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扫一扫出整本答案30.重塑自我意象改变人生

30.重塑自我意象改变人生

        在这个地球上,不经你允许,任何人都无法让你觉得低人一等。

        美国时间2009年7月7日,迈克尔·杰克逊的公众悼念仪式在洛杉矶一个体育中心举行,据悉,除了现场1万多人外,全球有10亿人通过网络、手机和电视等各种方式收看了这一告别仪式,以这种方式送别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受欢迎的超级巨星。

        这几天来,我的脑子里一直在盘旋着一个念头:假若杰克逊遇到了麦克斯威尔·马尔茨,又会怎样?

        

整容整出人性的奥秘



        马尔茨是美国著名的整容医生,曾任纽约医院修复科主任,在为病人做整容时,他洞见到了人性的奥秘,并由此探索出了一套集整容术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人生改变方案,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自创的心理治疗取向叫“心理控制术”:我们的人生,都是由我们的自我意象所决定的,如果你改变了自我意象,人生也会随之改变。

        马尔茨是如何发现人性的这个奥秘的?这和马尔茨的工作有关,多年的整容经验令他发现两类现象:

        许多例子中,改变外部形象似乎能创造一个全新的人,我手中的手术刀变成了一根魔棒,它不仅能改变病人的外貌,而且能改变病人的整个人生。生性害羞、不善交际的人变得大胆而无畏;一位“笨”男孩变成机灵聪慧的少年,后来还成为某知名公司的管理人员;向来怀有“铁石心肠”的罪犯,几乎一夜间从无可救药的家伙变成了“囚犯标兵”……

        也有一个谜团始终让我不解:如果手术刀有魔力,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脸部焕然一新却始终死性不改呢?

        此外,他还发现很多人有“虚构之丑”,在他和其他旁观者看来,当事人相当漂亮,但当事人自己却坚定地认为自己很丑,所以一定要整容。

        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时,马尔茨逐渐明白: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用来描绘自己的精神蓝图或“心像”。对我们的意识来说,这幅图像可能模糊不清、朦朦胧胧、不甚分明,甚至一个人的意识根本没有觉察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确就在那里,完完全全,纤毫毕现。

        这个自我意象就是我们自己对“我是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们的自我看法为基础形成的。

        这些关于自己的看法,大多数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的成与败、我们的荣与辱以及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而无意识地形成的。

        对于一个人而言,一旦某种对自己的想法或信念进入这幅图像,它就会变成“事实”。我们并不质疑它的正确性,而是头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动,就像它是真的一样。

        自我意象会控制你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些事对你来说很难,哪些事很容易,甚至会决定别人对你有何反应。其确定性和科学性,就像一支温度计控制你家中的室内温度那样无可辩驳。

        

重塑自我意象是关键



        所谓自我意象,其实是马尔茨自己对“人格”或“自我”的另一称呼。仔细看来,他关于人格的这个定义,和其他很多哲人的定义是非常类似的。

        罗杰斯对“自我”的定义是: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在我的理解中,关于“自我”的一切内容都是先在关系中发生的,即,先是“我”与某个人发生了一件事情,而“我”将这个事情所带来的一切体验当成了“我”的一部分。于是,先是别人怎么看自己,而最终,“我”也接纳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上一段中提到的“某个人”对“我”而言越重要,出现得越早,他对“我”的影响也就越大。

        例如,假若父母在自己6岁前不断地否定自己,那么,不可避免的,我对自己会有一个消极的自我意象——“我不行”。

        这个自我意象一旦形成,按照马尔茨所言,“它就会变成‘事实’。我们并不质疑它的正确性,而是头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动,就像它是真的一样”。

        马尔茨的《心理控制术》这本书,乍一读很像是成功学,而其理论又像是励志电影的翻版,但其实不是。它们尽管看上去都在说“心想事成”,但以及成功学都过于简单,其创作者让我们以为,只要我们不断去做“积极想象”,就可以得到成功的人生。

        马尔茨强调,仅仅说“一切存在于你的头脑,你认为自己行就一定行”是不够的,这种说法简直是对人的伤害。

        他举例说,自我意象中认为自己“胖”的人总是无法减肥并保持体形,无论她怎样有意识地想尽一切办法与这种自我意象对抗,结果总是徒劳。你无法做到长时间超越或逃避自我意象。就算你真能做到短暂地逃避,也会立即产生“反弹”效应,就像一个橡皮筋,在两个手指之间伸长,但稍一松懈就会恢复原状。

        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是“失败者”,那么无论动机多好,意志力多坚强,他总能找到失败的方式,即便机遇来临,他也会失之交臂。

        马尔茨认为,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基石或基础,你的全部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甚至所处的环境,都是以它为基础而建立。结果,我们经历似乎总是证明并加深我们的自我意象,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这也是我屡屡强调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即一个人一旦有了某种念头,就会驱使自己去实现这个念头,因为,我们无意中会认为,这个念头是“我的”,或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个念头就是“我”的一部分,我要捍卫这个念头,就等于捍卫“我”。

        譬如,假若父母喜欢否定自己的孩子,结果这个孩子进入学校后,就会有“我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意象,而他为了捍卫这个自我意象,成绩会一塌糊涂,这反过来又成了支持“我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意象的证据。不仅如此,父母一方面会难过,同时也会有一种不容易觉察的得意——“我早就知道你是一个失败者,你看我没说错吧”。

        所以,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关键不是去做积极的暗示,而是重塑自我意象。马尔茨认为:“‘成绩或挣钱能力’建立在某种根深蒂固甚至可能难以觉察的思维模式之上,它一旦改变,你就能从中解放出来,从而更有效地开发自身潜力,并得到与此前具有天壤之别的结果。”

        

MJ:自我意象的产物



        杰克逊的故事也一样符合这个道理,这不仅从消极的方面可以得到验证,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得到验证。

        杰克逊不接受自己本来的面貌而整容,这意味着,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自我意象是“我是一个丑孩子”,而他的人生似乎也的确验证了这一点。他不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他讨厌从自己的本来面目上看到暴虐父亲的影子。这显然是一个心理问题。真不知道,假若杰克逊去找马尔茨整容,马尔茨能不能帮他重塑自我意象,从而拥有不同的人生。

        杰克逊在音乐上的成就,也是他自我意象向外展现的结果。譬如他的唱片《thriller(惊怵)》之所以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唱片,一个重要原因是,杰克逊希望这张唱片能创下世界纪录。

        在自传《太空漫步》中,杰克逊写道:

        每当看到夕阳西沉,我总是在太阳消失进地平线之前静静地说出我心底的愿望。就好像太阳能够带走我的愿望一样。我总是刚好在最后一缕光线消失以前许愿。这不仅仅是一个愿望,也是一个目标,在自觉不自觉中它就变成了现实。

        我还记得有一次,昆西、罗德·坦珀顿和我在录音室里制作《惊怵》。我正在玩弹球游戏,这时,他们中的一个问我:“如果这次我们做得还不如《疯狂》成功,你会不会感到失望?”

        我感到很不安,甚至觉得他们根本就不该问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惊怵》必须超过《疯狂》,我要让它成为有史以来销售量最大的唱片。

        我认为我们都有很强的能力,但我们没有充分发挥我们所有的智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知道我们一定能使《惊怵》成功,我们有那么多才华出众的人来出谋划策,我们能做任何事情。《惊怵》的最后成功实现了我的梦想,它成了迄今为止销售量最大的唱片,“吉尼斯世界纪录”还把这个消息登在该书的封面上。

        

把目标交给潜意识



        我们都渴望“梦想成真”,而我现在认为,宇宙或上帝是非常慷慨的,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问题是,你是否真的只有这样一个愿望?

        譬如,你爱一个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吗?你是不是同时又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愿望自然很难实现,因为慷慨的宇宙同时也会帮你实现另一个想法。关键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选择——我到底想得到什么。

        马尔茨关于潜意识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反对“潜意识思维”这样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一个纯自动机制,没有思维能力。但是,潜意识有更神奇的能力——它可以自动帮助你实现目标,就像巡航导弹的目标追寻机制,只要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的制导系统就会帮助你接近并击中这个目标。

        但为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击中自己的目标呢?那是因为,你并不真正追寻它。或者说,这个目标与你的自我意象不相符。

        或者更精确的说法是,你的意识不仅输入了目标,还输入了你没有觉察到的目标。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说“我要挣钱”,另一方面的自我意象却是“有钱人是坏蛋”;一方面说“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却说,“我低人一等”;等等。

        只要你的目标很单纯,或者说,你真的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就自动会帮助你实现它。

        例如,植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一直致力于搞清一个石块中镶嵌的鱼化石。由于百思不得其解,他将工作放在一边,试图从头脑中摒弃这一切。他在晚上反复对自己说“我明明白白看到了那条鱼”,如此这般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在睡觉前拿了纸和笔放在床边,快到早晨时,那条鱼出现在梦中,一开始很模糊,但它的动物学特点最终变得十分清晰。他在半梦半醒之间将这些特点写在床边的纸上。第四天早上,他惊奇地看到自己的草图,以之作为指引凿开化石的表面。当鱼完全显露出来时,竟然与草图完全一致,于是他很快判定了它的种类。

        在写关于杰克逊的分析文章时,我也有一个类似的体会。我看了一天关于杰克逊的各种资料后,感到有些疲惫,睡了一觉并做了几个梦,结果一觉醒来就立即明白了杰克逊《惊怵》MV中的故事——这正是杰克逊小时候,爸爸戴上恐怖面具半夜从窗户里爬进来吓唬杰克逊的一幕的重现。

        这说明,只要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你就可以将其交给潜意识去工作,这时你甚至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松越好。当然,为了更深地唤醒潜意识的力量,你需要通过努力去积攒一些素材,这些素材会是线索,可以更好地激活潜意识,这样潜意识可以更好地帮你实现这个目标。有意思的是,这时你越是刻意思考或满腹担忧,你越难以实现目标。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些只知道一味努力的学生,未必会取得好成绩。因为,刻意努力可能会切断我们与潜意识沟通的渠道。

        努力,但同时要学会放松。放松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着一个逻辑“我能找到答案”,而放松是“我要松弛掉紧张的神经,打开通向灵性层面的潜意识之门”。也就是说,答案不是我找到的,而是因为我打开了通道,答案自动来到身边。因此,爱迪生才说:“思想就在空气中。”

        

给自己放“精神电影”



        设立目标后,除了寻求潜意识的帮助外,我们可以自己做些什么吗?

        当然,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马尔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他建议,我们可以多在想象中看“精神电影”。如果你设立了一个目标,那么你可以在想象中进行相关练习,而且越详细越好。

        实际上,播放“精神电影”已成为很多体育训练的办法。美国学者就篮球运动做过一个实验,一部分人通过实战练习投篮,另一部分人通过想象练习投篮,而经过相同时间的练习后,结果发现,两批人的投篮成功率不相上下。

        美国著名高尔夫球教练亚历克斯·莫里森写了一本书《不练习就能打好高尔夫球》,书中介绍:莫里森让客户坐在一把舒适的椅子上,放松自己,观看正确的挥杆动作,并就7个要点进行简要的讲解示范。客户什么实际练习也不做,只需每天花5分钟,肌肉松弛地坐在椅子上,进行想象练习。几天后,客户打出了标准杆数9杆、9洞的成绩。莫里森说,他的办法的关键是“在能够成功实践之前,你必须首先有一幅关于正确做法的清晰‘心像’”。

        “精神电影”这一办法可以应用在很多地方。譬如,一名即将上考场的学生,可以在看了考场后,每天花几分钟时间想象自己如何在考场上答题,越细致越好,这会非常有效地消除考试焦虑。很多考生在中考或高考时丢三落四,这也可以通过想象来改变,具体就是想象自己带着所有必需品去考场,并在想象中进行检验。

        这些技巧都有着同样一个道理——先去塑造一个自我意象,而后这个自我意象就会在现实中展现出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