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要平定三方叛乱,容易不容易呢?太不容易了。不算正面交锋,已有三大困难横亘在前。
哪三大困难呢?
第一个困难,如何赢得北周元老重臣的支持。杨坚和三总管开战,究竟鹿死谁手,有一批人非常重要。谁呢?北周的元老重臣,也就是关陇贵族集团。这些人支持尉迟迥,则尉迟迥的胜算大;反之,如果他们支持杨坚,杨坚的胜算就大。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当时,这个集团的代表人物是李穆。
李穆是北周的开国将领之一,对北周的开创者宇文泰还有救命之恩。当年,他随宇文泰讨伐东魏,宇文泰在阵前忽然马失前蹄,摔了下来,这时,东魏的将士也追来了。危急时刻,李穆赶来,一鞭子拍到宇文泰身上,骂道:笨蛋,连骑马都不会!说着,把自己的备用马给他,让他立刻滚蛋。已经杀到跟前的东魏士兵一看李穆居然打他,以为眼前这个人不过是个小喽啰,就抛下他,往别处活捉宇文泰去了,算是救了宇文泰一命。有了这番经历,宇文泰从此对李穆宠信有加。李穆不是给他一匹马吗?回去后,宇文泰把御马厩里所有马,都赏给李穆。尉迟迥起兵时,李穆是并州总管。并州是原北齐陪都所在地,精兵聚集,又正好夹在尉迟迥和朝廷之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他追随谁,谁赢的可能性就大增。
那么,李穆到底追随谁呢?他很有可能选择尉迟迥。李穆和尉迟迥是同辈人,一起打仗流血的老哥们,战斗友谊非常深厚。而且,尉迟迥是聪明人,刚一起兵,马上派使者联络李穆,要跟他共图大事。
尉迟迥的使者一到,李穆的侄子和儿子都劝李穆和他联合。李穆自己也在犹豫。如果他真的加入,对杨坚来讲可就是大麻烦。
正在危急关头,杨坚的使者也到了。这名使者叫柳裘,是个著名的说客。
当初,周宣帝猝逝,刘昉、郑译矫诏让杨坚辅政,杨坚犹豫不决,当时,柳裘一句“机不可失,持不再来”点醒杨坚,从此就把柳裘视为心腹。
柳裘既然口才这么好,杨坚就把劝说李穆的重任交给他。不过,杨坚也知道,柳裘再能说,也只能做到以理服人,真正想要打动人,不能只讲理,还要讲情,做到以情动人。怎么才能以情动人呢?
利用李穆的儿子。李穆有个儿子名为李浑,当时在京城担任侍卫。这时,杨坚派他一同前往并州,让他帮助游说李穆。
杨坚为什么这样做?要知道,父子情深,按照一般作法,如果想让父亲就范,往往会拿儿子当人质,用儿子逼迫父亲。但是,杨坚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扣压李浑,反而主动把李浑打发到李穆身边,充分释放诚意,以情动人。
杨坚这么一表态,李穆可就要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立场。他怎么考虑啊?
一、杨坚挟天子以令诸侯,反抗他就是反抗朝廷,这成吗?
二、就算支持尉迟迥,尉迟迥也赢了,自己仍不过是尉迟迥的手下,跟现在比有什么区别?既然如此,何必费这个劲。
三、杨坚对自己仁至义尽,倒像能成大事的人。
就这样,经过通盘考虑,李穆决定支持杨坚。怎么支持呢?杨坚不是派李浑来劝说吗?李穆又让儿子回到杨坚身边,而且,不是空手回去,还让李浑把家中的熨斗捎给杨坚。熨斗有什么用?这是表态,杨坚让李浑转告李穆说:“希望你以此熨贴天下。”同时又向杨坚进献十三金环腰带,这十三环金腰带可是皇帝才能用的腰带款式,李穆把它献给杨坚,用意很明显,我不仅支持你当权臣,我还支持你当皇帝。
李穆投靠杨坚,对杨坚的影响十分重大。首先,李穆全家都是将军,他们一加盟,杨坚这边当然实力大增。更重要的是,李穆的政治影响力非凡,是全国的风向球。一看李穆投诚杨坚,一大批北周元老都决定支持杨坚,这样一来,杨坚在政治上便占了优势。
第二个困难,如何安定前线军心。刚摆平李穆的问题,前线出事了。
当时,李穆的侄子李询捎来密报,说韦孝宽手下的三员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私下接受尉迟迥馈赠的金钱。换言之,前方将领政治立场不坚定,可能阵前倒戈!而且,就在这节骨眼上,韦孝宽生病卧床,只派身边服侍的妇女传达命令。无法真正驾驭手下,这是最糟糕的事!
杨坚着急了,赶紧将心腹刘昉、郑译找来商量,是不是需要把这几个不忠的将领换下来。
这个消息刚传出去,有个人匆匆忙忙赶来。谁呢?李德林。就是劝杨坚别当大冢宰,一定要当大丞相的那位高人。他来干什么?提出反对意见。李德林说:
公与诸将,并是国家贵臣,未相伏驭,今以挟令之威,使得之耳。安知后所遣者,能尽腹心,前所遣人,独致乖异?又取金之事,虚实难明,即令换易,彼将惧罪,恐其逃逸,便须禁锢。然则郧公以下,必有惊疑之意。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这段话有三重意思:
首先,您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和这些将领本来地位都差不多,他们没有忠诚于您的义务。您现在怀疑这几位将军不忠诚,想要派人替换他们。但是,您怎么就能保证新派去的人比他们忠诚呢?
其次,所谓受敌方贿赂,虚实难辨,如果现在派人追究,不仅这几个人可能畏罪投敌,而且上至韦孝宽将军,下至普通士卒,难免人人自危,动摇军心!
最后,当年燕国不信任乐毅,改任骑劫;赵国不信任廉颇,改任赵括,不都酿成大祸吗?前朝因为这样做失败的教训太多了,请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几句话说得杨坚出了一身冷汗,赶紧道谢,说:如果不是先生,我几乎误了大事!先生认为该怎么办呢?难道就听之任之?
李德林说:
如愚所见,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为诸将旧来所信服者,速至军所,使观其情伪。纵有异志,必不敢动。
意思是,您别派将军去,派一个您信任、前方将领也能接受的人去当监军。只要您的眼线一到,前方的将领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杨坚一听,佩服得五体投地,马上寻找监军人选。
让谁当监军呢?李德林提出的条件是心腹。当时谁是杨坚的心腹?杨坚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刘昉和郑译最放心。
本来,自己当辅政大臣就是他们的主意,这时候出乱子了,他们能不帮忙吗?可是,别看刘昉、郑译两人搞阴谋挺有本事,一听说上前线,全畏惧不前。
刘昉说,我倒是想去,问题是,我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怕误了大事,您还是问别人吧!杨坚又问郑译,郑译说,我也想帮忙,可是,我母亲年纪大了,身边不能没人照顾,您还是成全我这颗赤子之心。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把杨坚气坏了。怎么办呢?
正在为难之际,有人主动请缨。谁呢?丞相府的录事,即管家——高颎。高颎原本是杨坚岳父独孤信的手下。当年,宇文护专权,逼独孤信自杀,独孤信一死,树倒猢狲散,很多门生故吏纷纷变了脸,不相来往,只有高颎不趋炎附势,照样和杨坚的夫人独孤伽罗往来。
有道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高颎这么做,赢得杨坚夫妇的尊重。周宣帝暴崩后,杨坚辅政,独孤夫人立刻向杨坚推荐高颎。杨坚对夫人历来尊重,就派侄子杨雄和高颎沟通,希望他一起共谋大事。高颎慨然允诺,说:“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我跟定你,就算是以后大事不成,被灭族都心甘情愿。现在,看到杨坚需要人才,高颎前来履行诺言。
前文说郑译声称自己老母在堂,不能上前线。这话是真是假不知道,但是,高颎倒是真有白发老母。然而,接受杨坚任命后,高颎连家都没有回,直接骑马出发,只是临上马时挥泪对下属说,请到我家禀告老母,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现在国家有难,儿子只能舍孝全忠了。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
高颎到了前线监军,军心很快安稳下来。高颎顺势留在军中,当了韦孝宽的军师。这样一来,第二个困难又解决了。
第三个困难,如何避免邻国势力趁火打劫。
当时,北周的北边有突厥、南边有陈朝,都是所谓的敌国。尉迟迥一起兵,马上就北结突厥、南联陈朝,连儿子都送到陈朝去当人质;而司马消难更过火,干脆投靠陈朝,还接受了陈朝“随国公”的封号;这样一来,突厥和陈朝也卷入战争了。
这还不算。当时,北周在湖北还有一个附属国——后梁,是萧梁王朝的后裔建立的,这时也想趁乱谋求复国。本来,三方叛乱已经够让杨坚头疼了,如果再跟这些政权打起来,就更麻烦了。
怎么办呢?各个击破吧!怎么对付突厥?当时,北周和突厥和亲,要将千金公主嫁给突厥可汗,突厥的迎亲使已经到了几个月,因为北周的政治变故,一直还没有出发。这时,杨坚送千金公主上路,巩固友好关系。另外,突厥喜爱钱财,杨坚又派人携带大量金银珠宝贿赂可汗,这样一来,突厥满意了,不再插手北周的内部事务。
再看后梁。后梁想复国,但是实力弱,拿不定主意,先派使者柳庄到长安探虚实。
杨坚怎么对付柳庄?首先,热情接待,接着陈述革命友谊。他说:我当将军时曾路过梁国,承蒙你们国君热情款待,至今念念不忘!现在我们国家遇到困难,天子年幼,时局不稳。我受先皇委托,只能出来主持局面。梁国君主几代都忠于朝廷,希望能在此时珍惜传统友谊,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这话说得多好!虽然客气,但是里面透着威胁。如果你们梁国现在表现不好的话,那几代人精心培育的战斗友谊可就一笔勾销!
一听杨坚这么说,梁国使者马上回去向国君汇报,我看杨坚不好惹,我们还是安分点。
那陈朝呢?陈朝是老对手,劝说拉拢估计没有用,只能打了。而且是主动打,叫做以攻为守,也没让陈朝占什么便宜。
就这样,经过一番外交和军事的努力,邻国势力也算安定下来了。这样一来,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正面战场以外的干扰好歹都让杨坚解决了。
不过,即便如此,三总管的势力依然非常强大。特别是尉迟迥,不仅兵强马壮,而且因为占据了原来的北齐故地,还得到许多北齐复国分子的支持。
这样一来,如果杨坚不能取胜,不仅意谓着他个人的失败,还有可能造成国家的再度分裂。那么,战争究竟能否取得成功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