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商道高手最强25人搭配四大美女不留后路,兵贵神速

不留后路,兵贵神速

        郭台铭一再强调,竞争的环境是最重要的。对于年轻的创业者,郭台铭的建议是,家长不能在事业上帮孩子,不见得是坏事。正是因为有不给自己留后路的态度,才使得郭台铭的富士康一路快速发展永不止步。

        也因为没有后路,让郭台铭必须更早地比别人开始思考,更早地对富士康的未来布局,更早带领干部展开行动,将速度看做企业的生命。

        所有的策略一定要有完整的配套。对富士康来说,要建立最强的制造基地,打造长久生存能力,这个最重要的配套,就是进军大陆。在大陆建厂的时候,郭台铭更是将他的速度奇迹发挥得淋漓尽致。

        只要是制造业,就无法不思考人力及土地的成本问题。郭台铭很早就想到了制造业的本质、企业的发展,其实是对土地、人才、信息和资金的利用。1988年,富士康成立14年后,已是略有基础、营业额突破10亿台币的企业,这一年鸿海的深圳厂开幕,正式进军大陆,为“第二个十五年”开始打下基础。

        大陆在1979年进入改革开放的阶段,但是1980年代只有少数台商前往大陆探路。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整个经济开放才日趋积极,真正开始吸引外来投资。也是在1990年代初期,台湾才真正开始加快投资大陆的步伐。最有名的公司包括宝成集团、台达电集团及富士康等代工大厂。

        在1990年代初期,台湾基本工资已超过每月台币一万元,而大陆的普通工人则是每月五百元人民币,约合二千二百元台币,两者相差约五倍。更重要的是,在台湾有钱也请不到人。反观大陆工厂的门外,随时可见外乡人排队等待工作空缺,而且这些人年轻、手巧、目明。替耐克、阿迪达斯等知名品牌代工的宝成集团,就因为考虑到人力成本,所以比高科技公司早一步到大陆、越南等地设厂。

        在台湾,另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企业成长扩张面临的土地需求。

        1980年代及1990年代经济起飞,台湾土地价格节节上扬。反观大陆土地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企业投资大有可为。各地方政府为积极招商,除了提供服务,为厂商铺路整地外,优惠政策还从“二免三减半”放宽至“五免五减半”,也就是前五年不用交税,后五年的税收只要一半,而且如果厂商继续投资,还可以继续享受优惠。

        大陆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正好让郭台铭尽情发挥执行力。邓小平南巡之后,郭台铭在1993年加速布局,一开始以深圳作为滩头堡,主要是因为这里进出口方便,还有来自湖南、四川各省的丰沛人力。

        为富士康设计第一批厂房的设计师说,他还记得郭台铭振臂一挥说,看得见的土地他全要了。郭台铭不仅有这样的气魄,还有更快的速度。富士康是一边建厂,一边开始赶工生产出货的。

        说到边建厂边出货,富士康人都会讲到当年PCE事业处成立时的情景。因为与美国一家电脑公司签订了供货订单,才临时成立了这个事业处。这项业务制造需要大量的厂房和土地,也需要大量的员工,厂址自然选在大陆。

        接到订单之后,有关人员去美国进行产品研发的接洽工作,也有人员在台北进行关键元器件的采购,准备产品研发,另一部分人员则来到深圳,勘察土地,为PCE选定制造中心用地。从土地勘察到确定下来,工作进行得非常迅速,所有手续在两个月内完成,之后龙华科技工业园就破土动工了。

        厂房日夜赶工,基本框架建成后,设备就已被安装调试好,随即员工上线,开始生产。这时,厂区内除了这栋厂房,就是工地,其他什么设施都没有。新厂建设两个月后,第一批产品就已经从生产线上下来,装箱上船运往美国了。

        订单大量涌来,一两栋厂房根本满足不了订单需要。所幸,可以到别的地方租厂房,安上临时生产线,进行加班赶货。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耽误交货时间。

        当年富士康的烤漆厂厂长李清墩回忆说,他刚刚被招聘到富士康就来到深圳龙华。当时条件很艰苦,连吃饭都成问题,没有做饭和吃饭的地方。饭是在外面做好,用车拉到工地上的,大家都蹲在工地上吃饭。大家日夜赶装机器,又缺少必要的工具,只能靠人抬肩扛,累得半死。从李清墩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的辛苦程度,也可以体会到当年富士康建厂的飞快速度。

        李清墩说,郭台铭第一次来工地是催工期的。看到了工人的安装进度,郭台铭说对工人有80%的信心。他第二次来的时候,机器已经安装好了。郭台铭说,只要李清墩保证三天后能生产出产品,他就回台湾帮李清墩开车。10多年过去了,每每讲到当年的新厂建造历史,李清墩都历历在目,他无比激动,仿佛在诉说昨天的事情。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富士康拥有了自己的一支营建队伍——富士康科技集团营建事业处,每年都在各地不停地为富士康建造厂房。10多年过去了,富士康在深圳、北京、杭州、山东、山西等地建起了一栋栋厂房,一片片工业园区。用自己公司的营建队伍搞建设,是因为对自己公司情况了解,不仅质量可靠,还能节省材料和资金,最关键的是能保证建设和生产之间的协调,提高建厂和出货的速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