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王立群大风歌在线观看五、在劫可逃

五、在劫可逃

        刘邦在偷袭陈留和智取南阳后,没有任何悬念地进入了关中腹地——咸阳,至此刘邦入关灭秦的任务已经完成。而北上救赵的项羽却没有刘邦那么幸运,作为副帅的项羽,他先杀掉主帅宋义,然后在巨鹿破釜沉舟摧毁了秦朝的两大主力兵团,章邯兵团和长城兵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获全胜时开始挥师西进去取关中,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刘邦已经提前两个月进入了关中,而更让项羽想不到的是进入关中的刘邦派重兵固守函谷关阻止项羽进入关中,那么面对着刘邦的这一举动项羽将如何应对呢?

        项羽来到函谷关之下才得到刘邦先入关的消息,他看见他把着函谷关呢,所以他就知道了两点。第一,刘邦比他早入关,第二,刘邦把住了函谷关不让他进。这两点给项羽的刺激非常之大,所以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间写到,项羽走到关前以后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一个心理活动,就是大怒。这是第一次大怒,一怒之下项羽就派他自己的将领打函谷关,硬打,当然项羽这个时候军队的力量强战斗力也强,迅速地就把函谷关打进去了,到了12月项羽带领他的军队来到了戏水,这个时候跟刘邦的军队相距不远,相距四十里地,两个人没有见面。进入关中以后他又得到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是刘邦手下的一个左司马叫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这个告密的话对项羽来说是火上加油,曹无伤这个告密讲了三点,“沛公欲望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写得很简单,这三句话是三个要点,第一,刘邦要做关中王,第二,让秦王子婴做相国,第三,刘邦想把关中的财宝全部据为己有,这三点在项羽看来没有商量一条都不能承认,一条都不能接受,所以项羽这个时候呢,第二次大怒,又生气了非常生气,这个时候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谋士叫范增,范增又给项羽做了一番批讲,范增怎么批讲呢?范增这样说,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什么意思呢?范增这个话是说,说刘邦这个人原来在老家的时候贪财好色,现在入关以后财也不要财、色也不近,这个人在压抑自己的本性,当一个人压抑自己本性的时候,他一定是有自己所图,所以这个人的志向不小,这是范增说的第一点。第二点,我派人去看了刘邦头上的云气,说他头上这个云气是艳若五彩、形若蛟龙,他说这是天子之气啊,所以根据这两点范增的建议赶快打,别失去机会本来项羽就想打,范增又给他做了这一番批讲,更坚定了项羽要灭了刘邦的决心,所以项羽就下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司马迁写得很简单叫“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就第二天一早让我的士兵吃好饭,然后一鼓作气把刘邦给灭了,这个决定其实是源于项羽的两个大怒决定的,一个是函谷关前的大怒,一个是得到曹无伤密告以后的大怒。

        刘邦封堵函谷关暴露了他想当关中王的私心,但事实上刘邦比项羽提前两个月,进入关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按照怀王之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关中王非刘邦莫属,项羽也应该遵守约定但是此时的项羽做出了一个武力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项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大怒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问题呢?

        我们细想一下这两个大怒它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就是项羽内心非常恼火。但是这两个大怒的背后实际上深藏着的是三大原因,第一:自尊受伤,巨鹿之战打完以后,其他去援救赵国的诸侯将领去见项羽的时候,怎么见的呢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什么叫膝行而前啊进了项羽的辕门是跪着走,没有一个人敢抬着头看项羽,那就是项羽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十分高大。这一仗奠定了项羽的历史地位,项羽就成了诸侯的上将军、总盟主,所以项羽也满足于其他诸侯对他的臣服,他没有想到,在他自己想来,刘邦作为天下的诸侯之一,对他也应当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他没有想到刘邦竟然是怎么办呢?跟其他诸侯不一样,其他诸侯对项羽是唯命是从,而刘邦对项羽是严把函谷关,连关都不让他进,你这个一对比,那就说项羽的自尊受不了了。第二点:让项羽受不了的是怀王伤痛,刘邦把着函谷关是为什么?是自己想做关中王刘邦为什么自己敢做关中王呢?有怀王之约。所以提到怀王之约就牵扯到一个人,就是怀王。项羽对怀王可以说是怀有深仇大恨的,当年他叔叔项梁一死,怀王就从他手里边把兵权给夺了,夺了兵权以后,让刘邦西行入关,让项羽作为一个副帅,跟着一个宋义北伐救赵,最后项羽是忍无可忍把宋义给杀了。其实在项羽心中,他心中非常清楚,他杀的不是宋义,杀的是楚怀王的权威,他挑战的就是楚怀王的权威,而且巨鹿之战结束以后马上他就做了分封。这就牵扯到第三点,就是项羽大怒之后的第三个原因,就是项羽对天下有自己的战略部署,刘邦把着函谷关想做关中王,是破坏了项羽的战略。

        项羽的战略是什么呢?司马迁没写,这就是我们读历史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们最想知道的,史学家不写,他写的未必是我们想知道的,这就是读史的时候非常麻烦的一点。但是我们可以从蛛丝马迹中间看出来,因为在巨鹿之战之后,项羽封了投降的秦国的主帅章邯做雍王,雍王管辖什么地方呢?管辖关中咸阳以西的土地,全部归章邯所管。大家不要小看这句话,这句话透露出来了许多信息,第一关,中的分封原来是归怀王的,项羽自从封了雍王章邯以后,说明项羽已经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他要把分封天下的权力夺到自己的手里,这叫藐视怀王,他要来分封这是第一点。第二个信息透露什么呢?他封章邯做雍王,雍只是关中之地的三分之一,它有咸阳以西封给了章邯,那还有咸阳以东,还有咸阳以北呢。咸阳的南边就不用说了,那是秦岭山脉,秦岭山脉的南边,那还有汉中之地。所以可见,第一项羽要主持分封第二项羽不打算封关中王。因为他封章邯章邯只是个雍王,他没有封章邯做关中王,这说明什么?说明项羽不打算封关中王,因为关中王的权力太大,如果封给章邯那章邯将来是尾大不掉可能成为项羽的威胁,所以他不再封关中王。

        既然章邯不能封关中王引来的第三个信息,刘邦也不可能做关中王。这就是项羽的未来的战略,这才是项羽决心用军事手段解决,刘邦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他内心确实有这些火在里面,当然项羽这个决定,消灭刘邦这个决定是非常对的,对于项羽集团来说是非常对的,因为这里边有一个转变,刘、项两家它有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在秦帝国灭亡之前刘、项两家有共同的敌人是秦,有共同的目标是灭秦,所以这两个集团有共同敌人,有共同的目标,他们是盟友、是战友,一旦秦朝灭亡这两个集团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敌人,他们两家变成两个对立的集团两个集团,要争夺的是天下。这个变化项羽意识不到,项羽要意识到了不用大怒,项羽要头脑非常清醒的话两个大怒都不会有,如果他要是很清醒的话他就知道巨鹿之战打完,刘邦也进了函谷关,秦王朝也灭了,下面就是怎么收拾刘邦来独霸天下的问题。所以你把着关不让我进刚好给了我一个灭你的理由,我大笑还来不及呢,我何必大怒呢,大怒恰恰说明他没有意识到两家关系的历史性的转变,但不管怎么说武力解决刘邦,确实是项羽集团的一个正确选择。但是这个选择的基础很不牢固,这个选择不是建立在我刚才那套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什么呢?建立在怒气之下做的决定。这个决定一做出来本来,第二天一旦付诸实施,刘邦就玩儿完了,项羽是四十万,刘邦是十万,四十万打十万而且是突然袭击刘邦必完。

        王立群先生认为项羽对于关中之地是有自己想法的,刘邦做关中王不符合项羽的战略设想。事实上巨鹿之战后项羽的自信心大增,他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所以大怒之下决定武力解决刘邦,四十万对十万这是一个任何人都能看出胜负的对决,但问题是项羽的这个决定能顺利进行吗?

        这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化源于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项羽的季父,也就是他的堂叔,叫项伯,官职是左尹,按照楚国的这个官职,就是左丞相。这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刘、项两家的命运,那么这个人做了什么改变的两家的命运呢?这个人要夜见张良,大战前夜夜见张良,为什么夜见张良呢?他倒不是有意泄密,他想把张良从死人堆里捞出来,因为第二天一打刘邦和张良玉石俱焚,张良这时候跟着刘邦呢,所以他要见张良,他跟张良两个人生死之交,他要救张良,结果他跑到张良那儿把情况给张良一说,想叫张良跟自己走其实项伯太简单了。项伯很简单,张良可是极其复杂,张良第一得到了绝密军情,第二他知道项伯来救他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一个义气,为了义来救他来了,所以张良非常委婉地说了番话,说,你救我是为了义啊,我是替我的主公韩王成来送刘邦的,我要是开溜了那对汉王不义,你救我是义,我要不告诉刘邦的话我就不义了,拿这个义做文章项伯无话可说了。所以只能同意张良把这个绝密消息告诉刘邦,这一告诉刘邦这事儿就大了,刘邦一听当然是大惊失色,因为刘邦没想到,刘邦一心想做关中王的梦,没有想到第二天早上会来了一个灭顶之灾,没想到。

        但刘邦有他很高明的地方,在最危机的时候他冲着张良说了四个字,叫“为之奈何?”我怎么办呢?张良当然胸有百万雄兵完全能够给他化解这场危难,但张良有意不说,张良反过来问了他两个问题,第一“谁为大王为此计的?”谁给你出的馊主意?刘邦这时候很老实“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有这么一个家伙告诉我把着函谷关不让别人进,这都是我的了,“故听之”,张良第二又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你估计估计就你那十万人抵得住人家项羽四十万大军吗?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刘邦很高明啊,刘邦这时候很老实我确实不如他,那我该怎么办呢?张良问这两问很巧妙,第一他在了解情况,因为张良事先不知道情况,第二他在提醒刘邦别忘了四个字叫,项强刘弱,这四个字你别忘了,紧跟着张良一句话把破解之策点给了刘邦,张良就一句话“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去告诉项伯,就说你不敢背叛项王,但这个话如果我们概括一下,用四个字概括这叫,政治欺骗,用两个字概括叫,欺骗,再提炼一下一个字概括叫,骗,张良其实教给刘邦的招就是一招骗,按我们今天的话忽悠,一个字就解决问题了,刘邦极其聪明一听张良说叫他忽悠,他是个大忽悠,所以下面再不用张良告诉他怎么办了。反过来,特冷不丁地问了张良一句:“君安于项伯有故?”你怎么跟项伯有那么老交情呢?他能在大战前夜来给你通报绝密军情,你们俩什么的干活?你们俩什么关系,他能把这么个消息告诉你,这说明什么?刘邦这个人警惕性极高,刚才是蒙了,急了顾不上,一反应过来不就是忽悠他吗,自己下面全知道怎么办了,反过来倒问一句“君安于项伯有故?”张良如实回答,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当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所以今天有了危难他来告诉我,完了,这话一说把两人关系全说清了,刘邦下面不再问了,刘邦下面该开始危机公关了,这么个危机关头必须,因为刘邦现在非常清楚化解这场危机,关键是两点,第一要死死抓住项伯;第二,一定要好好地忽悠一阵。因为只有项伯这个时候能见到项羽,只有项伯能够把话传给项羽,如果抓不住项伯你连捎话的人都没有,所以他马上就问:“孰与君少长?”就是张良跟项伯你们两个人相比谁年龄大?良曰:“长于臣”项伯比我大,刘邦马上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你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邀项伯把项伯请进来下面“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很简单卮酒就是一杯酒奉卮酒,就是端起来一杯酒,为寿就是敬酒,刘邦看见项伯进来以后啥也没干,就做了一件事先敬酒,下面写了四个字叫约为婚姻,这个约为婚姻就是刘邦跟项伯两家定为儿女亲家,这司马迁非常捣蛋,中间很多情节给你省略掉了,两个人一敬酒就定儿女亲家,中间你知道忽略了多少情节,先得问问项伯有儿子还是有女儿你先得问人家,要是个丁克家庭你约为什么婚姻啊。所以你首先得问这个情况吧,然后介绍自己的儿女,第三再了解对方儿女的婚姻状况,第四再表达一下愿意结为儿女亲家的愿望,第五还得劝对方接受,第六对方接受。两家结为儿女亲家你看这么多环节,司马迁写得倒是很简单“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完了,这一下子,这一步非常关键这一步叫什么呢?这叫拉近两个人的关系,拉近关系,套近乎,你想想,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他俩从来没见过面。第二个他俩是两个敌对阵营的人,一个是项氏集团,一个是刘氏集团两个不认识的,又是两个集团的,一见面就结为儿女亲家,这不是张良教的这是刘邦的原创,这高明,这说明这个学生可堪造就老师教一他能反三,张良只教他骗他,首先是怎么骗住项伯,把项伯给忽悠住最好的办法结成亲家,当然这个结成亲家算数不算数那你想多了,你想想我们通读都知道,刘邦的儿女后来没有跟项伯的儿女结为亲家,当年许这个婚姻只是个政治交易,是个政治手段,等到将来项羽一死,项伯就没有价值了,刘邦当了皇帝,项伯还敢找着刘邦说当年咱俩那个事,他去抢攀皇亲?借给项伯10个胆子他也不敢,刘邦后来就不提了,项伯肯定不敢提,所以这场儿女婚姻纯粹是刘邦危急公关的手段而已。

        但这一下把两个人的关系拉近了,拉近以后第二步给个说法,你把住函谷关不让人进,项羽生气就生在这儿,你总要给个说法。你看人家刘邦在这个关键时刻,刘邦讲了一番话讲得非常巧妙,他说:“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话什么意思呢?他说我来到函谷关以后,我什么都不敢拿,全部给它登了记,封到那儿了。刘邦原意什么呢?封到那儿留着自己慢慢用。别让士兵一抢而空,没了。现在说什么呢?我把它封住,等着项羽来分配呢,然后我派人把住函谷关来干什么?原意是不让项羽入关,现在说我是应付非常事件的,维持社会安,维持和谐稳定的,所以我把住函谷关,我日夜等着项羽到来,我怎么能反叛他呢?不可能,你一定好好劝劝项王,把这个意思表达清楚,所以刘邦这番话解释得非常到位,你不是要给个说法吗?项羽发怒就是因为这来的,我就把这个说法全部给你解释完,解释完你起码你项伯你心里明白了吧。这话起没有起作用呢?看对方的反应,其实你说半天了,对方听进去没有呢?看对方的反应,看对方的表情,看对方的说话。项伯听完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句话的原意是说,第二天早上你可千万别忘了,一早赶过来到鸿门向项王做一个解释,把这个说法给项羽再说一遍。刘邦一听心里全明白了,大功告成,总算把项伯给忽悠住了。只要先蒙住项伯就好办,因为这是个传话筒,这是个糊涂虫,你能把这个糊涂人给蒙住,你再利用他再去蒙另一个糊涂人就好蒙了,再利用他去蒙项羽啊。所以项伯告诉他“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刘邦一听是连连点头,诺诺诺,好好好,是是是,我第二天一定,一早去答应了。

        其实刘邦心里也非常清楚和项羽对决他根本不是对手,所以当他听到项羽的决定时也慌了神,而和项羽不同的是,尽管刘邦没有项羽的实力,但他有项羽不具备的素质,所以当危机来临时刘邦就发挥了他特有的素质。但是毕竟项伯不是项羽,他能说服项羽吗?刘邦能否躲过这一劫呢?

        项伯回到大营之中,就把他夜见张良、私见刘邦这个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把这情况全告诉了项羽。但是他最后,项伯说了两点很关键的意见,把这个过程全部说完了,然后说什么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刘邦要不先把关中给打下来,我们怎么能那么顺利地入关呢?这个话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刘邦是有功之臣。第二,刘邦是首先占了关中之地的这是一句话,第二句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人家有了大功,我们再把人家给灭了不仗义。所以我们看项伯这个人,过去很多人讲这一段的时候,总认为项伯是个内奸是个潜伏的卧底,不是,项伯可不是内奸,项伯充其量只是个糊涂人,项伯的汉字知道得不多,就认一个字叫义,这个人就认一个字叫义。当年张良你救了我,我现在来救你,是为了义。张良说我要不告诉刘邦,那不义,那行,你告诉他。现在我再告诉你项羽,人家立了功,你再灭了人家,不义。你看见没有他判断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只遵循一个原则,义,就这么一个义。当然,项伯可以这样说,项伯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在谁手里啊?在项羽手里,明天的仗打不打不取决于项伯,取决于项羽,项伯的话项羽可以听,也可以否定,甚至可以治项伯的罪。项伯是有罪的,私见张良,私见刘邦,泄露军情,这要追究起来,项伯这三宗罪那是跑不了的。问题是这番话讲完以后,项伯提了一个建议:“不如因善遇之”。不如趁这个机会咱们好好地招待人家一下,别灭了人家了,请人家好好地撮一顿,这才是咱们应该做的。下面项羽怎么办呢?中间只写了四个字:“项王许诺”。项羽答应了,刘邦忽悠住了项伯,项伯又忽悠住了项羽,项羽最后是许诺,这个许诺意味着第二天用军事手段消灭刘邦集团的这个命令撤销了。这就很奇怪了,这里边有三个问题:第一,不追究,他没有追究项伯通敌之罪啊。第二,不询问,我们刚才讲过张良那么忠心耿耿地把那个破敌之策告诉刘邦以后,刘邦还反问他一句什么话?“君安于项伯有故?”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在大战的前夜项伯敢跑过来向你泄露这么个军事机密,你们俩到底是什么的关系?而这个时候项羽至少得问一句吧?君安于张良有故?这句话是嘴边的话,你怎么和张良有那么深的交情,我明天要打仗,你头天晚上私入敌营,私见张良,泄露军情,你们俩到底什么关系?项羽连这个话没有问。刘邦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刘邦问了;项羽在这么从容的情况下,项羽没有问。这反映出两个人怎么样?一个精明,一个糊涂,两个人政治的精明跟糊涂表现得非常清楚。第三不商量,一怒之下,他跟范增决定第二天灭了刘邦。但这个时候呢?他不追究,不询问,也不商量,没有跟范增商量,他就答应取消第二天的军事行动。

        我们刚才说过,用军事手段解决刘、项矛盾,是项羽集团最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由于它的基础不牢,只是建立于两次大怒之下做的决定,所以这个决定很快地被撤销了,一句话撤销了,那这里边我们当然可以看到,项羽的自尊得到满足,刘邦表示臣服,那么怀王之约可以废掉了,项羽可以自主地来分封关中之地了,但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项羽为什么轻信项伯?项羽为什么能够被项伯给忽悠住?原因在哪儿?最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项羽一直到这个时候为止,他没有意识到他最大的敌人是刘邦,项羽这个认识迟到了很长时间,他意识不到,不知道秦朝灭亡以后刘、项两家的关系的变化,不知道刘邦已经从战友变成了自己最大、最危险的敌人。假如他要知道的话,假如他有这个清醒的认识的话,项伯忽悠不了他,第二天军事解决的命令不会撤销,刘邦集团被毁灭的这个结果一定会得以实现。项羽最可惜的就是,他一直意识不到谁是他最大的敌人,这就是项羽在鸿门宴之前取消军事行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反过来,刘邦倒是很成功,把项羽忽悠住,起码迫在眉睫的灭顶之灾解除了。但是这事并没有完啊,第二天还要到鸿门去见项羽,那么到了鸿门以后他还能忽悠住项羽吗?鸿门这一场见面还会引发出来哪些问题呢?请看下集,《鸿门脱险》谢谢大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