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孙子兵法有哪三十六计第六篇 虚实篇

第六篇 虚实篇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胜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科,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已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也,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且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不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

        

译文



        孙武说:凡是先到达战地等待敌人的就安逸,后到达战地面慌乱应战的就疲劳,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能使敌人自己来的,是利诱他的缘故,能使敌人想来而不能来的,是危害他的缘故,所以,敌人安逸要能使他疲劳。饱食要能使他饥饿,安守自固要能调动他出战。

        出击敌人不能赴援的地方,奔袭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行军千里而疲劳的,是行进在没有敌人的地方;进攻而必然取胜的,是攻击到敌人不能防守的地方;防守必定是稳固的,是防守敌人不能进攻的地方。

        所以善战的人,敌人不知道怎样进攻。

        微妙呀!微妙呀!以致于看不到形迹,神奇呀!神奇!以致于听不见声息,所以能成为敌人的命运的主宰。

        进攻而使敌人不能防御的,是冲击他虚弱的地方,退却而使敌人不能追随者到的,是迅速得让他追不上,所以,我想求战,敌人虽然据守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攻击敌人所以必须救援的地方;我不想交战,即使不修工事划在面守,敌人也不能来与我交战,是因为不合于敌人的进攻方向。

        所以,要弄清敌人的虚实情形而不能暴露我军的虚实情形,这样,我军兵力可以集中而不能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十处,是用十倍的兵力去攻他一处,这样就我众而敌寡;能够以众击寡的,这样与我们交战的敌人就相对的少了,我们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知道,不知道,敌人防备的地方就多了,敌人防备的地方多,那么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就少了。

        所以,防备前面,则后面的兵力多少,防备后面,则前面的兵力少,兵力少的,是处处备敌;兵力多的,是使敌处处备我。

        所以,知道在什么地方条,知道在哪一天打,就可以行军千里同敌人会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打,不知道哪一天打,就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何况远的有几十里,近的有好几百里叫呢?

        照我的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对于战争的胜败有什么益处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取的,敌军的虽多,可以使他无法同我作战。

        所以,经过筹算就会知道敌人作战的计划得失,经过挑战就会知道敌人动静的规律,经过佯攻诱敌就会知道敌人地形的利弊,经过战斗侦察就会知道敌人部署的虚实。

        所以,迷惑敌人的方法灵活到极点,以至于无形可见,无形可见,这样,隐藏很深的间谍也窥察不到我们的动向,狡猾的敌人也不能施展他们的计谋,把根据敌情变化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谁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人人都知道我战胜敌人的战法,然而弄不清我怎样因敌变化而灵活运用的这些作战法的,所以这样战胜敌人的方法是永不重复,适应各种敌情而至于无穷。

        作战的规律像流水,水流的规律,避高而就下,作战的规律,避实而就虚,水是根据地势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的,作战是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制定取胜的战法,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战法,如同水陆地势的高下,没有固定的流向,能根据敌情虚实变化而取胜的,可谓用兵如神了。

        所以,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种是常胜的,四季相互交替,没有哪一季是不变的,日照有短长,月亮有晦明。

        

按语



        本篇主要论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迷惑、调动、分散敌人。“避实而就虚”,“因敌而制胜”的作战指导思想。

        本篇之所以称之为“虚实篇”,便是强调虚实在战争中的作用。

        “形人而我无形”,是本篇的第一个要点。

        在战争中要想把握机会,制敌取胜,必须弄清敌人虚实,知道敌人兵力有多少,装备怎样,火力如何,战斗力强弱,另外,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有什么特点,后勤保障的能力如何等等,都是在战前尽力要掌握的基本情况,对敌人的情况了解的越细,越多,越具体,那么打起仗来就排兵布阵上就会有的放矢,在此同时,还要注意把自己的虚实隐藏起来,让敌人对我军的情况一无所知,这样便会陷敌人于盲瞎马的境地,前文论及的毛泽东建立根据地的思想,同一这篇中阐述的战法也大有关联,在我解放区作战,由于人民大从站在我们一边,我之行动可以得到高度的隐蔽和保密,可以隐于无形,而来犯敌人的行踪却处处落入我们的观察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尚未交手,便可以说胜负已定了。

        “避实而击虚”,是本篇的第二个要点。

        了解了敌人的虚实,还要有正确的战法,以硬碰硬,以刚克则的战法,不是高明的战法,与敌人的死打硬拼,有时也许能打胜,但给军队带来的伤亡,给国家带来的损失就巨大了。

        高明的战法就是“避实击虚”,避开敌人的优势火力,优势兵力,在他最薄弱的地方下手,这样即可以有绝对胜利的把握,而且可以用胜利的士气来激励部队,用缴获的战利品来慰劳部队,用我军的胜利来不断打击敌人,这才是真正的胜敌之道。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使敌人“由实变虚”,则是本篇最为精彩的华章,也是需要论及的第三个要点。

        前面的两个要点,一般的军事家都会懂得,也都知道怎样去做,唯有这一要点,是最困难的,要让敌人听自己的指挥,把敌人拖瘦,拖垮,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指挥艺术的高超,就显示在这些地方。

        解放战争的时期,彭德怀在西北战场上统兵鏖战,便是显示这一思想的杰作。

        1946年底,蒋介石的爱将胡宗南率领30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扑向延安,企图一举把我中央根据吃掉。面对数倍于已的敌军,彭总主动放弃延安,与敌人展开了捉迷藏。

        胡宗南在屡次寻找中共主力决战落空的情况下,心急气躁,错以为共军怯战,于是多路进攻,将兵力逐渐分散,彭总着准时机,分另在蟠龙,羊马河等地域三战三捷,消灭了胡宗南的三个主力师旅,从而改变了西北战场上的被动态势。牢牢地掌握住了战争中的主导权。

        最后,孙子还强调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就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战法,也没一成不变的用兵方略,只有根据敌情的变化,依据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一正确地确定作战方略的指挥员,才是百战百胜的“战争之神”。

        19世纪初叶,法国的统帅拿破仑先后六次打败了由几乎整个欧洲国家组成的反法同盟,重创了人数数倍于法军的多国联军,创造了军事史上光芒夺目的一页,他的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成为军事科学和指挥艺术的光辉范例。

        但是,正当他得意满地准备向欧洲的最后一个保守党的大本营进攻时,却遭到了毁灭性的惨败,从此,他开始了“从伟大的向可笑的”转变,很快从王位上滚了下来,成为厄尔巴岛上的一个囚犯。

        这场决定拿破仑命运的战役,就是法俄间的“鲍罗金诺”战役。

        1811年,由于在多次的反法同盟中,俄国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拿破仑对其非常愤恨,决定对其进行军事上的征讨。

        为了胜利达到这一目的,拿破仑亲自研究了俄罗斯和立陶宛的地理状况,对那儿的高山、平地、河流、桥梁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此外,他还认真地参阅了1709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侵俄战史,最后,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

        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一远征,他调集了40个步兵师,25个骑兵师,总计60万大军,还筹集了足够的弹药和粮草。

        1812年6月22日,拿破仑签署了向俄国进军的命令:“……前进吧!渡过涅曼河,把战争带到俄国领土上……”

        第二天,兵精粮足的法军杀过了涅曼河,势不可当地向着俄国的腹地杀去。

        法俄战争正式爆发。

        细心的读者看到6月22日这个日子,立刻就会联想到另一场子战争。

        不错,1929年后的这一天,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德国的希特勒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

        历史有时候会出现惊人的重复。

        拿破仑的作战计划,是寻找到对方的主力后,胆地进行两翼穿插,切断敌军的退路,然后同敌军进行决战,待将俄军的主力消灭后,再迫使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投降。

        俄国的最高统帅是巴克莱元帅。

        这位元帅在先前进行的奥斯特里茨和费里德兰两个战役中,已经充分地领教过拿破仑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法军强盛的战斗力。因此,他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拖延战略,避其锋芒,促其疲惫,以广大的空间换取时间,并以此来弥补俄军实力不的不足。

        按照拿破仑的预定计划,法军渡过涅曼河后,锋芒所向,直指沙皇军队的集结地维尔纳,以期在那附近的开阔地同俄军主力交锋,“重演一场奥斯特里茨的戏剧”,以便让老沙皇低下头来,从而迅速结束这场战争。

        可是万没有想到,法军到达维也纳尔纳后,只发现一些被毁弃的炊灶和营在,俄国大军没有丝毫的踪影。

        法军于是马不停蹄地继续北进,由维尔纳到维贴布斯克,再到斯摩棱斯克,谁知预期的决战一再落空,法军虽然穷追不舍,然而俄军跑得更快,似乎两军之间总差着那么一段距离。使他们始终无法交手。

        此时的拿破仑求战心切,他已不顾漫长的交通线的保障,后勤供给的困难和大军的疲惫,继续不停地向俄国的腹地进军,本来,俄军巴克莱的战略是对头的,只要这种情况典型示范延续一段时间表,俄军的反击的条件就会成熟了。

        可是俄军的一再退让,激怒了俄国人,国内舆论大哗,纷纷指责巴克莱元帅的退却战略,于是,沙皇不得不重新起用已经退休的老将库图佐夫,让他来收拾残局。阻止住法军疾速前进的脚下步。

        库图佐夫接替了巴克莱的职务后,全面审视了一直整个战场的情形,应该承认,巴克莱的战略已经开始奏效了,俄军的主力直到现在没有损伤,而法军的兵力已经被漫长的运输线和长距离的行军大大的削弱了,如果能够再后撤几步再进行决战的话,那时俄军的情况会更好此,可现在人民已经动怒了,必须立刻进行决战。

        库图佐夫详细地勘察了周围的地形后,决定在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之间的广阔地带构筑阵地,9月4日,库图佐夫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写出了一份准备同法军决战的报告,报告中说:“……我方阵地,选择地鲍罗金诺村,这里是一片平川中仅能找到最佳阵地。”

        俄军构筑的阵地正面宽8公里,右方紧靠莫斯科河的支流科洛察河,后面有一片小树林,可以隐蔽部队行动,阵地中央有库尔干纳亚高地,居高临下,视野十分开阔,便于炮兵射击,在俄军阵地较为暴露的山坡上,俄军筑起了不少土质工事,当时称之为“棱堡”的掩体。

        库图佐夫拥有12万大军,640门大炮,他把部队编成4个集团,右翼集团,中央集团,左翼集团和预备队。

        根据他的设想,部队的配置和工事的分布,应尽可能有效地切断通向莫斯科的一切路途。因此,他把4个步兵军、3个骑兵军以及哥萨克骑兵营都集中在右翼和中央。这样,俄军的队形便向北拉得很长,约有三四公里的样子。

        由于远途作战必须保护侧翼和后方的运输线,因此,当拿破仑的大军来到俄军阵地前的时候,实际可用于投入战斗的法军仅有13.5万人和587门大炮,这样一来,法国的人数上的优势和火力上的优势,由于长距离的行军而被大大减弱了,至于军队的疲惫,俄军以逸待劳,法军更是无法相比。

        但法军毕竟是一支英勇善战、训练有素的军队,在拿破仑的英明卓越的指挥下,曾取得过无数次战斗的胜利,因此士气非常高涨。

        9月5日,拿破仑下令攻占鲍罗金诺阵地前沿的谢瓦金诺言多面堡,战将缪拉率领他麾下的骑兵,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接下来的,将对鲍罗金诺主阵地进攻了。

        傍晚,拿破仑披着黑色的斗篷,登上前沿阵地的一个高坡,对俄军的主阵地进行了仔细的勘察,他立刻发现俄军的设防时阵地向北拉得太远的弱点,站定佯攻北面,牵制俄军,而以主力猛攻俄军的左翼,9月7日清晨,太阳从东方喷薄而出,漫天的朝霞绚丽而灿烂,拿破仑面对初升的太阳,挥动着手中的利剑,兴奋地大叫着说:“勇士们,勇敢地战斗吧!这里奥斯特里茨的太阳,”他满以为7年前在奥斯特里茨大胜俄奥联军的情景又钭重新上演。

        刹那间群怒吼起来,法军以密集的队形向俄军的阵地拥去。

        俄军的大炮开始反击了,由于俄军是在自己预设阵地上进行作战,火炮的射击距离,诸元等都经过精细的测算,所以射击的精度非常之高,每一发炮弹几乎都准确地命中目标。

        战斗在大炮的怒吼拉开了序幕,地以步兵的冲击作战最为惨烈,步兵的方阵像波涛一样在阵地前沿起伏,小小的棱堡也数次易手,拿破仑麾下的两员猛将内伊和缪拉把他们所能调动的部队本都调上去两军的官兵时常血肉模糊地混搅在一起,不时飞来的炮弹在他们中间爆炸,横飞的尸骨中往往分辨不出是法军的还是俄军的士兵。

        战斗至下午6时,法军终于攻占了俄军修建的那些棱堡垒,俄军被迫撤离到防线的后面,双方损失都很惨重,但俄军还没有溃散,由于库图佐夫还站在指挥战斗,俄军的官兵们远远地望见自己统帅的影子,因此依然在不懈地冲杀。

        面对这种情况,内伊和缪拉建议拿破仑把担任预备队的近卫后备团调上来,对俄军已经动摇的防线时行最后的冲击,以尽快取得战役的胜利。

        拿破仑拒绝了这一建议,俄军出乎预料的顽强反抗动摇了他的自信,他竟然认为进入莫斯科前可能还要进行一场这样的决战,为此,他必须保存一支完事的生力军。

        当晚,库图佐夫视察了整个部队,当得知俄军已经损失过半时,为了保存力量,在今后的反击中还有整编制的正规军可用,于是他果断地命令入弃莫斯科,向摩沙斯克撤退。

        在撤退之前 ,由于俄军有充分的时间,所以他们销毁了所有的辎重和粮草,而且破坏了城内的水源。

        拿破仑名义上是夺取莫斯科,但酿成的苦果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鲍罗鑫诺一战中,法国军队受到了重创,龙骑兵和近卫军几乎伤亡殆尽,有47位将军战死或重伤,而他得到的只是一座空空如也的城市。拿破仑在后来的回忆中,心有余悸地说:“在我一生的作战中,最令人胆战心惊的,莫不过于莫斯科的城下之战。”

        可怕的严冬来临了,随着酷寒的到来,缺衣少食法军不得不从莫斯科撤退,在近千里风雪凄迷的路途上,俄国军队沿途进行层层突袭和侵扰,原本英勇无敌的法兰西大军,此刻成了一群软弱可欺、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抛弃了武器,紧裹着单薄的毛毯,冀着早日能回到寒纳河边。

        终于,撤退变成了溃逃,兵败如山倒,一旦军队没有了命令和建制,那就成了一群流匪和兵氓。

        没有了有组织的反抗和自卫,法军的命运便更加悲惨,一些村落里的手无寸铁的农民,居然也敢挥舞着木权和镢头,向法军的龙骑兵挑战。

        如果说,在战场上,法军的决兵力仅损失了三分之一的话,那么,败退路途上的漫天飞雪将这支大军全部埋葬了。

        拿破仑匆匆赶回到巴黎,最后清点军队时发现,跟随自己回首都的只有68名亲兵,一年多以后,也只回来2万多冻饿伤残、丢枪弃甲的残兵败将,一年前,他趾高气扬地出征时率领的60万大军,全部倒毙在风雪凄迷的异国土地上了。

        拿破仑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他的失败完全是自己打败了自己,以往的以实击虚,以众凌寡,调动敌人,出奇不意的战法,在这次进军中都消失了,在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成就之后,他错误地认为,胜利女神坐在自己的马车上。

        他错了,这一错,葬送了法兰西的全部有生力量,也葬送了法兰西共和国。

        在欧洲诸国的强大压力下,不久,拿破仑不得不宣告下台,而后被囚于厄尔巴岛。

        1775年,美国当时还没有获得独立,是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当地的人民不甘心这种受奴役遭压迫的生活,在乔治·华盛顿的率翎领下,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广大奴隶积极响应华盛顿的号召,纷纷拿起枪来,参加了起义军的行列。

        战争初期,由于华盛顿的英明指挥。也由于英国军队的混乱和腐败,起义军获得了节节胜利,并且夺得了波士顿。

        但自此以且,英国军队调来了大批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他们不但人数众都不得,而且武器先进,组织严密,战斗力很强,美国人开始尝到了失败的苦头。

        这一年的年底,为了躲避英国军队的围剿和追杀,华盛顿率领军队转移至新泽西,英国军队则紧追不放,想趁机将起义军全部剿灭。

        新泽西西南部边境上有条河,叫特拉华河,华盛顿的部队抢先一步,渡过河去南岸扎营,凭险据守,英军也紧随来到特拉华河左岸的特伦顿城,隔河相望,准备搜集到渡船只后,再继续追击,这时,华盛顿的处境十分困难,所率战斗人员不过3000人,而且他们大都是由农民组成,经过一系列的残酷作战之后,他们怀念农田、家小,也不愿再忍受这种饥寒交迫、担惊受怕的生活,因此,每天都有人开小差,部队情绪非常低落。

        而对岸的英国军队至少有3,5万人,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虽然一时征集不到足够的船只,暂时无法渡河,但严冬马上就到了,只需一场寒流,河水就会冻成厚厚的冰层,英军就可以从容地越过河去将美国人消灭掉。

        华盛顿非常明白,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

        可是敌人如此强大,自己的力量又这样弱小,怎样才能打垮敌人呢?

        12月22日,华盛顿的两个士兵把一名俘虏押到司令部,说是在河边捉到的,可能是敌人的密探。华盛顿非常认真地让俘虏留下来同自己谈话,并且告诉那几个士兵,让他们守候在门外,如果俘虏想逃跑,就枪杀了他。

        等他的士兵一出门,华盛顿便笑着立刻给俘虏松绑。

        原业,站在他面前的这个俘虏名字叫约翰·哈诺门,是华盛顿命令他装扮成一位脚夫,跟随英军一起出动,直到取得了重要情报,探明了敌人的虚实为止。

        哈诺门十分精明,他把探听到的有关英军人员、编制、作战计划、军官姓名等情报都熟记于心,他向华盛顿详细介绍了英军有特伦顿驻防的位置和兵力,哨兵的安排情况。

        从哈诺门的情报中得知,特伦顿的警卫是由几个黑森人团队负责的,他们是英国雇来打仗的德国人,美国人恨他们,英国士兵也赚弃他们,因此,这些德国人对打仗一点也不上心,到达特伦顿后,一点防御工事也没有修筑,他们的司令官罗尔上校很看不起美国军队,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农民,根本不会打仗。

        现在,这些黑森人正忙于欢庆圣诞节,防御就更加松懈了。

        华盛顿得知了敌人的这些情报后,立即大胆决定,圣诞节进攻特伦顿,利用黑森人的麻痹心态冲进城去消灭城内的英国人。

        圣诞节前夕,美军已经厉兵秣马,做好了战斗准备,临出发前,华盛顿又让潘恩进行政治鼓动,潘恩富有激情地说:“战斗就要开始,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刻到了,在困难进只会逃跑的人,至多不过是只能过好光景的士兵和在顺利环境中当一名志士的人,而人民只热爱与感戴在困难中坚持斗争的人……”

        随后,在激昂的呼号声中,华盛顿率领大军出发了,他们将所有能找到的小船集中起来。每船一队人,乘夜色沿着河面悄悄划去。

        此时,河面上北风呼啸,天气奇冷,士兵们衣衫单薄,许多人还没有鞋子,但他们知道,自己是为自由而战,因此,士兵们用碎布条和旧衣服将脚裹起来,面无惧色地向对岸冲去。

        午夜之后,颠簸的小船靠拢了北岸,他们下船后,又摸黑赶了9英里的路,在凌晨3时左右到达了特伦顿城下。

        此时,城门上连一个哨兵都没有,大多数的房间是漆黑的,灿亮的灯光从圣诞晚会的会场子上透出,黑森人还在彻夜狂欢,罗尔上校在一间单间房里跟军官们玩纸牌,士兵们则一群群地聚集在一起,又蹦又唱,大吃大喝,每个人都喝了不少酒,一个个走起路来都摇摇晃晃的。

        这时,一个传令兵走进会场,把一个字条交给了罗尔上校,字条是英文写的,罗尔醉眼迷离地看也不看,便将字条塞进了口袋。

        第二天早6点钟,罗尔被爆裂的枪炮声惊醒,好半天他才弄明白是美国人杀进城来了,他强打精神走到大街上,想找一匹马,可是四处枪声乒乒乓乓不断,自己的官兵们在这突然的打击下四处奔逃,像撒落的雪地上的跳蚤一样绝望地乱蹦。

        罗尔知道大势已去,他抢到一匹马,正想找一个地方躲起来,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胸部,接着第二颗,第三颗子弹相继射中了他。

        他从马上掉了下来,被几个美国兵抬进了附近的一所教堂医院。

        他的血流得太多了,很快就死了,在闭目之前,他看到了早先塞进口袋的那张字条,那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华盛顿和他的军队已经渡河向特伦顿前进,注意加强守备。”

        上午10点钟,黑森人许多官兵被打死,光投降的官兵就有900多人,华盛顿打了一个大胜仗,而自己仅损失了几名战士。

        1776年圣诞节的胜利,不但改善了美国军队的装备,激发了官兵们的士气,还振奋了北美殖民地的反抗精神,加强了革命者争取独立的信心,这样,近于熄灭的战争之火便更加旺盛地燃烧起来,最后一直到美国取得彻底的自由和独立。

        借宿的故事和关于心理惩罚的笑话

        如果离开军事和战争,把眼光转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的时候,你会了现,孙子兵法里的许多指导原则都对我们起着影响,或者关系极其密切,只是我们对兵法的典故了解太少,或者说在生活中极少同兵法相联系罢了。

        下面讲两个小故事,以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需要动脑很需要懂得一些兵法中的知识的,它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也纳,提高我们的悟性,使我们养成多动脑,爱动脑的好习惯。

        很久以前,穷售货员费尔南多在星期五傍晚抵达一个小镇,他饥肠辘辘,但没钱买饭吃,更住不起旅馆,于是只好到犹太教学找到执事,向他诉说自己的苦衷,希望他能介绍一个能提供安息日食宿的家庭。

        根据犹太教的教规,只要是本教的教徒,不论走到哪里,都应该爱到生活上起码的照顾和款待。

        执事打开笔记本,查了一下,歉意地对他说,“这个星期五,经过本镇在此歇息的特别多,几乎每家都按排了客人,现在唯有开金银珠宝店的西梅尔家除外,只是他一向不肯收留客人,神对他也没有办法。”

        “他会接纳我的。”费尔南十分自信地说。

        半小时后,费尔南多来到了西梅尔金银珠宝店门前,他走进门厅,神秘兮兮地将老板西梅尔拉到一边,从大衣口袋里取出一相砖头大小的沉甸甸的小布包,悄声问道:“老板,这砖头大小的黄金能卖多少钱呀?”

        西梅尔眼睛一亮,他绝未想到,眼前这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年轻人,居然有这么大一块黄金,而且好像是外地人,对本地的金价毫不知情,如果能做成这笔生意,肯定能大大地敲他一笔。

        可是,按照犹太教规,每周五天日落第六天日落,这24小时为安息日,在这期间不得从事任何谋生的活动,更不能谈生意,而且不能摸钱,如果违背教规,那就一定会遭恶运的。

        这怎么办?

        西梅尔在不忍将这笑大生意白白地放跑,思虑再三,他决定留他住宿,待安息日结束后再谈这笔生意。

        “这样好了,亲爱的小伙子,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请在我的店里留宿吧!我想你还没有吃晚饭吧,我这儿有肉饼,有抓饭,还有可口的美酒……”

        结果不用说,费尔南当然很愉快地住了下来。

        整个安息日,费尔南多受到西梅尔老板的盛情款待,以到于他自己都感到有些难为情了起来。

        到了星期六的夜晚,安息日结束语,可以进行生间活动时,西梅尔多笑眯眯地对费尔南多说,“好了,小伙子,现在可以把货拿出来让我看看了。”

        费尔南多不慌不忙地从内衣里掏出布包,然后一层层地打开,里面居然是一块方方正正的石头,西梅尔立刻惊诧地瞪大眼睛,“喂,你在玩什么把戏?你的布包里不是藏着金子吗?”

        费尔南多故作不解地说:“老板,你一定弄错了,我什么时候说我有金子呢!我进了你店,感到好奇,于是想知道一下这砖块大小的黄金能值多少钱而已,这块石料,只是我推销货物的样品……”

        西梅尔知道自己受到年轻人的愚弄,可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样的事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这就是孙子在虚实篇中指出的“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正是因为珠宝店老板利欲熏心,才中了费尔南多以诱之的圈套,结果当然是自取其辱。

        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个故事。

        假若一个人得罪了你,你想惩罚他,该怎么做呢?

        还记得那出著名的喜剧吗?

        在这出戏中,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一毛不拔、利欲熏心的犹太商人夏洛克,从此,夏洛克便成了一切犹太商人的代表。只要一提出夏洛克,人们就会不期而然地想起整个犹太商人。

        其实,笔者认为,夏洛克式的犹太商人固然有,但他绝对不能代表犹太商的思维模式,相反,是对犹太商人的一种丑化。

        这个戏剧的剧情是,夏洛克乘朋友安东尼奥急需用钱之际,同他立下契约,言明到期不还,以安东尼奥心口上的一磅肉来抵偿所借的3000元钱。

        结果,由于安东尼奥货船遇到风浪,延误了航期,结果到期未能还上夏洛克的贷款。

        在法庭上,不管别人怎样劝说和调解,夏洛克坚持只要安东尼奥的心口上的一磅肉,而不要哪怕 数额再大的赔款。

        法庭无法判决,陷入僵局,最后,还是安东尼奥一个朋友的妻子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机智地要求夏洛克只能取一磅肉,但不能流安东尼奥的一滴血,也不得多取或少取否则便处以极刑。因为当初他们商定的契约上,只提到赔偿肉,而没有提到鲜血。

        根据常识,我们都知道,要想取肉,是必须要流血的。

        这个绝妙的主意立刻镇慑住了夏洛克,并使他宁可认赔也不敢再下手了。

        戏的最后,莎士比亚认为对夏洛克的惩罚还不够,于是让法官以违约罪对他进行了处罚,违约的内容即说好了割肉,因为害怕流血却不割了,同时认定条约的原意是“意图谋害他人”等罪名,对夏洛克进行了加重处罚,不仅罚了他一半的家产,还迫使他放弃了犹太教而改信基督教。

        很明显,莎士比亚对犹太商的人这一看法,与其说是源于对自己身边的犹太商人的感性认识,不如说来源于中世纪基督教会对犹太人的忌恨和偏见,作为一代文豪的莎士比亚,自觉不自觉的从艺术的创作中反映出当时的主流文化对犹太人的歧视、忌恨而又无奈的心态,于是夏洛克便作为一个贪婪的犹太商人的典型树立在文学的长廊之中。

        其实,这是对犹太商人最大的无知,极大的误解甚至诽谤。

        以犹太人的精明,即使想报复的话,也不会愚蠢到别人心口上的一磅肉来陷自己于法网之中,当然,也不会用3000块甚至9000块钱的罚款来换取一磅毫无价值的人肉。

        犹太人不是神,他们当然也有报复的心理,但他们行事,往往采取即省钱又省力的办法。

        瞧,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是一家犹太人开的服装店,伙计洛德向老板告密,说另一个伙计舒茨偷了保险柜里的钱。

        老板查明事情属实后,将舒茨叫到面前,“喂,伙计,你现在周薪多少啊!”

        舒茨有些心虚地回答:“20元。”

        “这点钱怎么够用呢?这么样,我给你调整一下吧,从今天起,你每周的工薪长到60元。”

        舒茨以为自己听错了,连连摆手。

        “就这样定了,好好干吧!”老板说。

        洛德知道了这个事,再也忍耐不住了,他找到老板气哼哼地说:“老板你这是在奖励小偷!10年来,我的周薪一直是20元,为什么不给我长工资呢!”

        “不为什么,只是我还想长期雇佣你。”老板神秘兮兮地说。

        到了周末发工资的时候,老板把舒茨叫到面前,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然后将他炒了鱿鱼。

        乖舒茨苦丧着脑袋一出门,老板才转身对洛德说:“知道我为什么给他加薪了吗?那个流氓,失掉了60元周薪的工作,他会哭得死去活来,而如果还是20元的话,他会满不在乎的。”

        这种巧妙的报复高妙之处,在于他看着摧毁人的自信,自慰。本来,舒茨是一般工人,因偷了钱被发现而炒鱿鱼,他并不会多么沮丧,他可以另找工作,还有偷钱成功的补偿,但是经老板这一番折腾,他就会懊丧多了,原来的那点自信自慰,都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从兵法的角度看问题,这恐怕也自是心理上的“迫实而变虚”的过程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