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三国谋定天下贴吧官网2、何进之死

2、何进之死

        东汉后期的历史就是一部宦官和外戚的争斗史。打从汉和帝开始,即位的皇帝大多都是少年天子,其中最小的是一百多天的婴儿。皇帝年幼,照例由太后临朝执政,太后又依靠自己的娘家人,于是就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有的皇帝死后没有儿子,太后、外戚为了便于控制政权,就从皇族里找一个孩子来充当皇帝,刘宏就属于这种走了狗屎运的皇帝。

        皇帝渐渐长大,自然不甘心长期当傀儡。可宫里宫外都是外戚的亲信,他又去哪里寻找帮助自己的人呢?只有每天伺候自己的宦官。皇帝往往依靠宦官的力量,来扑灭外戚的势力,这样一来,权力又从外戚转移到宦官手里。

        无论是外戚上台,还是宦官专权,无疑都代表着豪强地主的腐朽势力。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东汉的政治不腐败也难。

        到了灵帝一朝,在选立太子这件事上,外戚和宦官这两拨势力又对抗上了。

        灵帝有两个儿子刘辩和刘协。刘辩是何皇后生的,刘协是王美人生的。王美人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她多才多艺,钟毓灵秀,善辞赋、能绘画,颇得灵帝的宠爱,骄纵专横的何皇后对她充满嫉妒。王美人怀上刘协的时候,担心受到何皇后的迫害,曾试图打掉腹中的胎儿,却没有成功。

        光和四年(181年)三月,王美人生下儿子刘协,何皇后见生下的是皇子,越发恐慌,于是调了一杯毒酒骗王美人喝下,王美人就此殒命。灵帝很快查明凶手,怒不可遏,决定废掉何皇后,是宦官们跪下苦苦求情,灵帝才收回成命。

        灵帝倒也是一个多情种子,难忘善解人意的王美人,还写了《追德赋》和《令仪颂》来追思她。中平六年(189年),灵帝驾崩,去世前,他将立刘协为太子的愿望嘱托给宦官蹇硕,算是给心爱的王美人一个交代。

        这样一来,宫中势力就分成两派,一派是以何皇后和她的弟弟大将军何进为首的保辩派,另一派是以蹇硕为首的保协派。

        何进,南阳宛人,本是一介屠夫,妹妹被选进宫得到皇帝宠幸,一家子跟着鸡犬升天,何进也平步青云,当上大将军。当时的“三公”都成了名誉职务,大将军统辖百万兵马,握有实权,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何进的孙子何晏就是魏晋时期那位著名的大帅哥,由此可以推想,何进必然不像寻常屠夫那样满脸横肉,而是一个相貌不俗的中年男人。

        不过,何进在政治上的表现却不像他的外表那般不俗。在黄巾起义期间,他倒也立过一些战功,比如整备了京师的防卫,侦破马元义的谋反,平定了京师附近的一次暴动。然而作为把持朝廷重权的一把手,何进做的这些事只能算是小打小闹小修小补,解除党锢这一关键性措施还是皇甫嵩提出来的。

        即便如此,蹇硕也不敢小看了他。蹇硕手下有八队人马,每队各有一名校尉作为队长。这八队可谓人才济济,袁绍和曹操就是其中的校尉,可蹇硕又哪里使得动这八队人马呢?袁绍向来与何进交好,曹操是和袁绍一起长大的发小,别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蹇硕能使得动的,只有他自己的那一队人马与宫中的一些太监。

        敌我力量悬殊,再加上废嫡立幼本就有悖常理,蹇硕决定玩一把阴的,先下手为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蹇硕在皇宫布置好伏兵,然后派人去接何进,骗他说要和他商议事情,打算等何进入殿的时候一举将他杀死。不过,何进也不是吃素的,他在蹇硕身边安插有眼线。去接何进的时候,这位眼线便频频向何进使眼色。何进何等机警,赶忙驾着马车抄近道逃回家,躲过了这一劫。

        遭遇这次凶险后,何进意识到立帝的事情迫在眉睫,便与何皇后拥兵入宫,升朝议政,宣布立刘辩为帝,史称汉少帝;何皇后也升级为太后,临朝主持朝政;何进与后将军袁隗主持尚书事务。

        蹇硕没有罢休,他又与宦官密谋诛杀何进。不过蹇硕运气实在不好,秘密再次泄露。何进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将他处死,顺便收编了蹇硕手下的禁军。

        在宦官和外戚这两个集团的斗争中,外戚何进首战告捷,取得了胜利。他本想就此收手,但袁绍劝说他,何不乘此机会将宦官尽数除掉,落个天下太平,省得以后和他们斗来斗去的。

        这话落在前屠夫何进的耳朵里,还是很有煽动性的。然而,何进的妹妹这回没有和哥哥站在同一条阵线上。何太后驳回道:“太监没有了,你让谁来伺候我?”何太后没有忘记当初太监们为自己向灵帝求情的恩情,自然不肯向他们下手。

        何进无法违背太后的意思,事情就此僵持不决。袁绍又出了个主意,要何进召董卓进京,吓唬一下何太后。袁绍这个主意可谓地地道道的馊主意,谁都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何况请的董卓还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凶神。

        当时担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听到消息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在宫中服务的宦官,古今都有,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他们大权和宠信,使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如果要惩治他们,只要派一个狱吏前往,除去首恶就够了,何至于大动干戈地征召外将呢?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事情必然会泄露,我看这事必败无疑。”

        曹操不愧是后来的三国的巨星级人物。巨星的光彩在什么时候都无法掩饰,即便在汉末的舞台上跑龙套,曹操也能跑得不同凡响,不枉当初桥玄对他另眼相看。

        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他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这在当时的社会是被人看不起的。曹操小时候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后来曾在诗作《善哉行》中回忆自己的童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也就是说家里的长辈,既没有像孟母那样为了孩子的教育三次搬家择邻而居,也不像孔子在儿子孔鲤经过庭院的时候,教导他退而学诗学礼。

        出身不高贵,家教不严谨,曹操小时候还有一大堆“不良嗜好”,飞鹰走狗,四处游荡,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还和一群纨绔子弟胡作非为。

        曹操有个叔叔就看不惯了,常常向曹操父亲告状,让他多管教管教自己的调皮儿子。曹操因此吃了不少皮肉之苦,于是想出来个歪点子整叔叔一把。

        有一回路上遇到叔叔,曹操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一看以为他中风了,连忙去向他爸爸报告说,你儿子中风了,快看看去。曹操的父亲过来一看,曹操非常正常,没有中风啊,就问他,叔叔的话是怎么回事,曹操借机说,叔叔不喜欢我,故意诋毁我。从此,曹操的叔叔再说什么,他爸爸就不大相信了。

        曹操鬼点子多,调皮捣蛋,当时的人们都不看重他,只有太尉桥玄对他另眼相看。这个当朝最高军事长官对年仅二十的曹操说,天下就要大乱了,只有经邦济世的人才能够平定乱世,我看这个人就是你啊。

        桥玄为什么这么看重曹操呢?因为曹操不仅仅是个捣蛋鬼,他还有过人的才艺。曹操擅作文章,他的许多诗词歌赋流传至今;曹操武功高超,有一次行刺张让被人发现,还能够全身而退。

        更为重要的是,曹操一生好读不倦。史书记载,曹操爱读书,尤好兵书,就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这一点可以与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相比,亚历山大大帝在转战欧亚大陆的时候,身边的金盒子里始终装着《荷马史诗》。

        不但桥玄赏识曹操,就是当时有名的许劭对曹操也有独到的看法。许劭是当时的人物鉴赏家,就像现在的时事评论人似的,他会在每个月的月初对当时的人物发表评论,这叫月旦评。凡是获得许劭好评的人,就好比拿到了通往上流社会的推荐信。

        许劭给曹操的评价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据说,曹操听到这个评价的第一反应就是哈哈大笑。曹操一生爱笑,在评论袁绍召董卓这事的时候,他也是笑着说的。

        上面说曹操小时候和一群纨绔子弟调皮捣蛋,这群人里面就有袁绍。

        袁绍和曹操不同,他出身非常显赫。袁绍的高祖袁安就担任过司徒的重要职位。自袁安以后,袁家接连四世在朝廷中官居司徒、司空、太尉“三公”高位,可谓权倾朝野,名震天下。

        小时候,曹操、袁绍等一帮伙伴常常在一起琢磨什么好玩儿。那时候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小孩儿可以打游戏,可以看电影,好玩儿的实在太少了。一天有人结婚,曹操提议说,我们今天去偷新娘子,袁绍同意了。

        晚上参加婚礼的宾客正在喝酒,曹操一声大喊:“有贼啊!”所有人都应声出来抓贼,曹操逮着空子冲进洞房,把新娘子背出来往外跑。袁绍笨手笨脚的,跑的时候被灌木丛钩着衣服,动不了了,就让曹操先跑。曹操灵机一动,用手向袁绍一指,说:“大家看,贼在那里!”袁绍一听急了,使劲一窜,就从灌木丛里脱身了。

        从这小小的一幕就看得出来,曹操小时候的顽劣聪明远胜袁绍。直到长大成人,曹操当上典军校尉,袁绍成了司隶校尉,袁绍依然没有学会发小曹操的智慧。

        不读书确实害死人,袁绍请来的董卓还在路上,何国舅先送了性命。袁绍、何进早早订好计划,却迟迟没有行动,于是全世界都知道了何进要对太监下手,太监们自然不肯伸着脖子等何进下刀。中常侍张让打探到何进入宫的时间,就率领几十个党羽埋伏在殿外,等他一出殿,立马跃出,手起刀落,何进当场一命呜呼。

        袁绍大怒,这才雷厉风行起来,马上带兵捉拿张让,还下了一道命令,洛阳城内,凡是没有长胡子的男子都格杀勿论。这下不仅太监倒了霉,洛阳城里那些尚未长出胡子的小青年也遭到了池鱼之灾,他们见了袁绍的士兵,不得不褪掉下衣验明正身。这一场诛杀,两千多宦官命丧黄泉,其中冤死的不在少数。

        然而悲剧远远没有结束,真正葬送东汉命运的元凶正向着洛阳日夜兼程地赶来。

        三国的舞台尚未正式拉开,在汉末的热身赛场上,曹操和袁绍这两个儿时伙伴乍一亮相,就立时分了高下。兵就是人手上的一把双刃刀,曹操一生征战无数,杀人无数,可谓擅用刀。但他知道,刀剑一旦出鞘,必定要饮血而归,弄不好的话,杀不了别人还会伤到自己,所以这刀绝非想出手时就出手,擅用刀的前提是善用刀。袁绍毛躁急进,当然称不上善用刀,更不能说擅用刀了。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正确掌握打击面是很重要的。如果要遏制敌对势力,将最顽固最残暴的敌人制伏也就足矣。硬要扩大打击面,四处树敌,不仅增加了打击难度,还有可能适得其反,让自己陷入被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