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莫言散文《母亲》三家书店

三家书店

        三家书店

        伦敦卖旧书的铺子,集中在切林克拉斯路(CharingCrossRoa d);那是热闹地方,顶容易找。路不宽,也不长,只这么弯弯的一段儿;两旁不短的是 书,玻璃窗里齐整整排着的,门口摊儿上乱哄哄摆着的,都有。加上那徘徊在窗前的,围 着摊儿的,看书的人,到处显得拥拥挤挤,看过去路便更窄了。摊儿上看最痛快,随你翻, 用不着“劳驾”“多谢”;可是让风吹日晒的到底没什么好书,要看好的还得进铺子去。进 去了有时也可随便看,随便翻,但用得着“劳驾”“多谢”的时候也有;不过爱买不买,决 不至于遭白眼。说是旧书,新书可也有的是;只是来者多数为的旧书罢了。最大的一家要算 福也尔(Foyle),在路西;新旧大楼隔着一道小街相对着,共占七号门牌,都是四 层,旧大楼还带地下室——可并不是地窨子。店里按着书的性质分二十五部;地下室里满是 旧文学书。这爿店二十八年前本是一家小铺子,只用了一个店员;现在店员差不多到了二百 人,藏书到了二百万种,伦敦的《晨报》称为“世界最大的新旧书店”。两边店门口也摆着 书摊儿,可是比别家的大。我的一本《袖珍欧洲指南》,就在这儿从那穿了满染着书尘的工 作衣的店员手里,用半价买到的。在摊儿上翻书的时候,往往看不见店员的影子;等到选好 了书四面找他,他却从不知那一个角落里钻出来了。但最值得流连的还是那间地下室;那儿 有好多排书架子,地上还东一堆西一堆的。乍进去,好像掉在书海里;慢慢地才找出道儿 来。屋里不够亮,土又多,离窗户远些的地方,白日也得开灯。可是看得自在;他们是早七 点到晚九点,你待个几点钟不在乎,一天去几趟也不在乎。只有一件,不可着急。你得像逛 庙会逛小市那样,一半玩儿,一半当真,翻翻看看,看看翻翻;也许好几回碰不见一本合意 的书,也许霎时间到手了不止一本。

        开铺子少不了生意经,福也尔的却颇高雅。他们在旧大楼的四层上留出一间美术馆,不 时地展览一些画。去看不花钱,还送展览目录;目录后面印着几行字,告诉你要买美术书可 到馆旁艺术部去。展览的画也并不坏,有卖的,有不卖的。他们又常在馆里举行演讲会,讲 的人和主席的人当中,不缺少知名的。听讲也不用花钱;只每季的演讲程序表下,“恭请你 注意组织演讲会的福也尔书店”。还有所谓文学午餐会,记得也在馆里。他们请一两个小名 人做主角,随便谁,纳了餐费便可加入;英国的午餐很简单,费不会多。假使有闲工夫,去 领略领略那名隽的谈吐,倒也值得的,不过去的却并不怎样多。

        牛津街是伦敦的东西通衢,繁华无比,街上呢绒店最多;但也有一家大书铺,叫做彭勃 思(Bumpus)的便是。这铺子开设于一七九○年左右,原在别处;一八五○年在牛津 街开了一个分店,十九世纪末便全挪到那边去了,维多利亚时代,店主多马斯彭勃思很通声 气,来往的有迭更斯,兰姆,麦考莱,威治威斯等人;铺子就在这时候出了名。店后本连着 旧法院,有看守所,守卫室等,十几年来都让店里给买下了。这点古迹增加了人对于书店的 趣味。法院的会议圆厅现在专作书籍展览会之用;守卫室陈列插图的书,看守所变成新书的 货栈。但当日的光景还可从一些画里看出:如十八世纪罗兰生(Rowlandson)所 画守卫室内部,是晚上各守卫提了灯准备去查监的情形,瞧着很忙碌的样子。再有一个图, 画的是一七二九的一个守卫,神气够凶的。看守所也有一幅画,砖砌的一重重大拱门,石板 铺的地,看守室的厚木板门严严锁着,只留下一个小方窗,还用十字形的铁条界着;真是铜 墙铁壁,插翅也飞不出去。

        这家铺子是五层大楼,却没有福也尔家地方大。下层卖新书,三楼卖儿童书,外国书, 四楼五楼卖廉价书;二楼卖绝版书,难得的本子,精装的新书,还有《圣经》,祈祷书,书 影等等,似乎是菁华所在。他们有初印本,精印本,著者自印本,著者签字本等目录,搜罗 甚博,福也尔家所不及。新书用小牛皮或摩洛哥皮(山羊皮——羊皮也可仿制)装订,烫上 金色或别种颜色的立体派图案;稀疏的几条平直线或弧线,还有“点儿”,错综着配置,透 出干净,利落,平静,显豁,看了心目清朗。装订的书,数这儿讲究,别家书店里少见。书 影是仿中世纪的抄本的一叶,大抵是祷文之类。中世纪抄本用黑色花体字,文首第一字母和 叶边空处,常用蓝色金色画上各种花饰,典丽矞皇,穷极工巧,而又经久不变;仿本自然说 不上这些,只取其也有一点古色古香罢了。

        一九三一年里,这铺子举行过两回展览会,一回是剑桥书籍展览,一回是近代插图书籍 展览,都在那“会议厅”里。重要的自然是第一回。牛津剑桥是英国最著名的大学;各有印 刷所,也都著名。这里从前展览过牛津书籍,现在再展览剑桥的,可谓无遗憾了。这一年是 剑桥目下的辟特印刷所(ThePittPress)奠基百年纪念,展览会便为的庆 祝这个。展览会由鼎鼎大名的斯密兹将军(GeneralSmuts)开幕,到者有科 学家詹姆士金斯(JamesJeans),亚特爱丁顿(ArthurEd#ing ton),还有别的人。展览分两部,现在出版的书约莫四千册是一类;另一类是历史部 分。剑桥的书字型清晰,墨色匀称,行款合式,书扉和书衣上最见工夫;尤其擅长的是算学 书,专门的科学书。这两种书需要极精密的技巧,极仔细的校对;剑桥是第一把手。但是这 些东西,还有他们印的那些冷僻的外国语书,都卖得少,赚不了钱。除了是大学印刷所,别 家大概很少愿意承印。剑桥又承印《圣经》;英国准印《圣经》的只剑桥牛津和王家印刷 人。斯密兹说剑桥就靠《圣经》和教科书赚钱。可是《泰晤士报》社论中说现在印《圣经》 的责任重大,认真地考究地印,也只能够本罢了。——

        一五八八年英国最早的《圣经》便是由剑桥承印的。英国印第一本书,出于伦敦威廉甲 克司登(Wil#iamCaxton)之手,那是一四七七年。到了一五二一,约翰席 勃齐(JohnSiberch)来到剑桥,一年内印了八本书,剑桥印刷事业才创始。 八年之后,大学方面因为有一家书纸店与异端的新教派勾结,怕他们利用书籍宣传,便呈请 政府,求英王核准,在剑桥只许有三家书铺,让他们宣誓不卖未经大学检查员审定的书。那 时英王是亨利第八;一五三四年颁给他们勅书,授权他们选三家书纸店兼印刷人,或书铺, “印行大学校长或他的代理人等所审定的各种书籍”。这便是剑桥印书的法律根据。不过直 到一五八三年,他们才真正印起书来。那时伦敦各家书纸店有印书的专利权,任意抬高价 钱。他们妒忌剑桥印书,更恨的是卖得贱。恰好一六二○年剑桥翻印了他们一本文法书,他 们就在法庭告了一状。剑桥师生老早不乐意他们抬价钱,这一来更愤愤不平;大学副校长第 二年乘英王詹姆士第一上新市场去,半路上就递上一件呈子,附了一个比较价目表。这样小 题大做,真有些书呆子气。王和诸大臣商议了一下,批道,我们现在事情很多,没工夫讨论 大学与诸家书纸店的权益;但准大学印刷人出售那些文法书,以救济他的支绌。这算是碰了 个软钉子,可也算是胜利。那呈子,那批,和上文说的那本《圣经》都在这一回展览中。席 勃齐印的八本书也有两种在这里。此外还有一六二九年初印的定本《圣经》,书扉雕刻繁 细,手艺精工之极。又密尔顿《力息达斯》(Lycidas)的初本也在展览着,那是经 他亲手校改过的。

        近代插图书籍展览,在圣诞节前不久,大约是让做父母的给孩子们多买点节礼吧。但在 一个外国人,却也值得看看。展览的是七十年来的作品,虽没有什么系统,在这里却可以找 着各种美,各种趋势。插图与装饰画不一样,得吟味原书的文字,透出自己的机锋。心要 灵,手要熟,二者不可缺一。或实写,或想象,因原书情境,画人性习而异。——童话的插 图却只得凭空着笔,想象更自由些;在不自由的成人看来,也许别有一种滋味。看过赵译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里谭尼尔(JohnTenniel)的插画的,当会有同感吧。 ——所展览的,幽默,秀美,粗豪,典重,各擅胜场,琳琅满目;有人称为“视觉的音 乐”,颇为近之。最有味的,同一作家,各家插画所表现的却大不相同。譬如莪默伽亚谟 (OmarKhayyam),莎士比亚,几乎在一个人手里一个样子;展览会里书多, 比较着看方便,可以扩充眼界。插图有“黑白”的,有彩色的;“黑白”的多,为的省事省 钱。就黑白画而论,从前是雕版,后来是照相;照相虽然精细,可是失掉了那种生力,只要 拿原稿对看就会觉出。这儿也展览原稿,或是灰笔画,或是水彩画;不但可以“对看”,也 可以让那些艺术家更和我们接近些。《观察报》记者记这回展览会,说插图的书,字往往印 得特别大,意在和谐;却实在不便看。他主张书与图分开,字还照寻常大小印。他自然指大 本子而言。但那种“和谐”其实也可爱;若说不便,这种书原是让你慢慢玩赏的,那能像读 报一样目下数行呢?再说,将配好了的对儿生生拆开,不但大小不称,怕还要多花钱。

        诗籍铺(ThePoetryBookshop)真是米米小,在一个大地方的一 道小街上。“叫名”街,实在一条小胡同吧。门前不大见车马,不说;就是行人,一天也只 寥寥几个。那道街斜对着无人不知的大英博物院;街口钉着小小的一块字号木牌。初次去 时,人家教在博物院左近找。问院门口守卫,他不知道有这个铺子,问路上戴着常礼帽的老 者,他想没有这么一个铺子;好容易才找着那块小木牌,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 铺子从前在另一处,那才冷僻,连裴歹克的地图上都没名字,据说那儿是一所老宅子,才真 够诗味,挪到现在这样平常的地带,未免太可惜。那时候美国游客常去,一个原因许是美国 看不见那样老宅子。

        诗人赫洛德孟罗(HaroldMonro)在一九一二年创办了这爿诗籍铺。用意 在让诗与社会发生点切实的关系。孟罗是二十多年来伦敦文学生涯里一个要紧角色。从一九 一一给诗社办《诗刊》(PoetryReview)起知名。在第一期里,他说,“诗 与人生的关系得再认真讨论,用于别种艺术的标准也该用于诗。”他觉得能做诗的该做诗, 有困难时该帮助他,让他能做下去;一般人也该念诗,受用诗。为了前一件,他要自办杂 志,为了后一件,他要办读诗会;为了这两件,他办了诗籍铺。这铺子印行过《乔治诗选》 (Geiary),乔治是现在英王的名字,意思就是当代诗选,所收 的都是代表作家。第一册出版,一时风靡,买诗念诗的都多了起来;社会确乎大受影响。诗 选共五册;出第五册时在一九二二,那时乔治诗人的诗兴却渐渐衰了。一九一九到二五年铺 子里又印行《市本》月刊(TheChapbook)登载诗歌,评论,木刻等,颇多新 进作家。

        读诗会也在铺子里;星期四晚上准六点钟起,在一间小楼上。一年中也有些时候定好了 没有。从创始以来,差不多没有间断过。前前后后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在这儿读过诗:他们自 己的诗,或他们喜欢的诗。入场券六便士,在英国算贱,合四五毛钱。在伦敦的时候,也去 过两回。那时孟罗病了,不大能问事,铺子里颇为黯淡。两回都是他夫人爱立达克莱曼答斯 基(AlidaKlementaski)读,说是找不着别人。那问小楼也容得下四五 十位子,两回去,人都不少;第二回满了座,而且几乎都是女人——还有挨着墙站着听的。 屋内只读诗的人小桌上一盏蓝罩子的桌灯亮着,幽幽的。她读济兹和别人的诗,读得很好, 口齿既清楚,又有顿挫,内行说,能表出原诗的情味。英国诗有两种读法,将每个重音咬得 清清楚楚,顿挫的地方用力,和说话的调子不相像,约翰德林瓦特(JohnDrink water)便主张这一种。他说,读诗若用说话的调子,太随便,诗会跑了。但是参用一 点儿,像克莱曼答斯基女士那样,也似乎自然流利,别有味道。这怕要看什么样的诗,什么 样的读诗人,不可一概而论。但英国读诗,除不吟而诵,与中国根本不同之处,还有一件: 他们按着文气停顿,不按着行,也不一定按着韵脚。这因为他们的诗以轻重为节奏,文句组 织又不同,往往一句跨两行三行,却非作一句读不可,韵脚便只得轻轻地滑过去。读诗是一 种才能,但也需要训练;他们注重这个,训练的机会多,所以是诗人都能来一手。

        铺子在楼下,只一间,可是和读诗那座楼远隔着一条甬道。屋子有点黑,四壁是书架, 中间桌上放着些诗歌篇子(Sheets),木刻画。篇子有宽长两种,印着诗歌,加上些 零星的彩画,是给大人和孩子玩儿的。犄角儿上一张帐桌子,坐着一个戴近视眼镜的,和蔼 可亲的,圆脸的中年妇人。桌前装着火炉,炉旁蹲着一只大白狮子猫,和女人一样胖。有时 也遇见克莱曼答斯基女士,匆匆地来匆匆地去。孟罗死在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五日。第二天晚 上到铺子里去,看见两个年轻人在和那女人司帐说话;说到诗,说到人生,都是哀悼孟罗 的。话音很悲伤,却如清泉流泻,差不多句句像诗;女司帐说不出什么,唯唯而已。孟罗在 日最尽力于诗人文人的结合,他老让各色的才人聚在一块儿。又好客,家里炉旁(英国终年 有用火炉的时候)常有许多人聚谈,到深夜才去。这两位青年的伤感不是偶然的。他的铺子 可是赚不了钱;死后由他夫人接手,勉强张罗,现在许还开着。

        1934年10月27日作。

        (原载1935年1月1日《中学生》第51号)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