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俗版画
民俗版画俗称“年画”,清初台湾才开始流行,那时大都由漳州、泉州等地运来,属于闽南风格的雕印版。随着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宗教活动日益频繁,单靠大陆运进版画已供不应求,于是转而就地刻版印制。
早期台湾的民俗版画大都是“照葫芦画瓢”,临摹闽南版画。临摹多了,难免走样,加上印刷技艺不精,用纸用色粗陋,显得十分简略和朴拙,但这也恰恰反衬了早期台湾移民拓荒时代的生活风貌。近代以后,台湾版画无论在构思、刻版以及印刷技术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台湾光复前后,石印版画逐渐取代了木雕版画。尽管石印版画的线条、色彩较为呆板,缺乏变化,趣味性和艺术性都较差,但这种版画色彩艳丽、线条清晰,并可大量印刷,自有其优点和长处,因此得以盛行。
台湾版画可分为年画版画、神像版画、符咒版画和糊纸版画四种。
台湾民间和大陆民俗相同,农历新年家家户户除贴春联外,还要张贴年画,以求新的一年合家平安、吉庆美满,并借以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年画种类繁多,大凡忠孝节义的事迹、戏剧小说中的喜庆欢乐场景、吉祥如意的语图,均可做年画的题材。如“八仙庆寿”、“金鱼池塘”(意为“金玉满堂”)、“麒麟送子”(意为“多子多孙”)、“桃园结义”、“老鼠娶亲”等等。
神像版画俗称“神马”或“纸马”,题材主要是民间信仰的各种神明图案,宗教色彩甚浓。台湾神明很多,神像版画的种类自然也很多。又因台民一年到头“拜拜”很多,因此这种供信徒们进香用的神像版画用量很大。台湾的神像版画线条朴拙,套色单纯,不像年画那样华丽。
符咒版画是台湾民俗版画中最粗陋、简单的一种,大多用黄土纸印刷,不加套色,乡土气息最浓,主要有“镇宅平安符”、“家门玄庆符”以及签诗、金银纸、更衣、库钱等,不仅在家中张贴,做拜拜时更大批焚化,因此用量比神像版画还大。
糊纸图案版画在台湾民俗版画中是艺术性最高的一种。它是在雕版印刷基础上再加上图案空花,因而不但具有木刻版画的内容,同时还兼有剪纸艺术的形态。如“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喜从天降”等,多用红纸印制,贴在门楣、窗户或妆奁、礼品上,即刻增添许多喜庆气氛。
(2) 制香
香的使用最早是由佛教徒发明的。相传很久以前,佛祖释迦牟尼传道,恰逢天气闷热,信徒们听得久了,十分困乏,睡意难挡。若真的睡着岂不失礼?于是有人想出个妙着:找来一种有香味的木材,切成条状,放在钵里燃烧,借它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来提神醒脑,驱除睡意。这着果然灵验,此后佛门子弟纷纷仿效,成为他们抵御世俗诱惑、坚定信念的方法了。为点燃方便,后来又有人设法将香料粘在竹枝上,插在香炉中焚烧,而烧香的意义也逐渐被民间神秘化了。
据说燃香蕴含有烟、火、香味三层意义:火是光明的象征,可驱鬼避邪、洁室除秽,使妖魔鬼怪不敢作祟;香烟袅袅上升,可将信徒们的心愿传达给神明,成为人神间沟通的桥梁;而香味,最为神明所喜爱,只有香飘四溢的地方,神明才会“闻香”而至,降福人间。因此,在中国民间的祭神典礼中,可无酒无肉,无香则万万不可。
台湾民间,“香火”被视为“家族兴旺”、“薪火相传”的象征。许多人家的神案上,一炉香火日夜燃点,经年不灭。兄弟分家,要将香火或香灰转移到分居的地方,另立祖宗牌位祭拜先人,此俗叫做“分香”。同样,庙宇中的神明移供它处,或主庙的神明要引到分庙去拜,也要由香火传递,俗称“割香”。由于大甲妈祖是由北港“割香”出去的,而北港妈祖又是由福建湄州“割香”出去的,故台湾有“大甲妈祖回娘家”和北港妈祖回大陆“进香”探亲之俗,以示追本溯源,不忘故土。
早期台湾用香悉由大陆运进,清初移民剧增,敬神祭祖之风大炽,岛内制香业也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如今,台湾民间的宗教信仰愈盛,香的用量日甚一日,因而这种古老的传统手工业不但没有衰落,反而生意愈来愈兴旺。
台湾香的种类按形状可分为线香、香环、香塔和香珠四种。其中线香是最普通也是用量最大的一种。依其用途的不同,线香又有“硬脚香”和“软脚香”两类。前者一般用于祭拜神明,后者用于祭祀祖先。线香的原料主要有竹枝(又称“香脚”)和香粉。主香剂是檀香,副香剂种类很多,上等香用沉香、晏息香,亦有加少量草根、香三奈、丁香、八角、白芷、当归、牡丹皮、桂心、大茴香、小茴香等粉末的,其中大多数是中药,所以制香者尽管经常弄得“灰头土脸”的,可是不但不会得职业病,相反对身体还有补益哩!
软脚香和硬脚香有不同的制法,软脚香的制法有“手搓法”和“机压法”两种。手搓法全凭人工双手搓动,把事先配妥的香料搓成线状;机压法则是用一种木制的容器以人力挤压,使线香从容器的导孔中导出,属于半自动的生产方式。制好的湿线香经阴干后包装,便可上市出售了。硬脚香的制作较为复杂,要经过用水浸香脚、沾粘粉“打底”,然后再三度浸水、三度上香料、三度“抡纸扇”和户外曝晒等一气呵成的数道工序。每道工序的技巧要求都很高,手艺稍差,制出来的线香就有可能部分脱落而无法点燃。配制香粉最为考究,各家有各家的“祖传秘方”。线香依香料的贵贱而有上、中、下三品,其中以水沉香、乌沉香最为名贵,售价很高。
香环又叫“盘香”,顾名思义,这种香是顺着回旋形燃烧,可以延长燃烧时间,有“生生不灭、循环不息”之寓意。小的香环可点燃12个小时,大的能连续点燃一个星期乃至个把月。“香塔”为宝塔形,同样有大有小,能烧很长时间,含有“驱邪治病”的寓意。而“香珠”是制成颗粒状,用线串在一起,像是念珠,每串108颗,代表道教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香珠并非用来点燃,它是供信徒们佩在手上,借以闻香驱邪的,有的信男善女甚至拿它当“圣药”来吃,等于吃补药。
在台湾,农历新年和中元节香火最为畅销,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会”)销量最多,可达全年半数。届时,全台各地,数不清的男女老幼,纷纷涌向庙宇,各擎馨香一炷,满怀虔诚之心,面对神明,求福祈愿,希望那袅袅升腾的缕缕青烟,快快上达神明,代为转达他们的心意。
(3) 糖艺
台湾盛产蔗糖,而糖一旦遇热很快会溶成液体,在常温下又会立即凝成固体。于是台湾民间艺人便根据蔗糖的这一特性,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画糖、吹糖和糖塔等各种糖食来,成为颇具台湾地方特色的手工“糖艺”。
“画糖”是由福建传入的民间玩意儿。过去在台湾,不论乡间城镇、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群群的人围作一堆,津津有味地观看卖糖人的现场表演。这些卖糖人以白糖作原料,凭着一双巧手,可以做出张牙舞爪的龙、昂首跨步的鹤、活蹦乱跳的小狗、貌似学究的小羊、耍小聪明的猴子、卖弄歌喉的公鸡,还有且歌且舞的仙女、威风凛凛的武将……个个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它们既可玩赏,又可当作零食,不仅小孩子爱不释手,就连老人家看了也乐得合不拢嘴。
画糖的制作方法大致如下:砂糖倒进锅中加水溶化,放在炉火上熬煮到一定火候,这时就握起锅把,把滚热的糖浆按所需的图形慢慢倒在涂有沙拉油的铜板上,并随时修饰其轮廓。最后再用铲子和绘制工具绘制出图形,粘上竹签,不久便可硬化成精美夺目、栩栩如生的成品。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即事先制好各种图形的木模具,把糖浆涂在这些模具上,糖浆一冷却,一批成品就制出来了;或把糖浆倒在铜板上,再用木模具往上一印,即可印成所需要的图样。话说起来简单,但如果火候掌握不好,或绘制图形的技术不到家,制出来的画糖便成了“四不像”,没人喜欢。
“糖塔”则主要用在祭拜神明和祝寿、婚嫁活动中,有吉祥、甜蜜的寓意。糖塔样式很多,如龙糖塔、凤糖塔、鸳鸯糖塔、寿桃糖塔等等,大都用一种木材雕刻的精致模具以糖浆浇制而成,制出的糖塔为立体造型,大小不一,玲珑剔透、玉洁冰清,愈纯白愈属上乘。
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民间糖艺已近失传,如今,只有在鹿港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周”或不定期举办的“民俗上街大展”中,人们才有机会一睹糖艺师傅们的高超手艺了。
(4) 彩绣
中国妇女心灵手巧,民间历来崇尚“女红”,台湾亦然。早期台湾妇女的衣饰大多由妇女们手工缝制和彩绣,女孩自幼便耳濡目染,跟着大人们学艺,长大后个个都成了针线活的行家里手。许多妇女的彩绣技艺十分高超,闻名乡里,她们虽大都目不识丁,但所绣作品用色合理,线条流畅、自然,构图细腻,人物花鸟等栩栩如生,令人叫绝。
彩绣一般都有纸型花样可供模仿,有的还木刻印制成册,俗称“花簿”,其中有各种图样可供妇女们挑选。彩绣用的丝线五彩缤纷,十分艳丽,除了金、银色之外,红、蓝、紫、绿、粉红、白等都是常用的颜色。彩绣的主要技法有立体绣和平面绣两种,有时这两种绣法同时采用,立体彩绣是先将图案画在布上,然后用普通丝线及较粗的棉绳把一块块的棉花依图样所需固定在布上,再用彩线密密地缝绣在棉花上。绣好的成品起伏不平,颇有立体感。平面彩绣较为简单,直接用彩线刺绣在布上。
台湾彩绣用途很广,除妇女们的衣饰外,婚庆、新屋落成,特别是民间宗教活动都需要大量彩绣。图案、色彩的运用,依其使用的场合不同而有特定的规范。如结婚或新居落成的吉祥贺品,一般用横幅绣制的“八仙彩”,通常张挂在入口门顶上梁。台湾庙宇中众多神明们所穿的神衣,往往是极珍贵的彩绣。由于神明们的性格特征和在神的世界中地位不同,神衣的图案、颜色也不同。如关公多穿绿色为主的彩衣;而妈祖的彩衣则以橙色为主;玉皇大帝的龙袍自然是金黄色;而土地公的官服则是红色为主色。其他各种王爷分别穿红、黄、蓝、白、绿等五种主色的神衣。神衣上通常都绣有“双龙拜塔”、“双龙抢珠”等有龙的图案。神桌上覆盖的“桌裙”,多绣有麒麟、龙头的图样,道士们穿的衣服则一般绣有八卦图形。此外,神明出巡时,轿前打的“凉伞”也是上等的彩绣,伞上常绣“八仙过海”、“水淹金山寺”、“西游记”等中国历史上的传奇故事,绣工均十分精致、考究。
(5) 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我国南北各地均普遍流行贴“窗花”的习俗。不少民间妇女剪“窗花”的手艺十分高超,她们一剪在手,可以随意剪出各种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用以美化居室,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和大陆相同,台湾的剪纸题材十分广泛,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的取材于中国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如“白蛇传奇”、“七夕乞巧”等;有的歌颂历史人物形象,如“屈原造像”等;有的宣扬民间优秀品德,如“慈母爱子”、“并蒂同心”、“四德垂范”等;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向往幸福美满生活的心愿,如“喜上眉梢”、“福寿康宁”、“梅开五福”、“富贵花开”等等。
剪纸的方法也和大陆没什么两样,不外有以下三种:一是将纸先对折两次,然而再依中心角对折若干次,以剪刀随心中想好的方案,剪成各种对称的图案;二是将纸对折后先在纸上用笔打好图案草稿剪之,这种对称双图,大都是喜、寿之类的字样;三是先在纸背打好草稿,再按稿挖剪,这种方法主要是剪人物、花卉、鸟兽、山水一类比较复杂的作品。
台湾剪纸艺术家中,早期最享盛名的是龚云章老太太。她剪的“龙”、“马”活灵活现,鸟兽也极有特色,神态生动、栩栩如生。后起之秀则有孙步霏女士等。她们的作品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曾多次在国外举办展览,作品均被抢购一空,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6) 面塑
“面塑”是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中的又一奇葩,在台湾也同样十分流行。所谓“面塑”,是用面粉调以色彩,凭借双手捏成各种形状的虫、鱼、鸟、兽,但更多的是捏成人,所以“面塑”又称“捏面人”。由于原料大多用糯米粉,而糯米在我国北方叫“江米”,故而北方人又称“面人”为“江米人”。
昔日台湾每逢有节庆活动,在街头巷尾或寺庙前的广场,到处都可以看到“面塑”艺人。他们架起临时的台子,摆上装有五颜六色面团的小盒,仅凭一把竹签或剪刀、梳子,手拿散发出香甜气味的面团,时而拉拉,时而搓搓,东捏西挑,像变戏法似的,不出三五分种的功夫,一个神态逼真的“面人”便出来了。围观的孩子乐不可支,看上个把钟头也不肯走。台湾面塑作品和大陆各地大同小异:中的关公、张飞、赵子龙、孔明、吕布等;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水浒》中的武松、鲁智深……;也有捏少数民族形象或西方摩登女郎的;更有捏龙腾、虎跃、狮舞、鹰飞的;还有各种静态的蔬菜瓜果等等,一个个色彩鲜艳,十分传神。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台湾面塑艺人有的已改用塑料代替面粉,颜料也有改进,塑造的题材也更为广泛,作品保存的时间也更长久。不过,这种塑料制作的“面塑”已不如传统方法制作的面塑那样古朴了。
台湾最负盛名的“面塑”艺人叫李金玉,原籍山东曹州,据说他15岁就拜师学艺,跟着师傅走南闯北,后来定居台湾,如今已年逾古稀,教了不少徒弟。他最擅长捏中国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其作品人物性格突出、生动传神,几可乱真。
(7) 蝴蝶画
蝴蝶属于昆虫中的蝶类,台湾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宜蝶类的繁衍,在全世界两万多种蝶类中,我国有1300多种,而台湾则是我国蝶类品种最多的省份,据统计有400多种,素有“蝴蝶王国”之称。其中木生蝶、清金小灰蝶、皇娥阴阳蝶、五翅姬淡青斑蝶、阔尾凤蝶等,都是世间罕见的品种。在这些蝴蝶中,最珍贵的是凤蝶,这种蝴蝶有一身华丽的“衣裳”,当它们展现出瑰丽的大花纹,悠闲地在空中飞翔时,颇有“王者”的风度。有一种青斑凤蝶,在许多国家已濒临绝种,被定为“天然纪念物”而严禁捕捉。但在我国台湾,这种凤蝶毫不稀罕,一年四季都可见它在晴日下悠然起舞,特别是在夏季,更是随处可见它的芳姿。兰屿岛上另有一种金凤蝶,粉翅像镀了黄金一般,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灿烂夺目,与身上五彩斑斓的花纹相辉映。这种蝴蝶更是世上罕有之物。
台湾的蝴蝶不但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并有群居的习性。在中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一些山谷里,因无大风、有水源和生长着各种开花的植物,气温变化又不大,因而特别有利于蝶类的生长。在这些地方,一年到头都有大量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与繁花茂草相衬,构成美丽的天然图画。人们称这样的山谷叫“蝴蝶谷”。在台湾已被发现的“蝴蝶谷”有十多处,其中最著名的是有“蝴蝶镇”美称的埔里。
埔里镇位于南投县。这里山明水秀,四季如春,又少台风,是全省蝴蝶繁殖的最佳场所。每年四月到八月是捕蝶季节,几乎全镇的男女老少都投入捕蝶工作,年捕蝶量达百万计,最高年产曾达1600万只。最多时当地设有几十家蝴蝶加工厂,专门制作蝴蝶标本和各种蝴蝶艺术品。
埔里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有了蝴蝶标本制作工场,所制珍贵蝴蝶标本销售国外,价值很高。后来,蝴蝶标本的制作技术日益普及和提高,标本厂愈开愈多,七八十年代时每年制作数百万盒蝴蝶标本外销,成为世界蝴蝶标本的主要供应地。
在各种蝴蝶艺术品中,最珍贵的是“蝴蝶画”。三四十年前,埔里人发明了利用蝴蝶的翅膀作画的工艺,即把蝴蝶的彩色粉翅剪下,整翅或剪割成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翅片”,小心地以胶水粘贴在纸板上,缀成美丽的图案,这就是最初的“蝴蝶画”。后来,有人尝试着把粉翅依颜色不同而剪割成片,甚至细小成“线”,再以胶粘的方式来“画”出山水图,效果颇佳。以后“画”的内容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于是,“蝴蝶国画”、“蝴蝶水彩画”、“蝴蝶油画”等等纷纷问世。当埔里的“蝴蝶画”首次在世界博览会上展出时,观众简直看得目瞪口呆。他们无法相信那线条细腻而流畅,画面复杂而美丽的“水彩”、“油画”和“中国画”,竟然是以蝴蝶的翅膀做“颜料”的!
由于蝴蝶的翅膀极轻,剪成片、线、丝后更是轻到呼口气都会飞起来,因此制作一幅那怕很小的“蝴蝶画”都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劳动。作“画”时,艺术家必须全神贯注、屏息凝神,动作极其小心,不然,一条线还没有“画”出来,“颜料”就已“飞”光了。故此,“蝴蝶画”的价格十分昂贵,通常一幅一尺乘二尺的“画”要卖数千甚至上万元新台币(数百美元)。有一幅著名的蝴蝶画《拿破仑骑马图》,标价达数十万元;另一幅由三名艺术家合作完成的仿古名画《百骏图》,价值高达16000美元。据说,80年代台湾全岛有两万多人从事蝴蝶业。除埔里镇,台北市也开设有一些蝴蝶加工厂。每年台湾出口的蝴蝶标本和蝴蝶艺术品,创汇高达一二千万美元。
在“蝴蝶画”的基础上,台湾工艺家又发明出了“塑胶蝴蝶画”,即在塑料布上“作画”,“画”好后再“过胶”。这种方法被用来制作大量的“蝴蝶塑胶布”,通常是把整只蝴蝶粘贴在塑胶布上,覆上透明的塑胶薄膜,加以“热压”处理而成。这种塑胶布可以批量生产,用来作桌布,杯垫、灯罩、书签……,既美观,又实用,很受海内外市场的欢迎。难怪有人说:台湾的蝴蝶,生为台湾带来外汇(吸引国外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死亦为台湾带来外汇,这真是台湾独特的富饶资源!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