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提亚马特反创世纪与农民的“对峙”

与农民的“对峙”

        风起青萍之末。

        市场,在此刻的绍兴农民的眼里变成了一头狰狞的怪兽,它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好运,而且还把他们原有的利益给抢走了。

        现在已出任绍兴县委书记、当时是县长的陈敏尔回忆说,“在那样的形势下,一些原本非常坚定的市场派,也有点动摇了。那么多请愿书垒在一起,几乎就是‘民意所在’了。”

        当年只有三十来岁的陈敏尔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情形似乎比当年谢高华在义乌的境地还要“险恶”得多。

        谢高华只要果敢地站在农民的身旁,他就可以因此而名垂青史。现在,陈敏尔们却不得不与倔强的老乡们“对峙”。

        这种“对峙”,便是一次观念上的大冲撞。

        “我们觉得绍兴布被自己己的市场打败,不能单纯地怪市场,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事后讲起这样的观点,似乎人人都会赞同,但在当时要大声说出来,就要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了。

        为什么绍兴布敌不过江苏布、广东布和韩国布?

        能不能比较一下,绍兴布到底差在哪里,我们的企业到底弱在哪里?

        难道关了轻纺市场,绍兴布就可以避开广东布、日本布了?

        市场是一个全面开放的空间,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换,就要全面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公平是市场最重要的准则,根本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什么“保护”。

        1992年9月,轻纺市场的北区市场开工。

        动员大会是在施工现场开的,领导剪完彩后,就是奠基仪式。

        在千百双火辣辣的眼睛的注视中,一位温州商人和一位绍兴商人携手走到现场,各拿一把铁锹为市场奠基培土。

        掌声。迟疑的掌声,会心的掌声,由衷的掌声。

        存掌声中,陈敏尔大声宣读县委、县政府的倡议书,倡导“外地商品与本地商品一视同仁,外地商人与本地商人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市场的大门仍然大大地敞开着。

        与此同时,对绍兴布和绍兴轻纺企业的清算开始了。

        绍兴布吃败仗,关键的关键是在质量、款式和工艺上都已经落后了,而市场无非是让绍兴人更切肤地感受到了这一痛苦。

        装备的落后已到“惨不忍睹”的地步了,全县五万台织机,有一万台还是解放前的铁木织机,其余的都是70年代的国产织机。而在江苏、广东的企业中已经较为普及的无梭织机,绍兴只有四台,剑杆、喷水、喷气织机一台没有。一些新技术,如倍捻、减量染整等,许多厂长连听也没听说过。前几年市场好,大家忙于一个劲地赚钱,忘了给“母鸡”加食了。

        装备的落后直接影响到工艺的先进性。就拿化纤网络丝来说,绍兴企业用的是打拈工艺,这样纺出的丝省工时、成本低。在前些年当然有竞争力,但是它的通透性差,缺乏下坠感,而且手感也不好,而江苏、广东已进步到了强拈工艺,生产出来的是仿真丝产品。同样的原料比绍兴企业多了一点工时,但是效益就差远了,在轻纺市场上,仿真丝的布一米能赚十块钱,还抢手,而绍兴布只赚两三毛仍无人问津。

        “落后就要挨打”,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现在想起来,真是要感谢轻纺市场,是它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这一棒敲醒了绍兴轻纺业。”几年后,戴仲明满怀感激地说。

        这位当初闹事最凶的“老江湖”,也是“见风转舵”最快的人,正是他在1992年底率先淘汰老国产织机,以50万元一台的价格从意大利购进一批剑杆织机,打响了绍兴轻纺业“纺机革命”的第一仗。然后,又是他用化纤丝与麻丝混纺,发明了麻纱工艺,使这一新品种在绍兴遍地开花。

        据说是因为“不好意思”,戴仲明后来就没迈进过轻纺市场一步,管他的厂子在那里有摊位,但他自己却只是隔几天就远远地去望上几眼。

        “如果能让我变掉这张老脸进市场,我愿意再出7000元。”这是他与一位相熟的记者开的玩笑话,但也是这位耿直老头掏出的心里话。

        只要是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以绍兴人的“八面玲珑剔透”,又哪有过不去的桥、走不通的路?而在这次近乎于脱胎换骨的纺机革命中,绍兴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决然和奉献,不禁又让人想起他们的先王勾践和他的卧薪尝胆——两千年之前的那出复兴大戏,便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地上演的。

        在追述那段日子的时候,人们常常提到一个名字,陈炳法。

        他是绍兴县第一批洗脚上田的农民之一。他跑供销办厂子,建起了光明丝织厂。为了引进一整套价值:i000万元的设备,他一年内几赴广州。日本,终于,在设备安装完毕的一周后,这位农民厂长因劳累过度不幸去世,时年只有45岁。

        如今,光明丝织厂已经成为一家日产白布2.5万米的大中型企业。那天,董事长、陈炳法的弟弟陈煜法领我们去参观他的兄长当年为之殉身的设备。

        在一间数百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里,96台整齐划一的日本产喷水织机正轰轰作响,仿佛在大声吼叫着一个并没有走远的人儿。

        陈煜法谈起他的兄长热泪盈眶:“他是被过度的劳累和巨大的压力击倒的。要知道,那时候绍兴县里的纺织厂,规模最大的不过百把万元资产,他一下子借贷数千万元引进设备,那份压力和风险是别人无法想象的。他是想一步登天呀。”

        然而,为了那市场的召唤,陈炳法和数百名农民厂长们还是冲出去了。到1997’年6月,绍兴县在四年多时间中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00亿元,引进无棱织机12000台,其他配套设备一应俱全。绍兴人豪言,他们这是开了一次万国纺机博览会。

        与此相对应。绍兴布在轻纺市场的声誉也日渐好转,每米的价格从七八元上涨到十来元,又涨到二十来元,如今已是丝毫不让江苏、广东布了,绍兴人不但全面收复了失地,更让他们的竞争对手感到了压力。

        在轻纺市场内,原有一条“香港街”是由六十多位来自港台的布商组成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里一直是最热闹、最显眼的地方,他们的一举一动几乎能影响轻纺市场的流行趋势和价格动向。但是,随着绍兴纺机革命的兴起,绍兴布的质量、花样已完全能匹敌境外布。这条“香港街”上的生意渐渐地难做起来了,到1997年初,竟然就了无踪迹了,原先的那些客商如今大多是以经销绍兴布为主业了。

        到1995年,绍兴轻纺业就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而当时世界范围的轻纺工业又出现了滑坡唯有以江浙轻纺工业为龙头的中国轻纺市场,抵抗住了这滑坡,而且创造了夕阳产业的朝阳现象。

        1991年,绍兴轻纺市场交易额为7.8亿元,进入全国专业市场十强榜,名列第五;之后,它的位次一直在五六位之间徘徊。

        1995年,市场交易额。150亿元,一跃为全国专业市场第市场带给绍兴人的是一次痛快淋漓的脱胎换骨。市场在如今的绍兴人眼里,早已成了一块无与伦比的宝地。

        1996年,已改名中国轻纺城的轻纺市场内有一些店铺公开招租拍卖,其中,面积为6.4平方米的一号铺位竞争最为激烈,经过69个回合的竞拍,最终一位绍兴农民以71.4万元中标,取得了该铺位的三年使用权。这一价格创国内专业市场的天价,至今未破。

        那是一个场面火爆的竞拍景象,几方争持,一举万金。

        在那个时候,是否还有人记得,就在不远的几年前,这里的铺位还是要靠摊派才租得出去,这里的市场差点在喋喋不休的声讨声中半途夭折?

        在日后关于轻纺市场的报道中,很少有人提到上述的那段曲折经历。面对一个神话,人们似乎更喜欢用一种彻头彻尾的喜剧手法来描述它,而将某些过程不经意地“避讳”掉。

        但是我们还是要把它记录在这里。

        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唯其有了这样的曲折,才显出社会进步的艰难,才能真实展现出农民在市场大风浪中的心路历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