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夜市、旧小区、庙口、百货公司,到处有好吃的担仔面。
“担仔面”和“沏仔面”都用油面,也都用铁制或竹制网筛煮面,让筛里的面条在滚水中又煠又沏。明显的不同是:担仔面较精致小碗,用肉臊做浇头,有时面上会搁一尾虾或半个卤蛋;沏仔面的分量稍多,用煮鸡、鸭、鹅的高汤做汤底,面上附肉片或简单的豆芽和韭菜。两者互相影响,有些沏仔面上也搁一尾虾,很难严格区别。
其实不一定要用油面,延平北路二段的“担仔意面”使用意面,风味颇佳。
担仔面是发源于台南的小吃,“担仔”闽南语是挑扁担的意思,用扁担挑着面摊沿街叫卖,创始者是渔夫洪芋头先生。
由于每年清明到中秋是台风季节,风浪险恶,甚至连冒险出海也不能,就暂时卖面营生,取名“度小月担仔面”。风平浪静的季节,讨海人出海捕鱼,收入较丰,算是大月;相对于靠渔获赚钱的大月,勉强摆摊维持生计的时候,自然是在度“小月”了。
世间许多美味竟是这般偶然。洪芋头从一八九五年把卖面当暂渡难关的副业,如今第四代已加入企业化经营,并有肉臊工厂,专门供应店面,更制成罐头贩卖,驰名海内外,其受欢迎的程度,可谓台湾之光。
小小一碗担仔面,象征了台湾人辛勤奋斗的核心价值。
在台南,度小月担仔面又分为大房的“洪芋头担仔面”和二房的“度小月担仔面”,两者的面上皆有一尾鲜虾,并可点选卤蛋和卤贡丸。王浩一认为两家的口感有差异,前者的分量足,汤汁也多;后者的精致度较高,肉臊汤汁较浓醇。两者在台北皆有分店。
度小月成功的故事,影响所及,使最初在水仙宫附近摆摊的元素如红灯笼、矮桌、竹凳、低灶、小炉都成为全台许多担仔面的符码,用来装饰自家的店面。大房的女儿所创的“赤崁担仔面”除了继承洪家口味,亦充满这种怀旧况味:煮面处的矮灶矮炉和小竹凳。此店的担仔面分量较一般多,面上有一尾虾,一个卤蛋。我则欢喜炉灶后面那堵涂鸦的墙,用粉笔写的菜单充满俚趣。此外诸如“好记担仔面”的古桌椅和古门窗,辽宁街“郭家担仔面”的大红灯笼……莫不布置古老的用餐氛围,暗示古早的味道。
新中街“财神台南担仔面”不仅坐担的师傅端坐矮凳上料理,连用餐处也是低矮的桌椅,生意虽然好,煮面的地方仍一直保持得很干净,令人激赏。此店只淋肉臊,未见鲜虾,可见虾、贡丸、卤蛋之属俱是点缀,并非主角。
一碗担仔面大抵以虾高汤、肉臊为主调味,加上蒜泥、黑醋、香菜、豆芽等作料;好吃的关键在肉臊。这种面摊少不了一大锅陈年卤汁,永乐市场“永乐小吃”的担仔面上面除了肉臊和少许芽菜,并无鲜虾、肉片、卤蛋等配料;可就是好吃,那浇在面上的肉臊,将那碗面和汤提升得美妙又高尚。
“好记担仔面”风味绝佳,据说每天卖出两千碗,那高汤甚为讲究,乃是用五十斤草虾熬炼出来;那锅肉臊是用猪脚肉所制,面上搁了一块肉、一只虾。虽则浇淋了馥郁的肉臊,汤味却显得清爽,鲜甜,是我在台北最欢喜的担仔面。缺点是面太少,我一口气至少都得吃掉五碗,才能稍慰饥肠。
好记充满浓厚的台味和台客幽默感。所有菜色都有样品陈列在门口,进得门来,店家先招待一小碟豆腐;豆腐泡在酱油膏里,上面放着现磨的阿里山山葵,酱香伴奏豆香和轻淡的芥末气息,引导味蕾进入饿乡,风味魅人。至于“招牌豆腐”用的是芙蓉豆腐,上面撒了大量的葱花。我常吃的还有以荫凤梨、豆豉煮海吴郭鱼,以及埔里绍兴醉蛋、招牌封肉。
华西街“台南担仔面”成立于一九五八年,原先是路边摊,赚钱后摇身变成台菜海鲜餐馆,后来高雄、台中、板桥、上海都有分店。此店很讲派头,食材高档,店内布置得金碧辉煌,所有器皿皆为进口名牌,如英国edgwood和日本Elchee,店家最津津乐道的是一碗面台币五十元,整套碗盘餐具却值一万六千元。其实来客多不是为了担仔面,而是为昂贵的餐饮;从前我供职于《时报》,报社长官常在此宴请重要客人。然则我最欢喜的,还是袖珍得只能当餐后点心的担仔面,常让我想起编《人间》副刊近十五年的生涯,和许许多多文坛的往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