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世间的盐读后感第二十章 德国法西斯的败亡

第二十章 德国法西斯的败亡

        

1.盟军重返欧洲



        1943年初,当北非战局尚未见分晓时,英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计划就已经进行。同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决定在伦敦成立联合机构,美国的巴克准将和英国的摩根中将共同负责计划的制定。同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确定了实施日期为1944年5月1日,代号为“霸王”。同年8月,经“魁北克会议”批准,规定美、英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然后向德国心脏地区进攻,同时在法国南部的地中海实施代号为“铁砧”的登陆行动,以策应诺曼底方面作战。1943年12月1日,美、苏、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上通过决议,确认“霸王”将在1944年5月实施,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负责指挥“霸王”行动。

        在摩根拟定的初步计划中,有两点被后来确定的方案所采纳:1.确定了诺曼底为登陆地点;2.确立和说明登陆所必需的兵力。理由是德军在西欧控制的海岸线全长约3000英里,能得到英国本土空军基地掩护的地段却只有从弗鲁辛到瑟堡490公里不到。另外,所选登陆点附近必须有良好的港口,以便后续人员和物资迅速跟上。同时海滩需平坦开阔,便于先头部队最初的作战和桥头堡的建立。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两处:加莱海峡从敦刻尔克到索穆河口之间的地段;西诺曼底从康尼到柯腾丁半岛之间的地段。

        加莱地区离英国本土最近,海上运输时间最短,盟军登陆时又能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所以是德国的重点设防区域,西欧德军的陆、空军主力都集中于此,盟军登陆时,将遭到地面强烈抵抗。在诺曼底登陆的优点是:德军守备较弱,德军战斗机因受航程限制难以到达,海滩地形有利于登陆作战;但对盟军的不利因素是:海上运输距离较远,空中掩护困难大些,攻占瑟堡港的时间可能较长。

        地点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登陆第一天使用多少兵力。摩根认为,因船只太缺乏,第一批上岸部队只能是1个军(3个师),其余部队只能以后几天陆续在原地上岸。这还需风力、气候、海潮、云层、能见度等其他条件的配合,还必须把德军的增援速度考虑进去,即在D日(登陆作战发起第一天),康尼地区德军不得多于3个师,在D+2日,不得多于5个师,在D+8日,不得多于9个师。

        蒙哥马利认为摩根计划在后勤和战术两方面将受到极大限制,他力主采取宽正面进攻,不仅英美两个集团军应同时登陆,每个集团军应同时把2个军,甚至3个军一起送上岸去。为防止引起混乱,蒙哥马利主张每个军应有自己的指定专用滩头,其他的军不得再来使用。为配合登陆作战,他建议登陆前,先在德军海岸第一线部队背后空投下2~3个师,达到牵制的目的,接着5个师同时在5个滩头登陆。攻击的正面也应从40公里加宽至80公里。登陆兵力增加40%,空降兵力增加200%。要达到这种规模的登陆,原来的船只远不够用,还需要四处筹集。原计划需要登陆艇3323艘、军舰467艘、扫雷艇150艘,现在要增加一倍的扫雷艇、军舰240艘、登陆艇1000艘。这样一来,原定5月实施登陆的日期,只得向后延期一个月,而在法国南部海岸登陆作战的“铁砧”计划,也只好拖到7月了,以便集中船只先满足诺底方面的需要。

        除了纸面上的计划和计算以外,各种作战器材的准备也是繁重而复杂的。英国和美国雄厚的工业技术,此刻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他们设计了专供登陆作战用的水陆两用坦克,在作战坦克上装上推土机、扫雷器、火焰喷射器等不同功能的辅助器械。登陆地区附近的港口不是短时间可以攻占的,大量后续物资还得通过海滩运送,于是又设计了两座人工港口,由活动的沉箱构成,从英国本土拖至诺曼底海岸去装置。同时,还有从海水下面装设油管的计划。

        艾森豪威尔估计在7星期内,要把47个师从英国送往诺曼底,因运输工具和飞机数量的限制,在D日送入欧洲大陆共有8个师,次日可达到10个师,到第5天诺曼底共有15个师,到第11天应有18个师,到第21天可达24个师,第36天可达30个师。同时又估计德军在D日,第一线兵力为6个师,第5天可达12个师,第11天可达25个师,第21天可达30个师,第36天可达37个师。根据计划,如果在登陆战发起后第90天能到达塞纳河一线,登陆战才算是成功,对德国人的打击才真正开始。

        在诺曼底登陆后1个月内,英美联军的数量将处于劣势。对此有3个补救措施:1.在俄国和意大利战线继续施加压力,使之无法从东线抽调部队来增援西线;2.在加莱海峡和法国地中海南岸保持威胁态势,使德军兵力分散;3.对西欧的铁路和桥梁加以广泛的轰炸,加重德军预备队调动的困难。然而,艾森豪威尔通过对其他战场施加压力,来削弱西欧德军实力的企图没有成功。在意大利战场上,凯塞林的兵力足以挡阻盟军的进攻;在苏联前线,4月中旬地面已解冻,苏军攻势早已瓦解在一片泥泞中。希特勒反而能抽调兵力增加西欧防御。因此,盟军只能采取轰炸后方和欺敌行动。前者是在法国境内,对通往沿海的各条公路、铁路、桥梁实施广泛的毁灭性轰炸,把海岸守军同后方完全隔离起来。后者是让德军确信,登陆点在加莱地区,诺曼底不过是声东击西的佯动而已。

        为此,盟军精心策划了几件事情:在加莱对面的英国本土上,搭起庞大兵营设施,制作许多橡皮坦克,频繁发射无线电讯号,造成大部队在此地大规模集结和调动的假象。这一行动一直保持到德军诺曼底地区的部队全线崩溃为止。利用德国统帅部认为巴顿部队代表着盟军主攻方向的判断,联军还制造了“巴顿第9集团军”,意在使德军相信巴顿集团军是登陆的主力,目标是法国的加莱地区。为此,艾森豪威尔故意让巴顿几个月不露面,制造神秘气氛。事实上,巴顿的第3军团将按计划在诺曼底参加第二阶段的战斗。联军还利用海外间谍机关四处放风,说在加莱对岸的英国本土集结着45~60个师,随时准备进攻加莱。在发动诺曼底登陆前几个星期里,联军空中轰炸在塞纳河以北达246次,而在塞纳河以南只有33次。对诺曼底空中侦察一次,便在加莱地区侦察两次。这些欺骗手段配合使用,联军成功地把德军欺骗到诺曼底德军防线崩溃的前夕,使德军在加莱的第15军团,在关键时刻,不敢向诺曼底派遣援军。直到7月19日,克鲁格接替隆美尔“B集团军群”指挥后,才将15军团的预备队第116装甲师,派往即将崩溃的卡昂地区。

        德国占领法国后,几乎用了近4年的时间,来修建所谓的“大西洋壁垒”,但到了1943年底,仍徒有虚名。1943年12月初,隆美尔受命视察“大西洋壁垒”工程情况后,向希特勒提呈了一份报告,指出防御措施的许多不足。在对付盟军登陆的问题上,他力主将其歼灭在海滩上,他还自告奋勇地要求担负最重要地段的防守。隆美尔“御敌于海岸线”的观点正中一向“寸土必争”的希特勒下怀。希特勒很快对西线部队指挥系统作了调整:1942年7月复出,原任西线总司令的伦德斯特原职不动,但所属部队分为两个集团军群,隆美尔任“B集团军群”司令,指挥第88军团(驻荷兰)、第15军团(驻安特卫普-奥恩河一线)、第7军团(驻奥恩河-罗亚尔河一线)。“G集团军群”司令拉斯科维兹上将,指挥第1军团(驻比开斯湾一带)、第19军团(驻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

        从1944年1月开始,隆美尔开始实施自己的防御计划。鉴于北非战场的经验,他认为盟军必定以猛烈的空中轰炸来开路,尽量地摧毁德军海岸一线的防御力量和设施,然后在水面舰只和空中火力的掩护下,用数以百计的突击艇和装甲登陆艇在广阔的战线上从海面上登陆。他断定盟军会使用空降部队,从后面打开大西洋壁垒防线,从而迅速建立桥头堡。

        根据这种判断,隆美尔主张在海岸设置水下防登陆艇的各种障碍物,在可能空降的地区设置防空降障碍物,在近海地面上设置大量地雷阵。他断言,如果在会战发起后4天内不把对方赶下海,这场会战就失败了,登陆战打响后的24小时将决定一切。为此,他一反德国装甲兵传统的“集中使用”原则,主张坦克部队以师为单位分散布置在敌人最可能登陆的海岸线附近,在联军刚上岸,企图建立滩头阵地时,装甲部队即可投入使用。

        设置海岸障碍线的工作进展较为顺利,这是一种“人工暗礁”:1.在海底埋下木桩或铁桩,顶端绑上水雷或地雷;2.安置混凝土制成的多角体、顶上插上锋利的钢片或挂上水雷以划破登陆艇的橡皮并引起爆炸;3.安置“干果夹式的地雷”,即在一个水泥盒子里装上一颗重炮弹,插上一根木桩,登陆艇碰上木桩,使之因杠杆原理的作用,信管受压而引发炮弹爆炸;4.滩头上的照明设备,以来照射来袭之登陆的部队;5.一些临时可置用的障碍物,如以前俘获的法军战防障碍物。隆美尔又根据海水潮位的高低,由远而近,依次设置了4条这样的障碍带。

        除海岸设置水面障碍带,还在可能的空降地区设下防空降障碍物。左右每隔100尺便在地上竖一根10尺高的木杆,深深埋在地里,上面挂上炮弹,木桩与木桩之间都用铁线网连接着,一拉动铁丝就可引爆。这种障碍上落下一架载人滑翔机,不被炸毁也得重伤。隆美尔感到遗憾的是,当联军发起诺曼底登陆时,他的海岸防御工程只完成40%,尤其是诺曼底海岸,无论是海上、陆上,这些耗资巨大、没有完工的障碍,对英美联军的登陆没有构成太大的妨碍。

        隆美尔还将海岸到内陆6英里宽的地带,全部变成布雷区。这条雷带由许多纵横几英里的地雷阵组成,阵与阵之间留有几条通道,以便让后方的预备队和补给物资通过。地雷阵中央设置据点,让小股部队固守其中。上岸的联军或空降的联军部队一旦掉进雷场,便难以脱身,落在防线后的联军空降部队,也难从后方进到海岸与登陆部队会合。隆美尔还让每个师与师部安置在雷区的据点中,这样每个师长都成了“要塞司令”。的确这种地雷阵后来给英美联军带来很大的杀伤。隆美尔准备在这条狭长地区埋设4亿颗各种各样的地雷,但时间短促,在会战来临时,他只埋了400万颗。

        在防御计划中,引起争论的是由10个装甲师组成的战略预备队的部署。许多没有同英、美军队作战经验的将领,如伦德斯特和西线装甲兵指挥官希维本堡,以及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等人,虽然在理论上,赞成隆美尔把登陆盟军毁灭在海滩上,但却一致认为那是不现实的事,他们主张装甲预备队的位置应部署在远离海岸的机动点上,让敌人深入一点,再予以打击。他们所依据的是“坦克兵只准集中,不准分散”的传统作战原则。隆美尔根据北非的经验认为,盟军在登陆时必定掌握制空权,以猛烈轰炸割断德军前线与后方的联系,这时,部署在后方机动点上的装甲部队无法向第一线运动,并可能在向前运动的途中就被瘫痪。再者,集结的装甲部队将成为盟军轰炸的一群活靶。所以他坚决主张装甲部队应靠近海岸,以便几小时就可投入反登陆作战。希特勒左右为难,似乎两种意见都有其道理,最后他采取折中方案,让隆美尔指挥3个装甲师,布置在海岸接近地,另外7个师放在内陆后方。这样安排的结果是既削弱了战役预备队,又削弱了战略预备队。以后的事实表明,隆美尔的方案是对的。

        当装甲预备队的部署解决后,剩下的问题是盟军究竟在哪个地点登陆。几乎所有的德军高级将领都认为,从理论上、战略、战术原则上讲,盟军应在离英国本土最近的法国加莱地区登陆,但希特勒这次却表现出独特“灵感”,他肯定地认为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他的依据是最近一次盟军的演习地点,酷似诺曼底一带的海岸地形。隆美尔后来虽有察觉,但他始终认为即使有诺曼底登陆之举,那也是盟军“声东击西”之计,真正的打击,还会在加莱地区出现。这种错觉一直伴随他到诺曼底防线的彻底崩溃。

        艾森豪威尔的进攻计划大致包括5个方面:1.从卡云坦到奥恩河之间的海岸上站稳脚跟,取得滩头阵地;2.占领瑟堡及布列塔尼半岛上各港口;3.在康尼地区由英军实行突破,以吸引敌方的预备队;4.美军乘机在西北侧面实行突破并直趋罗亚尔河;5.全线以康尼为轴心向东北旋转以使右翼到达塞纳河上。照计划预定在D+90日应到达塞纳河之线。

        执行的步骤是,D日先将3个空降师投放到大西洋防线的德军后方,英军第6空降师在奥恩河谷着陆,美军第82和101空降师在柯腾丁半岛底部着陆,目的在于稳定桥头阵地的两翼,从后方骚扰德军以削弱该地区据点敌军的抵抗能力。美军第1集团军在维尔河东面和北面登陆,英军第2集团军在巴约和卡昂之间登陆。共5个师同时在5个海滩登陆。5个滩头分别为:“犹他”、“俄马哈”、“黄金”、“裘诺”、“宝剑”。这样,第一批登陆的兵力可达到8个师,陆军5个,空降师3个。此次会战总兵力为美军20个师,英军17个师(包括加拿大3个师),法军1个师,波军1个师,人数为287万余人。如此巨大的兵力集结于小小的英伦三岛,历史上所罕见。

        D日的选择是个难题,由于登陆作战兵种成分复杂,海陆空都有各自条件的限制。海、空军对海岸目标的先行攻击至少需要1小时的日光,陆军登陆又必须赶上第一次海水涨潮,以便后续部队能借助第二次涨潮上岸参战。但由于隆美尔在水底设置了障碍,又必须在涨潮之前将它破坏掉,以便给第一攻击波开掘一条通道。诺曼底最西部的高潮位要比最东部的早40分钟,所以5个滩头又有各自的攻击发起时间。还有D日必须是满月迟升的日子,因为空降部队的飞机须在月光未升起时去接近目标,然后再借助月光帮助识别降落场所。另外,D日这天的云层底部高度须在3000英尺以上。风力海面不超过4级,海岸上不超过3级。能见度至少为3英里。根据100多年诺曼底气象资料所提供的记录来看,这样的天气,6月间并不多,差不多概率为十三分之一,即13年中有一年的6月有这种气候条件。而6月里只有6月4、5、6日三天才能有这样的条件,D日必须在这三天里选择。艾森豪威尔遂把D日定为6月4日。

        1944年6月5日,当艾森豪威尔下达诺曼底登陆作战命令两小时后,联军4000多艘登陆船只、700多艘军舰开始起航,船队上空由战斗机群织成一片天网。在侧翼,巡逻机群和军舰严密搜索海面,以防德国潜艇和鱼雷艇的袭击。扫雷艇和排除障碍的部队在前开道,向5个登陆滩头靠近。是日黄昏后,载运空降部队的运输机和滑翔机,从英国本土20多个机场起飞。6月6日凌晨2时,英国空降第6师首先在德军“大西洋壁垒”后方着陆。凌晨3时14分,2000多架盟军飞机开始轮流轰炸德军海岸防御设施。与此同时,登陆船队中的登陆炮艇和驱逐舰也构成海上浮动炮台,对沿岸德军工事进行密集炮轰,火箭登陆艇高射速向海岸工事喷射大量的火箭。当弹幕向内陆延伸时,联军的两栖坦克在波浪挟裹下,冲上海滩,向德军火力点发起攻击。

        6月6日上午6时30分,联军第一批登陆部队开始抢滩作战,诺曼底德军对此毫无心理准备,隆美尔不在前线,正在国内为妻子筹办生日,负责诺曼底防御的第7军团司令多尔曼、党卫军第1坦克军军长狄特里希、唯一能在两小时内向海滩发起反击的第21装甲师师长弗希丁格都不在自己的战术指挥岗位。在盟军登陆之前,约德尔和他的参谋军官们都认为,盟军登陆地点不是加莱,而是诺曼底的瑟堡,他们查看潮汐表后警告希特勒,6月5日至13日将是适合进攻的日子,但隆美尔对此置若罔闻。

        登陆当天,德军第21装甲师向海滩的反击没有成功,却打乱了盟军于当天占领诺曼底防御中枢康尼的计划,这主要是由于盟军指挥官过分谨慎,因而丧失了战机。德军的装甲预备队在战斗打响后,果然遭到了隆美尔所预料的困境。6月7日,隆美尔命令已拖延了10个小时的狄特里希第1党卫装甲军在清晨发动进攻,将登陆盟军一劈为二,但在途中遭受猛烈空袭,整个白天的行动被迫放弃。直到6月8日下午,第1党卫装甲军3个伤痕累累的装甲师才勉强发起反攻,但盟军已赢得两天时间,滩头阵地得到了巩固,德军的进攻被击退。

        眼看盟军将稳稳地占领滩头阵地,德军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抽调加莱地区的15军团,增援诺曼底。虽然德军已缴获美军第7军团的全部作战命令,从这些文件上判断,盟军不可能再有另一次登陆,但隆美尔甚至希特勒也开始深信,诺曼底登陆只是“声东击西”,第二次登陆必在加莱。6月9日,盟军利用英国广播电台放风,声称盟军即将对比利时发动进攻,希特勒中计,急令拥有2.1万人的第1党卫装甲师北上,而不是南下增援诺曼底。6月10日,西线装甲部队总指挥希维本堡正在策划取守势,待三个装甲师重新集结后再进攻,不料他的司令部被盟军空军所摧毁,指挥设施和参谋军官全部被消灭,他本人亦身负重伤,反攻计划遂告破灭。

        到了6月12日,蒙哥马利已在诺曼底稳稳地建立起他的桥头堡,已有32万将士上岸,54000辆车辆、10万多吨物资也送上了陆地。英美两个集团军的阵地已连成一片。军事重镇巴约已被占领,美军也已占领通往瑟堡的必经之地卡朗唐,只是卡昂还在德国人手里。

        6月12日到13日夜间,德国新研制的导弹V-1型飞弹开始袭击英国本土,在希特勒的想象中,几千颗导弹像雨点一样落在伦敦,英国人会一下子精神崩溃,拱手求和。在6月后半个月,德国人一共发射了2000枚导弹,但效果不怎么理想,平均每枚才打死1人。英国颇感震动,但希特勒追求的英国人拱手求和的幻景并没有出现。德军既已无力将盟军赶下海去,便面临两个选择,要么集中兵力于诺曼底西部保卫瑟堡,防止盟军奇取这座重要的海港,要么重点布置在康尼地区,以防盟军向法国南部广阔的平原地带实行大规模突破。希特勒认为重点应防守康尼,阻止英美军队向法国南部进军,但德军的兵力已无力阻止盟军进一步扩大战果。6月25日,美军以顽强战斗攻陷瑟堡要塞,不过它已被彻底破坏,要到8月才能重新使用。

        当瑟堡快陷落时,德军在康尼地区仓促建立了一道防线。盟军也在海岸上扎了根,战况呈现僵持。隆美尔得到东线赶来的第9、10党卫装甲师增援,6月26日,他正准备进攻,却被蒙哥马利抢了先。29日,狄特里希的党卫装甲军重创蒙哥马利。是夜,直属最高统帅部的西线战略装甲预备队,在希维本堡指挥下,转入大规模反攻,被英军击败。这也是德军诺曼底的最后一次反攻,希维本堡被希特勒解职。几天以后,伦德斯特元帅被免职。克鲁格元帅接替西线总司令职务,他很快认清西线作战同东线作战的性质完全是两回事,走马上任时的自信很快消失了。7月7日,蒙哥马利再次向康尼的德军防线实施突破,军舰上的大炮和野战炮向隆美尔的阵地倾泻了8万颗炮弹,皇家战略轰炸机向康尼这座中世纪的古城投入2560吨炸弹,德军空军野第16师、党卫第12装甲师打了一场出色的防御战。蒙哥马利付出惨重代价进到河岸地区,隆美尔炸毁桥梁后,退守对岸,并建立纵深防御阵地。

        7月17日,隆美尔在前线视察时遭盟军空袭而身负重伤。第二天,蒙哥马利向隆美尔精心布置的康尼地区发起了最后一次战略突破,企图冲出诺曼底,2000架轰炸机投下8000吨炸弹,德军第一线的两个师被迅速抹掉。英军700多辆坦克向南涌去,在重大的代价之下,终于突破第一、二、三道防线,但随后却在第四道防线前碰得头破血流。虽然英军在康尼附近冲出诺曼底的尝试屡屡受挫,蒙哥马利被盟军一些将领指责为“在康尼城打一个多月的圈圈”,但客观上,英军已将德军主力紧紧吸引在自己周围,为尔后美军首先冲出诺曼底,创造了有利条件。

        7月6日,巴顿将军秘密抵达诺曼底,指挥新成立的美军第3集团军。他提出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其要点是:利用柯腾丁半岛上几条古道,集中一两个装甲师,以空中轰炸作配合,突破阿弗朗什进入地形开阔的法国南部,冲出诺曼底桥堡,左右迂迥德军布列塔尼半岛后方和康尼后方。他认为按他的计划,可在48小时内达成战略突破。然而,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没有接受巴顿的建议,仍一味采取步兵集团一线平推的战法,经半月血战,美军只前进了20公里。7月18日,美军占领圣洛,同时也被迫停止攻势。

        为打开诺曼底僵局,布莱德雷制定了“眼镜蛇”计划,旨在冲出诺曼底,但这个计划却是巴顿原先计划的翻版。以后事实证明,“眼镜蛇”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卓越的计划之一。7月25日,巴顿指挥第3集团军中米德尔顿的第8军、海斯利普的第15军,在精心设计的战术指导下,以步兵与坦克兵交替掩护、攻击前进的新战术,果然在48小时里获得突破性进展,于7月30日占领战略重镇、通往法国南部大门的阿弗朗什。德军全线溃退。

        8月初,巴顿的第3集团军冲出阿弗朗什,盟军在诺曼底终于获得战略性突破,并将战斗推向高潮。巴顿军团和霍奇斯指挥的美军第1集团军,呈扇形在广阔的法国南部平原展开,横扫布列塔尼半岛,向西迂迥康尼德军后方,蒙哥马利的英军正面攻击亦获突破性进展。希特勒不听手下将领劝阻,将德军余部有组织地撤往塞纳河防线,而是集中5个装甲师残部和7个步兵师,企图重新夺回阿弗朗什,切断巴顿后方交通线。但反扑一开始,装甲部队就被盟军空军炸成瘫痪。这样,攻击的德军反而自投罗网,落入正在形成迂迥之势的盟军包围之中。8月14日,盟军将德军第7军团和从加莱赶来的第15军团紧紧围在法莱兹地区。巴顿在半个月里,由北向南,转而向东,再向北实施的大迂回包围,只差6英里就完全封闭了,但布莱德雷认为那是计划中英军的作战范围,怕巴顿同蒙哥马利会发生矛盾从而影响盟军内部的团结,另外,他又断定巴顿勉强封住口子,其较薄的封锁线也会被德军逃命的狂潮冲垮,于是决定网开一面,于追击中歼其主力,这似乎较划算。8月18日,法莱兹包围圈里的德军从10公里宽的“袋口”夺路而逃,残兵败将如江河决堤般涌出,四散奔命。盟军的空军将成吨炸弹投向抱头鼠窜的德军,法莱兹成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屠宰场。

        当诺曼底会战正在进行时,8月15日,美军第7集团军和法军第1军团在法国南部的圣·特罗佩兹登陆,两周内拿下土伦和马赛,击溃德军布拉斯科维茨“G集团军群”中的第19军团,然后继续向北追击。在9月12日,北上的法国第1军团同东进的美军第3军团在第戎附近会师。

        9月1日到11日,巴顿的攻势进入最高潮,同时也就戛然而止了。因为艾森豪威尔为保证蒙哥马利向北面的进军,把燃料汽油全都拨给了他。而8月31日,巴顿的军队就已油尽滴干了。这场追击在摩泽尔河停了下来,溃逃的德军直逃到德国边境才惊魂稍定,勉强收住阵脚。战后包括利德尔·哈特在内的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巴顿能及时得到汽油,第二次世界大战差不多可提前一年结束。巴顿的前面已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兵力。在整个诺曼底会战中,德军损失约40万人(其中半数被俘)、坦克约1300辆、军车2万辆、大炮1500门;盟军损失约21万人。这场有史以来最大的登陆作战以德国人的惨败而告终,东面的苏军已站在波兰的维斯瓦河上,两面作战的战略态势,已使德国处于必败无疑的绝境。

        

2.苏军胜利进军



        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的战略预备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德国资源的缺乏和工业生产基地遭盟军战略空军打击的后果,已越来越严重,军事上无法在短期内再建立一支成规模的战略预备队。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损失固然也比较严重,但其雄厚的资源和生产能力,以及英、美两国的援助,不仅很快弥补了损失,而且提供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的作战能力。所以,1944年的东线战场呈现这样一种情况,苏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战线上,12个方面军形成不规则的梯形队列,交替向西发动进攻,重点则在南北两翼上。德军不断向后退却,紧缩防线,并以残破不全的部队负隅顽抗。

        1943年12月初,科涅夫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向第聂伯河河曲首先出击,前出到基洛夫格勒附近。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在希特勒固守阵地的指令下,被弄得进退两难。在12月下旬,瓦杜丁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开始向西出击。1944年1月28日,科涅夫和瓦杜丁的部队围歼了科尔孙地区德军6个师,他们都是希特勒“不准撤退”命令的牺牲品。苏军方面,瓦杜丁已身负重伤(不久去世),朱可夫接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1944年3月13日,在科涅夫南面的马利诺夫斯基乌克兰第3方面军已向西攻克赫尔松港。在朱可夫和马利诺夫斯基中间的科涅夫部队,从乌曼跃出,强渡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到达罗马尼亚边境的普鲁斯特河,迫使黑海沿岸的克莱斯特“A集团军群”后撤。朱可夫的左翼随后跟进,并急转南下,横扫德军沿岸阵地。4月初,乌克兰第1、2方面军逼近匈牙利的天然屏障喀尔巴阡山麓,包围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胡贝指挥的第1装甲军团约二三十万人。朱可夫向德军发出两次招降书:第一次威胁说如不立即投降,将枪毙三分之一被俘人员;第二次威胁说不投降,将枪毙所有被俘人员。德军第1装甲军团拼死向西突围,经240公里行军后,于4月9日同第4装甲军团会合。

        希特勒为挽回局面,于3月30日同时撤换曼斯坦因和克莱斯特,将“A集团军群”改称“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舍尔纳接替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原来的“顿河集团军群”)改称“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莫德尔接替指挥。5月上旬,科涅夫的部队同德军曼陀菲尔的部队,在罗马尼亚境内的锡雷特河岸展开坦克大战,苏军被击退,德军暂时守住了阵地。但在克里米亚半岛上,遵照希特勒命令死守的德军第17军团,于5月9日被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叶廖缅科的独立海岸集团军全部歼灭。这是德军在乌克兰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此时,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戈沃罗夫的列宁格勒方面军追击下,也被迫向西撤至芬兰湾到普斯科夫之线,长期被困的列宁格勒解围。芬兰开始与苏联谈判,但没有进展。6月10日,戈沃罗夫占领维堡,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巴格拉米扬的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扎哈罗夫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罗柯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轮番向布施指挥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猛烈进攻。7月3日,苏军罗特米斯特罗夫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沿莫斯科-明斯克公路长驱直入明斯克,在突破德军防线的一周内,完成了240公里的扫荡式进军。苏军这次钳形进攻,酷似3年前德军在相反方向的进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实际上已被打垮,损失20余万人。

        到7月中旬,中央方面德军防线被冲开400公里宽的大缺口,德军已被赶出白俄罗斯,退入波兰。在北面,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不等德军堵住缺口,立即出击,击溃德军第3装甲军团,占领维尔纽斯,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之间出现了大缺口。在南面,苏军重新调整了几个方面军的指挥员后,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罗柯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协助下,向波兰南部发起冲击,德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遭到毁灭性打击。7月27日,科涅夫的部队攻克利沃夫。此时罗柯索夫斯基的部队也已渡过布格河,突入波兰。7月31日,罗柯索夫斯基的前锋逼退谢德尔采的德军,到达维斯瓦河东岸。

        这时,德国的危机开始总爆发。7月20日,斯陶芬贝格谋杀希特勒未成,却引起德国国内一片混乱。在西线,巴顿军团冲出阿弗朗什瓶颈地带,开始扫荡法国南部。8月1日,科马罗夫斯基将军领导了华沙起义,但遭到德军残酷镇压。这时,苏军在华沙郊外遭到德军第2、第4装甲军团的猛烈反击,被迫放弃一些桥头堡,难以给起义者以有力的支援(也许还有扶植亲苏的波兰政治派别的企图)。由于苏军的补给线伸展过长,这次声势浩大的进军终于停止在维斯瓦河上。到8月中旬,莫德尔调往西线,莱茵哈特接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9月初,哈佩被任命为德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虽然德军在正面将苏军暂时阻止在维斯瓦河上,但苏军却在南面侧翼上,开始了巨大的迂回行动。苏军的胜利促使罗马尼亚国内发生剧变,8月23日,罗马尼亚国王逮捕了安东尼斯库,成立以萨纳捷斯库为首的新政府。新政府立即接受同盟国条件,停止敌对行动,并要求德军在14天内撤出罗马尼亚。于是,罗马尼亚境内的德军和罗军互相开火,双方都陷入混乱。趁其混乱,马利诺夫斯基乌克兰第2方面军沿锡雷特河两岸冲杀,托尔布欣乌克兰第3方面军从德涅斯特河下游沿黑海海岸向西挺进。8月30日,苏军占领希特勒视为德国工业命脉的普罗耶什蒂大油田,第二天占领首都布加勒斯特,驻罗马尼亚的德军第6军团20个师除少数分队逃脱外,大部被歼,其惨败程度堪与斯大林格勒相比。到1944年9月底,东线被俘德军总数在50万人以上。

        德国兵力已明显枯竭,德军无力向南延长侧翼来和苏军对抗。苏军最南翼的部队开始在东南欧和中欧的广大地区扫荡前进,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从多布罗加进入保加利亚,9月8日,保加利亚向德国宣战。接着,托尔布欣部渡过多瑙河同南斯拉夫铁托部队会师,并于10月20日解放南斯拉夫首都。此时,正面向西推进的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也冲入匈牙利平原,但在布达佩斯受阻。11月底,托尔布欣部在布达佩斯以南200公里的多瑙河和德拉瓦汇合处,展开了更为广阔的迂回包围行动,于12月初,前出到布达佩斯后侧的巴拉顿湖。

        在东线北翼战场上,芬兰在9月已接受苏联的停战条件,并向德军开火。苏军北面的几个方面军趁机发动进攻,舍尔纳指挥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放弃里加,退守库尔兰,但苏军在进攻东普鲁士的一场坦克会战中受挫,北翼战场在10月底陷入僵持。

        

3.粉碎希特勒的最后反攻



        西线盟军冲出诺曼底后,于1944年8月25日解放巴黎,从9月开始沿三个方向进军:蒙哥马利的集团军群在沿海一带向东北进军,先后占领了安特卫普等海岸港口,扫荡了德国部署在海岸地区的V-1飞弹发射基地,下一步计划进攻德国北部平原,从北面包围鲁尔工业区;中路霍奇斯指挥美军第1集团军向东进击,接连攻下比利时的列日和卢森堡首都卢森堡城,抵达德国边境;右翼的巴顿第3集团军连克兰斯、夏龙、凡尔登,越过默兹河、摩泽尔河,并在梅斯和南锡之间的摩泽尔河东岸建立了桥头堡,并于9月下旬同帕奇的美军第7集团军会师。这样,西线盟军已连成一片,准备作一番修整后,向德国本土大举进攻。

        希特勒经过对形势的研判后,作出了一个胆大妄为的决定,决心向盟军发动反攻。其战略构想是在阿登地区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突破,然后越过默兹河直捣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劈为二,力求歼灭北面的美国第1、9集团军,英国第2集团军、加拿大第1集团军,这样就能迫使西方盟国单独媾和,让德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东方的苏联。

        1944年12月16日,莫德尔“B集团军群”所属三个军团约20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在蒙绍-埃希特纳赫之间,向霍奇斯第1集团军防线上的5个师发动突袭。由于盟军猝不及防,加上伪装成美军的德军分队在盟军后方的破坏,德军很快突破守军防线。在北翼,由于缺乏汽油和美军不断发动侧击,德军迪特里希第6党卫装甲军团进展缓慢。在南翼,勃兰登堡第7军团达成突破后迅速展开,向南构成一道屏障,掩护北面的突贯。在中路,曼陀菲尔第5装甲军团进展迅猛。12月19日,曼陀菲尔部迫使被围的美军第106师两个团投降。12月22日,曼陀菲尔部再围前来增援的美军第101空降师于巴斯托尼,是日,巴顿第3军团开始北上解围。至此,巴斯托尼地区的作战成为双方成败的关键。

        曼陀菲尔一面围攻巴斯托尼,一面分兵继续向西疾进。12月23日后,天气开始放晴,盟军出动5000架飞机,对德军地面战斗部队和后勤运输车队狂轰滥炸,德军行动立即受到极大限制,盟军的制空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4日下午,曼陀菲尔的前锋第2装甲师,因缺乏汽油和遭到美国空军的沉重打击,被迫停止在离默兹河仅6.5公里的塞莱斯小镇上,这也是德军进攻的极限。德军陷入进退两难,前面无法进攻,后方又不能解决巴斯托尼的被围美军。12月28日,霍奇斯第1军团在北面,巴顿第3军团在南面,向德军实施南北夹击。1945年1月1日,为牵制巴顿军团北上解围,德军集中10个师,在南面阿尔萨斯发动打击,但却丝毫没有改变阿登战局发展。战至1945年1月3日,德军集中两个军向被围的美军发动最后一次猛攻,但被后者击退。1月8日,希特勒被迫命令德军后撤。1月16日,南北美军在豪法里兹会师,并在1月28日,将德军赶回原来的出发阵地。

        阿登反扑是希特勒一厢情愿地希望同西方盟国单独媾和的产物,它消耗了德国最后的一点军事实力,从而失去了认真在西线组织防御的一次机会,加速了第三帝国崩溃的步伐。尽管希特勒信奉“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句格言,但事实表明,希特勒在阿登的进攻是最坏的防御。

        

4.攻克柏林



        当德军在阿登突进时,丘吉尔向苏联人要求在东线赶紧发动攻势,以减缓盟军的压力。斯大林通知西方盟国,苏军将在1945年1月中旬发起进攻。12月下旬里,德军参谋总长古德里安获得一项重要情报,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之间的战线上,苏军集结了250个步兵师和22个装甲军。他把这一情况告诉希特勒,后者根本不相信,认为这是自从成吉思汗以来所捏造的最大骗局。希特勒趁古德里安外出时,把正面预备队中的两个装甲师从波兰调出,去解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之围。这样,在东线的正面德军只有12个师的预备队和50个千疮百孔的师,同苏军的兵力之比约为1:5,处于绝对劣势。另外,由于西方盟军对德国实施的战略轰炸已产生明显效果,德军的飞机、坦克、汽车生产数量远远不能抵消战场损失的数量,战争初期一度领先并且赖以取胜的制空权、装甲力量和步兵机械化程度方面的优势已完全丧失。苏军则正相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再加美、英两国的援助,使之在制空权、装甲力量和步兵机械化程度方面处于绝对优势。

        1945年1月12日,苏军从维斯瓦河上全线出击,向德国本土展开了极为壮观的进军。担任主攻的三个方面军由北向南展开,即罗柯索夫斯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朱可夫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科涅夫乌克兰第1方面军。科涅夫的部队从巴拉诺夫桥头堡冲出,1月15日占领基埃尔策后,兵分两路渡过奥得河,攻占德国重要工业区西里西亚,于2月上旬推进到尼斯河。1月14日,朱可夫的部队从马格努泽夫和普瓦维两个桥头堡附近冲出,于1月17日攻下华沙,然后穿过维斯瓦河和瓦尔塔河之间的走廊地带,向西追击。1月30日,朱可夫的前锋越过德国边境进入勃兰登堡和波美拉尼亚,到达科斯琴附近的奥得河下游,离柏林仅为64公里。罗柯索夫斯基的部队也在1月14日,从那累夫河上的两个桥头堡出击,于1月9日在内登堡附近,越过1938年的东普鲁士边界,1月21日,占领坦能堡。到1月26日,罗柯索夫斯基在12天内已前进了200公里。

        就在苏军向奥得河进军时,2月13日,南翼上的苏军托尔布欣和马利诺夫斯基的部队终于攻克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2月下旬,德军从西线和内地调来部队,实施反击,才将东线勉强稳住。苏军则需要一段时间来完善新近延长的交通补给线,暂停了攻势,但他们在奥得河、尼斯河上扎下了根,已稳稳站在柏林的大门口。

        德国两面作战的恶果彻底暴露。为了应付东线奥得河上的危机,希特勒把所有原来准备用于填补西线防御的部队,大部调往东线,这就给盟军在西线发动跨过莱茵河的进攻,创造了极好的条件。1945年3月7日,巴顿第3集团军的装甲部队从爱菲尔平原突破了德军的薄弱防线,到达科布伦茨附近的莱茵河畔,他在向南扫荡了科布伦茨到曼海姆之间的莱茵河西岸后,于3月22日晚渡河到达东岸。北面的霍奇斯第1集团军的装甲前锋,也到达波恩附近的莱茵河岸,在雷马根桥被炸毁前,掐灭正在燃烧的导火线,冲过大桥,在东岸建立了桥头堡。蒙哥马利统帅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英国第2集团军、美国第9集团军也在3月23日夜晚,在莱茵河下游的威塞尔渡河到达东岸。盟军就这样轻松地突破了德国所谓“齐格菲防线”。希特勒急于挡住巴顿的装甲洪流,但他被告知除了远在160公里外的坦克仓库中,还剩5辆坦克可供调动外,已没有力量用来增援了。

        希特勒最后一次撤去了伦德斯特西线总司令的职务,由凯塞林接任。但是,德军预备队早已空空如也,无法阻挡盟军向德国腹地的挺进。4月1日,美军第1、第9集团军完成对鲁尔地区莫德尔指挥的“B集团军群”的包围,4月18日,鲁尔战役结束,德军全军覆没,被俘32.5万人,莫德尔自杀。在此之前,美军这两个集团军各有一部装甲纵队,已快速赶到易北河,建立了桥头堡。4月25日,美军和苏军在柏林南部120公里处的托尔高会师。美苏双方商定,沿易北河支流木耳德河来划分两军中央战线的会合线。在北方,英军第2集团军前出波罗的海,5月2日在维斯马同苏军会师。加拿大第1集团军解放了荷兰全境。5月5日,荷兰、丹麦以及德国西北部的德军向蒙哥马利投降。在德国中南部,美军第3集团军于5月1日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另一支部队进入奥地利。在德国南方,美军第7集团军于4月20日攻下纽伦堡,在渡过多瑙河后于4月30日占领慕尼黑。5月4日,美军第8航空队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吹嘘成“民族堡垒”的希特勒山间别墅希特斯加登炸成废墟。在最南翼,法国第1军团占领了卡尔斯鲁厄、斯图加特。5月5日,德国“G集团军群”向盟军无条件投降。

        由于在雅尔塔会议上,同盟国各方对战后德国的处理已达成协议,所以美国不愿为攻占柏林,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而付出太多的人员牺牲,丘吉尔提出的先于苏军攻占柏林的要求被美国拒绝。攻打德国首都的任务自然也就由苏军单独来承担了。

        希特勒从1945年2月起,就决心做困兽犹斗,他下令在柏林以东建立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北起沃林湖东岸,沿奥得河延伸至尼斯河一线;由此往西10~20公里是第二道防线,以泽劳高地为核心阵地;再向西10~20公里为第三道防线。除了这三道防线之外,环绕柏林城构筑了三层防御圈。最外一层离市中心半径约24~40公里;第二层半径约为12~20公里;第三层沿环城铁路线修成。

        德军从波罗的海到尼斯河河口防御的部队是海茵里希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和舍纳尔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左翼。“维斯瓦集团军群”中,曼陀菲尔第3装甲军团同苏军罗柯索夫斯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对峙;布赛第9军团同苏军朱可夫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对峙;魏丁格的第56装甲军担任集团军群的战术预备队。“中央集团军群”中的格雷泽尔第4装甲军团同科涅夫乌克兰第1方面军对峙。在柏林战役开始时,德军共约50个势单力薄的野战师来对抗苏军193个师的进攻,另外还有大量的“人民冲锋队”和大多由十三四岁的少年组成的“希特勒青年特遣队”等杂牌武装。

        1945年4月16日,朱可夫的部队跃出奥得河桥头堡,向柏林正面攻击并从北面进行迂回包围。经3小时激战后,突进到德军第2道防线。之后,朱可夫部受到曼陀菲尔第3装甲军团的顽强抵抗,4月18日,经过三天受阻和付出重大代价后,朱可夫的部队终于攻下德军核心阵地——泽劳高地,打开了柏林的大门。与此同时,科涅夫的部队取道柏林东南,实施南翼迂回包围作战,他在尼斯河上粉碎了格雷泽尔第4装甲军团的激烈抵抗,向德军后方实施突贯。4月19日,科涅夫所部雷巴尔科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列柳申科第4近卫坦克集团军已插到措森和波茨坦,切断德军第4军团和第9军团的联系。4月20日,罗柯索夫斯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强渡奥得河,向曼陀菲尔第3装甲军团展开攻势,使其难以分兵加强柏林正面防御。4月24日,朱可夫和科涅夫的部队在柏林东南会合,柏林城和布赛的第9军团被团团围住,苏军已从四面八方突入柏林市中心,与德军及“人民冲锋队”等各种杂牌武装的残余部队,展开激烈的逐街逐屋的巷战。

        在攻打柏林期间,希特勒第三帝国也随之进入了闹剧的高潮阶段。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们一直希望能出现奇迹,挽救第三帝国。他期望100多年前腓特烈大帝起死回生的历史重演,他乞灵于星象图。4月12日,当罗斯福总统逝世的消息传来时,纳粹高层欣喜若狂,以为奇迹降临了。希特勒盼望在德国即将崩溃的时刻,苏联同英美的联盟发生破裂,从而使第三帝国死里逃生,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在第三帝国大厦将倾之际,戈林和希姆莱分别演出了一幕抢班夺权的插曲,给纳粹德国的临终闹剧增添了几分荒诞色彩。

        4月29日,在意大利的德军已向盟军无条件投降,但在德国本土,德军开始了最后的挣扎。不久前拼凑起来的由温克指挥的第12军团,放弃同英美对峙的易北河防线,返身向东,进攻波茨坦,企图同布赛第9军团里应外合,击破苏军合围圈。温克的攻势昙花一现,很快被粉碎。4月30日,苏军攻克象征德国最高权力的国会大厦,并向最后的老巢——总理府逼近。是日,希特勒和其情妇爱娃·勃劳恩举行婚礼后双双自杀。被希特勒指定为继承人的海军元帅邓尼茨成了德国新首脑。5月1日,布赛的第9军团已不复存在,温克的第12军团也已溃散。此时,德国的残兵败将、难民、伤员潮水般涌向易北河英美战线,以便能得到西方盟军的庇护。5月2日,柏林德军城防司令、第56装甲军军长魏丁格将军下令所有德军停止抵抗,当天下午,柏林战役结束。但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还有2个德国集团军群约55万人在继续顽抗,直到5月中旬,在苏军猛烈打击下才投降。柏林会战中,苏军歼灭德军40万人,苏军也付出30万人的重大代价。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