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清末民初的历史史实重刊序一

重刊序一

        是董郁青先生所著,署名“濯缨子”,早在1920年开始在天津《益世报》的副刊《益智粽》上发表,至1932年结束,以晚清至民国军阀时期政治轶事为素材,写得比较生动,卷帙浩繁,《益世报》曾为陆续出单行本,当视为以现代历史故事写演义小说的罕见之作。

        1923年间,我在学校读书时,看到天津《益世报》,很喜欢看它的副刊《益智粽》。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时正写到慈禧病重时,向李连英问及光绪情况,李说皇上闻老佛爷病重,面有喜色。慈禧当时大怒说,我不能让他死在我后头。后来果然两宫同时晏驾。这一段写得很生动,因此我对有一个时期很感兴趣。我当时家贫,无力订阅报纸,只是抽工夫在学校图书馆看看,以后离开学校,便没有接着看了。等到1928年间,我由同学介绍到天津《益世报》做记者。在报社编辑部,看到一位老者,干瘦,驼背,坐在一张办公桌前,埋头写作。有人介绍说这是董老,董郁青先生,就是写的濯缨子先生。那时我只有22岁,觉得见到这样一位名重一时的新闻界人物,很以为荣幸,说了些仰慕的话。那时董郁青究竟多大岁数,我并不知道,只见他佝偻着腰,留着两撇胡须,头发有些花白,真是一位老前辈了。当时他负责编辑副刊《益智粽》,每天要写短文一篇,栏目为《弦外之音》,是针对当时政治情况或社会各方面的动态写的。其形式是每篇百余字,末尾一行省略号,意思是意犹未尽。每日定要写一篇,也就不容易了,有的文章也很隽永。他除去写这些小文,还要写。另外,发稿、组织版面、看大样这一系列工作也一定要做。他写文章一直在红格纸上用毛笔写大拇指肚般大小的字,秉笔直书,不加修改,字体亦清楚整齐。他家在英租界,每日下午二时上班,乘一段电车到东车站前,然后步行到报社。报社当时在意租界小马路,这一段路约半里地。董郁青上班风雨无阻,到班后坐下来一直把工作做完才起身离社。我有一个时候编各地新闻,时间和他工作时间相同,因此有机会和他聊天。

        从谈话中我知道他年轻时在北京交际是相当广泛的,他知道许多事情。原来,他是满族,北京通县人,青年时可能中过举,对民初袁世凯做总统时的社会情况比较熟悉,对国会议员活动亦很知情,但究竟他做过什么工作,我没有问过。当时北昆在天津演出,他提起荣庆社来滔滔不绝,特别对荣字辈演员更为熟悉,如陈荣会、张荣秀都是他欣赏的演员。对于韩世昌、白云生也很赞扬,特别对白玉田、王益友有更多详细的评论。至于京戏,他一谈必是谭叫天、杨猴子、路三宝等,看来他年轻时是一个经常看戏的人。可惜我当时对戏曲兴趣不大,也没有将他的议论记下来,现在想来是非常可惜的。董郁青是天主教徒,对宗教的知识也很丰富。总之,这个人似乎是博闻强记自学成才的。

        “九·一八”事变后,天津《益世报》的副刊改为《语林》,由马彦祥同志主编,马离社后由我主编。董郁青另办一版,在《语林》版反面,名为《说苑》,只发表小说,也移到这一版,董郁青每日照写不误。后来,结束了,董改写长篇《大明湖》,以济南为小说背景。他还收集了些有抗战意义的历史故事在《说苑》发表。1935年后,他负责检查全报大样,一直到1937年7月28日日军侵占天津。从此,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他在看大样时,要在夜间工作,我办副刊,是在午后,我们已不常见面了。)等到抗战胜利,我不知他的下落,后来,听见友人谈,他已故去了,什么时候故去的,我就不知道了。估计他的年岁,可能过了七十。

        天津《益世报》是天主教徒集资办的报纸。出版不久,即逢“五四”运动。在这一运动中,报纸一度同情学生,受到社会上好评。周恩来同志在法国为它写了长篇的海外通讯。报纸销路甚畅,一跃为天津报纸首位。董郁青以天主教徒中文化水平较高的文人,在报社从写社论到编副刊、写小说,无所不能,应该说是“五四”以后直到1937年抗战开始,在天津新闻界一位知名的人物,而他写的则是他一生呕心沥血之作。今日看来,虽然书中所述,不尽是历史事实,观点也不尽正确,但据他自己说,许多事是他耳闻目睹的。我和他接触当中,谈到往事,他是不厌其详,但不是漫无边际地夸夸其谈,看他所写的恐清末民初历史演义怕还都是当时的传闻,当然写小说采用传闻,是允许的。而且,传闻中难免也会有些真实的。董郁青的文笔朴实,不尚华丽,每日千余字写了近二十年,笔调一致,这是难能的。我对这部巨著,没有自始至尾仔细读过,凭个人印象,清宫一段写得相当生动,也许因为他是满族人,对清代宫廷情况可能听得多一些。

        董的弟弟名荫狐,也是一位小说家。曾在《益智粽》发表过讽刺小说《换形奇谈》,揭发、讽刺当时的政治内幕,颇为尖刻。未出单行本。董郁青在天津新闻界工作了数十年,写了卷帙浩繁的小说,和无数篇短文。长期担任天津《益世报》副刊编辑,称得上天津新闻界耆宿,也应视为小说家。但我从来没有听他自我标榜。至今有人知有“濯缨子”,而不知有董郁青。但是,终究是一部实拍拍的大作品,其中多有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材料。董郁青先生生前留下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即使其生前并未成为“名记者”或“大作家”,但终会有人发现他的作品而为之出版,这也证明历史是公正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