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商道高手最佳20人宁愿绕道也要把汽车造出来

宁愿绕道也要把汽车造出来

        造车的李书福不仅“疯”,而且很“狂”。

        1996年李书福买过两辆奔驰,回台州之后就把它们都拆了,然后从香港买来奔驰的配件,一件件地组装起来。他本打算给汽车装上钢制外壳,可能是一时搞不出来,异想天开的李书福居然用玻璃钢给这辆吉利公司最早“下线”的汽车做了一个外壳。不仅如此,李书福还把这辆“奔驰车”开上了台州街头,还在电视台做了广告,竟然还有人打电话来问这辆车的价钱。

        但他低估了造奔驰的难度。他的玻璃钢奔驰也许看起来很漂亮,但耐久性不行。很快,这辆车的外壳就开始这里凸出那里凹陷了。当他想去相关部门为这辆汽车办理出生手续的时候,得到否定的回答是必然的:这辆车安全性有问题,不能得到批准。

        这时候,李书福的执拗性格就开始决定他的行动了。在别人都准备要放弃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造汽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吗?”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他关于汽车的另一句名言:“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吗?”

        这是一句大话,但也许当时这样的大话既鼓舞了李书福,也成为吉利造车从小到大的基本信心所在。不过2004年之后常挂在他嘴边的话是,“吉利现在有1000多名专家”,他对汽车的自主创新有信心。对于处于仿制阶段的吉利来说,藐视造车的难度能激励他们前进。可是当他们真正成为汽车业的一分子的时候,再低估造车的难度,无疑将使吉利也进入仿制的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路风教授这样描述李书福的早期造车史:吉利第一款投入批量生产并面世的车型是模仿天津夏利(包括车身和底盘)的“豪情”,采用的是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为夏利配置的丰田8A发动机。当今天吉利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好几个车型的高速发展的汽车公司的时候,我们很难不去问问当初第一款豪情的设计师是谁,回答很简单,钣金工。实际上,由于“豪情”是手工敲打出来的,因此它的图纸是在投入批量生产几年之后才被后来加入吉利的专业人员补齐的。

        让钣金工做一辆汽车的设计师多少有些寒酸,不过对于李书福和当时的吉利来说,大概也就是这样了。对于一个连家人都反对的汽车狂热分子来说,有钣金工跟着做算是不错的了。不过,让路风教授奇怪并感慨的是:吉利虽然不符合规范的设计程序,但生产出来的车却还不错,而且因为在高速公路上跑得太快,引起了江浙交通警察的注意。

        从钣金工开始造车,这就是吉利的现实。吉利引以为豪的创业史,很鲜明地说明了吉利发展的艰难。李书福造汽车最早的基干力量就是从吉利摩托里挑出的三个在汽车厂干过的工程师。他们和李书福一起创业的地点就在李书福为自己的汽车梦而买下的几百亩空地上。李书福此时是个有钱人。为了造车,他对外宣称他要投入5个亿,而路风教授得到的数字是李书福当时拥有的是1个亿。但就算是5个亿,李书福得到的还是白眼。

        造汽车,资金是前提。有了资金,李书福就只缺一张生产权许可的牌照了。他也许可以通过收购国有企业来取得牌照,进而来完成他的汽车梦。但李书福不是金融家,没有金融领域赚来的大把钱的支持。他手里有的,只是他从实业上赚来的几个亿而已。而且同时他也没有高层关系,不能把吉利集团做成国家的试点。这个汽车“疯子”要实现汽车梦,只能拿他的头去撞、去赌。

        天无绝人之路。李书福在四川德阳得到了一个信息,说德阳某监狱下属的汽车厂可以生产汽车,但只能是轻型客车和两厢轿车。有心介入汽车业的李书福很快和这家监狱合作,李书福注资取得了70%的股份,这家厂被取名为“四川波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不过这家工厂已有的牌照是生产轻型客车的,在汽车目录上的代码是“7”字打头的,不能生产李书福想造的三厢轿车。

        从后来的情况看,与监狱的合作并不那么顺利。在此过程中,监狱长不幸身故,有心自己造车的李书福走了些关系,在买下了公司另外30%的股份之后,得到了在台州临海生产汽车的机会。吉利汽车这才算是有了一个钣金工时代的开始。这也就是路风教授提到的临海造车的开始。李书福在临海生产汽车是一个秘密行动。当时他和三个造汽车出身的追随者一起创业的地点,是一块为吉利汽车公司征下的800亩的土地。李书福对外宣称这块土地是用来做摩托车的,对钣金工生产汽车也采取了极度的保密态度。他知道自己的异地造车是违规做法。

        吉利老员工的回忆是,在“豪情”下线的那一天,李书福几乎处于绝望的状态。因为涉及太多的管理部门,无论是交通、运管还是公安部门,任何一个环节的彻底定,都会让刚刚下线的“豪情”汽车前功尽弃。如果完全没有政府的支持的话,吉利汽车很难找到经销商。以前做摩托车,他可以设法绕过政府的管制,但是在汽车这个行业,尤其是在吉利汽车存在异地生产这个致命问题的情况下,李书福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

        如果说1996年李书福造车是一个执拗的商人在追逐利润梦想的话,那么到1998年“豪情”下线的这一瞬间,李书福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汽车作为一个产业是有国界的。没有政府的支持,商人李书福无法单独在中国完成一个造车的梦想。当然,中国需要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这一因素,使李书福得到支持,才点燃了爆炸整个汽车行业的导火索。

        李书福用他的疯狂和执著,在中国汽车行业炸起第一声巨响。至少,整个浙江都听见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