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唐史并不如烟小说知乎薛仁贵的结局

薛仁贵的结局

        说完苏定方,再来说薛仁贵,这位白袍小将在中国的知名度实在太高了,写唐史不说薛仁贵是不可能的。

        论战功,薛仁贵并没有苏定方大,为什么薛仁贵在后世的声名要远远高于苏定方呢?

        主要因为两点,一是薛仁贵单兵作战能力在苏定方之上,二是薛仁贵的人生充满传奇。

        薛仁贵之于苏定方,如同李广之于卫青、霍去病。论战功,前者无法与后者相提并论,然而论在民间的知名度,前者是远远高于后者,为什么?

        因为前者的人生更加传奇。

        薛仁贵成名于贞观十九年的远征辽东,后来又凭借耿耿忠心获得皇帝李治的信任。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四十三岁的薛仁贵被李治推上前台,从此唐朝东征西战的名单上有了薛仁贵的名字。

        薛仁贵的单兵作战能力非一般的强,敌兵遇上他只能自认倒霉。

        显庆三年,薛仁贵跟随梁建方、契苾何力征战辽东,他匹马单戟冲在最前面,手里还拿着一张弓。

        薛仁贵策马高速向敌阵冲去,同时马上张弓搭箭,弦声响处,莫不应弦而倒。

        高句丽阵中也有擅长射箭者,此人此前连续射杀了十余名唐军士兵,薛仁贵一听来了精神,他准备会一会这个人。

        在士兵的指引之下,薛仁贵发现了高句丽这名射手,对方同时也发现了薛仁贵,高手过招就此开始。

        可能是薛仁贵的声名太大了,当他向高句丽射手发起冲锋时,对方居然乱了手脚,慌乱中竟然把自己的弓和箭都掉到了地上,不争气的手居然在此时抽了筋。

        薛仁贵直冲而上,手到擒来,将这个不可一世的神射手生擒回唐军大营。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莫非就是这样?

        这次远征之后,薛仁贵善射的声名传遍了天下,也传进了皇帝李治的耳朵里。

        为了检验薛仁贵的功力,李治从宫中找出了一副坚甲,对薛仁贵说道:“古代名将养由基擅长射箭,能一下射穿七层铠甲,我不太相信,今天你射一下,看看能不能射穿五层。”

        薛仁贵抬手就是一箭,坚甲顿时破了一个洞,别说五层,七层都洞穿了。

        李治被这个洞惊着了,连忙又让人找出一副铠甲,赏赐给薛仁贵。虽然这副铠甲薛仁贵也能射穿,但是穿在他的身上还是安全的,毕竟当世除了薛仁贵,再无能射穿七层铠甲的人。

        穿着李治钦赐的铠甲,薛仁贵再次踏上远征之路。这次远征的对象是铁勒九姓部落,他们聚集了十万余人,向唐朝挑衅。

        平定这次挑衅,薛仁贵只用了三箭。

        两军对阵,铁勒九姓部落挑出数十名精锐战士向唐军挑战。薛仁贵端坐马上,冷冷地看着,抬手,一箭,两箭,三箭。

        一箭一个。

        两箭两个。

        三箭三个。

        剩下的数十个人全被薛仁贵镇住了,纷纷下马请降,薛仁贵嘴里吐出两字:“坑杀!”

        三箭之后,铁勒九姓部落闻“薛”丧胆,纷纷退去。薛仁贵渡过沙漠,攻击残余,生擒铁勒九姓部落亲王三人,然后班师回朝。

        从此军中流传一首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此后,薛仁贵远征辽东,斩获颇丰,皇帝李治亲自写信以示慰问,薛仁贵的声名达到了人生的顶点。

        同关羽一样,薛仁贵是人,不是神,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也有交战不利走麦城的时候。

        薛仁贵的麦城在大非川。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入侵,薛仁贵作为远征军统帅前去征讨。这次远征李治给他安排了一个副手,名叫郭待封。

        相比于薛仁贵的白丁出身,郭待封是名将之后,他的父亲郭孝恪资格很老,早年曾是李的长史。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时,正是郭孝恪给出了兵分两路的建议,从而将王世充和窦建德一举平定。贞观年间,郭孝恪官至安西都护,贞观二十二年在征战龟兹时不幸中冷箭身亡,身后留下了几个儿子,一个叫郭待诏,一个叫郭待封。他们的名字都很有讲究,象征着将来都要为君王重用。

        郭待封心高气傲,自然不愿屈居薛仁贵之下,而且出征之前,他与薛仁贵平级,而出征之后,他却需要服从薛仁贵领导,这让郭待封非常不情愿。

        大军抵达大非川(青海湖以南),在这里略作调整,然后将兵发乌海。

        考虑到辎重众多,远征不利,薛仁贵安排郭待封在大非岭上安营扎寨,留下两万人保护辎重,薛仁贵自己亲率精锐骑兵追击吐蕃,寻求决战。

        交代完毕,薛仁贵率部先行,果然与吐蕃一部遭遇,薛仁贵将敌兵击溃,俘获牛羊一万余头,然后驻扎到乌海,等待郭待封到来。

        郭待封来了,带着全部辎重而来,他没有听从薛仁贵安排,居然像老鼠搬家一样,将全部辎重从大非岭搬到了乌海。

        眼看离乌海城只有一步之遥,意外发生了,二十万吐蕃大军向郭待封发起攻击,唐军全部辎重居然落到了吐蕃人的手里。

        薛仁贵快崩溃了,他没想到郭待封这位名将之后居然跟自己唱了这么一出反调。然而崩溃也没用了,辎重已经落入敌军之手,乌海一座孤城无法抵挡吐蕃进攻,薛仁贵考虑再三,率军离开乌海城,返回大非川驻扎。

        人到走背运时,喝凉水也塞牙,就在薛仁贵人困马乏、粮草不济时,吐蕃人又来了,而且一下来了四十万。

        名将薛仁贵就此败了,大非川就是他的麦城。

        惨败之后,薛仁贵和吐蕃大将议和,双方各自收兵,西征以惨败收场。

        因为这次惨败,薛仁贵被开除官职,再次成为一名白丁。这一年薛仁贵五十六岁,时隔二十五年之后,他又回到了白丁的起点。

        此后,薛仁贵又经历宦海沉浮,曾经出任过鸡林道总管,经略高句丽,也曾经被贬出长安,迁徙象州。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皇帝李治又想起薛仁贵的好,再次召见,说了一番肝胆相照的话:

        当年九成宫遭遇洪水,没有卿,朕就成了鱼了。后来卿北伐九姓,东击高丽,汉北、辽东如今都遵从大唐的领导,这里面都有卿的功劳,卿虽有过,朕岂可相忘?有人说卿于乌海城下贻误战机,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今西边不静,卿岂可高枕乡邑,不为朕指挥耶?薛仁贵听完,无言以对,君恩至此,为臣者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随后薛仁贵官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再次踏上远征之路,突厥叛乱的部众听说他复出为将,很是忌惮,纷纷逃窜,躲避锋芒。

        这一年薛仁贵六十七岁。

        两年后,薛仁贵病逝,享年六十九岁。在他身后,李治追赠其为左骁卫将军,灵柩及墓地由朝廷一手包办。

        白袍老将随风而去,后世长留他的传奇。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