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青禾美邦有哪些品牌第十四章 一家企业的文化苦旅

第十四章 一家企业的文化苦旅

        在美邦迁往上海之前,其所在的温州不仅孕育了举世瞩目的民营经济,也催生了雨后春笋般的企业报。办报纸是一种古老的宣传手段,但对于中国的民营经济体来说,这却是一种充满现实意义的文化指向。

        当然,这是一件牵涉到诸多结构因素的极其困难的假想。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给这种假想的实现带来了契机。在没有全球化时,中国人不知道这些,但现在时代变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学校对国民进行的教育是影响深重的一个关键链条。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说:“(观察历史)有一个苦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你看举世滔滔,都在做错事情,都在做糊涂事,但是你叫不醒。”这无疑是一种悲剧,对于企业而言,觉醒和文化、品牌等等动人的要素往往也迷失于中途,这和大历史的悲剧分毫不差。但悲剧的另一面,是伤悲的消解作为一个命题永恒存在,总有人在想方设法扭转局面。

        这是一次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狂热大搜寻,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前后投入2000余万人民币,共征集到30多个民族的服装、织绣、银饰及织机、缝纫机、熨斗等贵重物品,合计5000多件。尤为珍贵的是征集到已故著名文学家、中国服装史研究泰斗沈从文先生服饰研究的遗作手稿,可谓镇馆之宝。

        这种追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显然是值得赞赏的。但在周成建自己这里,却并没有太多自我怜惜的意味,他说,只做自己想做的博物馆。

        尤其是服装行业,一张报纸蕴含的元素将是所有行业都难以企及的力量。毕竟,作为中国人最认同的文化载体,报纸对于一家追寻文化根基的企业所具有的意义,远远超乎报纸本身的重量。

        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体,这当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教育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移,多艰而曲折。这种教育缺陷导致的后果是产业结构也受到教育内容约束。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死记硬背为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这些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

        他的愿景很简单,做最好的裁缝,而美邦则要成为最好的服装企业。在追寻的路上,这个坚不可摧的信念,在固化为一所实实在在的大学之时,未来就显得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企业大学是扭转困局的手段,也是商业价值得以恒久发散的根基。

        2005年底,美特斯邦威大学在上海宣告成立,这是第一家以企业名字命名的中国民企大学。开学的第一天,到大学上课的第一批学生是美特斯邦威来自全国的加盟商、供应商和生产商。周成建表示,目前企业实力有限,只能针对内部员工,但实力足够强大后,向社会开放是不可避免的,他的目标就是像许多跨国大公司那样办大学。

        事实上,如果能把中国历代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基因”嫁接到美特斯·邦威品牌文化中去,哪怕嫁接的只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都将产生石破天惊的深远意义。

        周成建对企业文化的这种尝试,实质上是身为企业家,出于对企业愿景的长远考虑。专注于此的研究者曾说,“财富不能创造文化,文化却能创造财富”。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文化的竞争。而知识经济从更全面的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趋激烈的前提下,文化在企业竞争、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事实上,这俨然是一个转型的时代。美邦刻意或者自觉的文化追索,在本源上是一场百味杂陈的时间旅行。表面的飞速发展并不能掩盖到达一定峰值后的茫然无措,这不止是美邦自身需要正视的问题。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无一不是后发先至的样板,也无一不感到对于未来的空虚。

        对于美特斯邦威这样的公司来说,仅仅靠企业家个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集体的学习能力,才是企业创新精神的不竭源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这并不奇怪,相比于三十年间迅速膨胀为一个半市场化国家的中国,成熟的市场化国家建立市场体系则经过上百年漫长的摸索和实践。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在经过仅仅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城市居民自有住房比例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比例,远超过美国、英国等国家。除了中国人对于房产的格外钟情之外(有人将此归因于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金融理财产品的巨大欺诈性以及私人资金投资无门),银行贷款、楼房预售等市场销售技术的模仿和学习也加剧了这一现象。增长的另一方面,是法律的不健全、市场的夹生、政府公共服务与责任的逃离,以及为了增长而导致的文化根基的严重褪色。

        ——哈罗德·罗森堡《荒野之》

        这张小报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企业舆论的引导者、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还是企业、员工、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交流平台。稿件组织方面,不仅有编辑人员的自采稿,还广泛征集员工和消费者来稿来函。尽可能广泛地获得信息,为舆论引导工作打下基础;内容策划方面,报社编辑人员不断创新突破,逐渐形成每期推出“主题策划”的风格,写作上由简洁的新闻消息体裁,逐渐丰富到评论、综述、通讯、侧记等新闻体裁。

        对于企业,文化的习得可能需要更长久的渗入式强化。

        这样的人才,也是周成建希望能够引入的人才,而通过美邦大学,他更希望能在自己的体系下培养出这种人才。周成建对此表态:“企业人才不能全部靠外部引进,我希望更多员工能够得到系统性的教育,通过企业大学成长起来。”

        在其他行业,企业大学的身影也层出不穷,他们的精神实质已经内化为这种企业文化机构的主旨,“钱,你可以赚到,但人才,你必须用心着力培养。”麦当劳汉堡大学的宣传册上,印着创始人雷·克洛克的这句名言。

        《美特斯邦威报》创立于1995年,至今已有15年。这是美邦奋斗的15年,也是周成建苦心经营的15年。

        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细节都被当做一种文化基因来看待。从旗舰店到目标人群的文化习惯,再到企业自身的博物馆和大学、报纸,一切都说明了这样的命题:一个新的美邦,一个在变革中追寻未来、虚实结合、系统成型、由人到企业的美邦正在浴火重生。

        在所有需要重回文化根基的人群中,企业家阶层的感触尤其深刻。几乎所有企业家都相信,一个缺乏系统的文化素养、价值信念的企业必然无法拥有光明的未来。

        企业大学的诞生几乎就是一部现代企业史。这些以企业高管、教授及专业培训师为师资,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手段,以培养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供销合作者为目的新型教育体系,在西方企业界早已蔚然成风。

        在展厅徜徉,还能看到月亮山地区苗族百鸟衣、海南黎族双面绣贯头女衣、织锦筒裙、花腰彝族刺绣女长衫等各民族服饰,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服饰文化;也能看到民国时期的服装变迁——长袍、马褂、改良旗袍、各式袄裙……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服饰文明的多元追求和繁华景象。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志武在谈到中美之间的教育差距时感慨:“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而在中西方的企业大学之间,这样的差距必然也会存在,周成建寄望于美邦大学这样的民营企业大学能够尽可能给予员工、学生和社会一种除了技能之外的思辨能力。

        比如,中国的企业和品牌,不管是江浙、广东还是其他省份,都很难建立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价值。所以,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只能“卖苦力”。除了所谓的法治制度、产权保护等等问题,难逃干系的另一点就是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全馆最吸引人的当属“衣冠王国、至尊气象”板块。嘉庆年间的十二章缂丝龙袍、咸丰年间的缂丝加绣祭月龙袍、乾隆年间的藏青织金妆花缎过肩蟒袍、道光年间的纱地平金纳纱绣金龙彩云纹朝袍和光绪年间的红缎刺绣花卉纹“富贵春秋”氅衣,在陈列柜中一字排开,尽管年代久远,衣物色泽有些黯淡,但仍充满皇室贵气,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最高水平。

        美特斯邦威公司的神奇崛起首先取决于周成建异乎寻常的创新精神,对此人们不会有异议。而周成建的创新精神,部分来源于他的天赋,部分来源于他的学习能力。除了抓住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学习机会之外,他以很高的代价、极大的毅力坚持着大学的学习。

        2003年8月,周成建到英国剑桥大学参加一个学术论坛,会议期间,他和老师借了一辆车开始自助游。他的目的地很明确,就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庄园和博物馆。结果,十多天过去以后,他发现这些地方陈列的许多文物都来自中国。这是一个早就被所有中国人深知的历史事实,但当周成建亲眼看到这些“中国制造”的文物陈列在异国他乡的时候,一种复杂的感情迅速击中了自己。

        

美特斯邦威报



        周成建的文化旅程,也借鉴了这种时髦而大势所趋的方式。

        在他看来,美邦的博物馆正是这样的文化所在。不光是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对外交流和员工教学于一体的服饰文化研究、展教机构,也是一座以人为本,多媒体传播的服饰文化展示中心和服饰研究专业人士的资料中心,更是对企业员工和青少年进行科普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场所。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创新型人才。

        然而,这还不是终极目标。企业大学,在周成建眼里似乎还应该具备更深远的社会学意义。弥漫中国的教育失败论已经众人皆知,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如此令制造业的从业者们深感纠结。

        美特斯邦威大学的前身是集团培训中心。顺应企业发展需要,推动经验型管理向知识型管理的转变,集团决定在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筹建美特斯邦威大学。2005年1月6日,美特斯邦威大学筹备办公室成立,由此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大学筹建工作。

        惠普商学院是一所完全面向市场、针对外部客户提供培训服务的企业大学。自成立以来,惠普商学院以其独有的“实战性”(课程全部是惠普公司优秀管理经验的总结及提炼,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而著称;摩托罗拉大学则主要为供应商、客户和“战略伙伴”提供培训和咨询,建立摩托罗拉的战略同盟,下设领导力和管理、质量、营销、供应链、工程等学院;西门子管理学院既为公司内部员工提供培训,也为外部企业提供培训服务,还特别设置有针对西门子合资企业的职业教育和商务培训;成立较晚的IBM中国渠道大学则提供集软体、硬体、服务、行业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在此之前我们漫长的几千年生命回忆中,难以舍弃的时过境迁的伤悲。于是,当古老的辉煌露出从头再来的曙光时,所有人都忽略了盲目追求速度的非理性亢奋背后的危险。今日我们面临的经济局势和一些企业的虚幻荣耀,同样蕴藏着不为人知的荒凉。也许我们的市场经济与漫长历史赋予民族的价值根源之间,皆因时不我待的朝夕,所以显得相遇匆忙。

        自1955年全球第一所企业大学——GE克劳顿学院成立以来,企业大学在全球迅速普及。现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中,80%都已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据预测,2010年全球企业大学的数量将达到3700所,未来,企业大学有可能超越传统大学,成为成人职场教育及终身学习的主流。

        然而,发达和理性的教育则在于教给人成熟的思辨能力。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多数校区应该在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就教育他们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而不是刻板单调的授之以鱼。

        除了涉及企业自身的信息传递,《美特斯邦威报》在2008年的表现也凝聚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灵磁场。2008年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雪灾。《美特斯邦威报》对公司总部以及各分公司雪灾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迎战雪灾,携手渡过难关。5月,四川汶川爆发了特大地震。地震发生以后,公司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捐款和捐物价值达630万元。《美特斯邦威报》也立即策划抗震救灾特刊,在痛悼此次汶川地震死难者的同时,报道了企业在此次震灾中所采取的救援行动、承担的企业责任。同时还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和全国人们群众一起向四川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共同抗震救灾,承担起对生命的责任。

        美特斯邦威的文化苦旅,到了2004年已经开始抽枝发芽,这一切,与经济数据无关,只是一个“裁缝”对服饰文化和产业未来的谨慎描摹。

        这就是表述能力的培养前提。因为品牌跟市场营销密不可分,进而导致市场营销需要的表述技能和思辨能力应该不断习得,而不是等这些人进入社会以后,才通过残酷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牺牲人格和品德为前提的“竞底”)来习得。

        这种制度性的缺陷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初中之前就给班里的学生每个礼拜、每个学期做排名,经常考试,这很残忍,幼小的孩子们还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就要开始面对成人世界的失败。

        1955年以后,企业大学迅速蔓延。后来领跑行业的企业,大多数有自己的大学。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最著名的企业大学往往汇聚于新生的信息行业,比如电子巨头惠普、摩托罗拉、西门子和IBM。

        企业报刊的媒体性质,使它天然地成为企业沟通和文化建设的桥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报刊不仅扮演了沟通内外、上下的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员工多了解自己的企业,不断熟悉和提升自身的价值。它可以让企业外的人多了解企业内部的动态,也可以把外面的情况介绍给员工,拓宽员工的视野。

        周成建每次向外人介绍这个博物馆的时候总会说:“当我们目睹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快速地流失,其工艺濒临后继无人,服装从业者怎么能够熟视无睹?”

        

大学



        市场和文化之间的角力,必然导致这种互为掣肘的矛盾感。

        历经长达十年的学习和发展,美邦终于在这年发生巨变:一场脱胎换骨的转型运动席卷而来。2004年10月,公司在杭州开设了5000平米的当时中国最大的单品牌服装专卖店,并在10月1日创下单日销售85万元的全系统历史最佳成绩。同年,正式确定了美特斯邦威的愿景和使命,并明确定位18到25岁的青年为美特斯邦威品牌的核心消费者。

        企业是需要不断学习和觉醒的,唯有如此,文化和品牌所蕴含的无形却最为坚实的价值才能转变为正确、有效的逻辑。这一切,都意味着商业的巨大上层建筑空间——价值。

        据周成建自己所言,现在博物馆还太小,由于面积限制,许多东西没有拿出来。他们要把总部的物流中心腾出来,也做成展馆。按计划,未来他们的总部除了办公区,就是博物馆了。

        事实上,民企办报是瓯商在改革进程中摸索出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企业文化培植渠道。在浙江省新闻出版局的文件中也有对企业报功能的规定:“指导企业生产和工作”、“在本企业内用于表扬好人好事,宣传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的增长之路走的很快,于是“民族复兴”的话题在新世纪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尽管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分歧日益扩大,但丝毫不影响这种情绪带来的快乐和亢奋。

        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

        在当今的产业进步中,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美特斯邦威报》自创立以来,一直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作为重中之重。从1995年开辟的“名牌战略”、“渠道战略”等专栏,到如今对企业新愿景“美特斯邦威要成为全球裁缝,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新时尚的生活体验”的深入诠释,《美特斯邦威报》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职责上肩负使命。

        很快,公司展开了多头并进的搜索。征集小组开始赴浙江、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沉底式”的实地征集和考察,经半年多的探隐索异,共征集到珍奇藏品1000多件。在实地考察征集的同时,另一路人马通过协商转让的方式,不惜重金从各地民间服饰收藏者手中进行藏品征集。

        他有了一个念头,服饰文化同样是珍贵的历史遗产,作为一名裁缝、一名服装业的拓荒者,保护这些依然在被人们遗忘的服饰文化是如此迫切。一回国,他就召集公司高层,建议筹建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我们需要一块文化的土地,否则我们的百年战略就是无本之木。”

        学者们无法估算,这种颇有野蛮色彩的经济数据崇拜,到底为中国民众带来了什么。但它无疑是中国30年经济增长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部分,也是最令人不安的部分。

        在这种世纪情绪的感召下,2004年前后周成建和美邦的当务之急,就成了留住文化的根基,在旧有的黄历中继承且恪守最真实的精神遗迹。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的改革面临着继续深入的繁杂局面。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局面,不止是新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改革所依存的社会基础和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道德力量的淡去和文化信仰的退出。这是危险的信号,因为制度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模仿的,文化则需要长期的学习。

        

博物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