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萨马兰奇死亡原因第11章 汉城奥运会:崛起

第11章 汉城奥运会:崛起

        ·韩国人的努力

        ·朝鲜、韩国共同举办的梦想

        ·为了和平与进步

        ·《手拉手》

        第24届汉城奥运会堪称为一次极其成功的体坛盛典,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由此又一次得到了全面恢复。对于汉城来说,这届奥运会的意义更为远大,它为韩国向全世界展示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提高的国际政治地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汉城奥运会自争办开始,似乎主要矛盾就不在国际,而在于朝鲜南北两方民族之间。

        由于奥林匹克运动尚未完全恢复元气,第24届奥运会的申办城市只有日本的名古屋和韩国的汉城。从条件上讲,名古屋的条件无疑要比汉城优越,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社会政局都是如此。

        因此,国际奥委会委员都看好名古屋。

        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个被国际奥委会看好的城市争办还未开始,自己的后院就起了火。

        名古屋申办奥运会的消息刚一传开,当地的许多市民就群起而攻之。同洛杉矶市民的心理一样,他们唯恐一旦奥运会亏损,整个城市将会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和战后崛起的经济大国,许多人并不考虑参与各项国际事务有什么必要,经济才是显示一个国家实力的最有效手段。

        从另一方面讲,名古屋是日本一个古老而纯朴的城市。如果举行奥运会,势必得大兴土木,建设各种体育、交通、旅游设施。这样,名古屋的古朴风貌就难以留存,现代化的建设就将把名古屋变成一个喧闹的现代城市,然而过惯了宁静生活的名古屋市民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

        于是,许多市民上书政府抗议名古屋参加申办,更有一干群情激奋的市民自发组织起来,沿街示威游行,把昔日井然有序的城市闹得沸沸扬扬,难以安宁。

        当然汉城方面内部意见也并不完全一致,就连韩国奥委会也对是否有必要和有能力申办奥运会而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举办奥运会可以显示并进一步推动韩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可以大大促进韩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另一派主要是对汉城是否有举办奥运会的条件和能力持怀疑态度。最后,双方决定将他们各自的意见提交朴正熙总统决断。

        朴正熙对申办奥运会持支持态度,并指出应将申办奥运会的目的明确为:显示韩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力、提高韩国体育的国际地位、创造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不结盟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和通过国际体育活动提高国民的整体意识。

        不料一个月后,补正熙在一次宴会上遇刺身亡,一时对是否还要申办奥运会的问题又出现了反复。

        全斗焕出任总统后,对申办奥运会持消极态度,反对派的意见一度占了上风。于是韩国奥委会对申办奥运会的得与失再次进行了论证,得出的结论是:举办奥运会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形象,有助于申办1986年亚运会,即使申办不成功也可保持申办候补国的荣誉,申办本身就是一次锻炼和积累经验的机会。总的结论是:如果正式申办后再表现出消极态度会降低韩国在国际体育界中的信誉,难以期待国民在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面做出积极响应。如果退出申办,将引起国际奥委会和其他国际组织的不信任,反而影响了韩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同朴正熙一样,作为总统,全斗焕考虑的是利用奥运会树立韩国形象的问题。他指出,没有特别理由,不应该改变前任总统的决策,而且在还没有做出努力促进这一历史性伟业实现的情况下表现出失败主义情绪就更不应该了。

        总统一锤定音,韩国奥申委全力以赴,开始了行动。

        奥申委了解到,尽管名古屋已经在打退堂鼓,但是南美的巴西却又有意加入申办的行列。据统计,在已经举行的20届奥运会中,有14届在欧洲举行,其余6届中有4届在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举行,也就是说,有18届在地球北方举行。地球南方只有大洋洲的墨尔本和亚洲的东京举办过奥运会。这种南北布局不均的状况国际奥委会早就想改变。而这次汉城、名古屋,包括巴西却又都在南方,而且名古屋和巴西都很有竞争力。

        趁巴西还没有正式提出申请,就应该让它打消念头。韩国体育会长朴钟圭找到了国家奥委会联合会主席、墨西哥人巴斯克斯·拉尼亚。巴斯克斯·拉尼亚答应帮助韩国在国际奥委会内部拉选票,并说服巴西放弃申办奥运会的打算。巴斯克斯·拉尼亚对拉美各国,特别是南美国家的奥委会拥有绝对的权威,自然巴西也就不参加竞争了。

        这样第24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实际上只剩下汉城一家,但是汉城方面为了使几乎是万无一失的计划不失之交臂,仍然开足了马力,大搞申办宣传活动。

        韩国奥申委首先向国际奥委会送了将近一卡车的宣传材料,然后又分头行动。他们派出了大量人员到各国游说,向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宣传自己的优势。同时还把国际奥委会许多有影响的委员请到韩国去,让他们亲眼目睹韩国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为了使被邀请的人士能够光临汉城,他们向每位被邀请的人士免费赠送两张头等机票。如果客人不需要机票,可以兑换成美元现金赠予。

        同时,汉城还争取尽可能多的国际会议和体育比赛在汉城举行。一方面,可以锻炼和检验韩国组织大型国际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向国际奥委会显示自己的能力。

        对于国际奥委会来说,汉城并不是理想的选择。其中最令国际奥委会担忧的就是韩国动荡的政局。执政党与在野党日益激烈的公开对立、大学生频频游行示威并与警察发生冲突、暴力事件的不断升级已经使人们把汉城同南非、以色列等动荡地区相提并论。

        不过同时,国际奥委会执委、韩国人金云龙也在积极活动。金云龙在国际奥委会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颇得萨马兰奇的信任。金云龙里应外合,使国际奥委会内部意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更何况,汉城实际上已经成为唯一的候选城市,主办权可以说已经非她莫属。

        1981年9月30日,韩国在国际奥委会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登堡举行的会议上以绝对优势获得了第24届奥运会主办权。

        也许好事就该多磨。汉城刚刚获得主办权,内部却出现了一场持续数年之久的动荡,直接威胁到奥运会的筹办。

        本来韩国总统全斗焕企图通过争办奥运会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巩固他的统治地位。而反对党为了逼其下台,也把矛头对准了奥运会。转眼间,奥运会成了韩国政治党派斗争的箭靶。当时的局势非常混乱,全斗焕甚至考虑动用军队恢复秩序。

        社会的大动荡使人们对汉城市举办奥运会几乎持反对态度。有些国家的运动员甚至公开表态,即使在冲突不断、暴力充斥的韩国召开了奥运会,他们也不会去参加,谁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

        动荡自然也引起了国际体坛的巨大关注。不少体育界著名人士建议易地举办奥运会,而且联邦德国等几个国家也都声称他们有足够的条件和设施承办奥运会。只要国际奥委会做出决定,他们完全可以在一年之内做好举办奥运会的准备工作。

        萨马兰奇此时十分冷静,他知道如果此时改换奥运会举办城市,将会给奥运会带来更大的混乱。他多次宣布,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在汉城举办奥运会的决定不会改变。同时,他也敦促韩国政府尽快稳定局势,以保证奥运会的顺利举办。

        1987年6月,韩国总统全斗焕迫于形势的压力,宣布了实行大选的计划,动荡的局势才逐渐平息。反对党在赢得了初步胜利之后,全力投入竞选,同时也表示支持举办奥运会。

        尽管出现了这一动荡时期,韩国政府却从未停止过奥运会的筹办工作。在此期间,汉城共修建了36个现代化体育场馆,扩建了飞机场,还新建了大批旅馆,改善了交通和通讯条件。同时还在减轻空气污染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其中包括自1981年起开始在汉城供应低度硫磺油,然后逐步扩展到整个韩国。

        内部问题安排就绪之后,外部问题接踵而来。虽然当时朝鲜和韩国已经开始了政治对话,但是朝鲜对于在汉城举办奥运会仍然持反对态度,要号召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起抵制汉城奥运会,而且有些社会主义国家也确实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当时韩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只在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贸易办事处,但是政治对话从来都无从谈起。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考虑到自己同朝鲜的关系,不愿同韩国发生接触,以免引起朝鲜的不满。同时社会主义阵营鉴于韩国同美国的亲密关系,想再次抵制汉城奥运会,借以继续向美日示威,加倍报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

        古巴总统菲德尔·卡斯特罗1986年底致函萨马兰奇,就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他对在汉城举办奥运会表示出不满,希望国际奥委会能够改变这个决定,将奥运会转移到其它城市举办。

        而此时的萨马兰奇认为,社会制度问题不应该成为影响奥运会的障碍。如果长此以往,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会逐渐丧失,而且奥运会也将会成为一个政治斗争的舞台。他决心打破坚冰,将奥运会办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全家福乐园”。

        打破坚冰需要寻找一个薄弱的突破点。萨马兰奇把这个突破点选择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昂纳克身上。他知道,虽然昂纳克按照苏联的旨意抵制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但他对此行为实际上十分不满,他不主张把体育作为反对资本主义的武器。萨马兰奇估计这次昂纳克不会再随波逐流,一味抵制奥运会了,而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拥有很多优秀运动员,完全可以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昂纳克希望以这些运动员的优异成绩向国内人民和国际社会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萨马兰奇同昂纳克进行了会晤,希望他能够派运动员参加汉城奥运会,并许诺说国际奥委会1985年度的年会将在波恩举行。昂纳克同意了萨马兰奇的意见,宣布不管克里姆林宫态度如何,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将派运动员参加汉城奥运会。

        萨马兰奇转而做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的工作。齐奥塞斯库是个自负的人,在经济上,他没有像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几个国家一样,进行一定的改革,而是坚持了一条完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方针,所以在这方面,他同金日成、卡斯特罗等人似乎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然而在政治上,他又同昂纳克有相近之处,都试图在政治上争得相对的独立性,对苏联的指挥棒并不完全听从。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罗马尼亚就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少数参加国之一。

        大概是已经从昂纳克或其它途径听说了什么,齐奥塞斯库对萨马兰奇的来访丝毫不感到意外,态度不卑不亢,静静地听萨马兰奇讲述。

        萨马兰奇首先对罗马尼亚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表示感谢,接着他谈到了自己对汉城奥运会所寄予的希望,同时通报了昂纳克的态度。他动员罗马尼亚继续参加第24届奥运会。

        萨马兰奇这番话似乎都已在齐奥塞斯库的预料之中。他平静地回答说,对于客人的话,他将进行认真的考虑,现在还不能做出一个明确的答复。他需要同其它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领导人商量一下。

        萨马兰奇知道,齐奥塞斯库出于他个人的地位和习惯,不可能当场就做出同意的表示。萨马兰奇看出,齐奥塞斯库已经心动了。工作做到这步,就该适可而止了。萨马兰奇离开了布加靳斯特,对于汉城奥运会又增加了一份信心。

        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工作似乎都是通过国家奥委会联合会主席巴斯克斯·拉尼亚做的。这次对古巴也是如此,况且巴斯克斯·拉尼亚先生同卡斯特罗本人有深厚的私交。

        巴斯克斯·拉尼亚访问了哈瓦那。他知道古巴和阿根廷正在角逐泛美运动会的主办权。于是他提出,如果古巴能够参加汉城奥运会,他将帮助古巴争取主办泛美运动会。尽管如此,卡斯特罗仍然坚持只有改换奥运会主办城市或者由朝鲜南北两方共同主办奥运会,古巴才可能参加。

        当社会主义阵营在是否参加汉城奥运会的问题上开始分化的时候,萨马兰奇才把目标转向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

        在苏联,萨马兰奇会见了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体育部长格拉莫夫等重要领导人。萨马兰奇向他们阐明,奥运会是由汉城,而不是韩国主办的,所以不应该把体育竞赛同政治问题牵扯在一起。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失去了洛杉矶的机会就很可惜了,如果总是这样下去,苏联体育大国的形象就会在人们的意识里消失,这种损失与那种无意义的政治纠葛相比显得得不偿失。

        其实苏联抵制汉城奥运会的决心本来也不是很坚定,萨马兰奇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与苏联领导人的想法吻合。况且这次苏联领导人也已经看出,指挥棒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灵了。如果这次自己贸然行事,而其它卫星国又各行其是,那么苏联将会陷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萨马兰奇已经察觉出了其中的奥妙。为了给苏联人一个台阶,萨马兰奇对苏联领导人提出的由朝鲜南北两方共同主办奥运会的建议表示可以接受,同时指明,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不少体育界人士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

        至此,说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参加汉城奥运会的工作基本上可以说已大功告成。但是萨马兰奇并没有放松努力。他又直接飞赴越南河内,参加社会主义国家体育部长会议。这个会议每年举行一次,而萨马兰奇每次都参加。他很清楚,这是国际体坛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不掌握好它,奥运会难以顺利举行。

        在会上,萨马兰奇通报了自己东欧几国之行的结果,并再度表示,可以将一部分比赛项目分到朝鲜举行,至于具体有哪些项目,还有待于国际奥委会同朝鲜南北两方商量而定。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肯后,萨马兰奇又回到汉城。

        连日的奔波不能不使萨马兰奇感到疲惫,脸上的倦容显而易见。但是他马上着手同韩国方面磋商与朝鲜方面举行会谈的问题。

        萨马兰奇很清楚,像这种有极其敏感的民族问题为背景的会谈是很难成功的。但会谈又必须举行,否则社会主义国家就会找借口拒绝参加奥运会。但是必须做好两点准备,一、在会谈中始终掌握主动权;二、做好会谈破裂的善后工作。

        因此,萨马兰奇首先同参加会谈的韩国代表交换了意见,提出了会谈的指导方针,即首先提出一些建议在朝鲜举行的比赛项目,由朝鲜方面回答与否,而不要等朝鲜方面提出具体项目后由韩国回答与否。如果是那样,一旦会谈失败,朝鲜方面会把责任推卸到韩国方面和国际奥委会头上。萨马兰奇认为朝鲜方面并没有就举行奥运会部分比赛项目而做任何准备工作,而是把会谈作为显示自己政治力量的一种手段。

        1985年9月,萨马兰奇将朝鲜南北两方代表召集到洛桑举行了第一轮会谈。

        韩国代表直截了当地提出建议,将男子手球、排球和足球两个组的预赛分配给朝鲜方面举行。这样的分配方案朝鲜方面显然根本不能接受。

        果然不出萨马兰奇所料,朝鲜方面并没有就具体项目提出任何建议,只是原则性提出由朝鲜北南双方组成共同的组委会,共同主办奥运会,开幕式分别在平壤和汉城举行,电视转播收入平均分配,最后,比赛项目平均分配。

        由于双方的建议相距甚远,会谈自然毫无结果。

        第二轮会谈于1986年1月举行,双方仍然各持己见,会谈不欢而散。

        事隔半年,第三轮三方会谈于1986年6月10日至11日在洛桑举行。在第三轮会谈中,国际奥委会建议射箭、乒乓球项目和足球、自行车部分项目在朝鲜方面举行。朝鲜方面代表要求增加比赛项目。

        萨马兰奇要求朝鲜南北两方在6月30日以前对国际奥委会的调解方案作出答复。韩国方面于6月30日写信给国际奥委会,表示同意上述方案。朝鲜方面三次致函国际奥委会,要求把比赛项目增加至6个。

        在前三次会谈中,萨马兰奇作为国际奥委会的代表始终在场。他充分听取朝鲜方面代表的意见,不发表任何不同看法,并且就具体问题同双方进行磋商。在萨马兰奇的斡旋下,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如奥运会开幕式上某些国家运动员座次的安排问题等取得了一致意见,但在重大问题上仍然毫无进展。

        此后一年,朝鲜双方基本上没有接触。韩国和国际奥委会都很清楚,随着奥运会召开时间的临近,即使韩国同意朝鲜方面的要求,将在朝鲜方面举行的比赛项目增加至6个,北朝鲜也没有充足时间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最后只有放弃共同主办奥运会的打算。

        中国奥委会从一开始就对朝鲜方面和国际奥委会关于共同主办奥运会的建议表示支持。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于1985年9月19日致信萨马兰奇,表明了中国对此建议的支持态度,并希望国际奥委会能够为促使这一建议的实现做出努力。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也于同年12月28日致函朝鲜体育运动指导委员会委员长金俞顺,重申了中国的这一立场。此外,中国奥委会还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为争取第四轮三方会谈取得积极成果做了不少工作。

        萨马兰奇也公开表示,他将努力促使第四轮三方会谈取得积极成果,并希望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参加1988年汉城奥运会。

        1987年4月26日,萨马兰奇通知朝鲜方面,“为了检查和讨论第四次会谈的准备工作与南北自由往来问题”,国际奥委会代表团预定于5月底访问平壤,尔后取道板门店去汉城访问。

        对此,朝鲜方面于5月16日致函国际奥委会,称从板门店通过是不可能的。萨马兰奇立即回电:

        “如果连国际奥委会代表团从板门店通过这样简单的行动都不能同意的话,我们怎么能相信大规模的南北往来是有可能的呢?”

        但是朝鲜方面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解释说,之所以认为国际奥委会代表团一行不能通过板门店,是因为尚不具备通过的条件。此外也没有允许外国人通过板门店的先例。但是为了南北的来往,只要条件具备,仍然可以允许自由往来。

        国际奥委会代表团于5月27日至30日访问了平壤。访问结束后,又回到了洛桑。6月26日,该代表团访问汉城。

        在7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第四轮会谈中,国际奥委会又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女子排球,并建议将原自平壤至汉城的部分自行车比赛改为在朝鲜境内进行男子100公里的自行车比赛。

        萨马兰奇说,这个建议“在奥运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

        “老练的萨马兰奇提出了朝鲜方面难以拒绝的方案。之所以在新方案中增加女排,是因为女排在共产党国家的体育项目中占有很大分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肯定会要求在平壤举行女排比赛。”

        萨马兰奇同时还要求朝鲜南北双方于9月17日之前就国际奥委会此项建议做出最后答复。按照《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运会的邀请信应在本届奥运会开幕之日前一周年时发出。所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研究决定,如果9月17日朝鲜南北双方还不能达成协议,国际奥委会仍然如期向各国奥委会发出邀请。

        8月4日,朝鲜奥委会副主席金德俊发表谈话,要求在9月17日之前尽快举行第五轮洛桑会谈。金德俊说,在第五轮会谈中,双方不仅要在比赛项目的问题上进行磋商,而且还应对与此密切相关的奥运会名称、组委会的构成以及电视转播权等重要问题的具体方案进行认真的讨论。

        8月17日,韩国代表致函国际奥委会,表示同意接受国际奥委会的方案。

        9月15日,朝鲜奥委会提出排除国际奥委会的干预,由朝鲜北南双方直接商谈共同主办第24届奥运会的具体问题。韩国奥委会9月24日宣布拒绝朝鲜奥委会的这一建议。

        在此之前,9月17日,国际奥委会已如期向各国奥委会发出了邀请信,同时附上了萨马兰奇的一封说明信。萨马兰奇还于当日专门致函朝鲜奥委会,就此事进行了进一步说明。

        国际奥委会的邀请信发出后,167个会员国里,只有7个国家未报名,他们是:朝鲜、古巴、阿尔巴尼亚、尼加拉瓜、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和塞舌尔。

        同前几届奥运会相比,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成果了,不过巴斯克斯·拉尼亚并没有放弃动员朝鲜和古巴参加汉城奥运会的努力。

        1988年5月,在离汉城奥运会召开只有4个月的时候,巴斯克斯·拉尼亚访问了朝鲜,会见了金日成,力劝朝鲜参加第24届奥运会。金日成再次强调只有朝鲜北南双方共同举办,朝鲜才有可能参加这届奥运会。

        接着,巴斯克斯·拉尼亚又飞往古巴,希望古巴能够参加汉城奥运会,为朝鲜北南双方的合作做些努力。

        卡斯特罗表示愿意帮助朝鲜北南双方在汉城奥运会之后建立友好关系,也愿意帮助说服其它几个国家参加汉城奥运会。卡斯特罗重申,古巴只有在朝鲜北南双方共同主办奥运会的前提下才派团参加第24届奥运会。卡斯特罗还表示,希望新上任的韩国总统卢泰愚不要过分在意在朝鲜举行比赛项目的数量多少,而且建议由朝鲜北南双方的奥委会共同主办奥运会。如果韩国政府能做到这点,古巴和朝鲜参加奥运会是有可能的。

        巴斯克斯·拉尼亚及时将卡斯特罗的意见通报给韩国和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认为这一建议是可以考虑的,并派出代表前往韩国磋商,并特别指出,这是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规劝朝鲜方面参加汉城奥运会”的情况下的“唯一的出路”,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韩国方面”。

        但是韩国方面拒绝了国际奥委会的建议,朝鲜北南双方共同主办第24届奥运会和朝鲜和古巴参加汉城奥运会的计划终成泡影。

        奥运会虽然可以如期举行了,但是否能够安全举行却是令韩国方面最担心的事情。1986年在汉城举办亚运会期间,汉城第一门户金浦机场发生的爆炸事件仍让人心有余悸。在此之前,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血案也使世界各国视安全为参加奥运会最基本条件。一旦在安全方面出现问题,整个国家将威望扫地。为此,韩国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制定了各种严密的保安措施。

        首先,奥运会组委会同36个国家的情报部门交换情报,将世界恐怖分子的名单输人电脑随时待查,以阻止这些人在奥运会期间蒙混入境。电脑记录的世界各处危险分子共达1600名。

        同时,组委会还特意请来1972年负责慕尼黑奥运会安全工作的前慕尼黑警察局长介绍慕尼黑奥运会流血事件的经过,以从中吸取教训。

        这位前警察局长认为,造成慕尼黑流血事件首先是因为决策官员忽视了安全问题、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给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而边防人员又未能有效地阻止恐怖分子入境。况且,恐怖分子事前做了周密准备: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设奥运村时当过建筑师,对奥运村了如指掌,而另一人事发前一天还潜入了奥运村,详细侦察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楼层,所以得以迅速绑架了9名以色列运动员。

        对此,韩国政府分别制定了出入境管理、防恐怖活动等26个方面的对策,分别组织了随身保护队、场馆警卫队、运动员村警卫队等16支队伍,并参考其它国家为奥运会制定的特别法,颁布了《维护奥运会和平法》。

        最安全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因此情报工作极为重要。韩国积极搜集,共收到了140件有关各种破坏活动的情报。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两个星期,有情报说,有人企图炸掉中国和苏联运动员乘坐的飞机,以制造恐慌,并嫁祸于韩国。还有情报说,20余名恐怖分子准备对参加奥运会的美国和以色列运动员进行恐怖活动。对此,韩国安全部门都做好了准备,对92架社会主义国家的飞机采取了特别保安措施,将它们停放在特别停机场,昼夜巡逻警戒,并用仪器和能识别爆炸物的警犬对飞机实行了彻底检查。此外,还对15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另外12个国内正在发生冲突的国家的参赛选手实行了特殊保护。

        由于措施得当,在奥运会举办期间,除了有些大学生游行示威外,没有发生任何安全方面的问题。

        第24届奥运会于1988年9月17日至10月2日举行。160个国家和地区的942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这两个数字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比赛结果,苏联获132枚奖牌(55金)、东德102枚(37金)、美国94枚(36金)、韩国33枚(12金)。这届奥运会最耀眼的明星是来自东德的克里斯汀·奥托,她一举夺得6枚女子游泳金牌,是有史以来在一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这届奥运会标志着业余体育时代的终结,尤其是职业网球选手的参赛,使得奥运会总体竞技水平大为提高。

        这届奥运会最出风头的人物也许要算加拿大短跑名将本·约翰逊。还在奥运会召开之前,约翰逊就夸口说要超过美国选手刘易斯创造百米世界纪录,结果的确是超过了。但就在人们为之高兴还不到72个小时的时候,国际奥委会即公布约翰逊的尿样检查结果为阳性,井因此收回了他的百米金牌。应国际奥委会医疗委员会主席的请求,约翰逊被取消了参加各类国际比赛的资格。

        汉城奥运会的成功倾注了国际奥委会和萨马兰奇大量的心血。为了汉城奥运会的举办,萨马兰奇曾先后12次到汉城,而已每周都同奥运会组委会通电话,了解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各种问题。为了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参加奥运会,萨马兰奇多方奔走,游说诸国。他对在汉城举办奥运会的信心从未动摇,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年,萨马兰奇就开始对着录音机练习用朝鲜语致词。可以说,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是萨马兰奇的事业走向辉煌的起点。

        对于韩国来说,汉城奥运会成功的意义更是毋庸置疑。其最大意义在于用体育和文化的手段为韩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大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些往往是难以用数字表示的。韩国十分清楚,这次奥运会面对的是全世界,但其中一个很大的工作对象是那些社会主义国家。奥运会为韩国敲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门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政治见解的不同以及微妙的国家关系使得韩国显然不可能直接开展工作,而且也不会有成效,只有以体育和文化为媒介,以和平和友谊为主题,逐步消除各方之间的隔阂,才能相互逐步了解,日益接近。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本届奥运会的会歌《手拉手》。

        组委会在确定开幕式的节目内容时,坚持一定要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注意不要将容易被误解为其它民族象征的表演选人开幕式的节目中,如日本的扇子舞、中国的龙等。但是作为奥运会的会歌,就不能仅仅反映民族情绪,而且要把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表现出来。

        于是组委会首先确立了奥运会主题歌词编写的主要原则,即要把汉城奥运会“”和平与进步”的主题反映出来,要表现出韩国“寂静的清晨之国”风貌,另外还要适合于用英语和朝鲜语演唱。

        为了使这首歌曲能够为世界各种制度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组委会对这首会歌的作词、作曲和演唱都做了精心的选择。最后决定作曲由洛杉矶奥运会会歌《伸出手臂》的作者,著名作曲家莫罗德尔负责,作词由汤姆怀特洛克负责,而演唱则由韩国的高丽亚纳合唱队完成。

        歌曲演唱后,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从磁带和唱片的销售量讲,总销售量已经达到了900万份,而且在很多国家被列为最受欢迎的歌曲。

        就影响而言,《手拉手》这首歌立刻传遍了世界各国,人们通过这首歌再次感受到了人类的和平愿望,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同时也感受到了韩国文化的魅力。在很多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第一次听到了来自韩国的声音。在中国、苏联、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家,这首歌很快就传唱开来。据说戈尔巴乔夫也很喜欢它。1990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歌舞团访问朝鲜时,曾以《手拉手》作为舞蹈伴奏音乐。观看演出的金日成也不由自主地随着乐曲的节奏鼓起掌来。

        还有人说,萨马兰奇认为《手拉手》是奥运会会歌里最成功的一首,曾考虑将这首歌定为奥运会的永久会歌。

        在奥运会举办前夕,韩国还邀请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团体到韩国演出。尽管大部分国家没有做出反应,韩国政府的姿态却为以后韩国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双边关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为了使汉城奥运会能够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组委会决定在汉城建立一个奥林匹克公园,而这个公园里不仅有如茵的绿草,还汇集了世界许多著名雕塑家二百余件艺术雕塑,把这个公园建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雕塑公园,公园的正门被称为“和平之门”。

        这座公园里,有座奥林匹克运动的纪念雕塑,这座纪念雕塑是用各国运动员从各自国家带来的石头建成的。组委会在运动员们到达汉城之前通知各国选手带一块石头到汉城来。于是一共有卫31个国家、地区和组织以及个人捐赠了4875块石头。

        这些石头极富特色,而且形态不同,颜色调异。堆积在一起,成了人类大同精神的体现。此外,组委会还组织了一些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包括有关世界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伦理价值观念的转变、信息的传送、家庭的变化与前景等等,将文化学术交流深汇在奥运会里。这也是汉城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做的创造性贡献,更加具体地体现了奥运会“友谊、团结、公平”的精神。在奥运会举办前夕以及举办奥运会期间,共有30多个国家的260名学者参加了这些学术讨论会议。

        汉城把第24届奥运会办成了一个体现综合文化的运动会,而文化的交流又为韩国在世界上树立了新的形象。往日的韩国让人联想到是战争和暴力,电视屏幕上的韩国是大学生向警察投掷石块或者是防暴警察殴打示威者。朝鲜南北方紧张局势加剧,美韩每年举行一次联合军事演习,使韩国成了世界上一个可怕的地方。

        汉城奥运会举办之后,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重新看诗韩国。特别是那些以前几乎完全没有机会接触韩国的社会主义国家。

        奥运会结束以后,在汉城一所大学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其中约对%的被调查者认为“奥运会的成功将有利于改善韩国与苏联、中国、东欧地区共产党国家的关系”。

        这些被调查者还认为“韩国应该乘这次奥运会的东风,与共产党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及加强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

        汉城奥运会后,虽然韩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隔绝并没有完全打破,但毕竟有所松动。从1988年开始,韩国人开始被允许到中国、苏联、蒙古和其它东欧国家旅游,韩国的飞机被允许飞越中国领空抵达莫斯科。

        关系改善幅度最大的是韩国同苏联的关系。韩国采用民间形式邀请苏联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合唱团等到韩国演出,而苏联人也通过这些文艺团体的访问与奥运会电视转播看到了韩国人的经济成就和精神风貌。《真理报》也发表文章,称“汉城所具备的各种体育设施堪称世界第一,韩国人的传统微笑和高雅礼貌又令人难忘”。

        民间交流增进了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韩国记者甚至进入克里姆林宫采访戈尔巴乔夫,并且导致苏联同韩国最终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同中国关系的改善成效不大。80年代初。中国一架民航班机被卓长仁等人劫持到韩国时。韩国政府以完全按照中国方面提出的要求解决劫机事件为条件,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在政治上做出让步,但中国政府派出的民航代表团坚持把谈判范围限制在解决劫机事件上,使韩国政府大失所望。

        汉城奥运会后,中韩关系表面上一如既往,但是以间接形式进行的双边贸易却大幅度增加,同时双方人员来往的限制也有所松动。

        随着韩国同中国关系的改善、朝鲜和韩国的敌对紧张气氛有所缓和。

        汉城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是“世界走向汉城,汉城走向世界”,当160个国家的体育官员和运动员汇集韩国时,它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韩国自己多年通过外交、新闻等手段所做的宣传,特别是世界几十亿人通过电视看到了韩国的现实发展,韩国获得的精神收益是无法用金钱和数字来计算的。

        举办奥运会的一个初衷就是改变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现在这个目标可以说基本实现了、韩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且又开辟了新的经济市场,找到了更多的贸易伙伴。

        从经济利益角度讲,汉城奥运会也使韩国获益非浅。韩国为此届奥运会给予了高额投资,付出了巨大努力,也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韩国政府为举办奥运会共投资30亿美元,显示了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其中直接支出和投资为17亿美元,间接投资为13亿美元。为了迅速筹集这些资金,韩国政府还向日本等国借了一些外债。

        有了洛杉矶奥运会的经验,韩国政府对于收回这些投资也颇有信心。

        组委会首先把目标对准了电视转播费,张口开价5.5亿美元,但是时间差的问题影响了电视转播的最大客户——美国的收视率,善于讨价还价的美国人借机压价,表示只能出价2.5亿美元。谈判断断续续共进行了三年,最后美国广播公司以3亿美元获得了汉城奥运会的转播权。再加上与其它国家签订的合同,汉城在电视转播权上仅获得了4亿美元,远远低于预期的8亿美元。

        除此之外,出售纪念币、银币和邮票也是奥运会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汉城奥运会的纪念币原定价为90美元,后来由于报名参赛国家名额的增加,汉城奥运会的声望倍增,于是组委会将纪念币的售价提高到175美元。纪念币的总收入达到了1.2亿美元。

        海外侨胞也积极为奥运会捐款。如旅日韩国侨胞共向组委会捐款5千万美元。但是在捐款中又遇到了问题,即按照日本法律,募捐必须交纳60%的税金,这样,捐款的数额就会所剩无几。于是侨胞动员了日本政界人士,甚至找到了当时任自民党总裁的竹下登请求免税,问题才得以解决。

        奥运会的良好组织工作为奥运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据统计,汉城奥运会纯收入至少达4亿美元,可以说是奥运会的最好记录。

        同时,汉城奥运会成了韩国企业的最佳广告,对汉城奥运会,共有90家企业进行了商业赞助,其中13家为韩国的大企业。精明的生意人看准了奥运会这个千载难逢的宣传机会,为自己的产品大作广告。

        商业赞助不仅为汉城奥运会筹集了一大笔资金,而且为韩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新的销路。据统计,奥运会的召开为韩国带来了近70亿美元的生产和销售额。韩国的出口得以扩大,同其它国家的双边及多边贸易额也迅速增加。

        同时,汉城奥运会还为3.4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行业。

        汉城奥运会为韩国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参加过汉城奥运会开幕式的观众都会记得,他们曾在自己的座位上发现了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有一些精美的纪念品。看到这个塑料袋,人们就会想起,汉城奥运会在逆境中申办,在国内政局的动荡以及同朝鲜的谈判中筹办,最后终于在举世瞩目中获得成功。

        萨马兰奇在一篇文章里写道:

        “我确信,在现代奥运会近百年的历史上,第24届汉城奥运会是一次最成功的盛会。”

        “同时,我也清楚汉城奥运会在人类和平的进程中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我再次向克服了南北分裂造成的痛苦和国内外不利条件而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韩国国民致以衷心的敬意和赞许。”

        “汉城奥运会的伟大成就将永远载入史册。无论是对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成员,还是希望承办奥运会的所有国家来说,这都是一次可资借鉴的盛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