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三国秘辛孙权二乔秘史五、通使长安

五、通使长安

        李、郭汜、樊稠等主持朝廷工作的“三人小组”成员虽然都是行伍出身,但也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对于关东联军,他们不想继续打下去了,为此,初平三年(192年)八月,由献帝下诏派太傅马日、太仆卿赵歧为正副特使,前往关东宣达罢兵诏,抚慰天下。

        这二位都与已故著名经学大师马融有亲戚关系。马日是马融的族孙,小时候曾得到马融的亲自教导;赵歧是马融哥哥马续的女婿。马日此时年龄不详,但不会小于七十岁,而赵歧已高达八十四岁。

        “三人小组”把这两位老同志搬出来实在是动了一番脑筋,因为马家跟袁家关系不一般。袁绍和袁术有一位很有名气的婶娘,也就是袁隗的妻子,一代才女马伦,正是马融的女儿。按这个论法,马日跟袁绍和袁术是平辈,赵歧是他们的长辈。

        “三人小组”大打名士牌和亲情牌,让既是士人领袖、又是袁家亲戚的马、赵二人前往关东,化解他们与关东联军之间的矛盾,哪怕争取一个互不侵犯、划地为安的局面也行。当然,这仅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马特使和赵副特使从长安出发后分成两路,马日去南阳郡找袁术,赵歧去冀州找袁绍。马日此去颇费周折,到南阳郡时袁术已不在这里,后来他辗转到扬州刺史部九江郡的寿春县才找到袁术。《献帝春秋》一书记载,袁术见到马日就把他扣了下来,压根不谈正事,袁术先是要借马日的符节(皇帝亲颁的信物,马日作为朝廷特派员的凭据)看看,看完就耍起了无赖,再不说归还的事。

        不仅如此,袁术还让马日以朝廷特使的身份任命他手下人的官职,名单报上来,马日差点没气晕:这份候任干部名单上多达一千多人。

        马日请求袁术放他走,袁术不放。马日又急又气,最后在忧愤中死于寿春。

        相比较而言,赵歧还算幸运。

        听说长辈来了,袁绍亲自迎出了数百里,据《后汉书·赵歧传》记载,在迎接赵副特使的队伍里,还有已经身为兖州牧的曹操。

        赵歧分别给陶谦、公孙瓒等人写信,传达朝廷“罢兵安人”之道。公孙瓒经界桥战败后,仍然与袁绍在冀州北部、幽州以及青州一带全面开战,双方目前均处于疲惫期,打不动了仍然硬扛着。赵歧的到来给了双方一个休战的台阶,公孙瓒立即送来一封言辞恳切的回信,表示尊重朝廷,热爱和平,立即停战。

        袁绍、曹操等还与赵歧相约,不久之后将迎献帝回洛阳(与歧期会洛阳,奉迎车驾)。这个约定对袁绍来说也就是说说而已,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公孙瓒,送走赵歧,袁绍回去就开始谋划新的军事计划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着实让袁绍受惊不小。

        袁绍送走赵歧返回邺县,路过漳水之上的渡口薄落津时,在此大会宾客,曹操也有可能在其中。正吃喝热闹的时候,突然接到情报说他的后方基地魏郡有人造反,叛军与黑山军的于毒部取得联系,人数多达数万人,已经把袁绍的大本营邺县占领,郡守被杀。

        在座的很多人家都在邺县,听说之后顿觉五雷轰顶,“皆忧怖失色”,有的人当场就哭了起来。面对突然而来的变故,袁绍再次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气概,他当时正在玩投壶游戏,就是把箭投向远处的一个壶中,看谁投得准,输的人罚喝酒。听到消息,袁绍仍然言谈自若,催促监壶的人继续玩(容貌自若,不改常度)。

        后来,幸亏黑山军里有一个叫陶升的人投降袁绍,把袁绍以及众人的家属送到斥丘,并帮助袁绍重新收复了邺县。后来袁绍任命陶升为建义中郎将。此事发生于初平四年(193年)三月,记录在《献帝春秋》一书中。

        唯一认真思考了赵歧建议的人就是曹操了。朝廷特使一行带来了长安的最新消息,也表达了奉迎天子回洛阳的渴望。曹操回到鄄城,就与荀、程昱、毛(应该还有戏志才)等人商议此事,荀赞成派人出使长安,向朝廷进贡。

        毛的看法更进一步,他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毛说:“现在天下分崩,天子流亡,国家没有储备,百姓不能安居,这种状况难以持久。袁绍、刘表等人,虽然人多势众,但都缺乏远大志向,不能树基建本。当今之计,应该奉天子以令不臣,发展农业,积蓄军资,这样以来,霸业可成。”曹操认为他分析得很有道理(敬纳其言)。

        毛字孝先,是兖州本地陈留郡平丘县人,当过县吏,为人清廉公正。中原地区陷入动荡后,他本想到荆州投奔刘表,听说刘表政令不明,能力有限,于是转道去了鲁阳。曹操担任兖州牧以后,征他为州政府的治中从事,负责州里的人事工作。曹操发现毛深有谋略,清正无私,就改任他为奋武将军府的功曹,从事人才选拔工作。以后曹操的地位不断提升,毛一直是人事系统的领导。

        曹操一边忙着巩固兖州,一边考虑派人到长安走一趟,至于派谁去,曹操一时没有想好。这个人首先要有胆识和能力,因为此去长安路途险阻,要穿越各种势力以及黑山军的防地,必须随机应变,保证顺利到达长安并安全返回;其次要熟悉那边的情况,最好认识长安那边的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忠诚可靠,因为除了代表他以兖州牧的身份向朝廷进贡以外,还要找机会替他拜会几位在长安的老朋友。

        想来想去,曹操觉得只有一个人具备上面的条件,这个人就是王比。

        王比的个人情况不详,似乎很早就跟着曹操了,类似于家臣的角色,曹操多次委他以特别的任务,体现出对他不同一般的信任。如果真是曹操的家臣,他有可能在曹嵩时代便在洛阳的曹府呆过,熟悉此时仍在长安的丁宫、丁冲、钟繇等曹操的朋友。

        初平三年(192年)冬天,王比受命出发,但一开始就极不顺利。

        他们一行刚到河内郡,就被河内郡太守张杨扣留。曹操虽然没有跟张杨发生过冲突,但张杨跟袁绍曾经有过降而复叛的经历,曹操是袁绍的人,张杨自然不把曹操当成好人,他不想让王比过境。

        这时候张杨身边出来一个人,劝他说:“曹操虽然跟袁绍是同盟,但二人情况不同,不可能永远相亲近(势不久群)。曹操现在虽然弱小,但他的确是个英雄,将军您应当结交他。现在刚好是个机会,应该帮他完成通使长安的事,并且上书表荐他。如果事情成了,曹操一定感激将军您。”

        张杨想了想,觉得说得也是,于是同意王比过境。

        这个帮曹操说话的人不是张杨的手下,而是张杨的客人,他的名字叫董昭。

        董昭字公仁,老家是兖州刺史部的济阴郡,就是曹操现在的大本营鄄城所在的郡。他被举过孝廉,当过县令,后来在袁绍手下当参谋(参军事)。袁绍属下的钜鹿郡太守李邵等人想叛变投靠公孙瓒,袁绍抽不出兵来征讨,董昭自告奋勇愿只身前往把事情摆平。袁绍大喜,还以为他有什么好主意,问他具体如何办,董昭实话实说:还没有想好,只能随机应变(计当临时,未可得言)。袁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让董昭去试试。

        董昭到钜鹿郡经过明查暗访,发现李邵反叛这件事是由郡里的大户孙伉等人在背后策划的。

        董昭当即立断,将幕后分子一网打尽。由于来不及向袁绍请示,董昭伪造了袁绍的公文,说抓到敌人的间谍安平、张吉,据他们交待,孙伉等人暗中通敌,以为内应,现在发布檄文,将其逮捕,军法处置。

        董昭用这一手段迅速平定了钜鹿郡,为袁绍立下大功。后来冀州治下的魏郡发生动乱,袁绍又派董昭兼任魏郡太守。董昭到境后软硬兼施,又平定魏郡。

        董昭一再立下大功,但在袁绍那里却待不住。起因是董昭有个弟弟叫董访,在张邈手下任职。袁绍跟张邈因为一些事已经闹翻,这一对革命战友发展到势不两立的程度,袁绍欲除掉张邈而后快。这时,有人在袁绍面前进谗言,说董昭不可靠,是张邈派来的卧底,董昭听到风声,不敢再待。他想干脆到长安去在朝廷里谋个职,但也是在路过张杨防区的时候被扣下。

        董昭确实不错,自己的事没有弄明白呢,还替曹操说了话。其实董昭也是为自己铺路,他是真的看好曹操。正是因为有这件事,日后曹操见到他时,将其视为自己人,引以为心腹智囊。

        王比总算离开了河内郡,辗转到了长安。“三人小组”对袁绍、曹操都不太感冒,想把王比扣下。他们认为曹操是袁绍阵营的人,袁绍对天子的态度一向暧昧,一会儿另立天子,一会儿散布谣言说天子不是灵帝亲生的。

        这时,曹操昔日的好朋友、现任黄门侍郎钟繇出来说话:“现在群雄并起,大家都以天子的名义行独断专行之事,只有曹兖州心系皇室,如果我们拒绝他的诚意,那些也有同样想法的人必会感到失望。”李等人想想也有道理,于是放王比回去,并给了一些回礼。

        钟繇不仅跟曹操相熟,还跟荀是同乡兼同事。根据谢承的《后汉书》记载,南阳人阴修当颖川郡太守时,把颖川郡的才俊都延揽到自己手下,其中钟繇担任人事处长(功曹),荀担任办公室主任(主簿),荀攸担任司法处长(贼曹掾),郭图担任驻京办主任(计吏),还有名士张礼、杜等人,堪称当时天下最强的郡级领导班子。

        王比回到兖州后,详述了通使的经过。曹操多少有些失望,他原本想,此行与朝廷建立正常联系,朝廷对他即使不升官晋爵,也会正式下达命令对他的兖州牧一职给予确认,但李等人压根没理这个茬。

        不过这次也有很多收获,王比此行想必会让献帝以及长安的公卿们对自己忠于汉室的心迹有所了解,董昭、钟繇等人在关键时候替自己说话,说明这些人以后还会对自己给予帮助,加上在天子身边供职的丁宫、丁冲等人,日后真要按照毛说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话,这些人都能用得上。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