的个性。张嘉贞最初发迹还是在武则天时代。当时,他还是一介草民,因为替一个派察地方的侍御史写了一篇工作汇报,侍御史欣赏他的才华,就把他推荐给武则天。武则天召见他,隔着帘子跟他说话。张嘉贞一看那帘子,马上不做了。他说:“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意思是说,我一介小民,居然能够见到陛下,这对我也是千载一遇的机会。可是陛下竟然在我面前挡一道帘子。这道帘子不仅挡住您的日月光辉,恐怕也有碍您的圣君之道吧!武则天一听,赶紧把帘子撤去,让张嘉贞领略一把真容。你想,张嘉贞当老百姓的时候就敢顶撞皇帝,这还不算性格强悍吗?当了宰相之后,他这个性格就更突出了。按照《旧唐书·张嘉贞传》的说法,就是“强躁自用,颇为时论所讥”。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容忍别人不听他的,瞧不起他呢?

        就这样,两个人针尖对麦芒,彼此互不服气。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的呢?张说先出手了。从朔方回来,张说就开始动脑筋,怎么才能把张嘉贞扳倒呢?他知道,要想踢开张嘉贞,关键问题在皇帝这里。要让皇帝改变对张嘉贞的印象,那就得见机行事。很快,张说抓住两个机会。

        第一个是开元十年冬天的打板子事件。当时有一个叫裴伷先的广州都督犯罪了。广州都督是地方大员,玄宗就召集宰相商量该怎么处置。源乾曜一贯不做主,那就看张嘉贞和张说的了。张嘉贞作为首席宰相,先说:请陛下在朝堂上杖责,以杀一儆百。让皇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打他板子。玄宗还没有表态,张说说话了。他说:不能这样。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做“刑不上大夫”。因为这些人是皇帝身边的重臣,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君臣之间有礼有义,这才像个朝廷的样子。现在广州都督犯罪,按照法律,要杀他可以,要流放他也可以,但是怎么能在朝廷上打板子呢?这不是太不给他面子了吗?有道是“士可杀不可辱”,如果陛下这么对待大臣,岂不是让天下士大夫寒心嘛!听说我不在的时候,张嘉贞相公已经建议陛下打了好几个大臣,过去的事情自然无法挽回,但求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玄宗一听有道理,马上宣布,按张说的意见办理。

        张嘉贞出来之后十分窝火,忍不住对张说发牢骚,说:你何必在皇帝面前危言耸听,驳我的面子呢?而张说则义正词严地说:“宰相者,时来即为,岂能长据?若贵臣尽当可杖,但恐吾等行当及之。此言非为伷先,乃为天下士君子也。”意思是说,我们这些当宰相的,谁也不是终身制。今天当宰相,明天可能就是个一般的大臣。如果我们今天建议打大臣板子,我害怕有一天板子也会落到你我身上。所以我说那些话不是单单为了裴伷先,而是为了天下士君子着想的,请您不要怪罪。这番话一说出来,不仅张嘉贞无话可说,在玄宗心目中,两个宰相在他心中的位置也变了。玄宗当时不正要大兴文治,打造一个文质彬彬的政府吗?张说这番高论多么符合儒家理想啊!相反,张嘉贞那一套就显得过于粗鲁了。看来,虽然张嘉贞也是制举出身,也会吟诗作赋,但要论文治的精神,还是张说吃得透啊!

        皇帝的态度转变,这是成功的第一步。转过年来,也就是开元十一年,张说又逮住一个机会。什么机会呢?张嘉贞有一个弟弟叫张嘉佑,因为贪污,被人告发了。张嘉贞兄弟感情可是不一般,兄弟两个从小父母双亡、相依为命。当年张嘉贞刚刚受到玄宗赏识,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把弟弟调到身边工作。后来,这个弟弟也确实争气,当了三品的金吾将军。兄弟两个一文一武、出将入相,整个长安城没有不羡慕的。现在张嘉佑犯罪了,张嘉贞心里当然着急。这时候,张说来出主意了。他对张嘉贞说,皇帝对你们兄弟这么信任,张将军还犯那样的错误,皇帝肯定很生气。现在正在气头上,我劝你还是别去撞这个枪口。依我看,你也别上朝了,就在家里素服待罪,表明悔罪的心态。皇帝看你态度好,可能就对张将军从轻发落。张嘉贞别看性格强悍,其实心思挺单纯的,而且当时心乱如麻,觉得张说的建议还满有道理的,就真的没上朝,穿上素服在家里等着。那玄宗是不是就因此对他弟弟网开一面、从轻发落了?怎么可能呢!有道是人在人情在,你在皇帝面前,跟皇帝说两句好话,没准皇帝还会给你个面子,其他人在论罪的时候也会口下留情,现在你人都不在这里,别人还有什么顾忌呢!何况,张嘉贞这样的强悍性格,平时肯定没少得罪人,现在这些人一看有机可乘,都纷纷落井下石。有人就讲,张嘉贞不是号称清廉吗?其实不光他弟弟贪污,他也接受过人家的贿赂。当年有一个洛阳地方官在当地给他修了一座豪宅,后来他怕事情败露,把这个地方官给逼死了。还有人讲,张嘉贞结党营私,把自己的党羽都安插到中书省……一系列问题都揭发出来了。结果,不仅张嘉佑被贬官,张嘉贞也被定了个治家不严的罪名,一并问责,贬到幽州。先天二年置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改名范阳节度使。管辖范围大致为今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和辽宁一带。安史之乱后长期叛离唐王朝。五代后晋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改幽州为南京。之后幽州之名便不复存在)当刺史去了。张嘉贞不是没上朝吗?这回彻底不用上朝了。张嘉贞被贬官,中书令的位子谁坐呢?当然是张说了。这时候,张嘉贞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被张说给耍了!所以逢人就讲,中书令的员额有两个,他张说要想当,可以和我一起当,何必非要这么费尽心思整我呢!

        被人耍弄、被人算计这种感觉太不爽了,张嘉贞一直难以释怀。一年以后,张嘉贞又从幽州调回中央担任户部尚书,唐玄宗不是历来优待卸任的宰相吗?就让张说和源乾曜在中书省宴请张嘉贞,没想到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就演出了开头那一幕,张嘉贞指着鼻子骂张说,恨不得当场打他一顿。但是,话又说回来,就算打他一顿,又能怎样呢!

        通过一步步的努力,张说终于彻底扳倒张嘉贞,如愿以偿地成为唐玄宗的首席宰相。张说和张嘉贞两个宰相的纷争,成为开元年间一个独特的政治现象。那么,身为大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在两虎相争这个问题上,应该负怎样的责任呢?而这场宰相之间的纷争,到底反映出什么问题呢?我想,除了感慨一下张说的心机之外,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张说和张嘉贞之间的矛盾斗争,其实是玄宗处置失当的结果。从玄宗亲政以来,只任命一主一辅两个宰相已经成为政治惯例。这一次,玄宗自己违反惯例,搞出三驾马车,其实就是把张说和张嘉贞放在竞争的位置上,这才引发一系列问题。换句话说,是先有玄宗的处置不当,才有张说的阴谋诡计与张嘉贞的气急败坏。这是玄宗的失误。

        第二,张说最后能取代张嘉贞,其实也是玄宗选择的结果。张嘉贞为什么会被罢相?是不是仅仅因为张说擅长搞阴谋呢?我觉得问题不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玄宗的判断。我们上一回讲过,经过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玄宗已经准备迎接一个真正的盛世了。而盛世的标志就是文治武功。论武功,张说已经有两次平定叛乱的经历,这两次针对河曲地区胡人的胜利,也是唐玄宗当政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这就是张说过硬的政治资本。论文治,张说是当时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一代词宗。更重要的是,从打板子事件我们也看出来了,张说比张嘉贞更懂得君臣相处之道,也更懂得文治的精神。张嘉贞不是不好,史书对他有非常一致的评价,那就是他“尚吏”、“惓惓事职”。简单地说,就是善于处理政事,尤其是具体工作。这些优点很重要,但是,随着玄宗盛世梦想的展开,只有这样的优点已经愈来愈不够了。经过反覆比较,玄宗最终痛下决心,虽然张嘉贞也是他欣赏的宰相,但是,在好与更好之间,他还是要选择更好。这是玄宗的明智之处。

        第三,玄宗以往拜相,都要充分考虑到两个宰相之间的配合度,尽可能建立一个高度协调的宰相班子。但是,这一次,张说是新插进来的宰相,而源乾曜则是留任宰相,两个人的组合并非深思熟虑的搭配,而是临时变动的结果。何况,在变动过程中,还经历了那么多的明争暗斗。可以想像,这种搭配,默契度不会太高。这恐怕也给以后的高层政治留下了隐患。

        但是无论如何,随着张嘉贞离职,宰相制度又恢复到从前一主一辅的老路上去了,张说费尽心机,终于成了首席宰相。现在,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了,他会做些什么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