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天堂影视第十六章 耀眼而奇迷的风雨彩虹图

第十六章 耀眼而奇迷的风雨彩虹图

        金鸡湖畔有我新家的一个大花园

        无数的高鼻子蓝眼睛撑起一座座现代化厂房

        那厂房如大花园里的一个个花坛

        花坛里长出的财富故事和引领世界潮流的传奇

        组成了我姑苏时尚而迷人的新曲……

        这首小诗我是在工业园区的一个不起眼的宣传窗里读到的,作者是位在外企工作的苏州姑娘。她在小诗旁还配发她在金鸡湖留下的美丽倩影,很美、很优雅,也很浪漫。她身后的金鸡湖上端,一道七彩长虹成为她照片的背景,我站在这张照片前有些入迷……

        其实,今天到苏州的游人,除了游览古城的小桥流水和虎丘、观前街及那些园林外,若不游金鸡湖畔的园区美景,最多只能算游了半个苏州。

        苏州城现在可游览的地方至少有三大处:古城风情,还有真山真水的“新苏州”——高新区,再就是如诗如画的“洋苏州”——工业园区。

        在我们传统的概念里,工业区和开发区,除马路之外,便是厂房和机器轰鸣、来来往往的汽车及推土机与高入云霄、极度污染的烟囱。但在苏州工业园区,你看不到这些,你所能看到的是各式各样名贵草木组成的大花园,古朴风情与时尚元素融合的各种建筑构成的大景区,以及由不同主题呈现的一个个文化广场……

        厂房簇拥在绿树和花丛里,即使进了厂区,你也以为是到了某一个主题公园。

        沿途的路、灯、杆、椅,甚至是垃圾箱,都有独特的表现艺术造型。

        工业园区里有世界一流的高尔夫球场,有沁心怡人幽雅恬静的公寓别墅,更有苏州水乡风格的廊桥石亭、浅滩水景……

        总之,苏州工业园区其实与它字面的名称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据说这也是李光耀“新加坡软件”的重要内容。

        环金鸡湖全景

        “我们的工业园区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人的舒适的生活之上和优美环境之内的,因而它是美丽和恬静的,同时也是时尚和漂亮的。”李光耀曾在多种世界论坛上宣传他的这种“软件模式”。

        “在中国,在苏州,我们的软件获得了最完美的表达。”李光耀十分自豪地说,“苏州人把工业园区说成是他们的‘洋苏州’,我为此感到欣慰。”

        毫无疑问,从中新两国共同缔造的“苏州工业园区”在美丽的古城苏州崛起的那一天起,它就像一颗异常璀璨的明珠,辉映在地球上,让世界经济界的人士瞩目和期待,好奇而关注。有人希望从中学到经验,也有人暗中期待两个东方友好国家为这打架吵闹,最后怒颜分手……

        一切都有可能。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和不同制度下的文化差异,中新两国催生的“宝贝儿子”能不能健康、强壮地成长,世人瞩目。

        按照中新两国政府的协议以及苏州与新加坡有关方面签订的《商务总协议》,初始的园区,中方的任务主要是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新方则侧重招商引资。在这期间,新方在招商和引资方面的真本领让苏州人学到诸多宝贵的经验,而中方的勤劳、智慧和开放姿态又让新方强烈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发生机与魅力。

        1994年5月开工后的园区,每天都处在巨变之中,尤其让苏州人惊叹的是:在这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园区内几乎每开辟建设好一片,就有外商落户置业一片……这首先归功于新加坡在世界各地有效地推广宣传苏州工业园区的行动。令苏州政府官员感动的是,新加坡政府从总理到部长,从资政李光耀到经发局官员,他们无一例外地亲自到世界发达国家去游说,去动员那些富商来苏投资。

        1995年10月初,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第二次理事会在苏州召开。中国副总理李岚清和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坐在一起,在园区2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内绕了一圈,两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李岚清比李显龙笑得更开心,他对新加坡客人说:你们的“软件”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引进和学习。李显龙则说:再好的“软件”也需要有适宜的平台,中国的苏州是我们“软件”的最好平台。这一次会上,苏州市长章新胜向两国副总理汇报道:园区的2平方公里启动区基础设施基本完成,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3万平方米的商务住宅楼也全部竣工。园区的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的企业已有45家入驻园区,投资总额14.2亿美元。

        “园区才刚刚有个雏形,就引来这么多国家的公司投资!值得庆贺!”宴会上,李岚清同志频频向李显龙等新加坡客人敬酒,祝贺他们辛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李显龙特意走到新任苏州市委书记杨晓堂和老朋友、市长章新胜面前,举杯道:“我得感谢你们二位和全苏州人民对园区的支持!”

        杨晓堂和章新胜则微笑地回应道:“园区是我们共同的‘宝贝儿子’,我们苏州有责任让这个宝贝儿子健康茁壮地成长。”

        李显龙说:“我们这个宝贝儿子还小。越是小的时候,越需要一张适宜他成长的温床。你们苏州给了我们的宝贝儿子一张最好的温床,否则韩国的‘三星’不会那么轻易来这儿落户的。”

        杨晓堂和章新胜笑了。因为他们经历了李显龙所说的“三星”落户园区的全过程——这是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亲自出面招来的商户,为此杨晓堂书记亲自到韩国与“三星”集团的李老板商谈。

        李老板一见中国人来谈项目,就有些皱眉头,说:“我不是不愿到你们那儿去投资,而是在你们国家办下一个投资项目,光审批就要几年时间,我‘三星’耽误不了那么长时间。”

        杨晓堂向韩国老板拍胸脯说:“这你放心,只要你答应投资,我保证半个月之内就能把项目审批手续办下来!”

        “三星”的李老板将信将疑道:“那就试试看吧!”

        这一试不打紧,苏州客人才离开韩国六七天时间,“三星”老板就得到来自苏州的一个重要消息:“三星”意向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的项目已经获得中国政府正式批准!

        一星期!一星期他们就可以办完审批手续了?!“三星”老板大惊,他从此相信在苏州工业园区是不会有“官僚主义”了。事实上,园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在他们那里,即使再大的投资项目,半个月之内都能审批下来。这就是“中国速度”,连新加坡人也深感苏州人的“亲商精神”。

        “三星”作为入驻园区的第一批外资企业,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已经中国化的“新加坡软件”的魅力,因此由起初的1.5亿美元的投资,最后发展到10多亿美元的投资,仅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三星”企业现在已经有六七个了。2007年“三星”在韩国境外的企业,只有在中国苏州的是盈利的,如今“三星”集团连自己的研发中心都搬到了苏州金鸡湖。

        “三星”的“苏州缘”后来成为诸多外国企业入驻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个范例。

        事实上“三星”不是惟一的依靠苏州工业园区这个平台实现企业大发展的。目前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3000家外资企业中有70多家在这里获得了全球最佳发展效益,这种“苏州效益”已经在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丹麦格兰富水泵公司在新加坡的分公司,于1995年底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投资,该公司的老板是受了“偶像”李光耀的影响才来到苏州的。当时他们有些怀疑中国能不能给予他们企业发展的平台。初到园区,他们租了两幢楼,试探着发展。两三年后,发现这里的一切发展空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广阔,“是全天候的绿色通道。”公司马来西亚籍总经理陈念忠是个华侨,他这样评价苏州工业园区外企条件环境。

        “格兰富(苏州)公司在这里12年,共搬了4次家,不断扩张,现今已经成为了格兰富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公司人事经理周琳女士接受我采访时,一开口便很激动地告诉我。她本人原先是苏州市机关的工作人员,1995年在园区中新开发公司招商部任职,是园区高级职员中第一个“跳”出来的公职人员。

        “完全是被格兰富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蓬勃发展的业绩所吸引的。”周琳说,“我来格兰富5年,经历了他们的两次大搬家,现在格兰富苏州公司占地10公顷,600多个员工,人不算最多,但在格兰富集团中,我们苏州公司是全球做得最好的。”

        总经理陈念忠虽说是个华侨,但他刚到苏州时连句中国话都不会讲,而现在他不仅能讲中国普通话,苏州话也学得非常到位。陈念忠说:“我觉得我在苏州的最大成功,在于这个园区和我的性格非常合拍,我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责任感和待人宽容,而这些都和苏州园区的特色十分相似。在苏州,从政府到市民,上上下下都是宽容和善、和谐融洽。”

        陈老板在园区不仅事业大成,而且还找到了一位美丽贤惠的苏州姑娘为妻。这位马来西亚商人与苏州姑娘的和美结合,很像新加坡“软件”与苏州人结缘成亲,他们有过初识阶段,有过恋爱时分,有过结合初的激情,也有过磨合期的痛楚。

        1995年至1996年,工业园区乘着出世初势,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国家大举招商,并获得丰硕成果。这要感谢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等新加坡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及他们在世界上的人气与影响力。

        然而进入1997年,特别是1998年,泰国首先刮起金融危机风暴后,亚洲若干小国纷纷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加坡也不例外。而亚洲金融危机波及的不仅仅是亚洲,世界经济大国原本一向看好飞速发展的亚洲和正在崛起的中国,此时也持谨慎的观望态度。期待蒸蒸日上的苏州工业园区挣钱的新加坡要员们,不仅一时在招商竞技场上连连空手而归,更让他们不能容忍的是,一次在德国招商时,碰上了同为苏州一市的苏州高新园区的招商团大唱主角,将一个个大项目收入囊中,新加坡招商团则反而被人冷落在一旁,忍无可忍!

        “你们这样干,影响的是中新两国的合作协议。”新加坡要员气不打一处来。

        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来自苏州的招商团队一个接一个地频频出现在欧美各地,各种情报汇总到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办公室后,这位东方斗士有些怒了,因为还是那个苏州高新区数次抢占新加坡招商局之先——大项目被一个个“挖”到了狮子山,而非金鸡湖。

        “我必须严肃地指出:我坚决反对苏州的做法!由于他们的扰乱,造成了我们工业园区招商的锐减……这样下去,我们只能宣告中新合作的失败!”李光耀资政真的动怒了,不久前,他又获得了中国官方的一个重要消息:他的老朋友、苏州工业园区的穿针引线人和主要贡献者章新胜不再当苏州市长了。12月,李光耀跑到北京,在江泽民主席那儿诉说了自己心头的不悦。

        “好说好说,我们是一家人嘛!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关系到我们的传统友谊和新的经济形式的推广与发展,我们将全力支持它,包括招商项目的倾斜。”江泽民对李光耀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再次访华表示欢迎。江泽民说,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中国对外合作的重点项目。他强调,中国领导人一贯支持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中国愿与新方共同努力,集中力量把园区建设搞好,共同推动中新经济合作不断地向前发展。

        这位世界闻名的新加坡斗士这才罢休,脸色也好看了许多。“我相信你们。”李光耀说。

        现在轮到苏州人有压力了。有压力的何止苏州人?不多久,江苏省委作出决定,派省委常委、秘书长梁保华出任中共苏州市委书记。

        “梁保华过去是从苏州出去的,了解苏州情况。省里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要解决中国同新加坡之间关于工业园区的发展争议问题。”时任苏州市委秘书长的孟焕民回忆道。

        也许是昆山自费开发区出身的王金华本事大,也许是苏州人本来就聪明绝顶,也许高新区的发展确实太耀眼瞩目,姑苏左右两翼只差一两年共同诞生的两个园区——高新区是苏州人自己土法上马,靠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工业园区则像个贵族出身的娇娃儿,一开始就衣着华贵,风风光光,仅地面以下的基础设施投资就达几十亿美元。但人是讲究实际和现实的,当外商往苏州的两个不同开发区一瞅后的结论非常清楚:金鸡湖畔的新加坡模式前景虽然不可限量,但基础设施进度似乎太慢,等到这里建设成形,还不知何年何月;太湖边狮子山脚下的高新区虽看上去有些土相,但在这里你只要谈判一成,立马可干,当年见效。

        “我们是企业,企业讲究效益的最大化和最快捷。”于是外商纷纷投向王金华、投向高新区。

        1997年8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再次来到苏州,看到金鸡湖那片广阔的土地上依然那么冷清,再悄悄往狮子山那边热火朝天的高新区一看,他不由闷闷不乐起来,并在苏州市领导为他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含蓄地指出:苏州工业园区面对激烈的竞争,而这个竞争者正是另一翼的苏州高新区。

        1997年12月,一位新加坡政要来到苏州,同样在公开场合批评苏州高新区与工业园区的竞争,言语中难掩失望和不满之情。这期间,新加坡还曾要求苏州暂停在新区引进外资5年,但被拒绝。

        “当时苏州高新区发展得比较快,工业园区发展得比较慢,客观上有它的原因。工业园区原来是洼地,把地填平,所以地价贵,投资成本也高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成果。加之后一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新加坡投资方实力不高等原因,苏州工业园区经营出现了比较大的亏损。这样,李光耀等新加坡人有了压力和急躁。”苏州人告诉我。

        梁保华来了,这位复旦新闻系出身的“苏州老干部”,1968年至1975年期间就在苏州市下属的太仓县工作过。到省委工作后梁保华出任了多年常委秘书长之职,被人评价为善于处理各方面关系。

        他当苏州市委书记后,接待的第一位客人是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总裁,当时这位总裁正准备推迟在工业园区兴建其海外的最大项目。在和梁保华的交谈中,他深切感受到浓郁的亲商气氛,于是当即改变决定,非但不推迟投资,反而加快了进程。梁保华的这一“见面礼”,让李光耀等新加坡人大悦。

        新任市委书记梁保华确实不一般,他上任后首先跑到园区亲自登门拜会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林梁长等新加坡朋友,认真听取了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半个月后,梁保华又邀请省委书记陈焕友带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来园区现场办公,解决若干开发和招商方面的问题。

        “省委、市委这样重视,我们的工作也比以前顺手多了!”林梁长总裁满意地对梁保华说。尤其让林梁长等新加坡朋友感动的是这年11月,梁保华亲自带领一个6人的招商队到加拿大、美国招商。当时正是寒冬,大雪纷飞,梁保华等每人拎着一个旅行箱,看上去纯粹是普通旅行者。但他们没有闲情到任何地方去游山玩水或娱乐购物,旅行箱中装满了介绍苏州的资料。梁保华他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12天里走访了9座城市的20多家跨国公司,召开多场投资说明会,会见了100多位美、加客商。虽然十分疲劳,却打起精神,一遍遍地向客商介绍苏州投资情况。对客商的需求,能拍板的当即拍板,暂时不能敲定的,承诺尽力满足。那些日子里,6个人疲惫不堪,可收获却十分丰厚。他们与两国客商签订或草签了10多份投资协议。刚刚回到苏州,国际跨国公司旭电、安德鲁就通知他们,增加各自在苏州的项目的投资,合计8000万美元。随后几个月,谈成的10多个项目基本上都到苏州工业园区落了户。

        市委书记这样卖力,新加坡人以前所有的不满也随之烟消云散。然而亚洲金融危机带给一些依赖全球化经济的开放程度很高的小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危机意识极强而又异常聪明的新加坡人开始从另一方面认识到了自身的危机——中国是个新兴的经济实体,又有苏州人这样的勤奋、智慧,与中方的合作用不了多少时间,“学生”肯定会超过“老师”。怎么办?新加坡人开始打新的算盘——苏州工业园区让中国人当大股东,风险让他们担着更安全些。从国际商界传来的另一种新加坡声音是:在建设工业园区时,苏州就有了另一个自己的高新区,如果一个城市有那么两个开发区,而且一个是“自己养的亲儿子”,那么另一个与“后妻”所生的儿子肯定会另眼看待。因此新方希望苏州不再让高新区干下去了,全力把工业园区建设好。

        新加坡人这么想,于是试探着与中方进行股权比例交换的谈判。

        市长陈德铭在一次记者会上回答了有记者提出的上述问题,指出:苏州高新区开发已有一段日子,而且是我国政府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关闭或限定它不发展是不现实的。所以中新双方须找出一个好方法,让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同时生存与发展。陈德铭同时以“夫妻”来形容中新两国的合作关系,认为一对夫妻结婚5年,偶尔发生口角也是难免的。他说,中新双方绝不会因小问题而影响合作,双方“一定会继续长期合作下去”。

        然而,毕竟“夫妻”已经出现了吵架,而且彼此伤了一些和气。下一步怎么办?苏州工业园区面临又一次巨大考验。苏州市委、市政府必须拿出意见,否则又怎样实江泽民同志一定要把园区建设好的指示?

        “什么叫重中之重?这不仅是苏州工业园区本身,它的成功与失败还关系到中新两国的全面合作与友好关系,同时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关系也会产生影响。我们要认真应对,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市委常委会上,梁保华书记和副书记、市长陈德铭及常委们的意见完全一致:既然新方提出了这样的想法,必有其深层次的考虑和打算,我们应当毫不含糊地勇敢挑起建设工业园区的重任,为促进中新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作出苏州应有的贡献。

        “两个园区,对苏州的发展而言,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工业园区,既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中新两国之间的合作中的重中之重。这样,给我们苏州的选择只有一条路:集中主要精力,建设好工业园区,并把招商引资和管理工作侧重在工业园区。”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这样的决策。

        “夫妻”之间的亲善谈判一轮又一轮。

        1999年6月底,这是一个特别炎热的时期。以苏州市委书记梁保华为组长、市长陈德铭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谢家宾为副组长的苏州中方工作谈判小组访问新加坡,同由许文远、林子安、林梁长先生为代表的新方工作谈判小组,就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和交换股权事宜,举行了友好、坦诚的谈判。

        “中新双方毕竟是‘夫妻’,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这五年的‘夫妻’之恩深如海呵!”梁保华和许文远在中新双方见面会上,亲切友善地这样说道。

        “是啊,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凝聚了两国领导人的心血和友谊,我们只能把它建设得更好而不能让它有损一根毛发。”

        “对对,不管怎么说,在苏州工业园区问题上,既有我们共同的利益所在,更有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陈市长,你的英语与前任章新胜市长一样地好啊!这更让我们相信,我们的园区在未来会有更好的招商机会和发展希望。”新加坡主人对英语讲得十分流利的陈德铭市长大为欣赏,语言上的无障碍似乎让他们多放了一份心。谈判也变得顺当起来。

        28日,梁保华代表中国江苏省人民政府授权陈德铭以苏州市长身份、谢家宾以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身份和新加坡贸工部常任秘书许文远、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财团副董事长林子安、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林梁长,分别在《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上签字。

        这份备忘录上记录了中新双方的几点共识:

        1.双方回顾了两国政府就共同开发苏州工业园区所达成的协议。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新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扩大经济技术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 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园区将根据中国国情,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在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

        2.双方工作小组回顾了苏州工业园开发建设的进程。在过去的5年里,苏州工业园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首期开发目标,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与此同时,在借鉴新加坡在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促进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双方认为,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始终得到中新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是中新双方友好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3.苏州工业园区项目总体规划70平方公里,分期进行开发,完成全面开发需要多年时间。双方同意,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当前将集中开发首期8平方公里,以期在2001年1月1日之前,尽量完成开发工作,使其能作为开发70平方公里中其他用地的示范,CSSD将在新方经济发展局的协助下,完成首期8平方公里中剩余工业用地(约70公顷)的招商。

        4.双方工作小组就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对外招商中有关问题进行了磋商,一致认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是中新经济技术合作的重中之重。双方表示,将继续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积极措施,推动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发展。苏州市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将优先把所有适合的项目推荐给园区;苏州市长将定期主持会议,避免两区都对一个项目进行无序竞争,并避免让投资商感到混淆。苏州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和CSSD之间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努力为苏州工业园区招商;积极鼓励投资商优先选择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资,为投资商提供最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苏州市政府将对外重申,继续全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的优先地位。

        5.苏州市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苏州新区参与园区项目的开发建设,努力促进两区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苏州市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古城区人口向园区迁移,以促进园区加快发展和日趋繁荣。初期的目标是把2万人口迁入园区内。

        6. 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训一批中方管理人员,有效地尽早担负起对CSSD的管理责任。双方回顾了在这方面的努力后,同意中方管理人员在2001年1月1日完全有能力承担CSSD的管理责任。

        7.鉴此,双方商定,CSSD将于2001年1月1日起调整中新双方的股权比例,即中方财团的股权由目前的35%调整为届时的65%,新方财团的股权由目前的65%调整为届时的35%。与此同时,对苏州工业园区成片开发的大股东责任将移交给中方。

        8.双方同意,进一步加快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步伐。当前的借鉴工作将集中在:(1)加快中方管理人员的培训;(2)引进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在公共住屋、市镇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裕廊镇管理局在工业园管理方面的经验;(3)引进新加坡在信息科技的促进和发展方面的经验。

        9.根据苏州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分期实施、滚动开发的原则,CSSD在集中精力完成开发建设首期8平方公里任务的同时,将按照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以滚动开发方式向前发展,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开发建设,确保园区开发建设按既定目标顺利向前推进。

        ……“谅解备忘录”自然被送到了新加坡李光耀手上。这位“新加坡之父”是个十分讲究面子的人,他对发展中新两国关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曾经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初期就发誓要用自己的全部政治资本来支持这个项目,他一方面出于新加坡的国际利益考虑,同时也是真心诚意地想为邓小平主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尽一份力量。五年苦心经营,现在要把亲手培育的“儿子”托付给他人看管,李光耀的心境完全可以设想。

        “尽管我们不再是大股东了,但我仍然希望园区能健康、快速地发展,所以建议你们一定要给CSSD找一位有国际经济管理能力的杰出总裁,可以在全球招聘。”李光耀这样对梁保华和陈德铭说,最后还补了一句,“学历要高,而且外语要好”。

        李光耀对苏州工业园区的那份感情旁人难以理解。

        1997年邓小平去世后,李光耀的内心似乎更强烈地怀有一种责任:他希望借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不辜负“邓公”曾对新加坡的崇高评价。因而当苏州工业园区一段时间出现招商上的挫折及运营上的亏损时,李光耀不免对苏州高新区的王金华耿耿于怀。

        “这人太厉害了,苏州只要有他在,我们的园区建设就会受影响。”李光耀私下对当时的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说。

        陈书记笑了,说:“要不将这个人调过来给你的工业园区?”

        李光耀一下愣了,两眼直盯盯地看着省委书记,不明白他的真实用意。

        “是真的,资政您认为行吗?”省委书记重复了一遍。

        “当真?”

        “当真!”

        李光耀这回开怀大笑了。

        “我们要给园区找个最有能力的人!就在苏州找!”不日,李光耀在一次对外新闻记者会上这样说,而在这之前他的口气里或多或少流露出对苏州人的某些不满。记者们发现:打这以后,李资政的态度完全变了,他对苏州人充满了感激之情。尤其让外界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1999年底,李光耀终于和老对手王金华成为一家人,两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一阵开怀大笑之后,李光耀对王金华说:“以后你是我园区的人了,我这就放心了。”

        王金华说:“谢谢李资政的看重,我一定尽全力把园区建设好。”

        中新合作之间的一场不大不小的争执,至此终于化干戈为玉帛。风雨过后,金鸡湖畔重现七色彩虹……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