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谋三国1、黄巾起义

1、黄巾起义

        汉灵帝刘宏是这个给了汉民族名字的辉煌朝代的终结者。显然,他本人没有料到自己将会扮演这个倒霉角色。他曾经问过属下,自己比之桓帝如何,属下倒也直率,回答说,您比之桓帝,就相当于舜比之于尧。二者的差别昭然若揭,只有灵帝还如在梦中,惘然不知。

        事实上,东汉末期的这两代君主都乏善可陈,诸葛亮就曾经在《出师表》中哀叹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刘宏登上东汉皇帝的宝座是很偶然的。汉桓帝刘志36岁去世,没有留下子嗣,窦太后这才提拔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远房侄子12岁的刘宏当了皇帝。

        12岁的刘宏并不是东汉的第一个少年天子,自从汉和帝刘肇开始,东汉的皇帝在即位时都尚未成年。少年天子不通政务,外戚和宦官就借机明争暗斗,轮番窃掌政权,把天下搅了个乌烟瘴气,最后合力把东汉推向灭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的人口、钱财、土地都是皇帝一个人的,按说皇帝是没有必要费心敛财的。但这世上的事情无奇不有,贪财的皇帝在历史上还真不稀罕,他们若是和汉灵帝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刘宏在当皇帝前本是东汉皇族旁支,封爵亭侯,食邑不过百户,大概相当于一个中小地主,他幼年时的生活应该是比较贫困的。

        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童年经受过经济窘境的人,长大后对钱财很可能会抱有一种贪婪的态度。

        在灵帝刘宏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童年阴影对他的影响。他继位第二年,就在中常侍曹节等宦官的帮助下,迫使窦太后还政于自己。一旦成为东汉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刘宏的贪财本性就暴露得淋漓尽致。

        地方上进贡的贡品一般经皇帝过目缴入国库,这个皇帝不一般,不雁过拔毛绝不心甘。他每次都挑选出几样精品,收入自己的小金库,还将其巧立名目曰“导行费”。

        朝中有人实在看不过眼,就苦口婆心地劝他说,天子当以天下为重,不要为了几个小钱惹得百姓不安。刘宏大怒,将此人骂了个狗血淋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吱声,“导行费”直到灵帝驾崩才被废除。

        私吞贡品,借修宫殿、铸铜人的名目大肆加征税收,刘宏为了搂钱可谓费尽心机,耍尽手腕。可是这些钱无法满足他的贪欲,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利呢?

        刘宏想到了他手中任命官员的权利。刘宏手中乌纱帽多得是,想要吗?拿钱来买。

        卖官,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一件招致臭名的事情,刘宏却连地下交易都不屑为之,他专门在皇宫西园开办了一个官职交易所来正规经营。除了自己的皇位外,其他职位上至三公,下到县令,都明码标价,公开招标,公平销售,童叟无欺。

        官位的价钱按照级别来定,级别一石是一万,如年入四百石的副县级官职出售四百万,年入两千石的正部级官职卖到两千万。如果你想要位列三公,尝一尝当太尉、司徒、司空的滋味,就再加一千万。

        上面是公开出售的价格,那么朝廷的正式任命呢?依然要交钱,不过可以打折,只需要交一半或者三分之一。

        灵帝时,有一个名叫司马直的人被任命为巨鹿太守。朝廷钦差宣读完委任状后,就伸手要钱。司马直是个清官,哪儿来的钱呢?钦差说,知道你生活困难,那就减免三百万,剩余的要交齐。司马直说,我实在拿不出这些钱,我不做这个官了可以吗?钦差不同意,哪有辞官这一说啊!司马直实在走投无路,就在上任的路上自杀了,临死前悲愤地写了一封遗书,痛斥这种卖官行为是祸国殃民、国家将亡的象征。

        然而,司马直的死丝毫没有撼动灵帝的心,灵帝的卖官生意越来越红火,朝中大多数人都是用钱打通的官运。比如曹操的父亲曹嵩太尉一职,就是花钱买来的。

        想过一把三公瘾的人不止曹嵩,清官崔烈也没能抵挡得了这种诱惑。崔烈家里的名声清正,他全凭着自己的努力从郡守升到九卿的位置上。眼看离三公只有一步之遥,这时皇帝的保姆程夫人跑来对他说,崔大人啊,你若想当三公,我可以帮你争取一个五折优惠价。崔烈动心了,崔家世代还没有出过三公,自己若能当一回三公,也算是给祖先争了光,于是交了五折的钱,当上了司徒。

        有一回灵帝大宴群臣,见崔烈在席间谈笑风生意气风发,忽然懊恼自己做了一笔赔本买卖,就对崔烈说,你当这官可是才交了一半的钱啊。程夫人听了这话不乐意了,马上接茬儿说,崔大人是个清官,他的官怎么是花钱买的呢,是我帮他弄来的。一时间,举座哗然。花钱买官可耻,靠女人当官更丢脸,崔烈从此颜面扫地,在众人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

        花费了大笔银子买官,灵帝的官员们走马上任后的第一要务自然是拼命捞钱,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本钱挣回来,各地政府的黑暗腐败不言而喻。

        地方如此,中央情况怎样呢?灵帝曾说:“张常侍(张让)是我父,赵常侍(赵忠)是我母。”他自顾贪财,将国家权力交到宦官手中,宦官当权,只会乱政,倒霉的只有黎民百姓。贪官污吏比比皆是,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农民没有立锥之地,再加上各种灾荒、瘟疫接踵而来,他们流离失所,风餐露宿,以野草充饥,“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

        至此,东汉后期的江山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田野空、仓库空、民穷财尽的烂摊子。百姓没有活路,自然揭竿而起。东汉末年,警报频传,烽烟四起,天下之大,竟没有一块安宁的土地。

        小范围的起义渐渐会聚成一场全国性的风暴。河北巨鹿(今平乡县)人张角,本是太平道的首领,他自称“大贤良师”,以传布太平道为名,用治病为手段,秘密在农民中间组织起义活动。他们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是说东汉的气数已尽,天下该由起义的人民来接管了。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将张角视为自己的救星,青、徐、幽、兖、豫、荆、冀、扬等八州的穷苦百姓扶老携幼,纷纷赶来,投奔起义队伍。数以万计的百姓由于路途遥远、贫病交加,还有没到达目的地就死在途中,集结于太平道各地据点的群众更是多达几十万人。

        张角把八州几十万的信道群众编成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首领称为渠帅。一切准备妥当后,张角定于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作为全国各地同时发动起义的时间。

        谁知起义前夕,风云突变,叛徒唐周向朝廷告密,起义计划泄露。马元义在洛阳被捕,一千多名与太平道有关系的官兵和百姓被杀。

        张角当即决定在二月提前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起义军头上裹着黄色的头巾,所以人称“黄巾军”。

        他们占州郡,烧官府,围攻豪强聚居的庄园,势同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一时间,大河南北捷报频传:河北黄巾军活捉了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南阳黄巾军斩杀了太守褚贡,汝南黄巾军大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灭幽州杀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

        张角领导的河北义军、张曼成领导的南阳义军、波才领导的颍川义军互相策应,向京师洛阳逼近,再加上其他各路陆续赶来的义军,洛阳陷入四面八方的围攻之中。

        刘宏慌了,急忙派卢植、皇甫嵩、朱儁(音俊)等人率领官兵讨伐黄巾军主力。四月,皇甫嵩率领的步兵骑兵四万多人在颍川与波才遭遇。

        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一场关键性的战役打响了。两军初一交锋,黄巾军就击败了朱儁部。皇甫嵩一看不妙,急忙退守长社(今河南长格县西)。黄巾军乘胜追击,包围长社,皇甫嵩深感义军声势浩大,龟缩在城内,不敢出城应战。

        此时战局对黄巾军十分有利,遗憾的是他们缺乏军事经验,在草木丛生的地方驻兵扎营。军事经验丰富的皇甫嵩怎肯放弃这个机会,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他派人前去纵火,风助火势,草木猎猎燃烧,黄巾军顿时阵势大乱。这时,增援的官兵正好赶到,伙同皇甫嵩、朱儁的部队扑向黄巾军,黄巾军不敌,数万名将士被杀。

        颍川的黄巾主力被挫败后,皇甫嵩和朱儁继续讨伐其他地方的义军。此时南阳义军发展到十几万人,已经攻克了宛城。朱儁纠集数万官军围攻宛城,由于义军奋力作战,从六月至八月,宛城始终岿然不动。朝廷非常着急,打算召回朱儁,朱儁部队军心动摇。

        这对于黄巾军是一个大好的机会,他们正可乘机出城歼敌,然而再一次因为缺乏军事经验,黄巾军白白错过了这个战机。朱儁利用这段时间,积聚力量,站稳了脚跟,赢得了朝廷的信赖。他看到义军斗志激昂,知道硬攻无效,便假意解围,暗中却设下埋伏。黄巾军不知是计,出城追击,被朱军包围堵截,一万多名黄巾军丧失性命。

        这次战役之后,两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朱儁的援军不断赶到,力量逐渐强盛,黄巾军没有后援,兵力消耗太大。十一月,宛城终于失守,南阳黄巾主力就此被镇压。

        战斗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河北战场。张角领导的河北黄巾军开始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卢植率朝廷军队赶到河北的时候,黄巾军已经攻占了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等地。从三月到六月,卢植军队急攻不下,朝廷将其押回洛阳问罪,另派董卓前来。董卓同样不堪一击,被张角大败于下曲阳。八月底,朝廷又撤下董卓,换上皇甫嵩。

        朝廷不停地走马换将,显示出河北黄巾军强大的战斗力。然而,就在河北黄巾军势头正炽的时候,全国的整体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黄巾军虽然势不可当,却各自为阵,缺乏合力。一旦遭遇朝廷重点进攻,就只能各自拼杀,无法相互支援配合。再加上黄巾军过分执著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为了攻城、守城,同强敌硬拼,没有采取避实就虚、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保存住实力。

        这些弱点导致了各地黄巾军部队的相继失败,朝廷得以从其他战场抽调更多的力量,增援河北,集中向张角发动猛攻,河北黄巾军的力量逐渐处于弱势。

        此时张角又不幸病逝,黄巾军失去了主心骨。十月,皇甫嵩夜半偷袭,黄巾军仓促应敌,一番规模空前的厮杀从夜半持续到第二天黄昏,张梁和三万黄巾军战死沙场,另外五万名义军宁死不屈,舍身投河。

        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就这样以失败告终。然而,在黄巾军的沉重打击下,衰朽的东汉王朝亦已奄奄一息。黄巾起义点燃了东汉灭亡的导火线,也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唯有胸怀全局,将目光放远,从大局、从长远思考问题,才能处理好大的方面的关系,并且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从而让自己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就一番伟业。

        黄巾军的战斗精神可歌可泣,他们的实力也不可谓不强,但起义领袖缺少一种大局观,没有将各部力量联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共同服务于全局目标;同时亦没有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仅仅执著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一味硬拼,将实力损耗殆尽。所以,他们的失败虽然令人痛心,却毫无悬念。

        无论对于一个军事集团,或者是一个企业,甚至是个人,谋略都是举足轻重的。适当运用谋略,可以转危为安、易弱为强、变少成多、化悲为喜。如果没有谋略思想作为指导,浑浑噩噩地发展,失败是或早或晚的事情。

        黄巾军的战斗谋略虽然乏善可陈,然而它打开了三国的大门,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自此以后,在三国这个英雄的脚步震耳欲聋的舞台上,我们将会一再惊叹人类智慧的力量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时局,扭转乾坤。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