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三个征兆说明已有肠炎三、吃饭问题,中国的第一大难题

三、吃饭问题,中国的第一大难题

        吃饭问题,是维系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国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大难题。

        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饥饿磨难的民族。在悠悠历史长河里,由于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天灾人祸,绝大多数中国人食不果腹,长期在饥饿的折磨中挣扎。粮食短缺,是所有封建王朝都未曾解决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没有像我们的父辈们那样关心自己的吃饭问题,而这又确实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认真关心的问题。解放40多年来,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以至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不仅基本上解决了12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还开始由吃饱向吃好的阶段逐渐转化了。

        但是,我们并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不稳定以及粮食生产与人口发展的不平衡,仍然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因为我们是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

        12亿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12亿人站在赤道上,可以绕地球50多圈;12亿人张开嘴巴,每天要吞下78万吨粮食,堆起来是一座巍峨的粮山,相当于一个粮食基地县近100万亩粮田一年生产的粮食总产量;每天要吃掉4.7吨猪肉,需要屠宰生猪100万头;每天要喝掉3.6万吨酒,相当于1.5个杭州西湖的水……假如这些东西都用解放牌卡车拉,要20多万辆。一辆连一辆排下去能从北京排到南京。

        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我们的负担太沉太重了!一天吃掉一座粮山,这还不包括每天消费的猪肉和酒所耗的粮食,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受到吃饭问题的压力。

        40多年前,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认为,国民党政府在大陆上失败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没有使中国有足够的东西吃”。这固然有失偏颇,但我们从中足可以看到粮食问题的严重性。

        这位洋人还不无自信地断言:“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中国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中国共产党也解决不了自己的吃饭问题。”

        历史的事实却使艾奇逊的预言破产。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放在第一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终于摆脱了饥饿的阴影,除了4000多万贫困人口外,绝大多数中国的人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逐渐向在吃好的阶段转化。联合国人口问题专家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这一壮举称之为“奇迹中的奇迹”,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中国现象”。

        虽然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用担心饿肚子,但我们不能不关心中国的粮食。从1993年开始出现的粮食生产滑坡、粮价大幅度上涨的风波,已给我们这样一个刚走出饥饿阴影的人口大国拉响了警报。1993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45644万吨,比上年仅增长3.1%,而我们增加了1346万人口,粮食的增长量还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量。1994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44450万吨,反而比1993年减少了1200万吨。1995年后,我国的粮食产量才逐渐走出低谷,向前发展。1995年为46662万吨,1996年首次突破50000万吨大关,达到50450万吨,人平粮食占有量也首次达到402公斤,站在了400公斤的“小康线”上。1997年又有所回落,粮食总产量4925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98公斤。1998年预计粮食总产能达到49500万吨,即使如此,人均粮食占有量仍在400公斤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500公斤的水平,与美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1329公斤、加拿大1717公斤、澳大利亚1838公斤相比,更是相距甚远。虽然我们现在出门有米买,餐餐有饱饭吃,丝毫感受不到粮食短缺的迹象,但从全国总体来看,从人口的急剧增长与耕地逐年减少的矛盾来看,吃饭问题,仍然是中国的第一大难题!

        吃饭问题,不仅仅是粮食生产问题,它还包括粮食的消费与粮食的流通。有人以为只要有了粮食的生产,就会自然而然地有粮食的消费,这显然是幼稚的。实际上足够的粮食生产与合理的粮食消费之间还隔着一条鸿沟,能够把两者连接起来的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粮食的流通。全面考察中国的粮食问题,最大的危机不仅在于粮食生产的困难与粮食消费的剧增,更重要的还有粮食流通的障碍。恰恰这是一个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方面。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人们可以种粮吃饭,种棉穿衣,而在今天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里,没有商品的交换与流通,世界就不成其为世界了。在流通的商品中,粮食是最重要也最特殊的一种商品。因为它不仅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存,而且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因此,即使是美国、英国等西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把粮食牢牢地掌握在政府的手里,把粮食当作一种战略物质来进行管理。

        作为有着12亿多人口的中国,没有完善与健全的粮食流通体制,不仅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粮食消费,更重要的是将制约着我国的粮食生产。1994年的粮食风波,便是一个最好的教训。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这是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关键所在!

        1998年3月19日,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记者招待会上推出了“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施政纲领。其中五项改革的第一项便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他指出:“由于粮食库存庞大,政府财政补贴也相应增加,我们必须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4月底,新一届政府组成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便是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从此拉开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5月,朱镕基亲自到安徽、吉林考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情况。11月,朱镕基总理再次主持召开全国粮食流通体改座谈会。一年之内就某一项工作连续召开两次全国性的会议,这在中国还是不多见的。朱镕基几乎是苦口婆心地反复向中国人宣传这样一个观点:“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放开的。我国有12亿多人口,9亿多农民,保持粮食生产和流通的稳定至关重要。如果实行粮食收购、价格、市场‘三放开’,在粮食多的时候,各类企业和私商粮贩不会积极入市收购,或者压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将会造成市场粮价下跌,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进而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在粮食少的时候,各类企业和私商粮贩都直接到农村抢购粮食,甚至‘囤积居奇’,将会导致粮价暴涨,城镇居民难以承受,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两种情况我们都经历过了,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今天,各级干部千万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为此,朱镕基坚定地说:“粮食流通体制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

        但是,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粮食生产的困难所在,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义之大。在他们的心目中,街头巷尾布满了粮店,大大小小的粮店堆满了粮食,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种精美食品任你挑选,饭店里香气扑鼻的各种美味佳肴任你品尝,我们何愁区区一个吃饭问题?

        填饱肚子后就忘记饿肚子,这恰恰就是危机所在。

        如果你耐着性子读完这本书,从一组组枯燥但却具有说服力的数字里,看看我国的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或许你也会感受到,中国在吃饭问题上的困难和压力是巨大的,因而也会像关心中国的房改和机构改革一样关心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知道,吃饭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最首要的问题。

        我们不能不关心自己的吃饭问题,不能不关注中国的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无庸讳言,粮食,是人类的一块心病,更是中国的一大难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