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王立群大风歌在线收听十六、立仪定都

十六、立仪定都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揭开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历史的序幕。然而习惯于在马背上打江山的刘邦在坐江山时却遇到了难题,虽然已经拥有了九五之尊的帝王身份,却丝毫没有帝王的尊贵感受,另外国都究竟应该设在哪里也成了困扰他的难题,就在这时两个小人物出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出色表现不仅解决了这些棘手的问题,还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了历史,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在刘邦登基称帝的过程中他们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刘邦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间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叫叔孙通,这个人在《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称帝的时候特意把他点出来了,点出来的人实际上是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臣绾,一个是叔孙通,叔孙通特意点出来,那么这个人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被班固的《汉书》特意点出来,在高祖刘邦称帝的过程中间,我们先介绍叔孙通其人,叔孙通本人是一个儒生,精通儒术的一个人,所以他在秦始皇的时代就被政府发现了,因为他的儒学基础特别好,把他招到朝里面去,招去做什么呢?做一种咨询工作,但是没有给他正式的命名,但他在这个官职中间干了几年一直没有机会,后来机会来了,其实人生等的就是机会,不过这个机会可是有好有坏,机会来的时候也可能是幸运,也可能是噩运,我们听听看叔孙通来了个什么机会,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起义的消息传到秦帝国的中央政府,当时主政的是秦二世,秦二世就把当时中央政府的博士加上候补博士的叔孙通都召过来,就问他们说楚国戍卒陈胜已经攻下了蕲县,蕲县就今天的宿县,你们说说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然后这些博士们,绝大多数博士是这么一个意见,认为这是造反,应当派兵镇压,这是大多数博士的意见,当然这个话说出来以后,第一个气得变脸的是秦二世,因为秦二世这个人是最不愿意听见,说下面老百姓起来造反,他是最反感的,当这些博士们都在发言的时候,叔孙通没说话,叔孙通没说话我想大概是两个原因,第一人家是博士,我是候补博士,先紧着正式的博士发言再轮着我候补博士,第二等别人说说,看看领导什么反应我再发言,果然秦二世的脸色一变,叔孙通看出门道来了,他说不对不对,刚才说的统统不对,哪有什么天下人造反啊,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是明主在上,圣明的君主在掌管政权,法令完备、官员奉职、天下一统。哪有人造反啊?“此特群盗,窃狗盗耳”,不过是一些小毛贼在那儿造反,何足挂齿啊,不值得担忧,当地的郡守和郡尉就会把他们抓住解决掉,这个话一出口秦二世龙颜大悦,太高兴了,这样以来秦二世就问其他博士,你们还有什么看法,现在就出了两说了,陈胜、吴广一起义,有人说是造反,有人说是盗贼,这些博士们就分成两派,一派是拥护造反的大多数,一派是少数人附和叔孙通的是盗贼,最后秦二世下令,凡是说是造反的这些人统统抓起来下监狱,说是小毛贼的一律放回去,首先提出来毛贼说的叔孙通,赏了二十匹绢帛,还赏了一身衣服,而且任命他正式博士,不是候补博士了,升了,叔孙通在历史上第一次露面,第一次遇到了机会是这么一个机会,大家想这是幸运还是噩运。

        叔孙通升官了,候补变正式了,一下朝一大批博士,没有抓起来的,抓起来就没法说话了,没有抓起来的,还有那些儒生逮着叔孙通就抱怨,说你这个人怎么那么会巴结领导,明明是人造反,你偏说是小毛贼是盗贼,都抱怨叔孙通,叔孙通说我不这样说能行吗,我不这样说我不跟他们一块儿进监狱了吗。

        叔孙通是孔子时期,鲁国权臣叔孙氏的后人,虽然是一介儒生,但叔孙通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力,面对各地蜂拥而起的义军,叔孙通清楚地意识到,秦国大势已去,虽然秦二世对他青睐有加,但叔孙通还是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决定,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决定?接下来叔孙通还会做出哪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来呢?

        然后叔孙通回到家里二话不说,他不是刚补上正式了吗,正式也不要了,然后收拾行装连夜逃了,回老家了不干了,这就是叔孙通第一次亮相,回到他老家山东的薛城,到那儿以后,他那个地方已经被陈胜吴广的军队占领了,紧跟着项梁就到了,叔孙通一看项梁到了,叔孙通一转脸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这在当时可是个非常大的了不起的事,叔孙通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博士,他可深知秦朝的法令多么严酷,参加造反那是什么罪啊?你想想叔孙通这么敢赌,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结果不久项梁战败死了,项梁一死楚怀王来了,楚怀王一来把项梁军队的权力,项羽的军权夺了,他来掌管项羽的军队,项羽不能指挥了,叔孙通一看现在是楚怀王说了算,他就赶快离开项羽的军团,投奔楚怀王去了,到了楚怀王掌了权以后,他就跟在楚怀王的身边,后来项羽杀了宋义,发动了巨鹿之战,灭了秦军主力,到了关中,项羽成了西楚霸王了,叔孙通一看楚怀王是个空的,掌实权的是项羽,好了叔孙通又一转脸跑到项羽那儿去了,到项羽那儿做官去了,到后来刘邦又打到彭城,占了项羽西楚国的国都,项羽在山东平叛,叔孙通在彭城,彭城被刘邦占了,刘邦带了五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占了彭城,叔孙通一看刘邦要成气侯了啊,改换门庭又投奔刘邦了,这么一个人,当然投奔刘邦以后,刘邦彭城大败,刘邦荥阳受挫,叔孙通再也没变一直跟着刘邦,这个人就是这么一个经历,他从秦始皇、秦二世、项梁、楚怀王、项羽、刘邦,一连串不停地在变换领导,不停地跳槽,最后跳到刘邦那儿他不走了,扎根了。到了刘邦这儿以后呢?刘邦这个人特别怪,刘邦是楚地的一个人,楚地的人是南方人,穿那个衣服是那种短的衣服,叔孙通是一个山东的儒生,穿的是一个长的长袍,刘邦不喜欢穿长的,就喜欢穿短的,所以叔孙通很有办法,用个剪子把他衣服一剪成短的了,这短的一看特别时髦,底下不缝,这不知道叫几分裤,穿上以后刘邦一看特高兴,变成那个楚服,穿着楚服,然后叔孙通归刘邦的时候还带了一百多个弟子,这一百多个弟子跟着叔孙通先后转换了六个领导,他的一个弟子都没有得到重用,楚汉战争打了四年,叔孙通向刘邦推荐的无数的人,一个弟子都没推荐,所以他所有的学生在背后都骂他这个老师不是个东西,一个弟子都不照顾,后来这话就传到老师耳朵里,把弟子们叫过来,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推荐你们吗?你看看现在汉王刘邦忙着什么,忙着天天在打仗,你说说你们这一百多个人谁能上战场舞枪弄棒去打仗,我立即推荐,你们说我推荐的都是一些地痞流氓,他们虽然是地痞流氓他能打仗啊,你们倒不错,一个一个道德高尚、学问渊博,不会舞枪弄棒,不能打仗,现在要的是能打仗的人,我能推荐你们吗,我不会忘掉你们,你们等着,你们的机会没有到,所以弟子们也不好说了。

        在秦亡汉兴这段,历史大变革的日子里,叔孙通六易其主的经历,可谓是一个奇迹,在提倡事主从一而终的古代社会,叔孙通的世故圆滑,给他招来了千古骂名,然而对于他的行为,王立群老师,却有着自己的理解,那么,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刘邦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间他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当然叔孙通这个经历让后代所有的人,一直包括今天的研究的专家提到叔孙通都骂,大家都骂叔孙通,骂叔孙通骂什么呢?这个人反复无常,六易其主,但是这个叔孙通,大家也不要一锤子把这个人砸死了,我觉得叔孙通这个人,你要分析一下他,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觉得叔孙通在他的价值观念中间是把成功放在第一位了,我要求成功,我跟着谁能成功我就跟谁,我别管换多少,至于我嫁了几次你别管,我最后一次嫁对了就行了,成功是第一的,叔孙通是这么一个人。叔孙通也有一个毛病,眼光不好,看不准,他看谁势力大他跟谁,他一看不行了又跑,不停地变换门庭,运气不好,但是你也要看到他跟了刘邦以后没变,这还算不错,最后算是从一而终了,前面就是一个过程吧,那么叔孙通在刘邦称帝的过程中间做了什么事呢?因为他是秦朝博士,因为他在秦朝中央政府待过,他熟悉秦朝的礼仪制度,所以刘邦称帝以后,称帝之前曾经让叔孙通给他制订了一套当皇帝的仪式,怎么当,怎么当,这个过程怎么搞,然后叔孙通设计了一下,叔孙通搞得很麻烦,刘邦一看不行,改了,刘邦来了个删繁就简,搞得很简单,搞完以后刘邦发觉不行,史书记载在刘邦当皇帝的庆功宴会上,“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就是刘邦当了皇帝庆贺的宴会上,大臣们一个一个喝了酒以后都在争功大呼小叫,甚至拔了剑往朝廷的柱子上就乱砍,就整个那个场面混乱不堪,刘邦一看很恼火但是没办法,叔孙通觉得机会来了,他一看朝廷这个混乱的局面,刘邦又很烦,那烦都写在脸上了,叔孙通就去找刘邦了,他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他说儒者你觉得争天下儒生是不管用的,守天下你离不开儒生,所以叔孙通我帮助你制定一整套规则,这个规则一制定再上朝的时候井然有序,刘邦一听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可以去试试,一定要制定的这一套让我觉得可以做,刘邦这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各种繁琐的礼仪,他觉得很麻烦。

        然后叔孙通就奉命到山东去招聘,招聘几十个儒者来练习制定礼仪,结果招聘到三十多个,其中有两个人不跟他走,这两个人见到叔孙通以后说话很难听,原话是这样说的:“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他说你侍奉的主人快十个了,实际上是六个,你都快换了十个主了,而且都靠当面奉承得到重用,不能跟你干,你不要玷污我的人格,不去,叔孙通听完以后没恼火,人家说他君所侍者近十主,这一般是揭人的短,叔孙通是笑着说:“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你们真是那些,孤陋寡闻的儒生,不知道变通,然后带着这三十个,到了京城,加上他那一百多个弟子,他搞了几个月,在城外面用绳子拉成线,扎了些草人在那里演练,演练了好长时间,刘邦给了他一个指示,四个字“吾能为此”,就是你制定可以,但是你制定的这一套得我能做得到,你别弄到最后你这一套弄得我都做不到,你制定不是假的吗?叔孙通说可以,到了汉七年,长乐宫改修完了,叔孙通制定的这个仪式也行了,然后这一天上朝的时候就完全按照叔孙通的做法,天一亮司仪官就是谒者,负责传达皇帝命令的人,领着文武百官进到大殿里边,大殿的前面摆的全是战车、步兵、骑兵,台阶的两边都是郎官拿着兵器,整个台阶上成千上百的士兵,然后文武官员分成两拨,武官在西边,文官在东边,所有的引人入场,有九个礼仪官,分九批把这些人领进来,大家都站好了,然后皇帝的车驾再进来,皇帝车驾进来的时候前面还有人清道,喊着肃静,然后皇帝登上来,礼仪官再领着文武百官按照次序,从诸侯王一直到年俸六百石的最低的官挨个向皇帝拜贺,然后是敬酒,完全按照叔孙通制定那一套一遍一遍地走,一直到最后散场,整个的朝拜大典鸦雀无声,哪一个人违反规则立即被御史拉出去,这一套演练完了,刘邦说了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刘邦看完以后非常高兴说了一句话,“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是多么尊贵啊,这下子叔孙通算是机会来了,拍对了,所以皇帝就任命叔孙通做太常,太常是个礼官,九卿之一的礼官,正部级,九卿,专门负责朝廷和宗庙礼仪的一个官,叔孙通从一个博士一下成为省部级高官,一步登天,而且一次奖励叔孙通五百金,叔孙通抓住这个机会跟刘邦说了一句话,他说我那一百多个学生跟了我好多年,制定礼仪他们全参加了出力很大,希望陛下给他们一个官做,刘邦当时多高兴啊,刘邦就说这样吧,你有多少弟子,一百多个,一律提拔做郎官,也没有编制了,也没有官位的设置了,刘邦一句话全部提拔,而且叔孙通一出来,把皇帝赏给他五百金,自己一文不留全部分给弟子,这就是叔孙通一个六易其主最后做了太常,把自己的弟子全安排了,赏给他的钱全分了,这个人该怎么评价呢,留给大家吧,挺有意思的一个人。

        刘邦登基之初,很多重大国事都没有确定,其中就包括定都的问题,最初刘邦想把大汉国定在洛阳,手下的王公大臣,也纷纷支持刘邦的这个想法,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插了进来,并最终改写了历史,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这个人叫娄敬,这个人原来的身份是一个戍卒,所谓戍卒就是到边疆,到陇西郡大西北当兵的,经过洛阳出了一件事,刘邦当皇帝是在定陶登基,定陶他不能选用,定陶已经封给彭越作为他梁王的国都了,所以刘邦要选一个国都,刘邦选的第一个国都是洛阳,刘邦为什么要把都城建在洛阳呢?我想因为史书也没有写,大体上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洛阳是周朝的东都,大家知道平王东迁迁到哪儿了,洛阳,周朝的东都,所以你在洛阳建都等于在名义上来说,汉朝就越过秦直接承接了周,这是很光荣的,你要说你是接了秦的班,不光彩,所以你要接了周朝的班很光彩,这是第一。第二洛阳有现成的宫殿啊,可以用啊,不用建宫殿了。第三洛阳地理位置很好,地处中原,四周呢又有山川之险,再加上它靠近东部,特别是靠近东部这一条,因为刘邦很多部下、亲信都是江苏人,刘邦是江苏丰县人,它是当时的沛县丰邑,现在丰邑改成丰县了,他的很多部下丰沛人,丰县、沛县人,都是江苏人离洛阳比较近你让他跑到关中太远了所以他开始选的国都是洛阳所以刘邦开始是在洛阳定都当了皇帝的定陶登基,然后定都是洛阳,结果娄敬经过洛阳听说这个事,娄敬就拜见,他是齐国人山东齐国人,所以娄敬去拜见齐国的一个将军,他要这个将军引见他一下,他说我想见大领导、一号,就要见刘邦,这个将军说可以,不过你得换换衣服,你这身衣服见刘邦不合适,我给你找件好衣服,娄敬说得很利索,他说我平时着什么装,我就穿什么衣服去见皇上,不换装。然后娄敬就穿着那一身当兵的服装去见刘邦了,刘邦还真见了,这还真不容易见娄敬了,见到娄敬以后刘邦先赐食,先让他吃饭,吃完饭就问,你来见我一定有要事,你说吧,娄敬说陛下建都洛阳,你是不是想和周朝比个高下啊,要和东周比个高下啊,刘邦说:“然”是这样,娄敬说你得天下和周得天下可是大不相同,你知道人家周朝怎么得天下,人家是积善累德十几代,最后得到天下的诸侯的拥护灭了商建的周,在成王时期周公辅佐周成王,又建了成周洛邑就是洛阳,这洛阳是作为东都来建的,你是怎么得的天下呢?你带了三千人在沛县起兵,然后你定三秦、战荥阳、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让天下百姓肝脑涂地,死了那么多人换来了你的天子之位,所以周朝是凭着德当了天子,你是凭了力当了天子,同样是当皇帝、当天子,人家是凭德,你是凭力,一个凭道德,一个凭武力,这能在一块相比吗?刘邦就傻了,不知道该怎么答了,因为娄敬也讲得挺有道理,他问手下的大臣,大臣们可是毫不含糊,一边倒全部支持在洛阳,为什么?因为大臣们都是江苏人,洛阳离江苏近,你现在要从洛阳迁到长安,离江苏太远了不愿意。

        这时候有一个人出来支持娄敬,就这一个人支持改变了刘邦,这个人是张良,只有张良站出来支持娄敬,说娄敬说的对,你就应当把国都从洛阳迁到关中去,为什么呢?张良讲了一番道理,大体上有这四个方面,第一关中的地理地形甚好,因为中国的地形地貌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西北对东南总是一个居高临下的这么一个态势,所以呢占据了关中,你去统领全国这个很容易,关中的前后左右全部有险,现在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所说的这个关中它四面都是关,东边是河南交界的函谷关,西边是铁马秋风的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南边是武关,四面全是山,中间是八百里秦川,四边有险可守,中间是富饶之地,所以这个地方是最适合称帝的地方,而洛阳这个地方呢,是个四战之地,什么叫四战之地?就是无险可守,东西南北都能打,北面的邙山并不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关中要比这个洛阳好得多,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什么呢?关中有经济文化的优势,秦国从孝公变法以来奖励耕战,所以关中的老百姓种地非常内行也非常卖力,关中是支持战争的一个大后方,关中之地绝对不能够失掉,再加上秦始皇搞的这一套什么郡县制,统一文化,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关中向外推开的,所以汉代要承接秦制,关中是一个最好的地方,最便利的莫过于关中。第三点关中是刘邦的根据地,刘邦一进入关中以后就封闭宫室、还军霸上、约法三章,深得关中父老的拥护、爱戴,所以关中是刘邦夺取天下的根据地,也是刘邦将来安定天下的根据地,你不能把根据地给丢了,有了关中,你即使把函谷关以东地方全丢了,你还有关中之地呢。第四关中又是周朝的发祥地,周朝后来确实是建了成周洛阳,建了东都,平王东迁是不得已迁到洛阳去的啊,他真正的根据地实际上还是在关中,所以张良说娄敬的话说的是对的,就应当把关中作为你定都的根据地,这话一说,张良的话在所有的谋士中间,刘邦最看重的是张良,我们读,刘邦对其他的人的称呼都是直呼其名,只有对张良总是叫子房,从来都是叫子房,他手下的大臣唯一没有受到处罚的也就是子房,所以张良一赞成,刘邦就二话不说了,当天就迁都,就从洛阳改到长安。所以应当说在刘邦称帝这个过程中间,娄敬也立了很大的功,所以刘邦还是很幸运的,每到关键时刻都有人帮他,怎么制定规矩啊?怎么来定都啊?都有人帮他,所以这个人很幸运,七年他只用了七年就从一介布衣折腾成九五之尊的皇帝了。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一般的人闹革命都得几十年,流血牺牲才能夺得天下,七年夺得天下很不容易,至于刘邦为什么七年能够夺得天下,我们以后会讲,至少说他的过程时间太短了,你知道秦始皇在前面是三十五代国君努力啊,三十五代国君努力到他手里边,还折腾了几十年才折腾成一统天下,刘邦一点依赖都没有就是一个布衣百姓,七年北漂成功了,这个是极其不容易的,那么刘邦怎么看待自己的成功呢?请看下集,汉初三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