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三个征兆说明已有肠胃癌一、以粮为本:5000年的农耕文明

一、以粮为本:5000年的农耕文明

        

粮食:生命之泉



        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而农耕文明是东方文明的基础,以粮为本,则是农耕文明的核心。

        据历史学家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谷)、高粱等粮食作物的国家。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范围内,曾普遍发现过稻谷、稻壳、稻杆、稻叶。这说明早在7000年以前,我国长江流域就大面积种植水稻。

        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过炭化的粟(谷)粒。这说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我国就种植了粟(谷)。

        在山西万泉县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高梁种粒和黍穗、黍壳,这说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就种植了高粱与黍。

        在安徽亳县钓鱼台的西周遗址中,发现过很多小麦种粒,这说明早在2000~3000年以前,我们就种植了小麦。

        在甘肃武威磨咀子东汉墓中,发现过荞麦粒。这说明早在1700多年以前,我国就种植了养麦。

        历史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脚下的土地,种植人类最基本的食物——粮食。也许当时这是一种不自觉进行的尝试,但因此却使人类出现一次大的升华。人类开始从狩猎、游牧和采摘野果的时代跨向了以种植粮食为生的世纪。以定为主的农业逐渐代替了牧业,大片的森林和牧场被垦殖为农田。“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被“风吹稻菽千层浪”的景观所替代。

        夏朝大禹治水之后创水利、画九州、定土赋、定农时,奠定了中国的传统农业。而粮食的大面积种植,则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开始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这比西欧至少早了1000多年。在谷物加工方面,中国最早使用杵臼。春秋时就有了石圆磨,汉代出现了脚踏的杵臼,造出了风扇车,比西欧早了17个世纪。中国古代的粮食种植与加工技术,曾在数千年内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为此概括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

        

值得炫耀的历史



        中国的粮食生产,有着值得我们炫耀的光辉历史。

        以粮为本的思想,使中国除少数游牧部落和渔民外,大部分人以种植粮食为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就一方面大量开垦荒地,扩充农田;一方面采用精耕细作,增加粮食产量。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农作物品种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粮食产量长期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据有人推算,各代社会安定时期的丰收年份,中等土地的平均亩产,战国初期为108公斤;秦汉为132公斤;唐朝为167公斤;明朝为173公斤;清中叶为183.5公斤,均为当时世界最高产量。

        在公元元年前后,西欧农业的收获量,一般只有播种量的4~6倍;而中国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已超过播种量的10倍以上。欧洲大陆在整个中世纪,农业收获几乎都维持在播种量的10倍和10多倍的水平上;而在17世纪明代的中国太湖地区的产量已达到播种量的30倍。据明末清初的记载,浙江的桐乡丰收年亩产稻谷337公斤,平均亩产258.4公斤。有的地区如浙江的吴兴,亩产稻谷高达449.4~611.8公斤,当时的嘉兴地区亩产稻谷已过千市斤。中国的农业老了吗?中华民族创造的农耕文明,数千年来一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从近代尤其是18世纪以来,中国的近代农业却一步一步衰落下来。请看吴慧先生对我国历代粮食生产状况的比较: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唐朝以来,中国人均占有的原粮和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原粮都逐渐下降,至清朝中叶,人均占有的原粮仅314公斤,低于战国末期的460.5公斤;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原粮仅1131公斤,也低于农业始发之初的战国时期的1659公斤。进入20世纪,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加上战争不断,灾害频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农业经济陷入崩溃境地。1931年,我国的粮食平均亩产降到135.5公斤,1947年降到90.3公斤,1949年仅85.5公斤,只有唐朝的一半;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的粮食,到1949年仅有700公斤,不仅只有唐朝的1/3,就是与战国时期相比,也还不到1/2。

        中国的农业衰老了吗?我们不能不为之颤栗!

        剔除内乱外扰的因素,人口与土地,构成了左右中国粮食生产的翘翘板。从战国末期到清朝中叶,中国的耕地面积增加了8倍,但人口却增加了18倍,虽然我们的粮食单产也提高了1.8倍,但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人口急速增长带来对粮食需求的急剧增加,因此,从唐朝以来,我国人均占有的粮食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到近代,跌入了最低点。

        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的夏禹时期,我国仅有人口1355万人,到公元2年的西汉时期,也只有6000万人,直至明末清初的18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也才达到1亿。从1000多万到突破1亿大关,经历了至少3800年的漫长岁月。

        但从此后人口即开始了迅速倍增。到1762年,全国人口达到2亿,27年后的1790年达到3亿。1834年达到4亿,到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

        在战国末期,中国拥有耕地面积0.9亿亩,比起现在的19.2亿亩虽然几乎只有一个零头,但当时只有0.2亿人口,粮食生产虽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人均粮食面积较多,人均占有的粮食仍达到460.5公斤,不但高于清代,而且还高于我们现在的水平。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一阵脸上发烧。

        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开始不断地开垦荒地,扩充粮田。首先是黄河流域,当时也是森林密布、草原茂盛的牧场,但很快就被逐渐开垦为耕地。汉代时司马迁将自碣石(即今河北省的昌黎)至龙门(今山西省河津禹门口)划为农牧界限,其北为牧区,其南为农区。很快的时间,农区突破农牧界限向北推移。到唐代推移至阴山以北,而至清代,更是长驱直入,除边远一些山区,林地草坡全部开垦为耕地了。

        与此同时,中国人口大量南迁,逐渐向长江流域发展。没有经过多长的时间,我国广大南方地区也几乎是人口爆满,相应的便是大量的垦荒造田。为了种田糊口,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人口的增长,迫使人们大量开荒造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的粮食生产。据专家推算,战国末年,我国的粮食总产为91.35亿公斤,到西汉时期增加到295.7亿公斤,唐代中晚期达到332.35亿公斤,宋代602.5亿公斤,明代726.5亿公斤,清朝中叶1134.05亿公斤。

        但是,耕地的扩大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步伐,这使中国的粮食占有水平进入近代便开始徘徊、甚至下滑。虽然粮食总产、单产均呈增长趋势,但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和农业劳动力人均产粮的数量都逐渐下降。以至到清朝以后,中国人均占有原粮与农业劳动人均产粮的水平均不及我国战国末年,那刀耕火种的落后年代。

        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耕地资源却相当有限。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在一片片的黄土地上刨食活命,一代一代的垦荒植粮几乎把能够开垦成耕地的全部开垦了,包括森林,包括牧场,包括湖洲。战国末期,我们只有0.9亿亩耕地,0.85亿亩粮田面积,到1949年,中国的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5亿亩,增加了19.4倍。而在此期间,我国的人口由0.2亿增加到了5.4亿,增长了27倍。

        人口还在增长,但我国的耕地却无法再长了。解放后,我们虽然采取过一些杀鸡取卵的强制办法,试图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养活日益膨胀的人口,但除1956年、1957年粮食播种面积超过20亿亩,1958年超过19亿亩以外,其他年份全部在17~18亿亩之间徘徊,并且从80年代开始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1994年,粮食播种面积降到16.4亿亩,又回落到了1949年的水平。而此时的人口已是1949年两倍多。古人曾经靠不断开垦粮田养活了不断增长的人口,现在的中国人,又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