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南怀瑾《六祖坛经》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永长流,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性;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阴烦恼尘劳。最尊最上第一,赞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无去无住无来,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从中,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放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譬如其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怎样到彼岸,逝者如斯夫



        慧能继续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什么是般若呢?就是智慧。无论何时,自己的一切心念都远离愚昧,永远表现出智慧,这就叫修习般若正行。哪怕只有一个愚昧的念头出现,般若就会断绝;如果有一个智慧的念头出现,般若就会产生。总有些人自心常常处在愚昧的状态却自称修习般若,好像般若是外在的什么东西,其实呢,般若没有形象,人的智慧本心就是般若。

        “什么叫波罗蜜呢?这是梵文的音译,汉语的意思叫‘到彼岸’,也就是‘脱离生死轮回’的意思。怎样才能到彼岸、才能脱离生死轮回呢?如果一个人对外界事物有所执着,就会生起生灭之心,就像水的波浪拍岸,永远停留在此岸;如果自心能够远离外物、不执着于外物,就像河水永远在奔流,这就是‘到彼岸’。

        “愚昧的人只会口头念佛,智者则善于内心体认。愚昧的人在念佛的时候,心中必然存在某种执着,一有执着也就离佛远了。只有一切心念都合于般若才是真正的念佛。各位,你们要体认自心的般若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们就永远只是凡夫俗子,永远摆脱不了生死轮回。般若境界并不难达到,只要心中有一个念头契合般若境界,这一刻你就是佛。”

        河流的比喻颇有一些诗意。我们的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水,既不为岸边最美丽的风景停留,也不为河底最难缠的水草驻足,永远是自然而然,奔流而去,纵然被石头击起水花,这水花也只是应境而起、过境而灭。如果你的心念也能像这样的一条河水一样,你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彻底从苦难的人世间解脱出去。

        这样很难吗?按慧能的说法是一点都不难的,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河流,只不过我们整日整夜地忙于树堤立壩,忙于拦河蓄水,忙于围河造田,于是我们离世间越近,离佛越远,于是我们离苦难越近,离解脱越远。

        因为念佛而生起的执着又是什么样子呢?就像我们努力使一条河流向大海,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不辞劳苦地忙于树堤立壩,忙于拦河蓄水,殊不知这正是南辕北辙。只要我们可以放弃执念,只要我们可以顺其自然,河水便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

        慧能讲得很动听,但为什么他这个理念终于无法流行,因为他的目标还是印度传统佛学的目标,是要脱离生死轮回,而这与中国强大的现实主义是不合拍的。大家念佛、拜佛,有哪一个心中没有执念呢?就算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消灾祈福,至少也是为了给不平衡的心理找些平衡,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个险恶的人生,为了能在受伤的时候有一处心灵港湾。所以慧能面临着这样一个难以调解的矛盾:乐天知命的人不会有多少参禅修佛的欲望,现实主义的芸芸众生之所以会参禅修佛无不是为了心中的“有所求”,也就是“有所执着”。于是,前者最有可能修成正果却没必要修佛,后者渴望修佛却没可能修成正果。

        况且,别看顿悟之说听起来简单,在分类上它是该被归入般若解脱一类法门的,也就是说,它是让你“明白了”才达到正果,而要想明白就必然得动脑筋,一要动脑筋就马上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上。大众心理喜欢接受结论,而懒于思考问题;喜欢接受强权领导,而怯于自己当家作主,喜欢推卸责任,不敢为自己的一切选择负责。从此而来的另一个推论是:很多人信佛是给自己找靠山的,他们并不想自己能修行成什么什么样子,只是觉得身后有一大群佛爷、菩萨、罗汉作靠山,心里比较塌实而已。所以在宗教史上,他力信仰永远大大强于自力信仰,慧能让大家向自心求佛,让大家修佛靠自己,这也是违背大众心理的一种思想,所以发展不了多久就必然要遭到世俗化的修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洪流。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什么事都无所谓



        慧能说:“各位,烦恼也就是菩提。如果前一个心念是迷妄的,那他就是凡夫俗子;如果后一个心念是觉悟的,那他就是佛。”

        慧能的意思是:凡夫与佛只在一念之间。烦恼即菩提也是这个道理,心还是那颗心,烦恼和菩提也只是一念之间的差距而已。对这一点我们前边已经讲过一些,慧能后文还会再讲。

        慧能一再给大家讲顿悟成佛不是梦,听上去也很有道理,不过这样的佛肯定距离人民群众的向往太远——只不过是觉悟了而已,一点神通都没有。但原始佛教里的佛陀就是这个样子的,所谓烧出来的舍利也不过是火化技术不发达而留下来的遗骨罢了,并不像现在一些高僧们的舍利那样光芒万丈、变化无穷。慧能这个革命者这回倒有点儿回归传统了。

        慧能接着作总结:“各位,所谓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的,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位的,它的特点是无住、无去、无来,而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都是从这里产生的。为什么说它是最尊贵的、至高无上的、第一位的呢?因为运用摩诃般若波罗蜜,就能破除五蕴中的一切烦恼;如果各位能赞颂这一最上乘的佛法并依此修行,就一定能够成佛。所谓无住、无去、无来,这就是集定与慧于一身,不为一切事物所染着。三世诸佛正是通过摩诃般若波罗蜜才把贪、嗔、痴这三毒变成了戒、定、慧三学的。”

        这段话,如果你是个修行者,应该天天诵读,以坚定信心;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一下,那就别太当真。佛教各种派别尽是这样的话,谁都说自己才是最高法门,是最尊贵的、至高无上的、第一位的。

        《坛经》接下来的内容很多都是车轱辘话来回说,我这里就避免重复,择其要点了。

        慧能说:“谁要想掌握终极真理,就应该直接修习般若波罗蜜法,只要把《金刚经》的精神领会好了,就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佛性,进入般若三昧的境界,功德无可限量。”——慧能在这里明确地捧出了 《金刚经》为终极经典,和达摩以来的楞伽师风格愈行愈远了。

        慧能接着说:“这是最高的佛法,是专为资质极佳的人准备的,如果是资质差的人听了是生不出什么信仰的。这就好像龙王降雨,大雨落到城镇村庄里,一切都像草叶一般飘飘摇摇,但大雨若是落到大海里,海水却不增不减,依然固我。如果是真有大智慧的人,一听《金刚经》就会顿时领悟解脱,可见人的本性之中本来就具有般若智慧,自己只要运用这般若智慧就不必借助于语言文字。

        “般若智慧是人生而有之的,就像刚刚说过的雨水,难道它是天上所有的吗?不是的,这些雨水原本都是大海里的水,只不过被龙王吸到天上而已,终究还是会流归大海的。大海不加分别地容纳着所有的水,成为一体,众生本性中的般若智慧也是这样。”

        慧能这段话非常巧妙,首先就把反对意见给拒之门外了——如果有谁反对,有谁表示不理解,那就说明他是个资质很差的人。这和皇帝的新衣是同一种逻辑,当然慧能的新衣也许是真的。

        既然一阐提都能成佛,资质差的人也是有佛性的,先天也具有般若智慧,和资质好的人没有差别。但为什么资质差的人就开悟不了呢,因为他们贪念太重、执着太强。我们可以想想我们自己,想想我们身边的人,凡是那些在小学就争当三好生的人,那些在中学立志报考名校的人,在大学忙着准备 GRE    的人,在求职的时候挑三拣四的人,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努力的人,全都符合资质差的标准。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人,你应该自卑一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你心里应该平衡了。

        那应该怎么做呢?慧能讲得很清楚,要让心念自然流转,对外界的一切事物既不贪图、也不执着。——这是纯理论的说法,如果拿到实际操作的层面,可以归纳成这样一句人生格言:“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什么事都无所谓。”

        这绝对不是我胡乱发挥,确实这就是禅宗真谛,只是让我拿粗俗的话一说就失去了原先的神秘光环了。同样的道理,我们还是听听禅师的解释。马祖道一的学生慧海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录:这一天,有个律师来找慧海,问……

        我先解释一下,律师这个称呼古来就有,但不是搞法律的,这个律是佛教经、律、论三藏典籍中的律,这方面的专家就叫做律师,到现代社会我们就把这个词转义来用了。

        话说回来,这位律师来找慧海,问道:“您现在修行还用功吗?”

        慧海回答说:“用功呀。”

        律师问:“那您是怎么用功的?”

        慧海说:“饿了就吃,困了就谁。(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律师被搞糊涂了,问道:“只要是个人,谁不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呢?难道他们这也叫用功修行么?”

        慧海说:“其他人吃饭睡觉和我的吃饭睡觉那是大不一样的。”

        律师问:“怎么个不一样法?”

        慧海说:“他们该吃饭的时候不吃,百种需索;该睡觉的时候不睡,千般计较。这就是我们的不同之处呀。”

        慧海大师说的可比我有哲理多了。看,修行就是这么简单,成佛就是这么简单。

        真的这么简单吗?如果从修行境界角度来谈,慧海大师的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虽然和普通人一样,甚至和猪一样,但境界大有不同。普通人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这就是禅法修为里最初阶段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一修行,事情就复杂了,于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第二阶段,等修行到了慧海大师这种程度,由繁入简,返璞归真,似乎又回到该吃就吃、该睡就睡的第一阶段了,但这只是貌似而已,境界却已经大不相同了。就像前边讲过孙悟空的例子,孙猴子没有紧箍咒,斗战胜佛也没有紧箍咒,但斗战胜佛和孙猴子的境界可是两重天呀。

        但慧海大师的这个境界,如果从我们普通人的视角来看总觉得不易理解,虽然很现实的唯物主义也有这样的讲法——马克思的理想人生就是: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畜牧,晚上研究哲学,每一个特定的时间都在做自己自然要做的、也碰巧喜欢的事情。这是一种伟大而简单的生活呀。

        真的这么简单吗?不一定哦。慧海大师并没有解答出一个前提问题:饿了就吃,没吃的怎么办?困了就睡,没睡的地方怎么办?(也许这就是马克思比慧海更具进步性的地方。 )

        比如你已经失业很久了,除了西北风什么也吃不着,这该怎么办?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三个月的孩儿,眼看就要饿死了,这该怎么办?房子已经卖掉了,全家人露宿街头,马上就到冬天了,这该怎么办?

        所以慧海这两条标准看似简单,其实是要有前提的:一要有钱,二要有闲,总之是饿了能有东西吃,困了能有地方睡。

        现在,你这个拖家带口的流浪汉终于找到了一份零工,老板要求早晨五点上班,晚上十点下班,迟到一分钟就扣一天的薪水,加班很频繁还没有加班费。你从早晨五点干到晚上吃午饭的时候,你心里能没有“百种需索”吗?从早晨干到晚上,实在是困得不行了,你敢睡吗,你心里能没有“千般计较”吗?

        于是,为了获得可以“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先决条件,你就不得不“百种需索,千般计较”。

        时间又过了两年,你工作得非常努力,全家人已经可以基本过上“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神仙日子了,这时候你就可以不再有“百种需索,千般计较”了吗?——还不行,你会担心等哪天你干不动了,或者又失业了,或者家里有谁生了一场大病,那不又得回到解放前么?这种未雨绸缪的考虑使你丝毫不敢松懈,继续早出晚归,饿了不能吃,困了不敢睡。注意哦,这就是贪念和执着。试问,你能克服得了吗?

        贪婪是人的本能,甚至是生物的本能。骆驼喝一次水会喝很多,因为未来的日子里可能很多天也找不到水源;狮子一顿可以吃到肚子贴地,因为它很难保证每天都能打到猎物。人类的身体储存脂肪的能力也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这么发展出来的,只是现在社会发达了,这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人类生存机会的重要能力反倒变成了一种负担,人们开始减肥了。

        归根结底,第一,贪欲是生物的本能,人类也不例外,和本能作对是困难的;第二,有饭吃、有房子住是先决条件,如果饥来没饭、困来没床,那就麻烦了。

        那么,佛教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时期,寺院都是很富很富的,皇室有赏赐,百姓有捐献,寺院拥有大量的田产、佃农和奴婢。神秀号称“两京法主,三帝国师”,走得也是这个路线。后来为什么神秀这派一蹶不振,慧能南宗发扬光大,除了神会的努力和教义的差异之外,一个现实的因素是:唐武宗会昌灭法,断了和尚们的生路,大多数寺院都是靠供养来维生的,生活一无着,也就别谈什么弘法的事了,但慧能那里主张自力更生——不仅是修习佛法上要“自性自度”,生活上也不大依赖供养,而是自耕自养,靠那么一亩三分地自己养活自己。慧能这派之所以被称作农民禅就有这个意思在:完全是小农意识,无论佛法还是生活全都自给自足。于是,平时看上去这些山林里的和尚还得辛辛苦苦地种地收割,一群泥腿子而已,哪像其他教派过得风光,但一遇到大灾大难,慧能他们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在印度,佛教的早期,这个问题就简单得多。热带地区本来就容易吃饱,那里还很有共产主义的社会风气,只要讨饭,就有人给,只要在玉米生长的地方,就没有讨不到饭的人。事到如今,你如果还想作这种修行,大概在欧美一些福利国家还能行得通。

        话是这么说,但如果你只是孤身一身,事情总会好办得多,父母子女挨饿生病不能不管,自己挨饿生病倒不妨顺其自然。修行者要出家,要反对结婚生子,这都是很有道理的。修道就像混黑社会,亲人往往会称为拖累,你至少要经常担心他们被敌对帮派抓作人质来要挟你,被命运抓作人质就更让人难过了。

        如果你没有什么拖累,又是孤身一人,解脱成佛应该不难,只要一瞬间就可以了。慧能说:“未开悟时,佛就是凡夫俗子;开悟了之后,凡夫俗子就是佛。”

        看,要说简单,就是这么简单。《维摩经》说:“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开悟只在一瞬间。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