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沈南鹏太太雍景欣照片第六章 快乐的“好赌东家”

第六章 快乐的“好赌东家”

        虽然在投资上有“好赌东家”的称号,但熊晓鸽声称他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不会下哪怕1美元的赌注。在投资领域往往“一掷千金”的他,说投资可以对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带来的乐趣要比在赌城赢钱大得多。“投资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还能为国家上缴更多的税。奉献永远要比索取更能让人得到满足和快乐”。

        

一个能够化解的悖论:风口浪尖下手,风平浪静回报



        虽然早在1993年,IDG就已经在上海建立了基金,熊晓鸽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投资,但IDG在随后的几年内一直“默默无闻”。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熊晓鸽的投资理念:关注早期投资,在企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进行投资。这样的投资理念要求投资者要有耐心,要给企业足够的时间发展。这个理念不仅是熊晓鸽多年经验的总结,也符合熊晓鸽的性格:忍耐、踏实与持久做事的风格。

        实际上,早期投资的风险都比较大,因为很难看清楚未来到底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但风险大,也意味着成功后的回报会很高。熊晓鸽觉得做投资,就要做个“好赌东家”,他甚至把这种“早期投资”策略比喻成抱养别人家的孩子。作为中国最早的VC,IDG在“抱养”这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

        熊晓鸽很清楚,创业投资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投资的回报率。投资的企业小,进入的时间早,风险虽然比较大,但最后的回报率是相当惊人的。比如,1996年,熊晓鸽投资搜房网,到2006年,IDG转让部分搜房网股份时回报已经达到了50倍之多。

        早期投资也是当前中国最需要的,中国的企业在最初的发展阶段,缺乏的往往不是技术和人才,而是资金。熊晓鸽投资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早期投资虽然有很大的诱惑力,但因为风险过高,多数并不敢轻易涉险。

        做事稳重、外表斯文的熊晓鸽在投资上,却一直有着“好赌”的性格。IDG的早期投资涉及软件、电子、电信和互联网等诸多新兴行业,熊晓鸽在这些领域的投资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1993年起步,直到1998年,熊晓鸽和IDG中国终于体会到了起飞的感觉。1998年10月,IDG与中国科学技术部签署了“在今后7年内向中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0亿美元”的合作备忘录,这也让熊晓鸽开始大显身手。他开始集中大量资金投向创业初期的It行业,百度、腾讯、搜狐、3721、易趣、当当、搜房等互联网企业,最早都得到过熊晓鸽的投资。

        数年后,这些企业一个个迅速成长,IDG获得的回报是惊人的,熊晓鸽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2004年,IDG在110多个投资项目中获得了超过50%的回报,这个数据要远远高于VC在美国的回报率,而IDG早期投资的三十多家企业都已成为行业翘楚。

        在很多人看来,IDG进入中国的前5年,对中国的VC发展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但1998年后,IDG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开始变得深刻起来,几乎是催热了中国的风险投资产业。IDG也由此形成一个品牌,这不是IDG宣传的结果,而是与IDG本身在全球以及中国的业务发展有关。

        作为IDG的中国“掌门人”,熊晓鸽深知IDG的企业定位。IDG是美国最大的50家私营企业之一,它的投资基本都是围绕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领域展开的,公司的经营发展追求的是稳健和长期。

        熊晓鸽明白:“VC品牌不是看你说得多好,而要看你投的项目,看你的回报。”IDG并非上市公司,它不需要取悦股民。它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市场,所以熊晓鸽的每一步看似充满“赌性”,却又是实实在在的。他选择投资媒体和信息服务行业,正是以行业成长的平均值来制定回报比例的,这对于早期投资来讲,无疑是最有效的。

        熊晓鸽给自己定的是一个长期计划,他潜心于自己熟悉的It领域。追求“早期投资,长远回报”的熊晓鸽,将投资周期设为5年,符合他耐心的性格和踏实的作风。

        同时,在熊晓鸽看来,从事投资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这可以帮助创业者。创业者在初期是最艰难的,在这时出现的熊晓鸽无疑是他们最大的希望。熊晓鸽觉得自己做VC,就像教练训练运动员一般,想尽方法给他们打好基本功,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熊晓鸽的投资经历中,他最大的乐趣在于,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以及那些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的亿万富翁。

        虽然在投资上有“好赌东家”的称号,但是熊晓鸽声称他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不会下哪怕1美元的赌注。原因很简单,熊晓鸽觉得在拉斯维加斯下注不能给社会增加任何价值,这样的金钱积累对他来说没有意义。在投资领域往往“一掷千金”的熊晓鸽,说投资可以对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带来的乐趣要比在赌城赢钱大得多,因为“投资一旦成功,不仅可以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又能为国家上缴更多的税。奉献永远要比索取更能让人得到满足和快乐”。

        随着IDG中国基金的增加,熊晓鸽“好赌东家”的名声也日渐大起来。钱越多,熊晓鸽越发显得谨慎,他的投资脚步依然踏实和稳重。熊晓鸽坚持自己“早期投资”的理念,而IDG的投资重点仍然放在以往熟悉的行业,tMt领域仍是熊晓鸽的首选。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IDG快乐的“熊掌柜”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投资策略,他已经不仅仅投资创业期的企业,更关注起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企业的成长价值,也许会给熊晓鸽带来更多的快乐。

        

风投就像姑娘找对象:投前充分考察,投后充分信任



        多年的投资之路,让熊晓鸽对投资界“投资就是投人”的观点有着切身的体会。正如他所说的:“做风险投资,与其说是找项目,不如说是找人。”

        从最初建立IDG中国起,熊晓鸽就在不断“找人”。IDG的团队建设过程,就是他“找人”的过程。如今,熊晓鸽的IDG中国团队已精英聚集。“我们现在的团队很强大,有7个高级合伙人、4位合伙人、30多位投资经理,是国内投资行业最大的团队。而且我们的高级合伙人在一起的时间最短的都已经有10年了。”对于找到合作者,熊晓鸽一直很自豪。

        IDG中国一共有“八大金刚”,这一直是IDG中国的特色所在,“合伙人制”也是IDG对于中国投资行业的一大促进。

        熊晓鸽在不断“找人”的过程中将团队建设起来,然后他又开始“找人”投资项目。

        在谈到风险投资时,熊晓鸽通常都把它归结为三件事:第一,评估市场,市场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第二,选择产品,哪一种产品更合适市场环境;第三,就是考察投资的企业团队。

        在评估某个投资项目的时候,熊晓鸽前期会做很多工作。比如找市场研究报道,找专家咨询,获得这个项目市场方面的信息。当然,更好的方法是用一些信得过的公司数据,IDG在这一点上是有优势的。它有一个市场研究公司,很多关于It方面的数据研究都十分权威。

        因为有了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支持,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熊晓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考察创业团队。在时间的分配上,往往考察公司的商业模式、赢利模式只占熊晓鸽40%的时间,超过50%的时间,熊晓鸽都用来考察企业的团队。由此可见,风投对于企业团队的重视。

        怎样的企业团队才是最理想的投资对象?这是风险投资谈论最多也是最关注的话题。IDG做风险投资已经有了多年的经验,在成功的背后也有过一些失败的教训,而失败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过于看重产品。产品的市场不错,但是如果把产品和技术看得太重,往往适得其反,不易成功。而回头看IDG投得最成功的公司,核心的一点就在于投资团队,只要创业的核心团队没有太大的变动,最后都能取得成功。

        关注企业团队,让熊晓鸽在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看起来已经不单纯是在做投资。关于这一点,熊晓鸽有个很有趣的比喻,风投就好比“女孩子找对象一样”。

        既然是找“对象”,那考察就需要全方位,“向男方周围的人尽可能多地打听情况”。熊晓鸽在寻找投资项目的时候,经常会关注到细节方面。比如企业管理者毕业于哪个学校、曾经管理过怎样的团队、有哪些创业经历等,通过这些琐碎的事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

        对于企业团队的考察,核心集中在团队的管理者身上。管理者个人的号召力尤为重要,能否召集到有能力的人,并且把他们留住,这在企业创立之初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壮大。在这种时候,熊晓鸽的经验显得非常重要,就像年轻人找到对象总会把人带回家给父母看一样,因为父母阅历丰富、看人准。作为一名合格的投资人,熊晓鸽看人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除了看人眼光的经验培养外,还要对这些企业团队的核心人物进一步观察。比如核心管理者的身体状况如何。现如今,市场竞争激烈,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精力和时间。一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为了应付更多的事物,管理者得比别人少睡觉、多工作,而好身体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前提。

        有时候,企业管理者的家庭生活是否幸福也成为观察的内容。对此,熊晓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天天和老婆吵架,或是忙着搞婚外情,我们怎么信任他能带领好一个创业团队?”

        熊晓鸽曾经投资过一家不错的公司,公司的管理者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只是有个特别爱好,喜欢开快车。针对此事,熊晓鸽还专门提醒过这位被投资人,让他不要开快车。但这位被投资人不以为然,最后发生了不幸,出车祸去世了。失去了核心管理者后,这家不错的公司很快也宣告瓦解。

        除身体和家庭幸福之外,熊晓鸽还很看重管理者的大局观。熊晓鸽曾和一位企业管理者聊起公司的管理问题,这位管理者告诉熊晓鸽:“公司管理绝对没问题,我老弟管这个,我老婆管那个。”在这样的管理者管理下的企业,熊晓鸽是不会投的。原因很简单,他任人唯亲,不信任外人,不可能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把自己的亲戚都弄到公司里来,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就没有合适的位置,这样的管理者的大局观是值得怀疑的。

        与投资企业之初的反复考察相反,一旦决定投资某家企业,熊晓鸽就会给予对方足够的信任。熊晓鸽对自己有着清楚的定位,“我虽是投资者,却只起监督指导作用,绝不会干涉企业的人事、财务等方面的事宜,更不会在经营方面横加干涉或者随意参与。既然要与人合作,就必须相信对方,否则你干脆放弃他”。

        在投资之后,熊晓鸽通常有着足够的耐心,他充分信任自己选择的投资对象。既然做出了投资决定,就意味着姑娘找到了“对象”,耐心和信任是帮助“对象”成长的关键。同时,熊晓鸽还抱着和“对象”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态度。投资了一个创业团队,就意味着这个团队已经成为“自己人”。而且,熊晓鸽始终认为,从创业者身上,投资者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投资领域中被奉为经典的“投资即为投人”,说明好的创业者要比好的项目更能吸引投资者。而在熊晓鸽的投资理念中,做投资就是在做人。对合作者的负责和信任,也是对自己和社会的负责,熊晓鸽正以一名优秀投资者的身份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做“红海”到“蓝海”的“黄海”摆渡者



        从1999年投资腾讯、搜房、携程,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投资百度,再到2002年投资如家、2004年投资框架传媒,熊晓鸽在投资领域的每一次出手,都不为当时的人所看好。不过,在熊晓鸽的眼里,它们都是极有潜力的绩优股。

        如果要细数IDG中国曾投资的项目,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熊晓鸽涉及的企业数量实在太多。再去研究在IDG中国帮助下上市的公司,又让人感到惊叹不已,因为整个过程跌宕起伏。

        从1991年加入IDG以来,熊晓鸽参与过太多IDG项目的完美投资及退出。他也从最初的IDG董事长亚洲业务开发助理,到了今天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蓝海”。

        提到“蓝海”,熊晓鸽有本很喜欢的书——。“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熊晓鸽已经率领着IDG在中国先后投资了一百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亿美元。多年来,他一直在实践着“蓝海”的理论。熊晓鸽犀利的投资眼光、敏锐的思维,让他成了一位“蓝海”专家。他能准确地把握诸多行业的发展前景,发现更多的“蓝海”。

        从腾讯QQ的IM模式,携程网的预订机票、客房,百度的搜索,迅雷的下载……在这些与很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背后,都有熊晓鸽的默默支持。而telstra2.54亿美元收购搜房、分众传媒以1.83亿美元收购框架传媒,百度、如家的上市……更显示出熊晓鸽的投资智慧。

        尽管取得了如此多的成绩,熊晓鸽却不自大,因为他知道“在从红海到蓝海的过程中,其实还有一个‘黄海’需要跨越”。黄海,在熊晓鸽看来,是到达“蓝海”时需要跨越的“沙漠之海”。

        为了能够在到达“蓝海”之前,不迷失在“黄海”之中,熊晓鸽认为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投资者,都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样才不会在奔向蓝海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当所有的人都在摸索着前进时,熊晓鸽认为“如何在黄海中不迷航、不沉没,这才是最难把握的”。对于“黄海”的认识,熊晓鸽有着切身体会。尽管IDG有着许多成功的案例,但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以及IDG偏重早期投资的特点,还是让熊晓鸽有过不少遗憾。

        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上市。而在此之前的2003年8月,腾讯创业团队就将投资者IDG所持的7.2%股权购回。由于对腾讯没有长期持有的打算,过早兑现,也让IDG丧失了对即时通讯市场主动权的把握。

        不过,作为先行者,熊晓鸽清楚,成长总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而这已经好过“最开始在中国做风险投资的时候,很多人还说我们是傻子”。现在,帮助创业者成功穿越“黄海”,奔向“蓝海”,正是“摆渡者”熊晓鸽需要做的。

        早年,熊晓鸽投资过的速达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创业之初,速达做的是网络资源下载,熊晓鸽进行投资后,感觉到这一领域没有太大的前途。于是,帮助速达同美国最好的财务软件公司IN-tUIt牵线搭桥,并成功地把INtUIt的管理软件引入速达。2003年,速达软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成为2004年香港涨幅最大的股票,而IDG持有速达软件约20%的股份。

        2006年,如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作为最早投资如家的风投,IDG取得了数十倍的回报。IDG此次的成功,也激发了风险投资者们疯狂追捧有“连锁概念”的企业。

        然而,回想当初,投资如家的股东们对如家的连锁形式并不看好,纷纷提出撤资。当时如家正面临扩张的大好时机,急需资金的有力支持。作为如家最大投资者的IDG,熊晓鸽正面临着在当时行业走向并不明朗的状况,且要做出准确判断。

        熊晓鸽首先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市场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后,消费习惯就会随之改变,而旅游热潮的兴起一定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扩张。熊晓鸽说:“在当时,我们看到了舒适、干净的经济型酒店一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同时,如家的创业团队、市场前景及商业模式,也是他看好如家的重要原因。

        在综合一系列因素后,熊晓鸽果断加大了对如家的投资力度。熊晓鸽的这一举措,成功稳住了如家股东们的心,如家得以安稳地穿过了“黄海”,这才有了2006年的海外上市。

        2007年1月,继2005年10月第一轮投资后,IDG连同其他风险投资对连锁餐饮企业“一茶一坐”进行了第二轮投资。熊晓鸽选择继续注资“一茶一坐”的原因在于,成功的商业连锁,并非仅有个性,更多的是共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消费群体。而致力于推广茶文化的“一茶一坐”,有着中国人最喜欢的饮食文化共性,这完全符合熊晓鸽的评判标准。

        根据“一茶一坐”的规划,在连锁店规模达到100家,年营业额达1亿美元后,“一茶一坐”会正式启动纳斯达克上市计划。它也将成为继携程、如家之后,中国市场又一家赴美上市的“新兴传统”企业。“一茶一坐”一旦上市,熊晓鸽带领的IDG将再一次开拓出新的“海域”。

        熊晓鸽的“蓝海战略”是没有定式的,在他看来,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不要在条条框框中选择”。在一般人看来,只要是一个新的东西那就是“蓝海”,熊晓鸽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许多人在经历了创业的艰辛,最终获得了成功,也许他们会觉得成功后的企业就是‘蓝海’。”而这其中的艰辛,正是需要创业者跨越的“黄海”。投资者只有在带领创业者成功跨越“黄海”后,才能体会到回报的喜悦。

        比如,如家的上市,就为IDG带来了60倍的回报;而IDG在搜房网的部分退出,更是为其带来了120多倍的回报,这也是IDG进入中国以来,获得回报最多的项目。熊晓鸽在面对过往成绩时,显得低调而有自信,“当然,最高倍回报的会是下一个”。

        从“红海”中脱身而出,成功跨越“黄海”的熊晓鸽,不仅为创业者,更为自己找到了一片“蓝海”。

        

投资与季节无关,重在模式



        2008年,随着美国几家大金融机构的破产,全球金融危机很快来到。在多数人看来应该是经济冬天的时候,熊晓鸽的心却特别热。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投资的大好时机,“冬天是VC播种的季节”。

        在熊晓鸽看来,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做互联网,都应盯着股市。关注股市也要分时候,在企业上市的时候需要多关注一下,但在面临经济低谷的时候,企业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如何生存下去。

        熊晓鸽做投资,和创业企业一样,最看重的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就在大家都认为现在是经济冬天,各家投资者会紧缩腰包的时候,熊晓鸽却率领着IDG在诸多领域内频频出手,这其中还包括过去所投的很多企业,熊晓鸽都追加了投资。

        熊晓鸽选择在“冬天”播种,是因为认可这些企业商业模式。只要企业的商业模式足够好,能够从企业客户那里收到钱,而并非简单地只靠投资商埋单的话,这样的公司越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越有利可图。因为能够在“冬天”存活下来的企业,一旦“春天”来临,将会有多大的生机,这一点所有的投资者都能感受到。

        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熊晓鸽也是把握住机会,没有减少投资。那个时候,IDG投了百度、新浪、搜狐等,随后再到2001年互联网冬天到来的时候,很多投资者纷纷逃离,熊晓鸽在那个时候并没有放弃,这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在上次金融危机浪潮中,熊晓鸽清醒地看到了投资者“播种”的季节。

        熊晓鸽将金融危机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金融海啸期。在这个阶段,海啸一来,没有人能抵挡得住,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活命”。所以,“活命”和“生存”是在金融海啸中各个国家、各个企业都想要做的本能反应。而第二阶段,就是海啸已经过去的阶段。这个时候,很多金融机构已经从海啸中爬起来了,他们开始积极应对危机,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他们还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熊晓鸽觉得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是在这个冬天里,投资者应该撒下更多希望的“种子”。作为投资人,在冬天做投资是非常好的,外面虽然很冷,但要保持内心的温度。这也促使投资者更加冷静地思考市场、团队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

        之所以看好“冬天播种”,在于熊晓鸽认识到过去中国经济的成长,一靠投资,二靠出口。投资方面资本一直在涌入中国,出口方面的赚钱机会则越来越少。企业在产品上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因此需要寻找新的市场,这对投资者来讲是个大好时机。

        同时,熊晓鸽看到,在过去的几年,受飞速增长的经济影响,风险投资者的钱给得太多太快,有很多根本不考虑回报率。而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下,投资者们反而会比较谨慎,会认真考虑商业模式,并花精力研究市场。

        熊晓鸽的“冬天播种”并非幸灾乐祸,而是一种乐观。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投资者主要是投资产品和团队,这更能考察出投资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

        对于熊晓鸽来说,金融危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因为在危机出现的时候,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者,心态都会更平和,不再冒进。双方会将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市场上,企业的产品和推出的服务能否得到市场的承认,市场是否愿意埋单,则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在市场特别好的时候,创业者会觉得钱来得很容易,一方面不太会注重企业项目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也会抬高自已的身价,让投资者面对一个虚高的价位。这一点,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对创业者而言,都是弊大于利的。

        当然,“冬天”对熊晓鸽还是有些影响的,这主要体现在IDG中国基金的募集上。因为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原计划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市的部分IDG投资的公司,时间已推迟,所以,熊晓鸽基金资本的回报,也随之推迟。

        不过,这些显然不会难住熊晓鸽。除了IDG美国本部仍是熊晓鸽的主要投资者外,熊晓鸽还拥有多个高质量的出资人。这些基金的出资人,在看过熊晓鸽近期的一些投资计划后,都明确表示,“别的地方可能要消减,但中国做得很好,而且你们也有很好的经验,我们不会减少资金投入的”。

        投资方的“种子”问题得到解决后,熊晓鸽就开始“播种”。首先,熊晓鸽关注的是之前已经投资过的公司,比如原来想上市而可能要推迟上的公司,是否要对他们追加投资,他们是否能够度过这个冬天,还有一些没有实现现金流走向赢利的公司是否需要追加投资。

        看来,在别人的“冬歇期”,熊晓鸽依然会很忙碌。

        

颠覆“现在的中国是创业者的天堂,投资者的炼狱”



        2006~2007年两年间,熊晓鸽就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到,“现在的中国是创业者的天堂,投资者的炼狱”。当时中国的经济正飞速发展,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不过,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很多投资者都开始紧缩钱包,慢慢体会熊晓鸽当年的“告诫”。

        但是,这个时候熊晓鸽站了出来,这一次他说:“2009年,中国将成为投资者的天堂。”熊晓鸽在面临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经济市场,有着其他投资者所没有的从容和信心。

        一向沉稳的熊晓鸽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不仅仅是看好2009年中国的投资环境,还源自IDG自身的底气。对于熊晓鸽来说,对资金和项目的调度与调整,是他用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法宝。

        历经多年投资市场沉浮,熊晓鸽凭着积累的经验及对市场的把握,在2006年到2007年中国市场出现过热情况时,适时放慢IDG的投资步伐。

        在2007年的1~8月间,熊晓鸽几乎没有出手,他冷静地看着企业估值一天天降低,看着那些“不良企业”被市场淘汰,看着过热的市场高温被金融海啸逐渐降温。熊晓鸽把IDG的资金利用得十分有效,他存储着足够的“冬粮”。直到2008年,很多投资者面临困境的时候,熊晓鸽终于出手了。

        2008年上半年,熊晓鸽频频飞往大洋彼岸,他要为IDG准备更多的“粮食”。熊晓鸽告诉那些在金融危机中有些茫然的美国大资本家们,中国如今的发展速度与奥运带来的商业概念是美国所不能比拟的,他们应该将更多的钱投到中国的发展中。

        2008年8月8日,那个热闹非凡的夜晚。熊晓鸽带着一批远道而来的美国资本大鳄们,坐在鸟巢的看台上观看奥运开幕式。在此之前的几个小时里,熊晓鸽已经完成了IDG中国的第三只基金的募集。而坐在鸟巢看台上看着开幕式的这批美国人,就是这只基金的“供血”者。

        熊晓鸽有着惯有的从容,“我在2008年8月8日向IDG全球出资人发了一封电邮说,当全世界都在欢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也在庆祝我们新的中国基金的成功设立”。话语显得很轻松,不过熊晓鸽的这笔资金足以令旁人惊讶,IDG中国的第三只基金数额高达15亿美元。

        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熊晓鸽并不紧张,因为IDG已经有足够的“粮食”。熊晓鸽为自己的率先出手感到欣慰,“在这一点上我们确实很聪明”。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各方面的经济指数急速下滑,股市市值开始疯狂蒸发,投资机构要想再募集资金,难度可想而知。频繁往来于美国各大基金的熊晓鸽,已经明显感觉到,投资机构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尤其是2008年10月以后再进行募资的话,“实在是太难了”。

        同时,熊晓鸽也对自己构建的有限合伙人LP(Limited Partners,即出资人)结构非常满意。通常情况下,投资机构募集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LP和校产基金。从2005年起就开始担任波士顿大学校董的熊晓鸽,发现再想从校产基金中募集到资金已变得非常困难,因为校产基金每年需要拿出大量的钱供学校的正常运营。另外,美国大学的经费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家对于科研经费的支出,一旦遭遇经济危机,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而熊晓鸽在IDG的资金来源上多选择LP,他最喜欢的有退休基金、慈善基金以及被称为“基金中的基金”的FOF(专门投资于其他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

        高盛集团、摩根、世界银行,这些国际知名机构的退休基金无疑成为熊晓鸽的首选。而慈善基金中最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也早已成为IDG的LP,同时,熊晓鸽还与世界五大风险投资公司之一的Accel Partners合作。这一系列动作,也为熊晓鸽部署2009年投资战略扫清了资金障碍。

        2008年,熊晓鸽一边放缓投资节奏,一边不断募集资金,同时,他还忙着调整投资项目组合。

        2008年的前8个月中,IDG中国的投资项目仅有7个。直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熊晓鸽在资金到位后,开始全面开花,熊晓鸽投资的取舍之道彰显无疑。

        2008年11月6日,IDG和谷歌联手对国内的第三方数据统计公司ZZ进行投资;2008年11月17日,迪岸传媒集团宣布完成第四次融资,已经向迪岸传媒第四次注资的IDG联合其他机构注资4500万美元。

        2008年11月25日,已经在2003年获得IDG首笔投资的达内It培训集团,再次得到IDG和集富亚洲公司的联合注资;就在同一天,熊晓鸽再次追加对专业从事网络游戏以及网络娱乐社区服务的IGG的投资;2008年11月26日,北京暴风网际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三轮融资中也获得了IDG的跟投;2008年12月9日,熊晓鸽又对机场滚动灯箱媒体新邦传媒进行注资。

        如此高密度的“出手”,真正体现了熊晓鸽的“天堂”一说。熊晓鸽的投资热情似乎没有停歇,他对互联网的情感让他不会轻易放弃这一领域。搜狐、百度、当当、腾讯等被熊晓鸽称为第一代互联网的企业,都是他早年的投资项目。

        2009年,熊晓鸽将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了第二代互联网的投资上。从社交网站facebook上,熊晓鸽看到了更多的希望。这类社交网站在前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并不赚钱,甚至在2006年、2007年都是投资商在埋单。而如今投资收紧的情况,也许会迫使这类网站在市场中寻找挣钱的方法。同时,无线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中国电信业的重组等变化也给互联网产业带来了积极影响。熊晓鸽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2009年IDG的投资项目上,又增加了对无线互联网门户网站3G门户的投资。

        熊晓鸽从过去几年国际原油价格的大起大落中得到启发,他开始关注起可替代性能源领域。同时,金融危机促使全球金融机构重新“洗牌”,但国内资金依然充足,这也让熊晓鸽打起了投资金融服务业的主意。

        在如此之多的领域进行投资,足以体现熊晓鸽的自信。他用IDG的一系列行动,给自己的“投资者天堂”做了一个现身说法。熊晓鸽有自己的依据和看法:“这是从上一次金融危机中学到的,当股票不好而公司的运营非常好时,说明这家公司不仅有好的成长空间,也有好的创业团队,那么投资者在这个时候进入是比较好的机会。”

        金融危机其实在为熊晓鸽进行一次“大浪淘沙”,最终剩下的将是他所期待的“真金白银”。

        

熊晓鸽有话说



        我觉得在拉斯维加斯赌博不会为社会增加任何价值。在别的领域进行投资,虽然我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赢,但任何一种投资如果能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我觉得就可以做。在赌场上的那种资金积累没多大意义,而投资企业成功会有很大乐趣。投资成功,一来可以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二来可以为国家上缴更多利税。奉献比索取更能让人感到满足和快乐。

        做一项投资,概括地讲就是要做出三个判断,第一要选择市场,看哪个市场有发展前景、有成长空间;第二要选择某一种产品或者技术,能提高效率、质量和竞争力是标准;第三是选择团队与合作伙伴,要把钱投给最优秀的管理团队。当然三点都具备最好,但即使万事俱备也不能确保投资能赚钱。这就需要投资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积累做出理性的判断来尽量减少失误。

        作为一个风险投资公司,一定要有创业精神,与创业者们保持一个平等的状态很重要。

        ——熊晓鸽的风投“创业精神”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