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你的未来大半由你今天的思想所决定。所以,让你的心中注满希望、信心、真爱与成功的想法。
幸福指数99%取决于你的思维
生活是否快乐,完全取决于自己对人生、世界和万物的看法。因此可以说,生活是由思想决定的。
几年前的一天,我参加了一个广播电台的节目。他们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简单,我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思想的重要性”。
我一直这样认为,只要你知道自己在心里想些什么,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都是由他的思想造成的。我们的命运也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状态。
爱默生也曾经说过:“一个人就是他成天所想象的那种样子……他怎么可能成为另一种样子呢?”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你和我所必须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乎可以算是我们需要应对的唯一问题。事实亦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够选择正确的思想,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古罗马的统治者马尔卡斯·阿理流士,把这些总结成一句话,一句可以决定你的命运的话:“生活是由思想形成的。”
的确,如果我们的思想里都是快乐的东西,那我们就会得到快乐;如果我们所想的都是悲伤之事,那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所想的是一些恐怖的情况,那我们就会恐惧;如果我们所想的是不好的念头,那我们恐怕就不得安宁了;如果我们所想的全都是失败,那我们就会失败;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我哀怜之中,那别人都会有意躲开我们。
诺曼·温森·皮尔说:“你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样子,而你却会是你所想的那种人。”
我这么说,是不是在暗示我们都应该用习惯性的乐观态度去应对一切困难呢?当然不是的。很不幸的是,生命不会像这样简单化,但我却鼓励大家要尽力采取积极正面的态度,而不要采取消极反面的态度。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关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是不能为此而忧虑忡忡。”
那么,关注和忧虑之间的区别又何在呢?让我说得更清楚明了一些。比如,每当我要通过交通拥挤的纽约市街区时,我对正在做的这件事就会很注意,可是我并不会忧虑。关注指的是要了解问题出在哪里,然后镇定自若地采取各种办法解决它;而忧虑却是盲目而疯狂地转圈子。
在逆境中戴着花出门的罗维尔·汤马斯
一个人可以关注一些很严峻的问题,但他同时可以将花插在衣襟上昂首阔步。罗维尔·汤马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有一次,我协助罗维尔·汤马斯主演一部著名电影,这是有关艾伦贝和劳伦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征的内容的电影。罗维尔·汤马斯和几个助手在前线拍摄了战争的镜头,用影片精彩地记录了劳伦斯和他统率的那支多姿多彩的军队,同时还记录了艾伦贝征战的经过。影片还穿插了他的著名演讲。
这部电影在整个伦敦乃至全世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了让他在卡尔文花园皇家歌剧院继续讲述这些冒险故事,并放映他的影片,伦敦的歌剧节也向后推迟了6个星期。
罗维尔·汤马斯在伦敦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又成功地去了好几个国家旅游。然后,他花了两年的时间,准备拍一部关于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纪录片。然而不幸的是,厄运却在此时降临在了他的头上——他发现自己已经破产了。
那个时候,我恰好和他在一起。我还记得当时的我们不得不去街头的小饭店吃很便宜的食物。即使这样廉价的食物,也是源于苏格兰著名的画家——詹姆士·麦克贝的周济,否则,我们连那点菲薄的食物也吃不起了。
当然,我讲这个故事的重点并不是诉苦,故事的重点在于下面这些内容:当罗维尔·汤马斯面临庞大的债务,并陷入极度失望的时候,他很关切此事,可是他并不忧虑。他知道,一旦他被霉运击垮的话,他在别人眼里就会变得一钱不值,别人更会看不起他,尤其是他的债权人。
所以,他每天早上出门办事之前,都要给自己买一朵鲜花插在衣襟上,然后昂首走上牛津街头。他的内心积极而勇敢,绝不让挫折击垮他。对他来说,挫折只不过是整个事情的一部分——是你要攀上高峰所必须接受的有益锻炼。
我们的精神状态会对我们的身体和力量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德菲曾在他那本只有54页的小册子《力量心理学》中解释了这种情况。
“我请来了三个人,”他写道,“以测试心理受生理的影响。我们采用了握力计来测量。”
他要求他们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竭尽全力抓紧握力计。在一般的清醒状态下,他们平均的握力是101磅。第二次实验时,则将他们催眠,并告诉他们说他们非常虚弱。结果,他们的握力只有29磅——而这还不到他们正常力量的1/3。
然后,哈德菲再让这些人做第三次实验:在催眠之后,他告诉他们,说他们非常健壮。结果,他们的握力平均达到了142磅。当他们在内心里非常肯定地认定自己有这种力量之后,他们的力量几乎增加了50%。
这就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心理力量。
信仰的力量让玛丽·贝克·艾迪站了起来
为了进一步说明心理思想的魔力,我要告诉你一个最离奇的故事,它发生在美国内战期间。这个故事足够写一大本书的,不过让我们长话短说。现在的信徒们都知道基督教信仰疗法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然而,她当初认为自己的生命中只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因为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们婚后不久就死了,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抛弃了她,和一个已婚的女人私奔,后来死在一家贫民收容所。她只有一个儿子,却由于家里穷,加上经常生病,不得不在他4岁那年把他送人。她不知道儿子在哪里,在以后的31年当中,她都没有再见到他。
因为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使她对所谓的“信仰治疗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可是她生命中最富戏剧化的转折点,却发生在麻省的理安市。
那天,天气非常冷,她一个人在城里走着,突然滑倒在地,摔倒在结冰的路面上,而且昏死过去。她的脊椎受损,使她不停地抽搐,甚至连医生也都认为她活不了多久了。医生还说,即使出现奇迹而使她活了下来,她也绝不可能再行走了。
玛丽·贝克·艾迪躺在一张看上去像是送终的床上,打开了一部书。后来她说她读到这本书里的一段话:“有人用担架抬着一个瘫痪的人来到耶稣跟前,耶稣就对瘫痪的人说:‘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被宽赦了。起来吧,拿上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来,回家去了。”
她说正是耶稣这几句话使她产生了一种力量,一种信仰——一种能够医治她的创伤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开始行走”。
“这种经验,”艾迪夫人说,“就像激发牛顿灵感的那个苹果一样,使我发现自己逐渐好了起来,并且逐渐地也能使别人做到这一点。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你内心的思想,而这一切的影响力都是心理现象。”
也许你会对自己说:“这个家伙大概是在替基督教的信仰治疗法作宣传吧。”不是的,你错了,我可不是这个教派的信徒。但是我活得越长,就越相信思想的力量。我从事成人教育35年,使我知道男人和女人只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就能够消除忧虑、恐惧和很多种疾病,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一无所有”只是你的潜意识
如果你觉得命运对自己太不公平,请记住下面一句话:苦难是金,不要认为自己一无所有。如果我能够选择的话,我宁愿给一个年轻人留下一些磨难让他去承受、去磨砺,而不是留给他万能的金钱,让金钱成为他的负担和重压。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一次讲话中这么说过:“对于那些生来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我想向他们表示祝贺。因为他们出生在一个令人荣耀的境地,这种环境注定了他们必须孜孜以求、不懈努力,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才能出人头地。”
事实的确如此,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他要挎的最重的篮子莫过于一个盛满了各种证券的篮子。他通常会让这个篮子压得摇摇晃晃、站立不稳。在我们的这个城市里有无数的青年,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拼搏,站在了最优秀的人群的前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他们无愧于授予他们的所有荣誉。然而,大部分富豪的子孙们却难以抵制住先辈们留给他们的一大笔财富的诱惑,沦落为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寄生虫。如果我能够选择的话,我宁愿给一个年轻人留下一些磨难让他去承受、去磨砺,而不是留给他万能的金钱,让金钱成为他的负担和重压。
事实上,值得你们害怕的竞争对手不是来自这个富有的阶层,不是你的那些富有的合作伙伴的后代子孙们,你要时刻警惕的竞争对手是那些来自贫穷家庭的青年们,那些比你还要贫穷的青年人,他们的父母甚至没有能力负担他们在这个学院里上一门课的费用,而你们却拥有这个,能够让你们在自己的同类中有了立于前排的决定性优势。你们要重视这些看来不可能在你这一个职位上向你挑战或是超越你的年轻人。不要轻视那些从普通的学校里走出来,一头扎进工作中的年轻人,也不要轻视那些在办公室里干诸如端茶扫地一类最低等活的年轻人,他很可能就是一匹黑马,你最好还是密切注意他,终有一天他会向你挑战的。
凯蒙斯·威尔逊从命运的弃儿到天之骄子
凯蒙斯·威尔逊于1913年1月5日诞生于美国南方孟菲斯市西北的奥西奥拉小城镇。他的父亲查尔斯·凯蒙斯·威尔逊曾在海军服役,当一名司炉工和办事员,后来离开了海军,在国民人寿和意外事故保险公司工作,推销保险。由于工作出色,1912年,他接受了公司的委派,前往奥西奥拉,在那里开设一个办事处。他的母亲多尔·威尔逊出生在孟菲斯市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她十多岁时就去当卖杂货的营业员。他们的小男孩出生了,这个生命的降临,对于这对年轻的夫妇来说,是上天赐予的最珍贵的礼物,他们的明天看来也一片灿烂光明。他们给儿子取名为小查尔斯·凯蒙斯·威尔逊。
可是,仅仅9个月后,悲剧突然袭来。29岁的老凯蒙斯得了一种叫作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不治之症,这个重症使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出现病变衰退,老凯蒙斯非常痛苦。1913年10月4日,他还来不及看到自己的儿子过3周岁生日便去世了,年方18岁的多尔就成了寡妇和单身母亲。
老凯蒙斯有预见,生前买了一份保价为2000美元的保险单,死后赔款付给多尔。这笔钱在1913年时是一笔可观的金额。可是,一名没有道德的丧葬用品销售商在同多尔打交道时,利用了年轻寡妇的悲痛心情,劝说她给亡夫大办丧事,从而把根据保险单得到的全部款项耗用殆尽。老凯蒙斯的墓葬颇有气魄,但丧事过后,多尔几乎分文不剩。
正是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一个年方18岁的寡妇几乎身无分文,却下定主意: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住自己抚养儿子,并把他培养成将来在世界上有所建树、留下印记的人。
于是,多尔带着她的婴儿回到了孟菲斯市,迁往沃特金斯北街336号自己的母亲处居住。在取得政府补助之前的那段日子里,多尔别无选择,只有走出家门去工作,以养活自己和年幼的儿子。威尔逊后来回忆说:“我的母亲找到了一份工作,给一位牙医当助手,每周工资11美元。后来,她当上了一名簿记员。可是,她一个月的收入从来没有超过125美元。此情此景,你能想象得出吗?回首当年,那是何等艰难的岁月,真是度日如年啊!”
在这种困窘的生活环境下,凯蒙斯·威尔逊在年幼时就开始干活挣钱了。经过艰辛的创业历程,威尔逊经营过爆玉米花和弹球机,经营过电影院,幼年艰苦的生活使他成为孟菲斯市最坚定不移、蒸蒸日上的青年企业家之一,而立之年未过,便已创下庞大的事业。
纵观那些世界知名企业家的成功历程,我们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从一无所有的困境中白手起家,依靠自己坚韧的品质和不懈的努力,创下了引以为傲的世界,由命运的弃儿变成众人称羡的天之骄子。
因此,如果你觉得命运对自己太不公平,请记住下面一句话:苦难是金,不要认为自己一无所有。
停止索取,单纯为快乐而付出
如果想要快乐,就不要去想别人是否会感恩,我们付出只为享受施与的快乐。找到幸福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期待感激,而仅仅因为给予的快乐而付出。
感恩是可以培养的。所以,如果期望你的孩子感恩,就要训练他们学会感恩。
我最近在得克萨斯州遇到了一个怒火中烧的商人。有人提醒我,碰到他15分钟内他就会提起那件事。事实果然如此。这件令他气愤的事发生在11个月前,但他至今还是耿耿于怀。他简直不能谈别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他拿出1万美元分给34个伙计,作为圣诞奖励,大约每人300美元的样子,事情的结果是没有一个伙计为此感谢他。他抱怨道:“我真不该给他们一分钱!”
曾经有人说过:“愤怒的人,是充满毒药的。”我很同情这个充满毒药的人,他大约60岁。据保险公司统计,平均来说,我们的寿命是目前年龄与80岁之间岁数的2/3。所以这人如果幸运的话,可能还能活14年到15年。但是他已经在一件过去的事情上,浪费掉了有限余年中的一年。我真的很同情他。
他大可不必怨恨和自怜,他本该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得到任何感激。也许是他曾苛刻工人工资,或是让他们过度工作。也许这些员工认为圣诞奖励不是礼物,而是他们应得的东西。也许他太严厉,难以接近,所以没人敢去感谢他。
另一方面,也许这些员工太自私、吝啬和不懂礼貌。可能是因为这,可能是因为那,我也无法知道真相。但是我知道塞缪尔·约翰逊博士说过:“感激是良好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在一般人身上找到。”所以,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期望得到别人的感激,那他就犯了一个一般性的错误,他还不理解人性。
人性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理解并接受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命,你希望他感激你吗?你可能会。但是塞缪尔·列勃维治法官,之前曾是个知名的刑事案件律师,他曾救过78个人,使他们免受坐电椅的死刑。你猜他们中有多少人跟他说过谢谢,或是在圣诞节送上祝福卡片?你猜对了,一个都没有。
耶稣在一天下午就治愈了10个麻风病患者,但是他们中有多少人跟他表示过感谢?只有一个。耶稣回头问他的信徒:“其他的9个人呢?”他们都已经走了,在没有说谢谢前就消失了。
我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我和得克萨斯的这位商人,只因为自己为别人所做的一点小事,就期望得到比耶稣还多的感激?谈到钱,就变得更无望。查理斯·施瓦布告诉我,他曾救过一个挪用公款在股票市场做生意的银行出纳员。施瓦布帮他补足金额以免他因此而进监狱。那个出纳员为此感激他吗?是感激他,但只是一阵子。随后,他就诋毁和诽谤这个曾使他免受牢狱之灾的人。
如果你给你的亲戚100万美金,你认为他会感激你吗?安德鲁·卡内基就做过这样的事。但是,如果安德鲁·卡内基重新活过来,一定会震惊地发现这个亲戚正在骂他!为什么?因为老安德鲁把3650万美金都捐给了慈善事业,却用区区100万美金来打发他。
世事就是这样。人性就是人性,并且一辈子都不会变。所以为什么不接受它呢?为什么不像马可·奥里利乌斯那样变得现实?他是罗马帝国最明智的君主之一,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会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自大的人和毫无感激心的人。但是我不会为此惊奇或不安,因为世界上总会有这样的人。”
那是很有道理的,不是吗?如果你我到处抱怨世界缺乏感激,谁该受到责备?是人性还是我们对人性的忽略?当我们不再期待感激,而偶尔得到别人的感激时,就会变成愉快的惊喜。如果我们得不到的话,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不计回报地付出爱,你才可能得到爱
我认识一个纽约的女人常常抱怨自己很寂寞,她的亲戚没有一个愿意接近她。也难怪如此,如果你拜访她,她就会大讲特讲上几小时,在她侄女们小时候,她是怎么照看她们的。她们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时,都是她照顾她们。她跟她们住在一起好几年,并资助其中一个侄女读完商学院,另一个在结婚前,也一直跟她住在一起。
她的侄女来看望她吗?当然,有时候是出于义务感。但是这样的拜访真的让她们害怕。她们知道那意味着不得不坐在那儿,连续听上几小时的半遮半掩的责备,无穷无尽的抱怨和哀怨永远在等着她们。
当这个女人再不能威逼利诱她的侄女们来看她时,她又有了新的办法,她得了心脏病。这心脏病是真的吗?是的。医生说她的心很容易紧张,经常会心悸。但是医生说他们对她的病无能为力,她的病主要是由情绪引起的。这女人真正需要的是爱和关心,但是她却把它叫作感激。她会永远都得不到感激和爱,因为她要求得到它,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像她这样的女人有很多,因为别人的忘恩负义,因寂寞和忽视而得病。她们渴望被爱,但是在这个世上,得到爱的唯一办法就是停止索取爱,不计回报地付出爱。
这听起来是不是像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当然不是。这只是常识而已。这是让你我找到幸福的好方法。我就亲眼看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家。我的父母以帮助他人为乐。我们家很穷,常常负载累累。但是虽然穷,父母却总是每年都给一个孤儿院寄钱。他们从没去过那家孤儿院,除了感谢信,也许从没人因他们的好心而感谢过他们;但是,他们却从帮助孤儿中得到了很大的快乐,并从没期望过任何回报。
我离家外出工作后,每到圣诞节都会给父母寄一张支票,让他们为自己添置些奢侈品。但是他们很少这样做。当我在圣诞节前几天回家时,父亲告诉我,他们买了煤、日用品给城里有很多孩子的穷苦寡妇。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呢?那就是只求付出、不求索取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说:“理想的人,会因帮助他人而快乐,但是却会因别人帮助自己而羞愧。”我相信父亲已经达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想的人的境界。
用心灌溉,感恩之花才会更加芬芳
千百年来,为人父母者总是抱怨子女不知感恩。甚至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也不禁喊道:“不孝儿女真是比毒蛇的利齿更让人痛心啊。”
但是没有我们的教育,孩子们怎么能知道感恩呢?忘恩就像野草一样可以自然生长;而感恩却像玫瑰,需要培育、浇水、爱护和保护。
如果我们的孩子不知感恩,那是谁的错?很可能是我们的错。如果我们从没有教他们向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又怎么能期待他们对我们心怀感激呢?
我认识一个住在芝加哥的朋友。他在一家纸盒厂里工作,每周拼死拼活也不过挣到40美元。他娶了一个寡妇,她说服他借钱来供她两个儿子上大学。他每周40美元的工资,要用来支付食物、房租、燃料、衣服的费用和缴纳欠款。他这样苦干了4年,从没抱怨过。
他得到任何感激了吗?没有,他的妻子和继子们都把这当作理所应当的。他们从没想过他们欠继父的不仅仅是感谢。
谁该为此受到责备?是儿子们吗?当然是。但是,他们的母亲更应该受到责备。她认为不应该让年轻的孩子背上责任感,她不想让自己的儿子“负债”生活,所以,她从没想过说:“你们的继父资助你们读完大学是多么伟大啊!”相反,她会这么说:“那是他起码该做到的。”
她认为这样做是为孩子们好,但实际上,她让他们产生了错误的观点,那就是世界有义务让他们活下去。后来,她的一个儿子向老板“借”了点钱,结果锒铛入狱。
我们必须记住,孩子是我们造就的。举例来说,我姨妈从来没抱怨过孩子不知感恩。但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姨妈就把自己的妈妈带到家里照顾,她也这样对待她丈夫的妈妈。现在,我合上眼,还能想起两位老人在姨妈家火炉前安详的样子。她们会给姨妈带来什么麻烦吗?我想经常是这样的。但是你从姨妈的态度里一点儿察觉不到。她真的爱这两个老人,对她们无微不至地关怀,让她们感觉到家的快乐。姨妈还有6个孩子要照顾,但她从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对她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事,也是她想做的事。
现在,姨妈已经孀居了二十多年,她5个长大成人的孩子,都希望她来自己家住。他的子女们都很喜欢她,从不觉得厌烦。是出于感激吗?完全不是!而完全是出于爱。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充满温暖和亲切的环境里,现在需要照顾的是他们的妈妈,他们回报同样的爱,这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我们要记住,想要有感恩的子女,我们自己先要变得充满感激之心。我们的所作所为对子女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诋毁他人的善意。千万别说:“看看表妹的圣诞礼物,都是她自己做的,没有花一分钱。”我们可能是在不经意的时候说这样的话的,但是我们的孩子却听进去了。因此,我们最好说:“看看表妹为圣诞礼物花了多少心思,她真的是很用心啊。让我们现在就给她写一封感谢便条吧。”然后,在不知不觉中,你的孩子就养成了赞扬和感激的习惯。
让自己从骨子里乐观起来
世上人人都在寻找快乐,但是只有一个确实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控制你的思想,快乐不在乎外界的情况,而是依靠内心的情况。
《时代杂志》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一名战士受伤了,他被碎弹片击中了喉部,已经输过七次血了。他给医生写了一张小纸条,问:“我还能活吗?”医生说:“能。”他又写一张小纸条:“我还能说话吗?”医生又说:“能。”听完医生的回答,他在小纸条上写道:“那我还担心什么!” 为什么你不立即停下来扪心自问:“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你会发现,自己担心的所有事情,跟其他人相比实在微不足道,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
生活中大约有90%的事情是对的,只有10%可能错了。我们想要得到快乐,就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90%正确的事情上,不要理会那10%的错误。要是你想担忧、难过,想得胃溃疡的话,那就集中全部精力想那10%错误,不要理会那90%的好事吧。
英国很多新教堂里都贴了“多思考、多感激”之类的话,每个人都该把它们放在心上。多想想那些值得我们感激的事情,为今天所有的一切感谢上帝。
的作者斯威夫特,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悲观的作家。他为自己不好的出身而悲哀,因此每年生日都穿上黑衣并绝食一天。虽然悲观绝望,但他也认为开心和快乐能带给人积极和健康。他说:“世界上最好的医生是它们三个——节食、安静和快乐。”
我们每时每刻都享受着“快乐医生”的免费服务。只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我们所拥有的那么多财富上,这些超过阿里巴巴珍宝的财富上。你愿意用一双眼睛换取一亿美金吗?你认为你的双腿卖多少钱合适?还有你的双手、你的听觉、你的家庭……这所有财产加一起,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富有,哪怕洛克菲勒、福特和摩根三个家族所有的黄金都给你,你也不愿意交换。
有多少人又能真正理解这些?很少。正如叔本华所说:“我们很少想到自己所拥有的,却时刻想着自己所没有的。”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它带给人的痛苦,也许比历史上所有战争和疾病还要痛苦。
约翰·柏马的家庭,也曾差一点毁在自己的手上,那个时候,他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脾气恶劣的老家伙。下面就是他讲述的自己的故事:
“我退役后,开始做生意。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终于使一切进展顺利。但很快我就发现问题了,我没有渠道买需要的零件和原料,这使我可能要放弃自己的事业。因此,我心里充满了担忧,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脾气恶劣的老家伙,脾气也愈加古怪。情况越来越糟,几乎要毁掉我幸福的家庭。
“直到一天,曾是我下属的一个年轻士兵说‘约翰,你应该愧疚,这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你才烦恼一样。即使放弃了你的事业又怎样呢?等一切正常后你还可以重新来过。你本有更多值得感激的事,可你却在不停地抱怨。上帝!我真希望我就是你。你看看我,只剩一只胳膊,还烧伤了半边脸,可我从来不抱怨什么。要是你继续这样子的话,不但会失去自己的事业,可能还要失去家庭、健康、朋友’。一席话惊醒梦中人,我发现自己正走向不归路。于是我决心改变自己,要找回原来那个我。好在现在我已经做到了。”
露西莉·布莱克是我的另一个朋友,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前,几乎也快要崩溃了。我们是多年的朋友了,曾一起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选修短篇小说写作。九年前她住在亚利桑那州的杜森城时,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故事。
她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到亚利桑那大学学风琴,一边在城里经营一所语言学校,同时还到沙漠柳牧场教音乐欣赏课。除此之外,她还要参加各种宴会、舞会,在星空下骑马。有天早上,她突然心脏病发作,整个人都垮了。医生除了留下一句“你必须躺在床上静养一年”,没说任何鼓励她的话,而她不知自己能否完全康复。
要在床上躺一年,像个废人一样,而且可能还会死去——这个情景吓坏了她。她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是她?为什么她要遭此不幸?她做了什么要受这样的报应?她哭闹着抱怨命运对她的不公,心中充满怨恨。但不管怎么样,她只能听医生的话,躺在床上接受命运的宣判。
她有个艺术家邻居,叫鲁道夫。他对她说:“可能你觉得这样在床上躺一年太痛苦了,实际上也不完全是。你可以用这段时间好好认识自己。我相信你的思想会有很大的提高,可能比你之前半辈子还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听了他的话,她心里安静多了,她让自己尝试着学习新的价值观,阅读一些有用的书。
一天,她听到一个广播电台的新闻评论员说:“你应该谈谈你自己了解的事情。”这样的话以前她听过很多,现在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她决心以后只注意那些对她生活有积极意义的事情。每天一早,她就让自己想一些积极向上的事情。她不痛苦,她的女儿很可爱,她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收音机里正放着优美的音乐。她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学习,她胃口很好,睡眠也不差。她还有很多要好的朋友,这使她的医生不得不挂一个“每次只许接待一个客人”的牌子,而且限定时间……她应该为所有这一切感到高兴。
事情已经过去九年了,现在她的生活丰富生动。她很感激这一年的经历,那是她在亚利桑那州度过的最有价值、也最快乐的一年。至今她还保持着当时的习惯,每天早上想想自己有多少得意的事,这是她今生最宝贵的财富。有时候她真的很惭愧,因为她怕到死自己还不了解生活的真谛。
亲爱的露西莉·布莱克,也许你还不知道,你所明白的正是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在两百多年前就发现的道理:“养成观察事物积极面的习惯,比一年赚一千镑还要重要。”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这句话并非出自一个乐天派的人之口。说这话的人,曾经历过20年的痛苦,缺衣少食,终成为一代名作家和历史上最有名的演说家之一。
将困难当作幸运的开始
生活中的最大不幸,是没有能力对付突然来到门前的那只狼,更不用说“在狼身上弄一件皮衣来穿”。
萧伯纳十分鄙视那些总是抱怨环境阻碍的人。他在书中写道:“我不相信环境之类的借口,世界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主动寻找适宜他们的环境的人,如果找不到这种环境,他们会自己去创造。老是抱怨环境只能使他们成为今天这样。”
其实,如果刻意去找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各种值得抱怨的“困难”。例如,我年轻时,就为自己的烦恼找到了一个理由:我当时比大多数同学都要高。但是过了几年之后,我认识到这非常可笑,个子高可能是个短处,也可能是个长处,这全靠你如何去看这个问题了。
与我们的邻居相比,如果我们只有一条腿而他有两条;如果我们比他更穷或比他更有钱;如果我们肥胖、瘦弱、美丽、丑陋、金发、黑发、内向或外向……只要我们想给自己制造障碍,只需找出我们和别人之间的任何一点不同之处,就可以如愿以偿了。
不成熟的人,总是愿意把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当作障碍,渴望别人对自己特别加以考虑。相反,那些成熟的人,能认清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征,或者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求进步。因此,能够走向更加成熟的人,他们不在乎困难,也许它是一种幸运的开端。
我很佩服一个人,他叫爱德华·特霍,靠开出租车为生。爱德华·特霍多才多艺,思想活跃,而且乐于助人,懂得如何倾听别人的谈话。
一天,我们谈到了一些战胜逆境,并为世界作出了伟大贡献的人。爱德华问我:“您听说过纳撒尼尔·鲍迪奇其人吗?”我说:“我知道鲍迪奇,他是个航海家。”
“一点也没错!”爱德华说,“纳撒尼尔·鲍迪奇出生在1733年,活了65岁。他10岁就开始自学拉丁文,研究牛顿数学理论。21岁时,鲍迪奇就已经成为一位数学家。他出海研究航海知识,还教会了所有船员观察月亮,以确定航船每天的位置。他写了一本航海书,成为经典名著。他在那些没有受过多少正式教育的人当中,是不是很伟大?”
“当然。”我表示了赞同。因为对于鲍迪奇博士来说,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他并没有想到大学教育是成为科学家的首要条件,而是坚韧不拔地勇往直前,获取一切必需的知识。纳撒尼尔·鲍迪奇在大海上航行,与爱德华·特霍在城市的街道上穿行一样,“困难”这个词在他们的词典中是找不到的。
但是,一个人如果想逃避失败的责任,“困难”这个词当然可以派上用场。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没上过大学,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即使上了大学,他们也可能因为自己未能在人生的战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找到诸多的借口。而成熟的人,只会想到如何去排除困难,从不会用困难作为自己失败的借口。
有一次,著名发明家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博士向他的朋友、华盛顿特区美国国立博物馆馆长约瑟夫·亨利抱怨说,他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因为他不懂电学方面的知识。但是亨利却没有同情贝尔,也没有安慰他,而是说:“的确很遗憾!小伙子,你没花时间学习电学方面的知识,真是太可惜了!”
你猜一下,亨利接下来会向贝尔说些什么?他没有说贝尔需要一份奖学金,或是需要父母的帮助;相反,他只是告诉贝尔:“那就去学吧!”
结果,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真的去学了,他掌握了这门知识,并研究出了电话,这可以称得上人类通信史上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不错,贫困的确是一种障碍,但我们有理由因为贫困而逃避责任、甘愿俯首认输吗?
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只是爱荷华州一个铁匠的儿子,他的父亲死得很早。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总裁托马斯·J.沃特森曾是一个小小的书记员,每周只能挣到两美元,一部机器都没有。
电影界泰斗阿道夫·朱柯起初也只是一位毛皮商的助手,刚开始时经营着他的第一家小游乐场。
上面这些人,从没有强调他们受到贫穷的阻碍,他们只是想着如何克服困难,而从没有将时间浪费在自怜自艾上。
当然,这里所指的贫穷或富裕,不单单指经济上的因素,也可以说是失败和成功、堕落和成长,也就是一般人常说的“顺境与逆境”。的确,如果一粒麦子不落地死亡,怎能再结出许多麦子呢?经历了越激烈的痛苦,在精神上、人格上,也会越早成熟、越早进步。
因此,一旦当我们面临困境时,不要畏惧退缩,心中只要牢牢记住一件事:不要被逆境所吞噬。纵使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痛苦,也不要因此而被淹没。要知道如果太过于沉溺于自怜自艾之中,将会因为这一次的堕落而失去一切,永不得翻身。我们应该庆幸逆境来临,因为这正是我们考验自己的最佳良机,坚强地渡过危险之后,一条坦荡的康庄大道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病痛也不是我们甘于平庸的借口
著名作家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从小就体弱多病,但他并没有因病而厌弃生活和工作。在他的精神里面焕发出许多积极向上的东西——阳光、力量、健康和成年人的活力,在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斯蒂文森战胜了病痛的折磨,也在文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世界上还有很多虽然遭遇困难,却仍然值得仰慕的伟大人物。
文学家拜伦是个跛脚;政治家朱利阿斯·恺撒患有癫痫症;作曲家贝多芬的耳朵后天失聪;军事家拿破仑身材矮小;音乐家莫扎特为哮喘病所苦;政治家富兰克林·D·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症;社会活动家兼作家海伦·凯勒在盲聋中度过一生;歌唱家珍妮·弗洛曼因飞机失事而严重受伤,但她奋力康复,终于重放异彩;女演员苏珊·鲍尔虽然因为截去一肢而影响了幸福的婚姻,却在电影界大获成功。
这些人都是不甘屈服于困难的人,他们才是心智成熟的人,虽然身处黑暗之中,但是仍然能对自己负责。他们不以求乞为生,也不绝望,更不为自己寻找借口。
罗伊·L·史密斯曾经写过一本《圆满的一生——死神门前的徘徊》的传记,这本书非常富有启发性。它写的是艾莫·何姆斯的故事:
艾莫·何姆斯出生在俄亥俄州的韩特斯维尔,曾有一个乡村医生断定说:“这孩子不可能活下来。”但是他说错了,艾莫·何姆斯忍受着生命中不断遭受折磨的痛苦,承载着他的受到严重伤害的右肺,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享年90岁。他干不了重活,只好转向阅读。1891年,28岁的他成为卫理公会的牧师。虽然有两次旧病复发,却都不能夺取他继续生活的勇气。巧克力制造商约翰·S·胡伊勒开始关注艾莫·何姆斯,为他提供金钱,帮助他治疗疾病。几个月以后,这个被断定必死的人康复了,离开了疗养院。
艾莫·何姆斯又来到教堂,通过传道来筹集基金,资助各所大学和医院,结果筹募到三百多万美元。当他69岁退休时,传道一千多次,写了两本书,为宗教和慈善机构筹募了50万美元,还担任了20家机构的董事,他自己还捐出了5万美元,在加州大学附近建了一座教堂。
艾莫·何姆斯从没想过什么是“困难”。他只是紧抱着生命和生命的目的,不舍昼夜地生活了90年,可以说他的名字就是“勇气”的代名词。
我在纽约办成人教育班已经三十多年了,很多人都因为自己没有上过大学而遗憾,他们把这看作人生的一大缺憾。这样想当然并不正确,因为有成千上万的成功人士,有的连中学都没毕业。就这一点,我还给我的学生们讲艾尔·史密斯的故事,他连小学都没毕业,最终却成为知名的政治家。
史密斯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的父亲死后,不得不接受亲朋好友的接济才得以安葬。他父亲死后,他的母亲在一家制伞厂上班,一天要干10个小时,还要带一些活回家,一直干到晚上11点。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史密斯,曾参加过由当地教堂举办的一次业余戏剧表演。演出时他觉得非常开心,因此他决定去学演讲。结果这种能力又引导他步入政坛,30岁时,他就当选为纽约州议员。
然而,史密斯对此却丝毫没有心理准备。对需要投票表决的冗长的法案,他如同看外星文字一样,不知该怎么办;当他当选为森林问题委员会委员时,他战战兢兢,因为他从未在森林里待过;当他当选州议会金融委员会委员时,他更是惶恐不安,因为他还没有在银行开过户。
他告诉我,他当时紧张得差点儿从议会辞职,但他羞于向他的母亲承认他的失败。在绝望之中,他决心每天苦读16个小时,当艾尔·史密斯开始这种自我教育的政治课程10年之后,他成了对纽约州政府一切事物最有发言权的人。他曾4次当选为纽约州州长,目前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纪录。1918年,他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还有6所大学赠给这个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名誉学位,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和哈佛大学。
艾尔·史密斯亲口告诉我,如果他当年没有一天工作16个小时、把负面转化为正面的话。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通过这些例子,让我想起尼采所说的一句话:“不仅能够在必要的情况下忍受一切,而且还要喜欢这一切。”
即使不再年轻,有梦想就来得及
在这个过分强调“年轻”的国家和时代,许多老年人渐渐感觉到了年龄的障碍,他们经常会产生一种被架空或被抛弃的感觉。例如几年前,我的学员中有一个74岁的矮个子老夫人,她就不知道如何度过剩下的日子。
这位老夫人退休前曾是一位教师,但是她没有什么积蓄,她需要继续工作,好给她的精神和经济带来帮助。她说:“除了教书之外,我还能给小朋友讲故事听,还能为故事配上精心挑选出来的幻灯片。”
我觉得这正是她应该做的事情啊,为什么她不重新开始她的事业,去讲她的故事呢?
我向她讲了我的想法。老夫人备受鼓舞,重新兴奋地投入到事业中去。她不再认为年龄是障碍;相反,她的能力甚至超过了年轻的时候,而且由于有了丰富的经验,她的故事讲得更为动人。
她亲自找到福特基金会,这个组织曾为促进美国文化作出了许多贡献,宣传她为幼儿园小朋友制订的各种“说故事时间”的计划。她找的人都要求她“证明给我看”,于是她介绍了她的计划,说服了他们。她故事中蕴含的温情、戏剧性和诉求的力量,正是他们接受她整个计划的关键所在。
如今,这位老夫人像个年轻人,满怀热情和信心。通过讲故事,她给无数孩子送去了欢乐。对于她来说,年龄不再是借口,她不会说:“我太老了,不能赚钱了。”她重新衡量自己的才能与经验,制订了详细的计划,运用它所拥有的才能和经验,脚踏实地地营造着她的梦想。74岁,她不是变老了,而是变得更加成熟了。一般人认定的障碍,也就是她的年龄,对于她来说却是一种激励和诱因。
拓展阅读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拿破仑和海伦·凯勒是19世纪最有趣的两个人。当他说这话的时候,海伦·凯勒才15岁。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句话依然有效。
海伦·凯勒是个患有严重生理缺陷的人,她看不见,听不见,也不能说话。她双眼看不见任何东西,然而,她却比许多能看见这个世界的人读过更多的书——比常人多100倍,而她自己也创作了7部作品。她还以自身为蓝本拍了一部电影,并亲自参演。她双耳听不见任何声音,但她从音乐中所享受的乐趣却远比许多有耳朵能听的人要多。
她曾有9年时间连说话的能力都丧失了,可是,她后来却到美国各州进行巡回演说;她曾以领军的身份在演艺界待了4年之久;她还曾周游欧洲。
海伦·凯勒并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在她出生后的头一年半里,她也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能听能看,还开始学说话了。但是,灾难突发而至,毁掉了美好的生活。一场大病之后,留给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又瞎又聋又哑。这个小女孩,来到这个世界上才只有19个月啊,便陷入了黑暗寂静的世界中。
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根本无法接受这样可怕的现实。她的性情和举止如同生活在荒山野林的动物一般,她打碎和毁坏一切她不喜欢的东西;她用两只手往嘴里塞填食物,当有人想纠正她的行为,她就会滚倒在地大哭大叫。
眼看着女儿的痛苦却无力改变,这让她的父母非常痛苦和绝望。无奈之下,只好把她送到波斯顿专门为盲人开设的珀金斯学院。在那里,一位光明天使走进了这个小女孩悲惨的世界中,她就是安妮·曼斯菲尔德·沙利文。
老师们都不愿教导一个又聋又哑又瞎的小女孩,而年仅20岁的沙利文为什么会接受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呢?这是因为,她有过凄惨和贫困的生活,她深深地同情海伦。
安妮·沙利文10岁时和最小的弟弟一起被遣送到马萨诸塞州的一个贫民窟。那里挤满了无家可归的人,姐弟俩只能住在一间专门用来停放尸体的屋子。不久,她的弟弟便染病身亡。而安妮在14岁时视力已经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只能被送到聋哑学校去学用手指认字。不过,她的眼睛并没有完全失明,直到50年后——在她去世前不久——她才真正被黑暗所笼罩。
安妮·沙利文对海伦·凯勒所做的伟大事迹,她怎样在一个月内将一个孩子从黑暗的苦楚中拯救出来,诸事等等,我很难用几个简单的句子就把它讲述清楚。海伦在自己的著作《我的一生》中已经把整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并且让我们深受感动。每一个读过那本书的人都能够体会那种感受:当这个又聋又哑且双目失明的小女孩,第一次意识到人类的语言是怎么回事时,是何等的快乐!
对此,海伦写道:“要想找到一个比我更幸福的小孩,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躺在小床上回想着对我来说深具意义的一天,我陶醉在她带给我的喜悦中,我第一次这样急切地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在海伦20岁时,她的学识已经非常之高,顺利地考入了拉德克利夫大学,老师安妮·沙利文女士也跟随着她。当时,不但她的书写能力不比任何学生差,而且说话能力也慢慢恢复了。
她学会的第一句话是:“我现在不哑了!”她反复地说着这句话,感到无比地惊奇和快乐!“我现在不哑了!”她讲话时略带一点像是外国人的重音。她写的书以及为杂志写的文章,都是用凸版打字机打出来的。如果她想在空白处进行修改的话,便用压发针在纸上刺出一个小洞。
海伦目前居住在纽约的福里斯特希尔,离我住的地方只有几十步远,当我带着小狗出去散步时,常常看见她在花园中缓慢地踱步,陪伴她的是一只牧羊犬。我注意到她走路的时候,总是不时地自言自语。不过,她并不像我们这样活动嘴唇——她活动着自己的手指,用记号的语言和自己说话。
她的秘书曾对我说,海伦的方向感很差,即使在家里,她都会经常迷失方向;如果家具的位置发生了变动,她就会完全不知所措。有的人会认为,失明的人具有敏锐的第六感官,其实不然,他们的触觉、味觉和嗅觉与常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不过,海伦的触觉还是非常敏锐的:她把手指轻轻地放在朋友的嘴唇上,就可以明白他在说什么;把手放在钢琴或小提琴的木板上,她就可以感受音乐;她甚至把手放在收音机上,通过感受它的震动来收听广播中的各种节目。她欣赏音乐时,得把手指轻轻地放在歌唱者的喉部。她非常喜欢听歌,但自己却根本无法唱歌,甚至一个音调也无法发出。
如果海伦和你握过手,那么在5年之后她还能通过握你的手而想起你来——而且,你当时的情绪是怒是喜,是失望还是兴奋,她都能感觉得出来。
海伦的生活并不单调乏味,她有着广泛的爱好。她喜爱划船和游泳,尤其喜欢在丛林中骑马奔驰。她也很擅长棋类游戏,有一种专门为她设计的棋具。她甚至还喜欢玩纸牌游戏,在桌子上铺满那些字和图都凸起来的纸牌。每逢阴天下雨之时,她便在家里织毛衣来消磨时间。
大多数人都会以为失明是世上最大的痛苦。但是,海伦·凯勒却说,她对于自己的缺陷并不是特别在意。在黑暗而静寂的世界里,唯一让她感到遗憾的是,无法听到人们友好的呼唤。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