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第一节 古代华侨移居南洋

第一节 古代华侨移居南洋

        华人大批出国,并且在某些国家开始形成华侨社区是在宋朝。这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公元10世纪,宋朝建立,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宋朝的手工业、商业兴盛,海上交通比唐朝更为发达。发展和南洋各国的贸易往来,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这些,为中国人去南洋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当时华侨下南洋,乘的是风帆,要依靠季候风向,有些人错过返航的季风,只好在当地住下来,待次年再北返。后来随着贸易的发展,为便于商品交易,渐渐有中国人居住下来,叫做“住蕃”,而且一住就是10年、20年,娶妻生子。显然,这些“住蕃”,就是早期的华侨。据中国史书记载,中国商人到南洋的爪哇、婆罗洲等地颇受礼遇,他们和当地人民的关系融洽友好。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从北极圈阿拉斯加到南美的阿根廷,从欧洲平原到美国的内陆腹地,到处都可以见到华人的踪影。有一句相当流行的话“海水到处,就有华人”,生动地反映了这个现实。海外华人的总人数多达二三千万,他们分属不同的国家,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居住国的语言,但许多人还能讲华语(中国的普通话)和中国的一些方言,还保持着中国的传统习俗,并且有众多的亲朋是中国人。有些华人经济实力雄厚,有的在科学教育领域崭露头角。他们的成就,他们的传统美德,博得了世人的赞羡。他们的今天,已广为人们所熟知;相对来说,他们的过去,人们就不都那么清楚了。各国华人的祖籍国是中国。他们自己,或者是他们的先辈,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从中国故土起程,循着不同的路线,以不同的方式,年复一年,历尽艰辛,散布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有相同的辛酸血泪、不同的奋斗历程。有一位华人作家这样写道:“……感谢我们的祖先,没有他们当年的刻苦耐劳,就没有今日的繁荣美丽。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木头,哪有不沾染祖先的血汗。”

        中国人是在公元7世纪即唐朝时开始移居南洋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鼎盛的朝代,对外贸易、航海事业都很发达。这时期就有些中国人旅居海外,从事商贸和宗教活动。唐朝的高僧义净,公元671年从广州出发去印度研究佛经,归途中,两度在苏门答腊岛南部的室利佛逝(Sriwijaya)居住,前后共十二三年。有学者认为,他可算是最早的印度尼西亚华侨之一。公元10世纪时,阿拉伯人马素提在《黄金牧地》一书中,记述了公元943年他经过苏门答腊时,看见许多中国人在该岛上从事种植业。南部的巨港(Palembang)中国人最多,他们是在黄巢起义(9世纪末)失败后避居在这里的。这说明,唐朝末年已有一批华侨因政治原因而在南洋定居。此时,华侨的人数虽然不多,但由于唐朝强大,经济文化影响遍于四邻各国,国际威望很高,因此华侨总豪迈地自称为“唐人”,称祖国为“唐山”,把自己的海外聚居地称为“唐人街”。

        华侨出国达到高潮,那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

        元明两朝(公元1271—1644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都比唐宋时期发达,这样,移居南洋的中国人就更多了。14世纪时,印度洋的航运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手中。明朝初年,在1405年至1433年间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郑和率领着当时举世无双的舰队,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4个是在南洋。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和南洋诸国之间的了解和联系,维护了通往南洋航道的安全,为华侨的出国和他们在南洋的经济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华侨在元明时期已广泛分布到南洋各地。他们开发侨居地,并形成了华侨的“新村”。在爪哇的麻喏巴歇(Majapa)帝国有几处要地都有这样的“新村”,人数相当可观,多的达到1000多户,大部分来自广东、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其他如菲律宾、暹罗、马来亚均有类似的情况。据传说,郑和的船队曾在爪哇中部的北海岸登陆,他的副手王景弘因病重留居一个岩洞中。王景弘及其部下在这里休养、垦殖,使这个地区逐渐繁荣起来,成了一座纪念郑和(“三宝太监”)的城市,叫三宝垄(Semarang)。这传说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爪哇中部的名城三宝垄,最早是中国人开发的。这一时期,有许多华侨与南洋各国的当地民族杂居、通婚,并开始同他们融合起来。

        在鸦片战争前长达100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人不断移居南洋,最后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在南洋形成了有浓郁的中国南方特色的华侨社会。华侨移居南洋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两个方面。商人到南洋经商而定居,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为谋求活路而远走他乡,这些都可看作是经济原因造成的。国内发生政治动乱,为躲避战乱、政治迫害而亡命南洋,成为长期侨居在外的中国人,这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