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孙子兵法有哪三十六计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九计 隔岸观火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瓷瞧,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文



        敌方内部矛盾趋于激化和表面化,秩序混乱。这时,我方一定要静静等待敌人发生暴乱,等敌方反目成仇,穷凶极恶,势必自取灭亡,这就豫卦的原理,能够顺应时机而行动,就会得到好的结果。

        

按语



        敌人内部的倾轧气氛已经暴露出来了,还要逼迫他,就会使敌人抛开内乱而齐心还击。如果远远地避开,他便会自行发生暴乱。

        三国时,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被曹操打败了,带领几千名骑兵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原先一直仗着自己所处的地方远,而不肯服从曹操,待到曹操击败了乌丸的东胡族以后,有人建议曹操立即乘胜远征公孙康,顺便抓住袁氏兄弟。曹操说:“我正要让公孙康杀掉袁尚,袁熙,并把他们的人头送来呢,用不着烦师劳众去远征了。”9月,曹操率领大军从柳城(今辽宁省锦县西北)回来,公孙康立即杀了袁尚、袁熙后把脑袋送来了,诸将很惊讶,向曹操请教。曹操说:“公孙康素来害怕袁氏兄弟吞并他。如果我急于用兵,他们定在合力抗拒;如果放松一下,他们就会自相火并,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有人说:这是兵书中“火攻法”的原理,按:《孙子·火攻篇》前段谈火攻的法则,后段谈审慎用兵的理论,与隔岸观火的意思也是互相吻合的。

        张伯伦、达拉第绥靖破产引火烧身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他上台以后,为了实现其独霸世界的野心,不顾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肆无忌惮地扩军备战,在短短的几年里,法西斯德国的陆、海、空军就成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庞大的军事力量,但面对欧洲各国的武装力量,他自己对能否称霸世界尚无信心,于是他在精心策划之后,放出了一个“探测性气球”。

        1938年3月28日,希特勒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日耳曼人常头目康拉德·汉莱因秘密召到柏林。密令他在捷克闹事,以便借“苏台德”要求自治的幌子出兵捷克,进而达到其称霸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目的。

        面对希特勒的挑衅,如果欧洲各国联合起来。希特勒则不敢轻举妄动。然而,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却采取了臭名昭著的缓靖政策。

        1938年9月13日,深夜,英国首相民邸内,张伯伦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匆匆来回走动着,苦苦思索着对策,良久,他突然奔到办公桌前,从笔筒里拿起笔,在一张电报纸上写道:

        柏林。希特勒。

        鉴于已局势日益严重,我提议立即前来见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他写完之后,看了一遍,按响了通往秘书房间的电铃,对满脸疲惫的匆匆而来的秘书吩咐道:“特急,马上拍发。”

        希特勒接到张伯伦的电报,暗中窃喜,立即回电相邀。

        9月15日凌晨,微风习习,年老体衰的张伯伦挟着公文包和他的那把独特的黑伞,登上了飞往德国的飞机,说来可笑,这位70岁高龄的英国首相,在此之前从未坐过飞机。因为一方面,他对飞机能否保证不从空中突然掉下来毫无把握;另一方面,那震耳欲聋的发动机声音也令他受不了,因此,他要么坐轿车,要么乘火车,是从来不敢坐飞机的。而这一次为了尽快见到希特勒,挽救“和平”他战战兢兢地登上了飞机。

        经过4个多小时的飞行,张伯伦的专机降落在德国的慕尼黑,又从慕尼黑转乘火车来到了德国西南部的一个小城伯希特斯加登。

        伯希特斯加登是个小站,车停稳后张伯伦走了下来,他原以为角热烈的欢迎场面,不料想车站上冷冷清清,既不见希特勒,也没见前来欢迎他这们英国首相的人群,受此冷遇,他心中十分气愤,但毫无办法,无可奈何之中,张伯伦钻进一辆为他准备的敞篷汽车。

        敞篷撒下一路尘埃,在连绵蜿蜒的山间公路上颠簸了不知多长时间,将这位气哼哼的首相拉到了希特勒在上萨尔斯堡的山间别墅—“鹰巢”。

        希特勒抓住了张伯伦只想“息事宁人”的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弱点,在张伯伦来到“鹰巢”时,希特勒也只是远远地站在别墅台阶上半腰上以示“欢迎”,不但没有半点热情,且傲气十足。张伯伦在希特勒的房间里刚刚坐定,49岁的留着两撇小胡子的希特勒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观点来,他以武力相威胁,边说边手舞足蹈,一副战争狂人的样子,根本没有张伯伦的说话余地。

        在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威胁面前,张伯伦既气愤,又担心,气愤的是希特勒目中无人,没有把这位大英帝国的首相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担心的是希特勒真要进攻欧洲,挑起世界大战,于是张伯伦软中有硬地说:“如果元首已决定用武力来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根本不想在我们之间讨论一下的话,为什么还要让我来?”

        面对张伯伦的问话,希特勒不高兴地翻了翻白眼,接着摸了摸他那两撇黑胡子,虚伪地哼哼两声,表示愿意讨论。

        看到然特勒逐渐安静下来,张伯伦说出了他的意见,即他同意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但在他回英国征求英政府意见至两人再次会谈前,德国不采取军事行动,希特勒看到事态正按他的设想进展,便假意应允了。

        于是,张伯伦第二天便火速飞返伦敦,并将法国总理达拉第邀去会商,然后,英法两国共同对捷克政府施压,迫使捷克政府痛心在做出了让步。

        1938年9月22日,德国莱茵河畔的哥德斯堡,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张伯伦兴高采烈地走下了飞机,因为这一次他和达拉第压捷政府做出了妥协,他以为希特勒一定会非常满意,岂不知事情恰在此时好相反,希特勒看见张伯伦时板着脸说:

        “很抱歉,由于过去几天形势的发展,我们原先讨论的计划已没有什么用处了。”

        说完,希特勒当场交给张伯伦一份备忘录和一张德国要求占领台德的地图。

        毫无思想准备的张伯伦听了希特勒的话大惊失色,这位70岁的老人,本来发黄的面孔,此刻涨得通红,他要求希特勒给他时间,以使他同有关国家的政府共同磋商。

        张伯伦于9月24日回到伦敦,他先在英国的内阁会议上谈了他的观点,希望英国政府采取妥协态度,接受希特勒的新要求,遭到英内阁的反对;同时,他又将希特勒的最后通牒式的备忘录和允许其占领的地图交给捷克,也遭到了捷政府的断然拒绝。

        历史有许多巧合,就在张伯伦走投无路、无法下台的时候,1938年9月24日晚,希特勒给张伯伦发来了一封电报,表示愿意同捷克政府谈判,这正是张伯伦梦寐以求的,他马上复电希特勒、他希望英、法、意几个国家的首脑一起到德国去同希特勒共商关于苏台德地区的移交问题。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了“四巨头”会议,头发花白的张伯伦耷拉着脑袋,法国总理法拉第紧锁双眉,无精打采,又矮又胖、身穿纳粹党制服的墨索里尼在会议上十分活跃,他根据希特勒在前一天发给的的电报内容,提出了一个完全符合“元首”胃口的所谓建议,而张伯伦、达拉第摄于希特勒的淫威,只好忍气吞声相迎合,这个建议,即是后来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这个《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从1938年10月1日起,把捷克的苏台德地区以及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归德国管辖,而且这些地区的军事设施、工业企业、运输工具都完好无损地移交给德国,正是这个《协定》不但大在加强了德国的军事力量,也打开了希特勒进攻欧洲、企图征服整个世界的通道。

        张伯伦、达拉第本以为采取缓靖政策,牺牲盟友可以换得和平,也保住自己的位子,但哪里想到,他们的纵窜和妥协,只是姑息养奸,德国在达到上述目的后,随之出兵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又侵占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越烧越旺。张伯伦很快被内阁赶下了台,连气带病,于一年后死去而法国总理达拉第,随后不久便国破家亡,其本人也被德军俘虏,成了希特勒的“阶下囚”。

        心怀鬼胎,丘吉尔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的军队以“闪电战”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终于爆发!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个相当顽固的铁杆反共分子,关于这一点丘吉尔自己也毫不稳讳。他在得悉法西斯军队开妈进攻苏联的时发表的广播讲话中直言不讳:“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

        在丘吉尔的骨子里,他既憎恨纳粹,又仇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把共产主义视作洪水猛兽,从战争一开始,他就希望苏德之间能互相厮杀,使其两败俱伤,由他坐收渔翁之利,因此,丘吉尔强烈希望苏德尽快开战,但当时英国面临的最大危险是和现实敌人是德意法西斯,而不是苏联,所以,丘吉尔在得悉德意军队已经开始进攻苏联的确切消息后,如释重负,并于当天发表了一篇颇得世界舆论好评的支持俄国的声明。

        7月12日,苏英两国政府签订了对德战争采取共同行动的协定。

        然而,丘吉尔迟迟不采取具体行。

        1941年和1942年,是苏联红军和希特勒殊死相拼的两年,尽管在1942年苏联基本遏制往了希特勒的“闪电”进攻,但在苏德战场上,苏联红军承受着400多万装备精良的法西斯军队的进攻,为此,苏联红军斯大林元帅多次向英、美两国提出了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借以牵制法西斯军队,减轻苏联战场压力的方案,这个方案,美国总统罗斯宪政是同意的,并派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前往伦敦同英方会商,可丘吉尔支吾搪塞,持消极态度,借口条件不成熟而故意拖延。

        其实,丘吉尔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尽可能地借希特勒之手来打击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正像然腊记者L·杰烈比在他的《丘吉尔秘密》一书中写的那样:“丘吉尔希望苏联在战争中流血牺牲,希望在胜利时苏联已完全筋疲力尽,无法在欧洲和世界起首要作用……丘吉尔企图通过战争削弱苏联,他希望俄国人孤立地同德国人斗,这样,不论战争的结局如何,双方都将财尽力竭。”

        正因为敦促丘吉尔及早开辟第二战场,一方面减轻苏联的压力,一方面尽快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942年5月,斯大林派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伦敦,督促丘吉尔尽快行动,但依然没果。

        正直,善良的英国人民却与丘吉尔的相法相反,他们希望自已的国家诚挚地履行对苏联的盟国义务,英国的进步党派和爱国人士,积极要求英政府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诺言,许多城市为此举行了无数次的游行和集会。

        慑于国内外的又重压力,1942年7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单独进行了会谈,在丘吉尔的鼓动下,英、美决定1942年不在欧洲登陆,而在进入北非,让苏联继续同希特勒厮杀,同时,丘吉尔还通知本国的有关部门,停止第二战场的准备工作。

        丘吉尔坐山观虎斗,又过了一年,1943年开始,苏联的卫国战争已经渡过最困难的阶段,特别是到了夏、秋两季,苏军的攻势节节胜利,正在这样的形势下,1943年11月28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世人关注的“巨头”在德黑兰的苏联大使馆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就是后来历史学家们大书特书的“德黑兰会议”。

        苏联驻德黑兰大使馆,石头砌成的围墙内,几幢浅褐色的砖房稀稀疏疏地座落在庭院的绿荫深处,显得十分寂静、幽雅。

        下午4时,会议一开始,丘吉尔就向斯大林解释为什么迟迟没有开辟第二战场,他说:“莫洛托先生到伦敦时,我曾告诉他,我们正制订在法国牵制敌人的计划……英美联社两国准备1943年进行一次规模很大的军事行动……我充分了解,这个计划在1942年对于俄国是毫无帮助的……”

        从丘吉尔一说话,斯大林就阴沉着脸一声不吭,任凭丘吉尔在那儿喋喋不体地为自己开脱,解释,后来,斯大林实在忍不住了,他直截了当地质瓿道:

        “据我了解,你们是不能用大量的兵力来开辟第二战场,甚至也不愿用6个师登陆了?”

        丘吉尔支支吾吾地回答说:“的确如此,”可接着又解释说“我们不能用6个师登陆,但这样的登陆其实无益,因为它会大大妨碍明年计划实行的巨大战役,战争就战争,不是开玩笑,如果惹起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的灾难,那就不太愚蠢了。”

        “非常对不起,我的战争观与阁下不同。”斯大林瞪大了眼睛,厉声说道:“不准备冒险,就不能获得胜利,为什么你们这样害怕德军呢?我真不明白。”

        斯大林与丘吉尔争执起来。

        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时,会议厅内出现了令人尴尬,窒息的沉默,气氛相当紧张,后来,斯大林拿过他的弯形烟斗,慢慢地塞上烟点燃后抽了一大口。再次强调说:“假如你们今年不能在法国登陆,我也无权强求,但我必须说,苏联政府不同意英国首相的论点。”

        面对斯大林咄咄逼人的攻势,丘吉尔满脸愠色,垂头丧气地抽着他的大雪茄,并吐了团团白烟,这次会议尽管取得了其他一些成果,但关于第二战场问题争执到最后,丘吉尔权衡再三,才勉强同意于第二年五六月份实施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1944年6月6日,盟军庞大的部队终于渡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始对德国的进攻,从斯大林提出开辟第二战场到诺曼底登陆,经过了漫长的两年,而这两年正是苏联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在反对希特勒法西斯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中、2000多万苏联人死在了德意法西斯军队的铁蹄之下。

        如果丘吉尔不采取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及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不但可以大大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而且可以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