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宋太祖赵匡胤怎么读第十二章 清流山喜得高士 六合城大败唐军

第十二章 清流山喜得高士 六合城大败唐军

        这一年冬天,北汉主刘崇因高平之败,心中悔恨,忧愤成疾,不久吐血而亡。其子刘承钧被辽国册封为新汉主,称之为儿皇帝。刘承钧易名为刘钧,为了求得辽国军事上的支持,竟也心甘情愿步石敬瑭的后尘,做了这个屈辱的儿皇帝。

        刘钧报仇心切,刚刚继位,便向辽国乞师,进攻潞州,被李筠击败。第二年春天,他又屡屡派兵,骚扰深州、冀州。郭荣遣曹州节度使韩通率兵清剿,大破汉辽联军,并疏通深、翼二州交界处的葫芦河,沿河筑起土墙,使北汉军队无法逾越,这样北境才稍稍得以安宁。

        周主郭荣雄才大略,早就对风光秀丽、物产丰饶的江南起了吞并之心。趁着现在北汉无事,他便决定暂时停止对西蜀的军事行动,而将矛头直指南唐。

        郭荣委任宰相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许州节度使王彦超为副,统率韩令坤、慕容延钊等十二员大将,率领八万精锐人马,向南唐进发。此时南唐主李璟,却正在自己的后宫御花园里,与宠臣冯延巳一边品尝佳酿,一边作曲填词,数十名娉婷婀娜的宫女,正随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

        虽然已是晚秋时节,江南依然芳草青青,绿水淙淙,正如晚唐风流才子杜牧所言:“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李璟神清气爽地斜躺在软椅上,神色雍容雅致,左手持杯,右手击节,兴致勃勃地对冯延巳道:“冯爱卿,风景如此,你我君臣二人,何不即兴填词一首,也不辜负了这大好秋光!”

        李璟令内侍取来纸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递给冯延巳。原来是一首《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冯延巳连声称赞:“好词,好词!”

        李璟微微一笑道:“我记得冯爱卿有一首《谒金门》流传甚广,里面有一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那是神来之笔啊!只是这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冯延巳轻步上前,微微躬身,道:“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说罢,君臣二人哈哈大笑。冯延巳是李璟少年时代在庐山草堂读书时的伙伴,此人精通音律,善于填词作曲,深得李璟宠爱。李璟即位称帝,冯延巳自然也就是宰相了。

        “启奏陛下,寿州节度使刘仁赡求见。”正在这时,内侍悄然走上来,轻声禀报。

        “什么事啊?”李璟有点恼怒,皱了皱眉头。

        “刘将军说,有紧急军情禀报陛下。”

        “传他进来。”李璟极不耐烦地冲乐师、歌女挥一挥手,示意他们退下。

        一位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将军走进殿中,行过大礼,朗声说:“陛下,臣接到十万火急军报,周主郭荣遣李谷率领八万大军犯我边境。军情紧急,请陛下速定良策。”

        “什么,周兵犯境?”李璟一听,大惊失色,刚才填词作曲的雅致,早就唬到九霄云外去了,脑门子上全是汗。他回想起不久前,冯延巳说天下无事,奏请撤去北防军队“把浅兵”,他当即奏准。因此,此时他简直不相信这消息是真的。

        刘仁赡见李璟六神无主、面如死灰的样子,心中不忍,上前说道:“陛下无须过虑!我大唐府库丰盈,粮草山积,带甲之士不下五十万,更兼有皇甫晖、姚凤等大将忠心报国。区区八万北寇,何足为患?”

        “刘将军可有退敌良策?”李璟急忙问。

        “臣以为寿州乃西境门户,京都屏障,不可稍有差池。当今要务,莫若遣微臣返回寿州,坚守城池,如此可保无虞。只是粮草军饷……”

        “粮草军饷,刘将军不必担心。你速返寿州,朕另增调一万兵马,助你坚守寿州城!”李璟虽然一向疏于军国大事,但也深知寿州城的重要。他走近刘仁赡,抓住他的双手,恳切地说:“刘爱卿,我大唐的江山社稷,可就全托付给你啦!”

        刘仁赡深为感动,大声说道:“陛下放心,只要微臣在,就有寿州城在!但愿陛下今后不再听信谗言,让佞臣误国!”说完瞟了冯延巳一眼,大步朝殿外走去。

        这刘仁赡乃彭城人,熟读兵书,治军严厉,骁勇善战,将士乐为所用。他领兵二十余年,在军队中有很高的威望,但因与冯延巳不合,被调往寿州。半个月前,他亲自来京城催粮草军饷,屡遭刁难,事情毫无进展。正在此时,得知周兵犯境,他心急如焚,直闯后殿,面见李璟,于是有了上述那一幕。

        显德三年正月,郭荣下诏亲征淮南,令李重进率军三万为先锋,自己与赵匡胤、张永德,则统领御林军和禁军,挥师进军南唐。在正阳击败李彦贞,大军直抵寿州,在淝水北岸扎下大营,命军队将城团团围住,日夜不停地攻打。

        刘仁赡回到寿州后,已将城墙修整加固,并大量贮藏粮食和武器,早就做好准备。只要周军接近城墙,便命令城头守军发箭投石,鸣炮扬灰。周军人数虽众,士气虽高,面对寿州坚固的城防,无从下手,只好暂且围而不攻。

        郭荣见攻城受阻,一时之间无法攻破,心中正暗自焦急,忽然又有军报,说南唐水军统领何延锡,率领水军前来增援寿州。郭荣大惊,涂山水军与寿州军互为犄角,如此一来,己方可能会两面受敌。他令赵匡胤带领一万兵马,想方设法破灭南唐水军。

        赵匡胤领命,当晚率兵潜行,黎明时分来到涂山,埋伏在山侧。自己和李良登上高处,察看敌情。远远望去,涂山下一座大营,山边水域开阔,停泊着百余艘战舰,煞是威武整齐。赵匡胤心知只能智取,不可强攻,略微一思忖,心生一计。他命令部将埋伏在岸边芦苇之中,派李良带领三百老弱骑兵,前往何延锡大营诱敌。

        何延锡正在营帐中悠闲地看书,突然有士兵来报:“将军,周军来犯了!”他慌忙丢下书本,披挂上阵。走出营帐才发现,不过是几百个老弱骑兵,不由得一愣,随即冲杀过去。那帮周军并不恋战,掉头就跑。何延锡纵马追了一程,突然一声炮响,岸边的芦苇丛中,杀出无数周军。何延锡明白自己上当了,立刻策马逃奔,被赵匡胤一棍打下马去。

        赵匡胤杀了何延锡,夺取南唐战舰五十余艘,解了大军的后顾之忧。于是,郭荣集中兵力攻打寿州城。无奈刘仁赡拼命防守,周军依然劳而无功。

        转眼到了二月,南唐主李璟见寿州久困,设法调集了五万兵马,令大将姚凤率领,镇守滁州,以相机支援寿州。

        郭荣接到情报,担心南唐两州军队汇合,不禁忧心忡忡。赵匡胤主动请战说:“陛下,臣愿领两万人马,拿下滁州城!”郭荣拨给他两万骑兵,并让金枪、铁骑、控鹤三班御林军精锐随他同去,又谆谆告诫道:“匡胤,此去以客犯主,以少敌众,尤其是滁州城西的清流关,地势险要,是攻打滁州城的必经之道,必有重兵把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赵匡胤一一应允。

        赵匡胤与石守信率领将士星夜前进,次日来到清流关。但见两山对峙,山上古木参天,怪石嶙峋,两山之间只有一条约五尺来宽的窄道。

        赵匡胤令部众停止前进,自己带李良与金枪班二百余人,深入关内察看地形。小心翼翼地走了约一里地,忽然听到一声炮响,山上喊声震天,旌旗遍布,滚石、檑木呼啸而下,赵匡胤急令退兵。可是,已经太迟了,离谷口还有半里的样子,杀出两彪军马,左为皇甫晖,右为姚凤,两人都是南唐骁将,麾兵掩杀,矢如雨下,周军将士伤亡惨重,纷纷落马。李良大腿上连中两箭,血流如注,仍然拼死挡在赵匡胤前面。

        赵匡胤见李良受伤,情势危急,大喝一声:“兄弟们,跟我冲出去!”双腿在马肚子上用力一夹,战马长嘶一声,撒腿狂奔。李良、王仁赡及金枪班的将士紧随其后,拼死往外冲,可是唐兵在皇甫晖的率领下,一批一批轮番杀过来,怎么也冲不出去。

        眼看部下伤亡大半,赵匡胤焦急万分。忽然,听到一阵喊声,唐军开始后退,原来是石守信率兵赶来接应。皇甫晖、姚凤见周兵援军到来,率领部众撤回滁州城,严令扼守隘道。

        再说赵匡胤在清流关遭到伏击,受到重创,李良也受了伤,要不是石守信前来接应,恐怕早已全军覆没了。眼下唯一的通道,有唐军重兵把守,赵匡胤知道,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另外一条通道,迂回包抄,方可扭转败局。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带着几个亲兵,去山下打探情况。没过多久,来到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几十户人家,稀稀落落地散布在山畔水滨,炊烟袅袅升起,与山岚融成一片,汇入高远的云天。赵匡胤向村民询问,是否有路可通滁州城,村民也讲不清,却说村里有个叫“赵学究”的读书人,见多识广,可以去问问他。

        赵匡胤等人按照村民的指点,来到村西头的一幢瓦房前。院门未关,推开篱笆门,走进去,只见院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墙旁一架藤萝,葛蔓披拂,虬枝错结,别有一番韵味。

        “谁呀?”听到院子里有人,主人推门而出。赵匡胤一看,台阶上站着一个三十四五岁的中年男子,头戴方巾,身穿长袍,脚下一双青色布鞋,脸色白净,目光深沉睿智,颔下一缕长髯,虽然衣着简朴,却透出一股高雅的书卷气。

        荒山僻野之中,忽然看到这样一个儒雅的人物,赵匡胤不禁心中暗暗称奇,上前施礼道:“在下赵匡胤,敢问先生大名?”

        “在下赵普。诸位请到寒舍一叙。”

        一进门,赵匡胤就看到厅堂的正墙上,挂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书中皆净土”,下联是“门外即青山”,字体古朴有力,颇有魏晋古风。厅中央摆着一张深红色的八仙桌,桌上一方砚台,数枝毛笔,几本线装书。

        主客坐定,赵普的夫人魏氏端上茶来。赵匡胤见那魏氏虽身着粗布衣裙,但容貌端庄,举止有度,因而更加肯定赵普是隐居的高人,忍不住开口询问。

        原来,赵普字则平,本为幽州人氏,后唐时随父母迁到洛阳,娶豪族魏氏之女为妻。他从小熟读经史子集,旁涉地舆兵法,颇怀经纬天下、安邦定国之志。谁料时局动荡,胸中才略无法施展,父母兄弟皆死于战乱,自己三十岁时又得了一场大病,几乎撒手人寰。病愈之后,将那功名俗业看得日益淡薄,便携魏氏和两个儿子,来到这里隐居,打算在此安度余生。这一住又是将近四年,不料南北交战,竟在这江南僻壤又闻乡音。

        众人听了,皆感叹不已。赵匡胤把攻关失利、军队受阻的情况和盘托出,并诚恳地说:“清流关地势险峻,唐兵防守严密,在下束手无策,还望先生赐教!”

        赵普手捋须髯,缓缓问道:“将军兵力与唐军相比如何?”

        “彼五万,我两万,非其比也。”赵匡胤回答。

        “两军胜败如何?”赵普又问。

        “彼方胜,我方败。”

        “如此,若唐军扼守清流关,继而出师断尔归路,再乘胜夹击,则将军危矣!幸亏皇甫晖一生谨慎,担心滁州有失,回军守城,否则将军必败无疑。”

        “先生以为如何是好?”赵匡胤赶紧追问。

        赵普站起身,面露沉思之色,说:“清流山后有一条小道,可直达滁州城西涧,眼下溪水暴涨,皇甫晖必不设防。将军今夜率军潜行,由小径直达西涧,浮水抵城下,出其不意,滁州城自然可破!”

        赵匡胤大喜,双手作揖:“多谢先生点拨!”

        赵匡胤回到营地,依计而行,果然一举攻克滁州城,活捉皇甫晖和姚凤,接着又派石守信领兵一万,从山后袭取清流关,守住通往寿州、滁州的要道。

        赵匡胤占领滁州城,切断寿州后援,使之成为一座孤城。于是加强警戒,日夜巡逻,不敢稍有闪失。此时已是阳春三月,城外草长莺飞,一片大好春光,心想,江南风光如此秀美,难怪赵普要隐居在此荒村之中。

        赵匡胤对赵普献计破滁州,心中既钦佩,又感激,若能得到他相助,那真是天从人愿了。可怎样才能让他出山相助呢?赵匡胤冥思苦想了好久,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绝妙的主意。

        这天吃过早饭,赵普在读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正看得入神,忽然,门外冲进来几个彪形大汉,二话不说,抬起他和夫人魏氏,还有两个儿子,塞进三顶轿子里,抬腿就跑。

        赵普慌了手脚,大声责问:“众位英雄,我一介书生,与你们无仇无怨,为何要如此相待?”几个大汉也不答话,只管抬着轿子飞跑。赵普一看这架势,索性心一横,闭上眼睛假寐。

        等他睁开眼,向外一瞧,发现已到滁州城。此时,他已隐约猜到绑架者是谁了。轿子在街巷中转了几个弯,在一坐院落前停下来。一个大汉掀开轿帘,客气地说:“赵先生,请下轿!”

        赵普刚一下轿,赵匡胤满脸陪笑迎上来:“先生、夫人受惊了,在下多有得罪,还望包涵!”

        “赵将军盛情相邀,何罪之有?”赵普没好气地回答。

        赵匡胤哈哈一笑:“先生乃世外高人,若以世俗之礼相邀,恐怕不肯赏脸,只好出此下策。快屋里请,请!”

        赵普扶着妻子魏氏坐下,又招呼两个孩子坐在身边,道:“不知赵将军邀草民来此,有何见教?”

        赵匡胤拱手道:“岂敢,岂敢!在下武力相邀,既是为了感谢先生巧取滁州之妙策,亦想借机请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先生乃博学之士,经国之才,隐居山野,于国家社稷何益?”

        赵普沉默片刻道:“吾一介草民,屡经丧乱,体弱多病,唯求平安。人生如朝露,转瞬就是百年,功名富贵,如过眼云烟,将军何以定要强人所难,夺人之志呢?”

        “先生所言差矣!方今天下纷攘,生灵涂炭,我辈正该奋起,辅佐明主,安定百姓,这才是孔圣人所谓的大义。子房效命于博浪,卧龙振起于隆中,宏图得展,终成大业。先生正当壮年,何不出山,一展平生所学?待异日功成名就,再返山林,渔樵江渚之上,亦不为迟啊!”

        赵匡胤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见赵普心有所动,心中暗喜,话题一转,笑了笑说:“想必先生、夫人还未用饭,在下特备薄酒,一来为二位洗尘,二来向二位赔罪。”待宾客宴罢,已是黄昏。赵匡胤正和赵普闲聊,忽有守城士兵进来报告,说城外有一支周军,请求入城休息。

        赵匡胤起身,对赵普说:“先生旅途困乏,还请先回房间休息,在下去去便来!”随即登上城墙,大声问道:“来者何人?我乃殿前都虞侯赵匡胤!”

        “匡胤,是为父!陛下命我从扬州返回正阳,途径滁州,已经天黑。你速开城门,让将士进去休息!”赵匡胤听说是父亲赵弘殷,心里一阵为难。按军律规定,夜间禁止开城门,违者重罚;可是父亲至此,却闭门不纳,实在不合情理。赵匡胤沉思了半晌,对父亲喊道:“父亲,请恕我不孝,城门不能开启。请父亲今晚暂宿城外,孩儿明早再来迎候!”

        赵弘殷是通情达理之人,也不多说,便露宿城外。第二天清早,赵匡胤亲自迎接父亲进城。那赵弘殷长年在外征战,身体本已亏损,再加上昨晚宿于城外,又染上了风寒。赵匡胤见父亲病得不轻,心中暗自愧疚,连忙请医生诊治。偏偏在这个时候,扬州战事吃紧,周主郭荣令他火速率兵赶往六合,增援扬州,由石守信接替他驻守滁州。

        赵匡胤挂念父亲的病情,可君命在身,不得不走,一时之间,左右为难。赵普见此情景,便道:“君命不可违,将军只管前去,草民愿代将军照顾赵老将军!”

        “此事何敢烦劳先生?”赵匡胤大为感动。

        “你我一见投缘,而且你我皆姓赵,本是同宗,照顾赵老将军,也是分内之事。将军放心去吧!”

        赵匡胤大喜过望,跪地拜谢道:“蒙先生高义,在下愧受,此后当以手足视之,誓不相负!”

        人之相交,本就在一个缘字。两人相识于清流山野,又因为赵弘殷的病而成为莫逆之交。从此,在赵普的帮助下,赵匡胤一步一步登上霸业的巅峰。

        赵匡胤将滁州公务交给石守信和赵普,率领大军直奔六合。周军已攻下扬州,由韩令坤把守。谁料唐主李憬在国内召集了六万精兵,命其弟齐王李景达为元帅,急向江北推进,很快便攻下泰州,接着准备一举收复扬州。

        韩令坤见唐军将至,担心寡不敌众,火速向滁州求救。然而过了几天,援军迟迟未到,韩令坤不由起了弃城的念头。

        赵匡胤率军抵达六合,听到韩令坤准备弃城西逃的消息,心里大急。扬州是江北重镇,决不可失,况且单是这弃城之罪,韩令坤这颗脑袋也怕是保不住了。

        赵匡胤派李良、王仁赡带领金枪、铁骑、控鹤三班精锐,赶去增援扬州,给韩令坤带口信,让他万万不可弃城,同时派兵守住扬州要道,下令道:“如果扬州兵溃退,一律格杀勿论!”

        六合离扬州不过百里,李良知道此事关系重大,策马加鞭,当日便赶到了扬州,见韩令坤还在坚守,这才松了一口气。韩令坤见援军到来,又被李良一激,豪气复生,决计同唐兵决一死战。恰在此时,南唐先锋陆孟俊从泰州杀来,韩令坤急于立功,便一马当先,杀出城去。

        那陆孟俊此前轻易夺回泰州,又听说韩令坤有弃城逃跑之意,以为扬州唾手可得,何曾想到对方会主动进攻?眼见周军喊声如潮,霎时间便冲到了阵前,见人便杀,逢马便砍,将唐军阵营冲得七零八落。陆孟俊正在拼命押阵,突见一位黑脸胡须的将军策马冲来,忙举刀迎战。谁知对方来势凶猛,转眼到了跟前,右手刀一横,将他的刀击落,再用刀背一拍,陆孟俊应声落马。周兵一拥而上,将他绑了。

        韩令坤大获全胜,将陆孟俊押回扬州城,准备派人送往郭荣的营帐,不料新纳的小妾杨氏一见陆孟俊,恨得咬牙切齿,跪在地上,悲泣着,请求韩令坤为她报仇。

        这杨氏原来是潭州人,当年陆孟俊攻打潭州,将杨家两百余口全部杀光,只有杨氏因为美貌,被楚王马希崇纳为小妾。后来马希崇投降南唐,家眷留在扬州,被韩令坤强纳为妾。韩令坤此时对杨氏颇为宠爱,自然言听计从,于是将陆孟俊挖心掏肝,活祭杨氏家人。

        李景达知陆孟俊兵败被杀,不敢再犯扬州,而倾其全部兵力,转攻六合。六合守军不足一万,幸好扬州大捷,士气高涨,赵匡胤令士兵加强城防,又暗地里派信使潜往扬州、滁州,约定三日后与唐军决战。命韩令坤届时攻敌后路,命石守信领兵埋伏江口,见南唐军后退,迅即杀出,不得有误。

        三日后,赵匡胤让全体将士饱餐一顿,出城直扑南唐军,韩令坤也如约从唐军后面进攻。李景达猝不及防,帅旗被李良一箭射倒,自己也几乎成了王仁赡的刀下之鬼。他心中一慌,顾不上指挥军队,掉转马头,往江口逃去。唐兵见帅旗已倒,主将惊逃,哪里还有斗志?数万大军霎时溃散,乱哄哄四处奔逃。赵匡胤、韩令坤兵合一处,一鼓作气追杀唐军,唐军大败,死者不计其数。

        李景达在一班亲兵的保护下,马不停蹄逃到江口,正暗自庆幸,猛听到一声暴喝:“石守信在此,李景达快快受降!”

        石守信以逸待劳,领兵追杀过去。那侥幸逃出来的唐军又累又饿,如何抵挡如狼似虎的周军?眨眼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只剩下两千来人,尾随李景达,一路朝上游逃窜。

        赵匡胤、韩令坤率领大军赶到,围住残部又是一阵砍杀,南唐好不容易集结起来的六万精锐,就这样被消灭了。李景达不知在哪里找到一条小船,总算侥幸保住了小命。

        南唐经此大败,国力大伤,惟有那寿州城,在刘仁赡的坚守下,依然如铁桶一般,难以攻下。郭荣数月来亲自指挥攻城,心力交瘁,乃将淮南军务交给李重进,自己回驾开封,同时令赵匡胤等人随驾返京,另遣将领驻守滁州、扬州。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