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世界文学汪天艾一个心灵纯净的孩子——安徒生

一个心灵纯净的孩子——安徒生

        我不想列举安徒生所有的作品。这也并非是必要的。我只想给出一幅关于这位诗人和童话家的速写,这个迷人的怪人,他直到去世都还是一个心灵纯净的孩子,这个充满灵感的即兴作家,他能抓住人类的灵魂,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的灵魂。

        他是一个穷人们的诗人,虽然,国王们也把能握到他那干瘦的手当做一种荣耀。

        他是一个平民歌手。他的全部生活证明,真正艺术的宝藏只存在于对人民的意识中,别无他处。

        诗歌使人们的心灵充实,就好像无数湿润的雨滴浸润着丹麦的空气。因此人们也说,无论在哪里都没有丹麦这样的宽阔鲜艳的彩虹。

        ——帕乌斯托夫斯基《文学肖像》

        在今天,说到童话,人们无法避开一个作家,那就是丹麦的安徒生,童话的名字和安徒生的名字密不可分。他生于丹麦的一个小镇,幼年生活困苦,14岁时有志于文学创作,在他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童话大师之前。他在不同的文学领域游弋过。17岁发表的《尝试集》和24岁出版的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都传诵一时。1829年4月,安徒生创作的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年轻的剧作家看着自己笔下的人物变成活生生的人物出现在舞台上,听着观众的不断喝彩,他知道自己终于得到了公众的承认。成功之后,他开始思考今天到底谁最需要写作,思考的答案是丹麦的孩子,特别是穷苦的孩子。经历了贫穷的童年,安徒生知道这些孩子在他们鲜花般的时光里的苦处: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可爱的玩具,有时候甚至没有自己的伙伴。他要通过自己的写作来为孩子们的凄凉生活送去一些温暖,教导他们在困苦的生活中热爱生活、热爱美和真理。而最适合孩子们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话了。于是他开始了童话写作的旅程。他的童话也不仅仅是面向儿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忘记成年人。当我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

        安徒生之前的很多童话都是采民间传说而成童话,安徒生的童话却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撷取童话的养料,不同于那种想像中的王子和公主的传说,他的童话里处处有现实的丑恶之影,他自己来自下层,对社会上贫富悬殊的状况有切身的感受。他赞美穷人的“善良”品德,深深同情他们的不幸生活。《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个穷人家的孩子在严寒的冬夜赤着脚在街上叫卖火柴,而富裕的人家正在欢度节日,又冷又饿的她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只能靠自己的火柴取暖。火柴的微光带来种种快乐的幻象,这个受尽人间不幸的孩子看到了熊熊的火炉、喷香的烤鹅,还有已经死去的深爱着她的奶奶,这一切都是她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在幻象中她看到了,可是终究不过是幻象而已,它们永远可望不可及,当她要走近它们的时候,它们立即消逝了。最后,小女孩在对慈爱的老祖母的回忆中带着微笑进入了天堂。穷人的苦难也表现在《她是一个废物》、、《依卜和小克丽斯特》等童话中,他们时时想着幸福的生活,可是他们一生辛苦换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悲惨的结局。

        安徒生也在许多童话中鞭挞现实中的丑恶,特别批判上流社会的愚蠢无知。《皇帝的新衣》写的就是一个爱好虚荣的皇帝。他为了炫耀自己的威仪,每天换一套新衣,结果被两个骗子捉弄,制造了一幕什么也没穿的游行闹剧,群臣百姓都争相赞美,只有一个天真的孩子说出事实的真相。讽刺了宫中大臣们的愚昧无知,他们竟然不知夜莺为何物,把母牛和青蛙的叫声当成夜莺的声音。《园丁与主人》中的主人始终不相信园丁会栽培出那美丽的花、那么甜美的水果。

        安徒生的作品富于悲天悯人的情怀。可他看待世界的眼光始终是伤感的,他虽然对穷人的不幸深表同,他也赞美穷人的美德,对他们追求幸福生活充满理解,可是他满腔悲苦,看不到人们的出路何在,看不到幸福之路在哪里,特别到了晚年他的作品都是借基督教思想来提供一个虚幻的梦想。童话《丑小鸭》以富有诗意的想像表达了作者的梦想。那只容貌丑陋的小鸭受尽种种折磨和侮辱,长大后却是一只美丽的天鹅。这也是安徒生笔下穷人向上的象征,穷人终于有一天会证明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但这只小鸭一直都是逆来顺受,长成天鹅以后不过成为人们观赏的美丽的天鹅。在他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宗教的博爱思想,在《钟声》等作品中他借上帝的感召,让穷人和富人的下一代走到一起。但是这并不能解决穷人的实际问题,仍不过是作者美好的梦想而已。尽管安徒生的童话如此,但是无疑他给了孩子们很多美好的、向上的东西。如中那个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甘愿自我牺牲的美人鱼。《野天鹅》中的那个为了善,勇敢地向有权有势的皇后和主教挑战的艾里莎。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