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十大经典辩论赛视频完整版第十五章 积极防守,后发制人

第十五章 积极防守,后发制人

        ★金蝉脱壳,劈开锋芒

        金蝉脱壳术是指在辩论中自己处于不利处境时,不能硬战,要避敌锋芒,巧妙地转移,以积蓄力量,组织反攻。采用此术,要具有隐蔽性,语言转换要自然巧妙,对论敌能产生迷惑性。

        林肯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林肯,这里有一道难题和两道容易的题目,由你任选其一。”林肯说:“我就考一道难题吧。”老师说:“好吧,那么你回答鸡蛋是怎么来的?”林肯答道:“鸡生的呗。”老师又问:“鸡又是哪里来的呢?”林肯知道鸡蛋是鸡生的,鸡又是鸡蛋孵化的,问题的答案是循环往复,没有穷尽的,如果继续辩论下去,将会处于被动的地位,于是赶紧借助对方的回答一个问题的条件,声明道:“老师,这是您提的第二个问题了。”林肯通过紧紧抓住对方提供的条件,终于巧妙地摆脱了困境。

        当我们发现自己在论战中处境不利时,也不妨虚晃一枪,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借以迷惑敌人,得以隐蔽地转移或撤退。这就是论辩的经典技法金蝉脱壳术,它是一种绝妙的困境解脱术。

        在国际大专辩论会中,复旦大学队辩手严嘉就曾多次采用此法来为己方摆脱困窘。下面与悉尼大学队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辩论中的一段辩词:

        正方:请问,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这只是在寻找钥匙吗?

        严嘉:我们不能仅仅让医学来参与!在非洲很多地方,艾滋病已经导致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还要让医学这个“孤舟蓑笠翁”来“独钩寒江雪”吗?

        正方悉尼大学队提出的反诘是很有力度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是庄严神圣而又极为艰辛的,并不是像寻找钥匙那样轻松,严嘉深知就这个问题与对方辩论只有被动,于是他又巧妙地避其锋芒,金蝉脱壳,避而不谈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和艰辛,引用几句古诗,不仅转移了对方的进攻目标,还很巧妙地印证了己方的论题。

        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里任过要职。

        一天,一位外国友人向罗斯福问及在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你能保守机密吗?”

        “当然能。”友人回答说。

        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建立潜艇基地,属于军事机密,当然不能泄漏。面对友人的询问,罗斯福没有直接拒绝回答,机智地诱导友人表示可以保密,以此封住友人的口,再话锋一转,表示自己也可保密,巧妙地摆脱了困境。

        金蝉脱壳的核心是怎样巧妙地避开锋芒,转移话题。我们看下列对话:

        甲:“我想知道,对××问题贵国所能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

        乙:“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是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真的有点担心,如果贵国的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政府是否仍具有维持现行统治的能力。”

        甲希望知道乙所能采取的最后措施,这一点,乙方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宣布,便答以一句“我们最终是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轻轻带过。然后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即关于“如何制服反动政府运动”的话题。这样精巧转移,利于自己脱离窘境。

        某经济学院曾就“我国目前是否可能进行股份制”展开辩论。反方认为,股份制的推行,要以股票市场等为先决条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股票市场,所以股份制推行不了。正方反驳说,只有推行了股份制,才可谈得了股票市场的建立。接着双方就应该选有股份制还是先有股票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争得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却是谁也赢不了谁。

        我们的论辩论不出预料中的结果,原因往往在于论辩者没有弄清取胜的焦点——附加条件。

        有一场辩论赛的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正方说发展旅游业由于需要排除不利于旅游的因素,创造政治稳定、环境清洁、社会秩序良好等有利于旅游的条件,因而,使发展旅游的获益不浅,这就是说能够改造环境(不论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反方说并不反对旅游,关键看你具备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你有没有自然条件,有没有政治稳定,有没有人民安居乐业?”这等于在说,只有改造了自然的、社会的环境,才能发展旅游业。

        还有一个案例也是讲鸡先蛋先的问题。

        一对农民夫妇都知道蛋能孵鸡,鸡能生蛋,于是准备办个养鸡场发财。他们对养鸡业能发家致富这一点认识是一致的,对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毫不在意,在意的是先买鸡生蛋,还是先买蛋孵鸡。

        这直接关系到今后的经济效益,当然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必须认真分析辩说的问题。

        丈夫说应该先买鸡生蛋,因为时下正是母鸡产蛋的旺季。妻子说应该先买蛋孵鸡,因为家里孵房已经齐全,而且时下饲料紧缺,难以满足大鸡的需要。丈夫终于明白,在这个是鸡先行还是蛋先行的问题上,以养大鸡或孵小鸡的优越条件作为理由进行争辩。

        这就抓住了争辩应该抓住的焦点:鸡固然是生蛋的必要条件,蛋也是孵鸡的必要条件,但必要条件不等于充分条件,有了蛋并不一定能有鸡(蛋在孵房里才能变成鸡),有了鸡并不一定能生蛋(需要充足的饲料喂养才有可能生蛋)。这些孵房、饲料等附加条件具备与否,才是需要首先弄明白的地方。妻子于是说服了丈夫。

        ★发挥优势,有利防守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有人向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发难,说:“马雅可夫斯基,你为什么手上戴戒指?这对你不合适。”

        诗人回答说:“照你的说法,不应该戴在手上,而应该戴在鼻子上喽?”

        有人又贬损他的诗,说:“马雅可夫斯基,你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也不能感染人。”

        诗人道:“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不是鼠疫。”

        这个例子中,对方的提问分明是一种挑衅,是无理的,但如果马雅可夫斯基采用正面解释的方法,就会显得消极无力,而现在这样积极防御,等待机会反击的方法,显得十分有力。针对第一个提问,他撇开真正要他回答的内容,幽默地把话题重心转移。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他的幽默反驳的力度由小及大,最后指出我的诗“不是鼠疫”,既维护了自己诗的尊严,又狠狠驳斥了尖刻的提问者。

        在辩论中,进攻和防守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进攻之中有防守,而防守之中也有进攻,防守只是针对进攻而言的。所谓防守,是指当己方遭受进攻时,以应答为主要手段,维护己方立论,巩固己方阵地的一种辩论战术形式。

        辩论中的防守大体有两种形态:

        一是主动性防守。主动性防守就是从辩论的全局需要出发,有计划实施的防守计划,目的是确立和强化己方观点,为下一步的进攻积蓄力量。这种防守通常是进攻的前奏,或进攻的继续,是论战部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有效战术方式。

        另一种是仓促性防守。仓促性防守是指在双方的对抗中,由于己方在战略谋划上失当,或在战术上失误,导致被动,在强大攻击的压力下,己方不得不采取的一种退守战术。显然,后者是处于困境时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如果不能设法摆脱这种状态,就会越陷越深。

        在辩论中,当己方处于防守态势时,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发挥优势

        处于防守状态时,尤其要注意发挥己方的优势,如己方立论的优势、论据的优势、地理环境优势、辩手搭配优势等。应凭借优势,在己方的优势上突破,顶住对方的攻势,固守防线。

        二、积极防守

        辩论时防守者要能经受住打击,特别是在仓促防守的状态下,斗志不能垮,尤其是要克服消极防守的思想,要尽量用强者心态看待防守,把防守作战当成进攻的转化形式,采取得体而有力的措施,继续谋求论战的主动权。

        三、灵活机动

        辩论防守决不能消极应战,死守阵地,而是要审时度势,机智灵活,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手段,与对手进行周旋。应不断变换战略战术,看准机会主动出击,彻底摆脱被动局面。如同踢足球,只有进攻才能得分,再出色的防守也只能防止对手进球,避免丢分,防守不会使己方取胜。因此,高明的辩论者,会把防守转化为进攻。

        ★装装糊涂,伺机反扑

        一位老实的商人到银行提取了大笔现金回到车上,没想到正想要发动引擎离开的时候,由车后镜看到后座椅上爬起来一个女人。这女人把头伸到商人的耳边,有点儿紧张地小声说:“把你的钱立刻交给我,否则我打开车门滚出去大声喊叫你绑架强暴我!”

        女人的头发散乱,上衣领口大敞着,纽扣似乎都被扯掉了。

        老实的商人被突如其来的事情给吓住了,一时间愣在那儿。

        商人想要马上跑出去对路人说明,可是看那女人握车门把手的模样,怎么也比不上她快,到时真的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要是你,你该怎么办?

        商人强自镇静思考了一会儿,即反身对女人咿咿啊啊地比手画脚一番装哑。

        女人一见甩了一下头说:“真是倒霉,碰上了个哑巴!”商人拿起了前座椅上放着的一份报纸。从口袋里掏出来一支笔交给女人,又比画一番,意思是要女人写下她要做什么。

        女人松了松手中并没有真正打死结的绑绳,接过纸笔,紧张地看了看窗外,狠狠地瞪了商人一眼,接着匆匆地写下了几个潦草的字——拿出钱来否则滚出车门大叫你绑架强暴我。

        女人一写完,商人接过报纸趁女人尚未回过神来就冲出车去,同时用遥控器锁住了所有的车门。

        没多久,手中握着那份报纸的商人,领了几位警官来到了现场。

        看来,有的时候学会“装聋作哑”、“装疯卖傻”是摆脱困境的好办法,可让对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大智若愚,就是指辩论者原本足智多谋,却装作自己很愚蠢,即智而示之以愚,能而示之不能,用这种手段来欺骗对手,争取主动,进而取得辩论胜利。凡是运用大智若愚方法取得辩论成功的,往往表现出一种更冷静的思考、更坚强的忍耐、更高超的辩论艺术。

        有一次,著名学者辜鸿铭先生乘汽车坐在座位上,叠着脚欣赏着窗外景色。半路上上来了几个年轻的外国人,对辜先生身穿长袍马褂、留着小辫的形象评头论足,很是不恭敬。辜先生不动声色地从怀里掏出一份英文报纸从容地看起来。那几个洋人伸长脖子一看,不禁笑得前仰后合,连声嚷道:

        “你瞧,这个中国白痴,不懂英文还要看报,把报纸都拿反了!”

        等这些浅薄的外国人嚷够了,笑完了,辜鸿铭先生慢条斯理地用纯正的英语说道:

        “英文这玩艺儿实在太简单了,不倒过来看,还真没什么意思。”

        几个洋人一听大惊失色,面面相觑。

        辜鸿铭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在年轻洋人的取笑面前,他不是拍案而起,而是故意装出很愚蠢的样子,倒过来看报纸,但一句英语,显示出他过人的聪明才智而将对手击垮。

        张作霖出身草莽,却十分机智,在处理一些眼看就要糟糕透顶的事态时,往往能突出奇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雅席,席间,有几个日本浪人突然说,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作霖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只好满口应允,吩咐笔墨侍候。只见他潇洒地踱到桌前,在铺好的宣纸上,大笔一挥写了个“虚”字,然后得意地落款:

        “张作霖手黑。”

        写毕,盖上朱印,张作霖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几个日本浪人,看着“张作霖手黑”几个字,面面相觑,不知何意。

        随侍秘书发现了纰漏,“手墨”(亲手书写的文字)怎么成了“手黑”?就连忙贴近张作霖耳边低语:“您写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张作霖一瞧也一愣:怎么把“墨”写成“黑”啦?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煞风景?张作霖眉梢一动,计上心来,故意训斥秘书道:

        “我还不晓得这‘墨’字下边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要求的东西,这叫做寸土不让!”

        语音刚落,满座喝彩,日本浪人这才悟出味来。

        张作霖尽管不是故意要大智若愚,但等秘书提醒了之后的做法,却有“大智若愚”的味道,难怪引得全场喝彩。

        中国近代的湖南湘潭有一位王闿运先生,学问渊深,才华横溢,是有名的大学问家。王老先生在京的日子,窃国大盗袁世凯几乎天天派人随同赏玩。

        有一天,这些人陪同他逛到故宫前面的“新华门”。王闿运故意装成老眼昏花,用惊叹的口吻说:

        “怎么,这里改名‘新莽门’了?”

        王老先生故作糊涂,将“华”字读成“莽”字,将袁氏窃国比作王莽篡汉,表现出了极大的嘲讽意味。本来自己读错字,就是示之以愚,示之以弱,将破绽故意留给对方,其实是另有深意。

        大智若愚的方法是一种曲线思维的产物,也就是采用拐弯抹角的进攻方式,因此,用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幽默和嘲讽意味。但是,如果仅仅是有愚而无智,不成其为大智若愚,只能给人留下笑柄;只有表面似愚而实质为智,才能真正制服对手。

        ★以实制虚,以虚制虚

        在“提倡购买国货利于经济发展”的竞赛辩论中有这样一段:

        正方:“我们现在确实看到的是这样的情况,许多发达国家在我们国家釜底抽薪,跳‘卧槽马’,在这个时候,我们还能在前方‘拱卒’吗?”

        正方的有力攻击,反方难以应对,眼见形势不妙,反方便抛出救急之举,拿出一张事先准备的卡片照卡宣科:

        “那有一个问题我不清楚了。我们的许多国货提倡购买提倡了几十年,可是这些产业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还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呢!”

        乍一听,这段应对并无牵强附会之感,其实这一段话接在对方的任何一次发问之后都可以。所以,当己方找不到合适有力的应答材料之前,不妨拿出万能语救急,以不变应万变,不失为自我解脱的高招。

        以实制虚方法的特点在于,对手的论点是虚的、无法验证的;我来回答的论点也是无法验证的,但却是“实”的,这种“实”可以表现为大,也可以表现为小,可以表现为远,也可以表现为近,总之,应根据具体的场合选用对方无法验证的“实”来回答。

        有一个国王自以为聪明绝顶,最喜欢出难题来难倒别人。有一回,他找来12000个学者,问他们地球的中心在哪儿,结果谁也答不出。自以为是的国王得意极了,马上出告示征求能回答这个难题的人,而且宣布,答对的赏,答不对的罚。

        人们看了告示,大都摇摇头走开了,可阿凡提看完告示就牵着毛驴直接进宫见了国王。

        国王问:“怎么,你知道地球的中心在哪里?”

        “我知道,”阿凡提回答说,“地球的中心就在我驴子左前蹄踩的地方。”

        “胡说,我不信!”

        “你不信,请你自己把整个地球量一量吧,错了就罚我好了。”

        “这……这……”国王想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当时,国王是不可能测量出大地的中心的,阿凡提随便指了个眼前的地方,国王无法证明其虚假,也就只能是哑口无言了。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以实制虚的方法只能用来制服那些无理取闹者,制服那些故意刁难人者,却不能代替严谨的科学研究,因为科学研究不可能随便说个什么数据就大功告成。

        辩论中,有些辩论者喜欢问一些无法验证、无法回答的问题。遇到对手用一些虚幻的、无法验证的论题企图难倒我们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以具体的、实在的论题来回敬对方。因对方无法验证其真假与否,我们自然就可以有效地应付对方的挑战,取得辩论的主动权。这就是以实制虚术。

        在辩论过程中,当对手故意运用虚概念来发难时,不妨依法炮制,用虚概念来回敬,这就是以虚制虚术。

        有两个人争吵着来到法官那里,原告指着被告说:

        “他背着很重的东西,东西从肩上掉下来了,他请求我帮他扶上去,我问他给多少工钱,他说:‘没有什么。’我同意了,马上帮他把东西扶到他肩上。现在我要他付给我‘没有什么’!”

        法官想了想,说:“你告他有道理,你过来,帮我把这本书拿起来!”

        原告走过去,帮法官拿起书。

        法官突然问:“书下面有什么?”

        “没有什么。”原告说。

        “那你把‘没有什么’拿去吧!”法官一本正经地说。

        本来,扶一下东西不过是举手之劳,没有必要向人家索要工钱,可这个人却无理取闹,硬要人家付“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就是没有什么,本来就是个虚概念,他企图以此难倒别人。而聪明的法官为了满足他,就让他拿去了“没有什么”,不容对方再进行胡搅蛮缠。

        阿疆和阿明喜欢“抬杠”,有一天碰到了一起。

        阿疆问:“你家新盖的房子花了多少钱?”

        “花了一厘钱。”阿明说,“如果你想买,拿一厘钱我就卖给你,不过我只能收你一厘钱,多了我可不要。”

        “是吗?”阿疆笑笑,说:“那么我给你一分钱,你给我找九厘好了,买东西给钱理所当然,可不给人找钱也是违法的,请找钱吧!”

        谁都知道,人民币没有一厘票面的,“票面为一厘的钱”的外延为零,是个虚概念,阿明本想要对方拿一厘的钱使阿疆陷入为难,但是,阿疆却反过来要阿明找九厘钱,以虚制虚,反而变为主动。

        这种方法中所说的“虚”是指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相应事物对象的虚概念,它的产生纯粹是由人们凭空虚构的。既然如此,要将对手制服,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临时虚构出相应的“虚”来与之对抗,而不应该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属实”。

        ★巧说“不”字,适时拒绝

        拒绝对方,一定要讲究策略。婉转地拒绝,对方会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绝,对方则会产生不满,甚至怀恨、仇视你。所以一定要记住,拒绝对方,尽量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要让对方明白,你的拒绝是出于不得已的,并且感到很抱歉、很遗憾,尽量使你的拒绝温柔而缓和。

        一、留有余地

        如某人托你介绍一份工作,你难于办到。回头他问:“前些日子拜托你的事,现在怎么样了?”你可以回答:“不好办啊,上次同你讲了,你的学历不符合要求,硬件不够,何况名额又那么少,僧多粥少哇。不过我可以去问问其他单位,帮你去碰碰机会。当然我们都不要太乐观噢。”这里虽未拒绝,但己为下次的拒绝准备了台阶。

        从人际关系角度考虑,拒绝要尽可能把理由讲充分。从接受者心理接受能力考虑,要给对方留出足够的思想准备空间。这样在适当时拒绝对方,还能让对方感到你至少已尽了努力了。

        二、转移拒绝

        一位老爷爷见到他熟悉的4岁小孩,左手拿着苹果,右手拿着橘子,兴高采烈地在老爷爷面前摇来晃去。老爷爷逗乐道:“洋洋,幼儿园的老师都夸你很乖,很懂事。你现在又有苹果又有橘子,吃不完,给我一个好吗?”老爷爷以为,洋洋肯定舍不得苹果,只会给他橘子呢?不料,洋洋却一本正经地回答:“爷爷,你快去,我妈那儿还有呢!”

        洋洋的回答既没有直接说出来,又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这就是转移拒绝的方法。

        三、推脱方式

        当别人问你:“喜欢性感明星麦当娜吗?”你心里若不喜欢,又不想扫对方的兴致,这时可以不表态,一笑置之。有人在背后议论别人闲话,你不想苟同,就不要参与议论,只需表现出已接受到信息,但对信息不加评论就行了。

        这就是借助一些形态语言加以婉拒的案例。

        我们也可以用“拖”表示拒绝。

        如同事约你晚上去卡拉OK唱歌,你可以回答:“晚上再约吧,到时我给你去电话。”“哎呀,真不巧,正赶上我在外头办事,到时我争取去!”再如,有人知道你刚得到一笔奖金,向你借钱,你可以含糊地回答:“我前天已答应我爱人做一套大衣,并且已经订购了。你若实在急用,我回去跟我爱人商量一下再告诉你。”如向你借钱者还一再要夺人所爱,你也可以继续理直气壮地推脱,直到对方死心。但要注意,态度要不愠不火。

        四、婉转方式

        对上司或主管交办的工作,出于责任心需要反对或拒绝,那么,既要坚持主见又保护上司的体面,该选择什么样的拒绝方式呢?可以选择上司意见中某一方面被你认同的地方加以肯定,而后提出相反意见,即先通过恭维打消上司意见被拒绝的不悦,让其不失体面。“主任说得对,在这方面,我们的确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之一。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当……”后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举例说明,让上司意识到你的观点比他的观点更切实可行。不要因为看到上司脸色不好又忙不迭地改变自己的观点,附和上司。这样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暴露出自己胆怯无主见的平庸一面。

        五、选择外交辞令

        生活中当我们暂时无法确定“是与不是”时,“不可奉告”,“天知道”,“这个,我也不懂”,“难说”等外交辞令都可以借用。

        需要注意的是,拒绝时态度要诚恳。结束交谈时,要热情握手,略表歉意。一次成功的拒绝,可能为将来的重新握手或更深层次的交际播下希望的种子。

        辩论时免不了有拒绝对方的情况发生。怎样才能把拒绝说得圆润一点呢?当遇到你必须拒绝的事情,也不能伤害对方的感情,这时你可以寻找一些托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以摆脱窘境,既可不伤害对方的感情,又可使对方知道你有难处。比干脆毫不含糊地讲“不”要强得多。

        ★似是而非,闪烁其词

        有一商人晚间行船,经过一大桥时,桥上一人不客气地盘问道:“什么船?”答曰:“木头船。”又问:“干什么的?”答曰:“行船的。”

        盘问者的责问,被商人巧妙地避开话锋,使盘问者十分尴尬。实际上,商人是了解问话用意的。问的“什么船”,意问装的什么东西,“干什么的”,意问行船干什么事。但商人采用闪烁其词的回答,使这位盘问者两次问话,两次落空。

        王安石的小儿子王元泽,小时候非常聪明,才智闻名遐迩。有一天,王安石的一伙朋友来做客,其中一客人送的礼物是用一个笼子关着的一只獐和一只鹿。有个客人想考问一下王元泽,指着笼子问他:“这两只动物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六岁的王元泽,根本不认识獐和鹿。但他小眼珠一转,马上回答说:“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

        王元泽的回答,巧妙之极。既然一獐一鹿关在一只笼里,那么,一獐一鹿之间就存在着“邻居”关系:獐位于鹿之旁,而鹿位于獐之旁。虽然他并不认识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根据这种“邻居”关系,他做出了两个关系判断。虽然并没有指明究竟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回答固然是没错的。如果他照实回答“不知道”,就显得平庸,也有负他的名声。如此巧妙的回答,则显露出他年幼聪颖和机智幽默的才能,令客人为他的睿智惊叹不已。

        说辩中的问与答是矛盾统一体。回答,是对提问的反馈。问是一门学问,答也需要高超的技巧。真正的妙答,绝不是对方问什么,你就答什么;或者他怎么问,你就怎么答。一个善辩者在接到对方的提问后,总是思考并选择一个最佳的回答方式。闪烁其词,则是专门应付那些不能回答但又回避不了的问题的答辩艺术。

        在说辩中运用闪烁其词所产生的奇效,就是能使你机智、幽默地摆脱困境。

        闪烁其词最适用于外交说辩场合。在外事活动中,有时你所掌握的事实属于保密范围,不能披露,但别人又千方百计地打听。遇到这类敏感性话题时,回避易引起猜疑,正面回答又不能讲实情,这就可以利用闪烁其词在诙谐嬉戏中金蝉脱壳,摆脱困境。

        在一次座谈会上,美国电影界的同行们与谢晋探讨什么样的影片最卖座,以及中美如何进行电影合作等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友好的难题。正面回答或笼而统之地回答显然难以令提问者满意,而具体的预测或许诺因条件尚不具备也难免陷入以偏概全、以空对空的尴尬境地。面对朋友们的提问,谢晋风趣而幽默地说:“里根先生将来不当总统了,如果他仍旧对表演感兴趣,那么,他来主演,我来导演,中美合拍,这部影片我相信在全世界一定卖座。”谢晋的回答,非常幽默机智,颇具弦外之音,令在场的美国朋友击掌叫绝。

        这种方法运用得好,不仅能使你摆脱困境,还能产生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效果。

        闪烁其词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运用更为普遍。

        某中国留学生与法国姑娘跳舞,姑娘问:“您喜欢法国姑娘,还是喜欢中国姑娘?”留学生回答说:“凡是喜欢我的姑娘,我都喜欢。”这样回答,显示了这位留学生机敏的说辩艺术。还比如,当别人打听一位小姐的年龄时,小姐不愿意告诉对方,她略一思索回答说:“比去年大一岁。”

        闪烁其词并不是回避,不是避而不答;也不是模糊语言,不是含糊其辞;还不是模棱两可,不是骑墙居中。相反,闪烁其词是既要给予回答,又不能答非所问;既要回答明确,又要答而不中。因此,在运用“闪烁其词”时,其关键是要抓住“闪烁其词,似是而非”的要旨。

        ★反守为攻,后发制人

        1984年,在美国竞选总统的电视辩论中,里根的竞选对手蒙代尔自恃年轻力壮、学识渊博,竭力攻击里根年龄偏大,不宜担此重任。里根如果以牙还牙、破口大骂,自然有失作为长辈的沉稳持重、老谋深算的优势;但如果逆来顺受、装聋作哑,那么在年轻气盛的蒙代尔面前又会显得老气横秋、难有作为。于是,里根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短处,使用故作否定的形式,面带微笑地回答蒙代尔说:

        “蒙代尔说我年龄大而精力不充沛,我想我是不会把对手年轻、不成熟这类问题在竞选中加以利用的。”

        里根的答辩,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可以设想,如果里根的回答是“你说我年龄大、精力不充沛,那么你是年轻、不成熟”。这样,双方就会陷入互相攻讦的争吵之中,给选民的印象自然不会好。但是,里根没有这样说,而是使用以守为攻的方法,在不动声色中,扬己之长,显敌之短,既显示了自己作为长者的足智多谋、宽宏大度,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抨击和映衬了对方的浅薄和狭隘,在选民面前树立了自己高尚的人格形象。

        在辩论中,为了反击对手盛气凌人的挑衅,有时候我们不妨以守为攻,以退代攻,也就是将我们的观点表面上给予否定。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使我们的辩论语言不失痛快淋漓,又显得我们不与粗俗无礼的对手为伍,可以取得极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就是以退代攻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虚假肯定,稍做停顿后,立刻实行逻辑性的转折,完成对对手的攻击。逻辑性的转折部分是最重要的内容,它一般可以直捣对方的要害,令对手措手不及。

        前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出生于旧贵族家庭。在一次联大的会议上,英国工党一外交官向他发难,说:“你是贵族出身,我家祖辈是矿工,我们俩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呢?”莫洛托夫冷静地答道:“你说得不错,然而,我们两个都背叛了我们自己的阶级!”

        这里,莫洛托夫也采用了以守为攻、以退代攻的方法。在具体的使用中,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先对对手的攻击之词采取一种认可态度,并接过对方的话头,然后将其与自己的思维逻辑接轨,在使用中偷梁换柱,走向对手观点的反面,从而最后完成反攻。

        在第三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初赛第四场《人口问题是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成败关键》的自由辩论中,反方山西大学队由于时间把握不好,结果让正方华东师范大学队抓住了机会,最后取得了辩论赛的胜利。可以说,正方成功地运用了反守为攻的战术。请看:

        反方二辩:我们都知道,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生产力,请问对方辩友……(铃响)

        主席:对不起,反方时间到。

        正方一辩:对方所谈无非是一个人口问题,而且对方始终论证的也并没有否认过己方人口问题不是成败关键,我倒要告诉大家,是什么威胁着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提呢?是人口问题。

        正方二辩:是什么压迫着未来社会发展的保障呢?也是人口问题。

        正方三辩:是什么阻碍着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呢?还是人口问题。(掌声)

        正方一辩:人口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正方二辩:所以说,无论如何,不管怎样,人口问题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成败关键。

        正方三辩:过去我们有“黄河远上白云间”,可为什么现在却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断流断水到河南”?

        正方二辩:人口问题的解决固然很难,但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掌声)

        正方一辩:按对方所说的,经济是万能的,那么当我们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轻轻地,我们走了,剩下一大群人口,反正你们可以购买另外一颗地球嘛。

        正方三辩:对方喜欢谈可持续性发展,但为什么对方所在的山西省,人均耕地从1985年的3.4亩下降到了如今的1.8亩,这叫做可持续性发展吗?

        正方二辩:对方刚才三位辩手,根本没有回答我方的一个问题:中国绝对资源大国与人均资源小国之间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提示铃响)

        正方一辩:现在世界上每秒钟3人、每分钟180人,每周一个费城,每年一个德国,人口问题还不紧迫吗?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刚才对人口问题的解决,倒是情有独钟。可是又不愿承认人口问题是未来社会成败的关键,为什么对人口问题都是多情却是总无情呢?

        正方三辩:中国每年增加人口1400万,但耕地为何却减少了700万亩呢?

        正方一辩:中国的GDP已列世界前茅,可人均却只有九十几位,其原因难道不是人口多造成的吗?

        正方二辩:现在如果我们认识到人口问题是成败关键,我们还有回天之力,如果现在还不认识到这一点的话,只怕将来与对方辩友再见面时,只能是“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了呀。

        正方三辩:我方也从不排斥系统,但恰恰在系统中,唯一的主动力就是人口啊。

        正方一辩:鉴于我方已充分阐明我方观点,建议主席能够停止自由辩论。

        本来,双方势均力敌,但是,由于反方此时已无还手之力,所以,正方连续进攻,使得平衡被打破。

        在辩论的过程中,当己方对对手的意图不太了解,或者出于战略考虑不急于展开进攻;相反,对方自恃优势,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此时,己方则从容迎战,先稳住阵脚,然后视战局发展,瞅准了时机和突击点后发制人,充分施展攻击技巧,组织反攻,毕其功于一役,制服对手。

        这是一种先守后攻的战术,通常在敌强我弱的复杂态势下使用。看准了机会再出手,一旦出手就要打到对手的痛处,往往能以弱击强,以劣胜优。

        使用反守为攻这种战术,必须紧紧抓住机会,抓住对方的矛盾,捕捉对方的弱点,这样,攻击才会有力度。此外,还必须注意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使用这种方法,如果明明白白知道是自己或我方错了,为了一己私利,嫁祸于人,这就不是一个出色的辩论者所为的事情了。

        ★装聋作哑,沉默是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代表伊斯麦在与法、意、美、日、俄、希腊等国代表的谈判中,就采用了装聋作哑的方法。这在前文已经讲过,伊斯麦“装聋对策”,在当时的谈判中,对其有利的发言,句句听得真真切切;对他不利的时候,就聋;对于威胁和恫吓,“聋”得更厉害,这就回避了对方的无理条件,维护了本国利益。

        除了装聋作哑,沉默也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语言。辩论中,如果辩论者中断有声语言的运用,这就是沉默。沉默同样可以成为一种辩论取胜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借助面部表情、动作、眼神,表示赞成或反对,展开心理攻势,进而达到目的。

        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情况下,什么话也不说,同样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辩论中,面对不利的辩论形势,为了避免对方警觉,麻痹对方,不妨使用装聋作哑的办法,不动声色地暗中谋划,寻找战机,由被动转为主动,这就是装聋作哑的方法。

        生活中,遇到那些强词夺理甚至恶语相向的人,如果与其争是辩非,往往只会招致他们变本加厉的胡搅蛮缠。对付这种人的最好办法就是沉默,无言的回敬往往会使他们理屈词穷、狼狈不堪。

        在很多场合,只要恰当使用沉默,都可以使对方因为不知我们的底细,做出对己方有利的选择。

        爱迪生发明了发报机之后,因为不熟悉商业行情,不知道能卖多少钱,就与妻子商量,妻子说:“卖二万。”

        “二万?太多了!”

        “我看肯定值二万,要不,你卖的时候先套套对方的口气,让他先说说看。”

        接着,在与一位美国经纪商进行关于发报机技术买卖的谈判中,商人问到货价,爱迪生总认为二万太高,不好意思说,于是沉默不语。商人按捺不住,说:

        “那我说个价格吧,10万元,怎么样?”

        这真是出乎意料,爱迪生当场拍板成交。当然,这是爱迪生不自觉地应用沉默所取得的效果。

        沉默与精心选择的词语具有相同的表现力,就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和音符一样重要。在长篇大论的辩论中,同样也需要沉默。沉默可以营造回味的余地,为辩论者的审时度势创造机会。

        当然,装聋作哑与沉默的使用都要适当。不分场合,故作高深而滥用沉默,或者一味地装聋作哑,只能给人以矫揉造作或难以捉摸的感觉。因此,在使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场合和现场的情况。争取为自己谋取最大化的利益。

        ★以问代答,把握主动

        下面是''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香港大学队(正方)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队(反方)之间的一段辩论:

        反方三辩:讲了这么久,对方连书本有什么功能都说不清,难怪看不出不会取代的理由了。那我就请问对方辩友,法律上的那本《圣经》你又如何取代呀?

        正方三辩:那么对方同学,你今天讲的书本就是《圣经》吗?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连《圣经》的例子都解决不了还要和我们谈其他!请问对方辩友,那本《圣经》如何取代?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我告诉你,现在已经有电子《圣经》出版了,这不是告诉大家电脑的普及化吗?

        反方二辩:普及等于取代吗?电子《圣经》出版商说过要把所有的书本(圣经)一网打尽吗?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今天的命题是“必将”,所以如果现在有这个趋势,已经有电子《圣经》出现,为什么掌上电脑就不会成为我们明天的书本呢?

        反方三辩:可能的趋势就等于结果的必然吗?今天上海交易所的股票是一千点,明天是二千点,后天它会突破一万点吗?

        此例中,正反双方都在发问,仿佛回答了,但都没有作实质性的回答。当一方提出问题后,另一方采用一个不置可否的转折,马上过渡到回问对方问题,双方你来我往,如法炮制。因为他们明白,针对对方抛出的难题,回答稍有不慎,就会被对方打开缺口,陷于被动。当然此例中的辩手还稍嫌稚嫩,技法还显得有些生硬。

        在辩论中,对方常常提出一些敏感性的或难以回答的问题,你不愿或不能正面回答,便可采用以问代答法,向对方提出一个与之相关,其实质内容却又背道而驰的问题,使之无法回答,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我国驻印度大使李连庆在1986年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突然向他提出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记者:据说,中国在新疆帮助巴基斯坦试验核武器,对此,大使先生有何见解?

        李连庆:“据”是一个推测用语,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使用这样的词语是不够慎重的。据谁而说?证据何在?中国一贯主张销毁核武器的原则立场是众所周知的,它自己制造核武器,也是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以至最终销毁核武器,怎么会再去帮助另外一个国家试制核武器呢?

        记者的问题提得非常尖锐,回答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甚至给国家带来不利影响。李大使先抓住“据”字做文章,指责对方用词不当,接着采用一系列的反问,表明中国的严正立场,批评记者的捕风捉影。

        ★以退为进,巧妙制敌

        面对论敌的强大攻势,有时可以采用以退为进,以让求取的策略,首先承认甚至褒扬对方的观点、理论或做法,待敌深入或者失去了戒心,再突然发动进攻,予以迎头痛击。“退”、“让”、“嚷”、“扬”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诱敌策略,最终目的在于反攻制胜。

        在关于“信息社会仍须还是无须读书破万卷”辩题的辩论中,反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二辩就有这样一段先扬后抑、以退为进的精彩辩词:

        听了刚才对方同学的发言,我深深地为对方同学那种执著的追求知识的精神而感动。今天,我们和对方同学一样地渴求知识,然而求知的目的何在,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无论怎样求知,都必须适应这个目的。我方同学认为在信息时代无须通过读书破万卷的形式来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总量早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金库了。面对信息量的骤增,知识量的爆炸,对方同学如何去选择呀?还用读书破万卷的方式能行吗?人脑因为生理的原因,其记忆、存储、提取、容纳的程度总是有限,面对信息量的大规模流动与更新,对方同学如果说过去还能够通过读万卷书而成为一个“通才”的话,那么,今天如果想通过读万卷书而成为一个通才能行吗?时代要求我们打破这种读书破万卷的农业社会、田园文明的知识方式了。先知是痛苦的,然而以为无知识不知现实就可以瞒天过海,那岂不更是自欺欺人吗?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以读书破万卷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和发展社会显得更不经济,更无效率。信息时代,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发展,如何实现对时间的最优配置,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辩词开头一句是褒,是扬,也是退,而且感情异常真挚,不能不使对手和听众感动。但随之一转,以确凿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强烈地抨击了对方“仍须读书破万卷”的观点。

        以退为进法,“退”要把握好分寸,“进”要把握好火候,转折过渡要合情合理,不能授人以柄。

        ★寻找借口,达到目的

        唐朝武则天时期,严禁捕杀动物,连河里的鱼也在被保护之列。御史娄师德被派到陕西任职,刚到陕西,厨师用肉招待了他。娄师德问:“全国都禁止宰杀,怎么会有肉?”厨师毕恭毕敬地回答说:“是豺把羊咬死的。”娄师德说:“这豺真懂事。”过了一天,庖厨又为御史娄师德献上鱼。娄师德又问这鱼怎么来的,庖厨说:“这鱼是豺咬死的。”娄师德叱责庖厨说:“你真是太蠢了,不会说是獭咬死的吗?”

        从这里我们看出,找借口还要找得巧,这样一来就需要动脑子想办法。

        借口是人们在交际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提出的假托理由。在必要的时候,如果你能借助巧妙的借口,促使交谈获得良好的结局,那反而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一、拒绝他人的借口

        自己不想在某种交际场合待下去时,也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借口离开。

        王处长到一个单位办事,快到中午了,领导非要留他吃饭不可,可是他和这个单位的另一个领导有些不和,不想和他同席,于是就找借口说:“实在对不起,今天中午我得回去,我有位朋友要来,我不能失约。”

        这么一说,人家自然不便再强留。运用这类借口时必须注意,说出来的理由一定要比对方挽留的理由更充分,不好拒绝,才能达到目的。

        有时,自己不想参与某事,就需要找一个借口加以拒绝,这既不失礼,又达到了目的。

        有一个人约小李晚上看电影,小李不喜欢这个人,但人家是好意,自己不想使她下不来台,他不得不找借口,说:“很不巧,今天晚上我还有约会。”用这个借口回绝对方的邀请是恰当的。

        这时的借口必须有正当的又不被人怀疑的理由才是成功的。如果所找的理由不足以使人家相信,这个借口就可能影响人际关系。

        二、找借口成全别人

        在家里,嫂子见小姑子的男朋友来了,就这么一间屋子,两个人说话不方便,嫂子微微一笑,说:“你们坐着,我上街买点儿东西。”她找了一个借口溜了出来。两个青年自然十分感激嫂子这个借口。

        一般说来,这种借口是虚构的,是说假话,但却是善意的、积极的。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继续在场是多余的,会妨碍他人正常交际时,就应找一个借口适时地退出现场,为别人创造一个理想的交际环境。

        三、借口也能隐藏本意

        有一个情窦初开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小伙子,但又不好当面开口,她几天没看见男青年,十分想念,想直接到他家去又怕别人笑话。于是她拿了一本书,来到他家,说:“我来给XX还书,他在吗?”小伙子的母亲说:“他这两天不舒服,在屋里,快进去吧。”这个姑娘就是借助了一个无可挑剔又遮人耳目的借口而达到了目的。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不想把自己的真正意图暴露给对方,常常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美丽的借口,即找一个合理的事情来为自己打掩护。这种借口,既可推动交际成功,又不授人以柄,具有保护自尊的作用。

        四、用借口争取时间

        在交谈中,人们常常以“去洗手间”或打电话为借口。某公司经理在与一家外国公司谈判中,对方要价太高,不能接受。本来本公司已到了不签约就揭不开锅的地步,但自己的让步已经到了底线,再作更大的让步自己就没权了。于是,他说:“对不起,我去一下洗手间。”他离开现场,马上给公司董事长打了电话,请示怎么办。得到指示后,他心里有了底,又开始继续谈判,从而使谈判成功。

        令人尴尬的场面也许人人都经历过,当你陷入某种难堪境地时,默不作声,生气乃至动怒,都难以摆脱窘境,而有时一两句机智、巧妙的话却可以打破沉寂,化解难堪,使你心中的不快烟消云散。

        美国总统林肯在一次讲演中,一位先生递给他一张纸条,林肯打开一看,只有两个字“傻瓜”。林肯镇静地说:“本总统收到过许多匿名信,全都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刚才那位先生只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却忘了给我写信。”

        欧阳修也曾有过这样的故事。

        欧阳修不喜欢佛教,如有人当他面谈佛事佛书,他往往给人家脸色看。但他小儿子的小名却叫和尚。有人问他:“您既然不喜欢佛,又排斥和尚,但为什么给您儿子起名为和尚呢?”欧阳修答道:“这正是因为我看不起和尚的缘故。就像如今人们常常用牛、驴来给幼儿起名字一样。”提问的人不禁大笑,对欧阳修的口才称赞备至。

        显然,欧阳修找寻的理由,并非真正理由,但他却在一般人无言以对的时刻,找出如此令人信服的借口,这正是机智的表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