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王立群大风歌全集mp3二十九、第一功臣

二十九、第一功臣

        刘邦从起兵反秦以来,在他身边就不断地出现一些能帮他出主意、打硬仗的人,这些人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比如张良、曹参、萧何、韩信等,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刘邦建立大汉朝也是水中月、镜中花,那么在刘邦七年的反秦灭项的战争中,谁能堪称是第一功臣呢?在刘邦集团谁的功劳最大?刘邦心中的第一功臣又会是谁呢?

        高帝六年,刘邦在十二月和正月连续分封了29位列侯,列侯分封完之后,刘邦还要为这29位列侯排一个座次,所谓排座次就是要把29个列侯中间,排出个一二三四来,这样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了,两批分封的29个列侯中间谁会排名第一,这个排名第一的人就是大汉王朝的第一功臣。我们前面讲过,这两批封的29个列侯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在这些人物中间谁有可能入选呢?我想有几个人是很有希望的:第一个是张良,张良入选的可能性有两条理由。第一,刘邦自己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叫三杰说,他说他战胜项羽是用了天下三杰,这三杰之首就是张良,他给张良的评价是两句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三杰之首,作为三杰之首的张良当然有希望被列为第一功臣,这是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刘邦在分封列侯的时候,列侯有一个特点就是有自己的食邑,就是你分了多少户,其他人的户数都是刘邦指定的,地点和户数是刘邦定的,唯独对张良,刘邦说了一句话:“自择齐地三万户”,你自己选地方,而且是三万户,在我们所讲过的所有分封的列侯之中,最高的是曹参一万零六百户,许给张良的是三万,唯独这一个,你可以自己挑地方,这两个是其他人比不上的,所以我觉得张良有可能入选。

        第二个有可能入选的是曹参,曹参为什么有可能呢?也是两个理由,第一他是在列侯中间封的食邑的户数最多的,一万零六百户,比万户侯还多了600户,就是按分封的户数来说他排名第一。第二曹参的军功最多,所有的功臣都认为曹参的军功第一。这两条,那就意味着曹参有可能入选。

        第三是周勃,周勃入选两个理由:第一他封的户数是八千一百户,仅比那个曹参一万零六百户少了一点,他排名第二。封的户数排名第二,当然在这个时候,刘邦还没有讲,刘邦在临终之前给吕后交待,相国的人选的时候,曾经对周勃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叫:“安刘氏者必勃也”。安定刘姓江山的只有周勃,你可见刘邦是多么看重周勃,所以周勃入选的可能性也很大。

        第四个有可能入选的人,萧何,萧何为什么能够入选呢?也是两个理由:第一在分封列侯的时候,刘邦站出来为萧何说话,刘邦还举了个例子,说你们叫功狗,萧何是功人,这功狗、功人就是专门为萧何说的话,可见在刘邦的心目中间萧何是指定要封的,所以萧何是非常有希望出任第一功臣。第二个理由呢?就是萧何所受到的重用,特别是在楚汉战争的这四年多的时间之内,萧何是留守大后方的,整个关中、汉中、巴蜀统统归萧何管,全权处理。

        所以这四个人我觉得最有希望,那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刘邦对这四个人是个什么样的感情呢?我觉得刘邦对张良是敬重,你看“自择齐三万户”,称他为三杰之首,这是敬重。刘邦对曹参,这个军功最多的功臣是感激。刘邦对周勃是信任。刘邦对萧何是依重,特别依靠他、重用他。这四个人在刘邦的眼中间地位都不低,那么最终谁会成为第一功臣呢?实际上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功臣们怎么看,怎么来看这个问题。第二个刘邦怎么定,结果一征求功臣的意见,功臣们的意见第一是集中。第二是明确,这个集中跟明确,集中到谁身上呢?曹参。所有的功臣都认为曹参攻城掠地,功第一,他的功劳是第一的,所以功臣们一致推荐曹参是第一功臣,曹参我们刚讲过,刘邦对他很感激,他立功很多,那刘邦会不会把第一功臣给他呢?不会。刘邦心里想给谁呢?想给萧何,那么刘邦想给萧何不是很简单一件事吗,他是皇帝,他说话就行了嘛,但是刘邦的话不好说出口,你想想,在萧何封列侯封他的食邑的时候,大臣们都不同意,认为萧何没有军功,萧何只在后方保证供应,那叫什么功呢?那叫事功,萧何不能算,最后刘邦说了一个很奇怪的理论,你们是功狗,萧何是功人,硬是把萧何提上去封了一个列侯,给了他八千一百户的食邑,那个时候刘邦已经站出来反驳了群臣的意见,大家都不敢说话了,现在等封完了要排座次,功臣的意见和刘邦的意见又不一致了,刘邦需要第二次站出来,这个话就不好说了,为一个人,一个领导为自己的一个部下,站出来说一次话好办,再一次还要站出来说,有点碍口,但刘邦心里边是真想定萧何,所以在这个结骨眼上,大臣们的意见表示出来了,皇帝不吭,在这个关键时刻来了一个人,站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叫鄂千秋,鄂千秋基本意思是这样的,他说曹参确实功劳很大,攻城掠地、斩将杀敌,功劳非常大,但是他所有这些功劳叫什么呢?叫一旦之功,而萧何的功劳是什么功劳呢?萧何在刘邦作战最艰难的时候,保证他的军粮,保证他的兵源,那是万世之功,曹参再厉害,他是一旦之功,萧何你不管怎么说,他是万世之功,我们怎么能够让一旦之功凌驾于万世之功之上呢,阿千秋讲了这番话,他强行把两个人的功劳分开,一个叫一旦之功,一个叫万世之功,讲完,没有等大臣们再接话,刘邦跟着就说讲得好,讲得好,立即表态,命令下诏书,说萧何今后上殿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什么叫剑履上殿呢?就是萧何上殿的时候可以带剑,一般的大臣上殿先把武器交出来,萧何可以带剑,第二什么叫带履呢?带履就是穿着鞋,一般的大臣上殿的时候得把鞋脱了才能上殿萧何准许他第一可以带剑,第二可以穿鞋,这叫带剑履上殿。还有一条叫入朝不趋,趋是什么呢?趋就是小步快行,就是所有大臣上朝都要小步快走,年龄大走不动怎么办呢,年龄大走不动要做出来一个小步快走的架式,以示对皇帝的尊敬,唯独萧何可以入朝不趋,那就是说别人都是小步走的时候,萧何可以慢悠悠地迈着他的官步上朝,所以刘邦就决定萧何第一,不但决定萧何第一,还允许他三条特权,带剑上殿,穿鞋上殿,入朝不趋,这还不算,刘邦还把萧何的父母,萧何的兄弟同时都封为列侯,同一天都封了列侯,这还不算,封完以后再给萧何加两千户,这就非同一般了,不说原来封了一万,我再给你加两千户,额外增加两千户,萧何就这样成了第一功臣,好了,第一功臣就这样诞生了。

        那么这一个戏剧性的过程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对萧何是另眼相看,特别看重,这就存在了问题了,第一为什么刘邦的意见和大臣的意见总是拧着的?为什么?再一个萧何为什么在封侯和排座次,两次能够得到刘邦的照顾,这个很不容易啊。

        在第一功臣的竞争中刘邦力推萧何这就让人不解了,论战功萧何不及曹参,论谋略他又不及张良,那么为什么刘邦偏偏看重萧何呢?难道仅仅是他当亭长时萧何对他照顾过吗?为什么刘邦这次要拧着大臣们的意见独断专行呢?刘邦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呢?

        我想这里边的理由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叫功不可没,萧何确实有功,我们在《汉初三杰》这一集中间讲过萧何他的四大功劳,叫成全沛公,成全高帝,举荐韩信和经营后方,四大功劳,萧何功不可没这是基础。第二点就是萧何跟刘邦私交极好,这一点大家不要忘了,刘邦跟萧何是有很深的私交的,他俩的私交非常好,其他人比不上啊,比如说张良,张良跟刘邦没有私交,他俩怎么认识的呢?他俩是张良起兵以后去投奔另一个人,在路上遇见刘邦了,就加入刘邦的队伍,他是这样相遇的,而且张良后来为了辅佐韩王成,他有一段时间把刘邦送到汉中,他回去了,等他的主子韩王成被项羽杀了,他绝望了又来投靠刘邦,你看这个关系,就刘邦对他敬重,但刘邦对他并不倚重,萧何就和他不一样,萧何跟刘邦有私交,我们前面讲过。

        我们再说曹参,曹参跟萧何、刘邦都是原来在沛县一同做官的人,当然萧何、曹参地位比刘邦高,但是萧何跟刘邦是有私交的,他们是同事,但是同时有私交,曹参跟刘邦是同事,但是没有私交,我们稍有阅历的人都知道,就是我们是同事,但是我们只是共过事,但是私下里没有交往,没有私交,所以关键时刻刘邦不会替他说话,我觉得这是第二点。第三点,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三条,叫需要丞相,刘邦把西汉帝国建立以后,他由大规模的战争转入到和平建设,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间,刘邦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在打天下的时候,刘邦最需要的是能够领兵打仗的人,像曹参这样的人,像韩信这样的人,但是一旦他当了皇帝,一旦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文官,能够治国的文官,而在这所有这些人中间,张良是什么?张良是个高参,始终是一个高级参谋,从来没有实权,更没有处理过国家的行政方面的大政,所以张良显然不行,周勃跟曹参都是以军功著称的武将,打仗是好手,能治国吗?不知道,并不知道,这两个能打仗的人,刘邦还不敢把整个国家交给他俩,那剩下萧何呢?萧何是经过实践证明,他是能够经营国家机器的人,你看楚汉战争这四年,刘邦在前面打,整个的关中、汉中、巴蜀都交给萧何一个人处理,刘邦其实在灭秦以后,刘邦颁布了两条重要的法令,其中有一条,我们讲过了,叫约法三章,这个约法三章呢,要害就是把秦朝的烦琐的那个法律中间的一些苛法给它去掉,其实刘邦还有第二条命令,我们过去提了一下,没有重点讲,刘邦的第二个命令就是关中所有的秦帝国的基层官吏一律留任,包括县令、县长啊,乡里面啊,这些基层官吏全部留任,我们现在出土了大量的秦代的竹简,其中最有名的是睡虎地秦简,我们看睡虎地秦简可以发现,秦朝的法律基本上完整地保留到汉代了,刘邦去掉的只是那个苛法,维持社会治安的法令都保留下来了,这些法令留下来了,基层官吏又原封不动,只不过原来听命于秦的皇帝,现在听命于汉朝的皇帝,这法令都基本没有变,谁最熟悉这些法令呢,除了这些基层官吏以外,在刘邦集团中间最熟悉这些法令的就是萧何,萧何在沛县起兵之前是主吏掾,他熟悉这些法令,所以用萧何做丞相,这是刘邦既定方针,你想想我们刚才讲了四个功臣,张良叫敬重,曹参叫感激,周勃叫信任,只有萧何叫倚重。

        他这么倚重萧何,其实就想让萧何做汉帝国的第一任丞相,现在我们就回答了,我们刚才没有讲的一个问题了,刘邦为什么非要跟功臣们拧着劲儿,说的是军功,刘邦是偷换概念了,大臣们的概念都很清晰,大臣们都很明白,要按军功,毫无疑问那就是人家曹参的,别人是不能够比的,曹参身上受了那么多伤,攻城掠地的功劳一笔一笔记下来,我们看的《曹相国世家》,曹参的功劳写得很清楚啊,谁都比不过他,所以刘邦封的食邑,曹参是最高的10600户,按军功应该是他的,但是要按治国,那不行,可见刘邦封列侯和刘邦定第一功臣,很明显是这两件事是两个目的,封列侯是干什么呢?封列侯其实就是回报,简单来说就是回报,过去不是打了四年仗吗,这四年仗你们立了功了,流了血,受了伤,立了功,那怎么办呢?现在给你们回报,该封侯的封侯,该给地的给地,按照军功的大小、高低统统给你们都封了,从此以后咱们两不相欠,你们为我打天下,我也把名也给你们了,利也给你们了,咱们算清了,所以封列侯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说最后咱们这个公司盈利了,到现在是年终了,咱们该分红了,谁的功劳大,该分多少一次性分完,两清,以后我不欠你的了,你们也别再这个那个了,这是封侯。

        排第一是刘邦另有考虑,大家都是侯,那谁是第一侯啊?他在封完列侯以后要挑选个第一,他有一个目的,他要把这个第一用做将来的丞相,所以封列侯是过去的总结,排座次是未来的开始,所以刘邦的这个排座次,他的目的是着眼于未来,而着眼于未来没有比萧何更合适的了,这就是第一功臣的由来,那萧何作为第一功臣来说,他适合不适合做第一功臣呢?那么作为第一功臣来说,作为丞相来说,日子好过吗?

        在王立群先生看来,刘邦力推萧何自然有他的考虑,此时的刘邦已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开国后的建设上来,这当然是刘邦应该考虑的,所以他认为萧何是第一功臣并让萧何担任汉帝国的第一丞相。那么问题就来了,萧何适合不适合丞相这一角色呢?担任刘邦的丞相日子好过吗?

        其实第一丞相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第一是责任太大,第二是权力太大,特别是权力太大会导致皇帝和丞相之间有摩擦,这个摩擦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所以萧何其实并不容易,其实在封第一功臣之前就发生过一件事,封第一功臣是在高帝六年,而在高帝三年,就是汉王三年的时候,曾经出过一件事,就是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刘邦多次派人去慰问萧何,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是负责整个关中的事情,然后多次派人去慰问萧何,萧何没有觉察,但是萧何手下有一个人,这个人史书称他为鲍生,所谓鲍生就是姓鲍的一个书生,是萧何的一个门客,他的一个部下,他告诉萧何,大事不妙,他说你想想,主公在前线风餐露宿,非常辛苦,你在后方比前线的主公,要舒服多了,那么为什么辛苦的人来慰劳一个不太辛苦的人呢?你有没有想想这个道理呢?谁该慰问谁啊?谁最辛苦应该慰问谁,现在倒过来了,在外边辛苦的人来慰问,那个不太辛苦的人,说明主公对你已经有疑心了,所以鲍生说,你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的子孙,还有你的堂兄弟中间,所有符合征兵年龄的人,全部送到主公的大营中间去当兵,只有这样才能保你平安,萧何一听,马上明白了,他把他的子孙,因为萧何年龄比较大,他的儿子、孙子,还有他的堂兄弟中间,凡是符合征兵年龄的,一股脑全部派到刘邦的大营之中,当这一批人,就萧何的子孙和堂兄弟,来到刘邦大营之中的时候,司马迁写了四个字,叫汉王大悦,刘邦十分高兴,刘邦的高兴倒过来说明,这个包生看得非常准,包生已经看出来,刘邦对萧何不放心,这就有一个问题来了,萧何是那么一个忠实于刘邦的人,那么刘邦为什么会,对他不放心呢,其实这个话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权太大了,萧何当时有多大的权力呢?刘邦就是在前线打仗,整个的关中汉中巴蜀,全归萧何指挥,换句话说,萧何就是假汉王,整个天下都是萧何在管理,你想想,这么大的权力,刘邦能对他放心吗?

        所以,他的不放心的根本的原因,就在萧何的权力太大,这样一来,刘邦就对他会猜忌,萧何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听信别人的话,觉察出来刘邦对他的猜忌,而且用最巧妙的办法,化解了这场信任危机,儿子一去、孙子一去,堂兄弟一去,这叫参军吗?这叫主动送人质,就把儿子孙子,都押到你那儿,你该放心了吧,所以人家刘邦汉王大悦啊,这大悦,第一,人质来了,他让我放心了。第二,萧何真聪明,我稍微对他有点不放心。他马上就明白了,所以,才有汉王大悦啊,所以第一功臣不好当,别以为做第一功臣就很好,别以为当丞相就很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实处处有危机,这个危机根本上说,就是皇权跟相权的矛盾,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很大,他要替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处理那么多事情,权力很大,你说皇帝不能拿过来吗?皇帝第一顾不了,第二皇帝要都管,皇帝就累死了,所以他必须找人替他分担,这个人替他干活,他还对这个人不放心,这就是个很大的一个矛盾,整个封建帝国时代,最大的问题就在这儿,其实萧何对刘邦,第一忠心耿耿。第二治国有方。很会治理国家,而且能够化解危机,所以要做第一功臣的人,那也得是既得有才干,又得善于自全,就非常善于保护自己,你才做得了第一功臣,其实第一功臣并不好当,刘邦让他当的时候,萧何没有推,封他第一功臣接受了,其实这个第一功臣,当你担上这个名的时候,其实你也担当了,绝大的政治风险,是很不容易做的,我们再讲另外两件小事,你也可以看出第一功臣,那叫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先讲第一件事,萧何临死的时候,汉惠帝去看望萧何,汉惠帝就是刘邦的儿子啊,就是刘邦死后传位给,他的长子惠帝,汉惠帝去看望他,汉惠帝见面以后,就问萧何一句话,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就是您百年之后,谁可以代替您,这话皇帝20多岁的,一个小皇帝,问一个即将咽气的老丞相,问他,萧何怎么答?反过来,如果问的是我们,我们怎么答?你看人家萧何怎么回答,萧何答了句话,知臣莫如主,回答了吗?回答了,回答了吗?没有回答,人家问你是谁,你答了一个知臣莫如君,什么意思啊?了解臣子的莫过君王,这叫回答得极其小心,这汉惠帝问不出来话,汉惠帝就急了,你再不问,以后他没气了,他死了怎么办啊?所以汉惠帝跟着就问了一句,曹参何如,曹参怎么样,你看人家萧何跟着就回答,帝得之矣,臣死而无恨矣,什么意思呢?皇上啊,你算找对人了,我死了以后再没有遗憾了,帝得之矣,臣死而无恨矣,你看,这个萧何一直到最后一句话,他就没有把曹参的名字,给点出来,这叫什么?这叫谨慎,这叫小心翼翼,这叫伴君如伴虎,他就是不说出来,一问他,知臣莫如君,所以,最后人家汉惠帝说出来,他来了一个帝得之矣,臣死无恨矣。

        其实,萧何跟曹参原来是老战友,没有矛盾,他俩后来产生了,很深的矛盾,这个矛盾从哪儿得的呢?第一功臣,大臣们让曹参当,刘邦让萧何当,萧何推都没有推,当了,这一当给曹参两个人,结了梁子了,两个人心里有疙瘩了,但是人家萧何做得好啊,临死的时候等于是,又推荐了曹参,所以萧何死后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名声,叫举贤不计私仇,尽管曹参对我不好,我临死还推荐他,但是他的推荐不是自己说的,我逼着你皇帝说出来,然后自己再同意,你看,萧何就这样一直到最后,你可见这个人多么小心谨慎。第二件小事,萧何当然有钱,做了那么多年丞相,能没钱吗,有钱要买房买地啊,萧何买地他有一个原则,买房买地,从来不在CBD地区买,他跑哪儿买啊,跑那个六环以外,最偏远的地方去买,而且买那个房子一定,是没有围墙的,不买高档房,不买独栋别墅,不买中心城区,只买那个最偏远地区的房子,而且没有墙,没有围墙,为什么买这么差的房子啊,萧何最后说了这么句话,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什么意思呢?我的后代如果是贤能的人,他会学习我这个人的节俭,如果我的后代是个不孝子孙,他有点房有点地,也不会对那些有势力的人看得上,你买在中心城区,你的子孙又没有本事,人家早晚给你想办法,给你房子夺了,你买到六环以外,你买到河北省去,没人抢你的房,买房买地萧何都精打细算,绝不买中心城区的房,不买高档房,买那个经济适用房,最差的,这样,我们就交待了第一功臣。

        以上,我们用了九集的篇幅,讲刘邦封列侯,而且为列侯排座次,所有这一切,刘邦一个目的,就是巩固大汉王朝,那么刘邦巩固大汉王朝,除了封列侯以外,刘邦还会做些什么事情,来巩固他刚刚建立的这个大汉王朝呢?请看下集,刘姓封王,谢谢大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