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王立群大风歌在线收听四十三、自信人生

四十三、自信人生

        刘邦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秦朝末年,当各地的反秦武装风起云涌时,陈涉、项梁等人都比刘邦更有资本,但结果是刘邦后来成为反秦义军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秦朝灭亡之后,项羽、韩信都有实力独霸天下,自立一方,但又是刘邦脱颖而出成就大业,登基称帝,奇迹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刘邦的身上,这就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是什么成就了刘邦的传奇?为什么在刘邦身上会出现那么多的奇迹?

        有两句很有名的古诗,我介绍一下,这两句这样说的:“世味酸咸谁自信,人生声利古难全”。世味酸咸是说人在江湖之中,这一生什么情况都能遇得到,它用酸咸代表各种各样的情况,所以一个人很难保证一生你都能够充满自信,这叫世味酸咸谁自信。第二句叫做人生声利古难全,声就是名,名声嘛,它这个意思说呢,人的一生名和利很难全部拥有,有名的未必有利,有利的未必名声好,它这两句说什么呢?一句说人的一生要一辈子充满自信非常困难,第二句话说,人的一生想名利双收太难了。但是,我们这一个系列讲的刘邦这个人很独特,这个人自信一生,所以我们要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刘邦是个很雷人的人,他的最大的雷人之处是一生自信,充满了自信。刘邦的一生大概为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反秦,第二个阶段叫灭项,第三个阶段叫巩固政权,我们先说反秦的时候,反秦的时候刘邦就表现出来一个敢为天下先的这种精神头,非常充分。

        比如说沛县起兵之初,当时要选一个人做头,选一个人当沛公,萧何不干,曹参不干,他俩谁都比刘邦官位高,谁都不敢干,怕被秦朝灭族,唯独刘邦敢干,最后刘邦就干了,成了沛公了。因为秦朝的法律非常严酷啊,你敢举兵反秦,那逮住你是灭族之罪,灭三族,这种情况下萧、曹没有一个人敢挑头,刘邦敢挑,所以有人说刘邦是因为胆大当了头儿,这话只对了一半,不仅是胆大,还有一条是刘邦充满自信,他从起兵反秦的第一天,刘邦就没有想到过他这一生会失败,所以这个人的自信是从起兵之初就开始了。所以他当上沛公,一是他的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第二是他充满自信的这种人生价值观,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二个例子叫失利不垮,受了挫折精神不垮,有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邦起兵之初,他把他的大本营丰邑交给了他的一个部将叫雍齿,叫雍齿守,他带兵出征了,他一走雍齿叛变了。雍齿叛变的事我们在前边多次提到,叛变的详细情况从来没有讲过,下面我来介绍雍齿为什么叛变,雍齿叛变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雍齿这个人压根儿就不佩服刘邦,他跟刘邦是很被动的,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另外一个人有关,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叫周市,这个“市”就是我们今天北京市的市,这个字做人名读它的古音读fú,我说一下,免得播出以后我会收到上百封信提醒我,王教授读错字了,两千石,纠正我读错了,一直纠正到现在,它不读两千石dàn,就读两千石shí。这个周市啊他奉命去攻占魏地,你看我们前面讲过,张耳、陈馀和武臣一块儿去攻略赵地,周市奉命去攻略魏地,周市很快就把魏地给占了,周市占了魏地以后,周市就把注意力瞄准了丰邑,就是刘邦的故乡了,这个丰邑就是今天江苏省的丰县,当时这个丰县属于沛县,今天这两个地方分开了,当年刘邦的故乡丰邑现在叫江苏省的丰县,丰邑所在的沛县叫江苏省的沛县,现在丰县和沛县都说刘邦是他们老家的人,都对,两家说得都对。雍齿奉命守这个丰县,周市就跟雍齿说了,说这个丰属于魏地,我奉陈王之命来占魏地的,魏地的十几座城我全打下来了,你如果降魏,封你为侯,如果你不降,我就要对丰邑屠城。雍齿一想,原来就不佩服刘邦,现在又有人来招降他,干脆带着丰邑的老百姓投了魏,就这雍齿叛变了,是这么个原因,两个原因。

        丰邑一丢失刘邦可急了,立即带兵回来打丰邑,一攻丰邑失败了,打了败仗,这个败仗败得很惨,刘邦为这个一攻丰邑的失败气得害了一场大病,所以人不能生气,百病气中生,一有气就要害病,所以打丰邑一失败,刘邦因为气害了一场大病,回到沛县养病。病养好了刘邦悟出来一个道理,靠自己一个人打不下丰邑,我得去借兵,找谁借呢?他找了当时被立为楚王的一个人,这个人叫景驹,他去找景驹借兵了,然后找到景驹,刚到景驹那儿还没有来得及借兵,麻烦来了,什么麻烦呢?秦兵打过来了,章邯带领军队打陈涉,同时分一部分兵来打景驹,这样一来景驹就不敢分兵给刘邦了。刘邦跟景驹联合起来对抗秦军,打得还不顺,刘邦就退出来了,退出来他又瞄准了一个地方叫砀郡,他自己单独把砀郡打下来,收编了砀郡的五六千士兵,加上他沛县起兵的两三千人,刘邦算有了九千兵,有了这九千士兵,他二攻丰邑又败了,又没打下来。两次攻打丰邑失败以后,刘邦就觉得还得借,找谁借?谁能借给他呢?他看中了项梁,投奔项梁去了。还不错,项梁很赏识他,给了他十员战将五千士兵,他靠着项梁的资助把丰邑打下来了,然后雍齿逃到魏国去了。这件事在刘邦早期起兵的时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个事件叫三攻丰邑,这个三攻丰邑说明,刘邦从起兵之初就有一个非常优良的品德,或者叫精神,叫什么呢?可以打败但不会打垮,这一点很重要,有人打败就会垮,有人打败不会垮,最终的成功者是打了败仗精神不垮的人,刘邦就属于这一号,因为他有自信。

        当我们今天回过头来,再来看刘邦当初的起兵时就会发现,刘邦在起兵之初还是坎坷重重,光是他的大本营他就丢三次他夺了三次,对于一般人来说,早就丧失了再次夺回来的意志,但是刘邦却坚持不懈,最终还是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那么在刘邦的身上还有哪些难得的素质呢?

        第三个例子,敢于称王,这个事其实我们讲过,鸿门宴,大家想想鸿门宴,项羽为什么要灭刘邦啊?因为刘邦把住函谷关想做关中王啊,这个事咱们不是讲过吗?但是当时咱们讲是站在项羽的角度上去看,刘邦自不量力,现在我们讲刘邦的自信,反过来换个角度,如果我们站在刘邦的角度看,在兵不如人,将不如人,力不如人,敢于在这个时候把住函谷关,自立关中王,要自称关中王,这说明什么?可能大家觉得这个人自不量力,但是在自不量力的背后未尝没有敢于称王的精神啊,这个精神至于可取不可取另当别论,起码这个人他敢当头儿,敢挑头,敢称王。韩信缺的就是这个劲儿,韩信当了齐王以后,你看两拨人劝他,一个是项羽的使者,一个是蒯通,劝他称王、自立,他始终不敢。刘邦压根儿开始人家就敢当头儿,敢挑头儿,敢称王,所有的创业者都有一种精神,敢当董事长,这个精神是所有的创业者共性。刘邦一开始就有敢称王的精神,他打入函谷关以后,当然他对项羽估计不足,但是他自己敢于称王也说明他还是相当有自信的,虽然他的自信变得有一点盲目自大,但这个人就这一个“敢”字来说很不简单,这是第三个例子。

        第四个例子,彭城大败讲过了我们不说,彭城大败以后,刘邦败得很惨,五十六万败给人家三万,老爸、老婆全丢了,儿子、女儿靠滕公算捞上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一边逃一边就在谋划消灭项羽的计划,他这个计划是怎么订的呢?他觉得,只要能说服九江王黥布叛变,倒戈,我就能迅速地平定天下,所以他派了一个使者,这个使者出发之前刘邦给他讲了一番话,这个话大家听听,“公能令布举兵叛楚,项羽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这个话什么意思?你只要能让黥布叛楚的话,项羽一定会留下来跟黥布打,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俩只要一打,就得打好几个月。第三点,只要有这几个月的时间,我可以把整个天下就拿下来了。这是刘邦的判断,他这番话就这三点意思,换句话说,刘邦认为我只要几个月就可以搞平项羽,把这个天下装入囊中,他觉得可以速胜。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三个结果,九江王黥布叛乱了,项羽没有去,派了他手下的人去了;第二,项羽手下的人跟黥布打了几个月不错,最后把黥布打败了;第三,这几个月刘邦不但没有平定天下,而且是一连串吃败仗,一直退到荥阳,成为拉锯战,他的速胜论彻底破产。刘邦原来的估计不是打持久战,他原来就想几个月就把项羽给摆平,最后没有成功,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刘邦的雄心,但也说明了刘邦的自信。当然刘邦这个自信大家还可以打个问号,他自信得有点叫咱们觉得可笑,或者有点盲目,但起码这个人敢想,他竟然想我就这几个月你只要黥布一叛乱,项羽一去跟黥布打,只要打上几个月,整个天下我就拿下来了。事实的发展完全不像他说的那个样,但这个人敢想。

        在众多的反秦将领中,刘邦可以说是一个另类,他没有项羽的贵族气,有的却是一股敢想敢干的傻气,或许正是这股傻气成就了后来的刘邦。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说刘邦的胜利凭的是运气,在王立群老师看来,刘邦身上还有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

        第五点叫建国立制,你看人家刘邦对自己将来当皇帝多有自信啊,我们讲刘邦是通过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除了雍王章邯还在固守待援以外,其他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迅速投降,整个关中刘邦迅速占领了,占领了关中以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关中的几个诸侯王的封地全部改为郡县制。这件事大家可不要小看,这说明刘邦已经在为将来当一个郡县制的皇帝做基础了。然后他一出关,河南王申阳投降,西魏王魏豹被灭,韩王郑昌被灭,然后他迅速把被灭的地方又改为郡县制。项羽搞分封,刘邦搞郡县,而且刘邦从还定三秦开始,就奠定他将来国家的基础是郡县制。到汉二年三月,刘邦就下令废除秦国的社稷,社稷就是祭祀日,然后定汉的社稷,从此以后,他的祭祀制度完全用汉代替了秦,一直用到后代。这个事情是在汉二年还定三秦以后,他迅速地废秦的祭祀,改汉的祭祀。紧跟着立自己的儿嫡长子刘盈为汉王太子,立他的儿子做太子守栎阳,栎阳就是今天的西安,然后让其他诸侯王、太子到栎阳,陪着自己的太子,等他在定陶一登基,立即把自己汉王太子升为皇帝的太子。所以刘邦从一开始,他这个国家政治制度、郡县制度、继承人制度统统是帝国制,那个时候他已经做了汉帝国前期的准备工作,等于说他做好当皇帝的准备了,政治制度、祭祀制度、继位制度全部是帝国制。

        第六,屡战屡败,楚汉战争刘邦打得很不顺,最惨的两次,汉三年一次,汉四年一次,汉三年他在荥阳打了败仗逃了,怎么逃的呢?纪信主动报名假扮汉王,陈平建议两千女子穿汉军的服装开东门,刘邦带着陈平几十个人开西门溜了,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汉四年败得更惨,第二次败的怎么办呢?只带了一个人逃了,这个人是谁呢?滕公,带了一个人渡过黄河,跑到韩信的军营中间,趁着韩信睡觉给人家兵权夺了,两次大败。但是刘邦有一个特点,屡败屡战,精神不垮,源于他的自信,他相信他最后一定能胜。

        第七,平叛远见,汉十年陈豨叛变,刘邦带兵去平叛,这时候其实刘邦手下无兵无将啊,所以这个时候才叫周昌推荐,周昌推荐了四个人,刘邦骂这四个人“竖子,能为将乎”就指那一次。结果刘邦到了邯郸,你看刘邦说了几句话,“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到那儿一看,他说陈豨成不了气候,怎么成不了气候呢?陈豨这个人不知道南边占据邯郸,然后利用漳河来阻挡我,就这一个驻扎的地点就可以断定陈豨成不了气候,我一定能给他平定了,后来的战争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刘邦的预言非常准确。当然我们将来还会用到这一点,这一点说明刘邦在超强的自信的同时,也显示了刘邦的军事才能。这七件事从敢为天下先一直到平叛有远见,都说明这个人从反秦到灭项,从灭项到平叛,刘邦对自己的一生充满了自信,所以说我们一个人一生能够自信是非常难的,刘邦属于这号人。

        从起兵反秦到登基称帝,刘邦遇到的困难一点儿也不比其他人少,但是所有的问题到了刘邦这里,总会找到解决的方法,即使在最无助的情况下,刘邦也能化险为夷。王立群老师认为,这是源于刘邦的自信,在刘邦的身上有一股一直向前的韧劲,促使刘邦脱颖而出走向胜利。那么为什么刘邦一生都这么自信呢?刘邦超强的自信源于哪里呢?

        两条,第一条叫自命不凡,第二条叫认知大势,就这两条,我们先说自命不凡,刘邦尽管充满了市井之气,这个人对自己非常看好,对自己充满自信,非常看好自己,我们举几件事说一说。据文献记载,说秦始皇认为,这个天下的东南有天子之气,所以呢,秦始皇多次巡游到东南,秦始皇的巡游是想镇住这个天子之气。这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传到刘邦的耳朵里,人家刘邦怎么想?刘邦心里暗暗高兴,他觉得这个天子之气是应着自己了,这就是自命不凡的一个表现。第二个,他不是丰西泽纵徒吗?丰西泽纵徒以后他就躲在芒砀山了,躲在芒砀山的时候他老婆吕后经常去给他送点东西,那山里面什么都没有啊,送点吃的送点穿的,他老婆经常去送,这个吕雉每次去送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刘邦,这刘邦不论在哪儿吕雉都能找到他。刘邦就很纳闷儿,很奇怪,我到哪儿我老婆就像卫星定位一样,总能准确地找到他。吕雉就跟他说了,她说你在哪儿你头顶上有一股云气,我只要看见云气在哪儿,我到云气下面找你一准儿能找到你。这话我不知道真假,这吕雉的眼睛这么厉害啊,看云都能知道刘邦在哪儿,那等于现在咱们那个卫星定位一样,不大可信。但史书记载,刘邦听了以后特高兴,刘邦身边的人听过以后对刘邦特别害怕。而且这个事情呢,当时没有微博,也没有网络,就靠口耳相传,这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开了,传得整个沛县这一带,人家都知道刘邦的头上有“卫星定位”,这就传得远远近近,沸沸扬扬。等到沛县起兵大家要推选个头儿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到刘邦的身上了,为什么呢?名气,他虽然不是网络红人,他在那个时代他至少是那一带的红人,名人,很有名,就是刘邦的名气出来了,他又有实力,沛县起兵他手下有一百多号人啊,所以他自然然就成了沛公了。

        这个人的自命不凡特别令人惊讶,我不妨再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你们看刘邦是怎么样自命不凡的,这个人他把自己看得特别当回事,他这样的,比如说彭城大败以后派人去策反黥布,他想找个人他找不到,他看他身边的人说了一句非常伤人的话,他这样说的,“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什么意思啊?你们这帮家伙没一个能够商量天下大事的,把手下人全骂完了。结果有一个人不服气站出来了,你说吧,什么事?我能办,这个人就是随何,后来他带了20个人到九江王黥布那儿策反了黥布,就这一个人不服气。其他那些人被骂的没有一个敢说话,你看刘邦瞅瞅身边的人,竟然说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个能给我商量天下大事的,自命不凡啊。还有病重之前,就是病重他辞退那个医生的时候他说什么?“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我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取天下,是什么原因让我成功?此天命耳,老天让我成功的,这就叫自命不凡。

        第二,认知大势,刘邦两次说过同一个意思的一句话,第一次,刘邦被沛县的县令找过来,然后来到以后这个县令又变卦,把他拒之城门之外,刘邦写封信给城里的父老乡亲,这个信里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天下苦秦久矣”,就是天下老百姓受秦的祸害的时间太长了,这是第一次说。第二次,他洗脚接见郦食其,郦食其激他他骂郦食其的时候,郦食其不是问他嘛,你是帮秦灭天下诸侯啊,你是帮天下诸侯灭秦啊?他骂郦食其“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这句话他又一次重复天下同苦秦久矣。刘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天底下所有的老百姓受秦的祸害时间太长了,所以大家是群起而攻之。整个中间这个意思的话出现四次,第一个说的人陈涉,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在起兵的时候,曾经对九百庶族说天下苦秦久矣,这是陈涉是第一个认识到的人,这叫先知先觉,所以陈涉敢于起兵,九百个同伴认同,所以九百个同伴跟他一块儿起兵。第二个说话的人武臣,武臣奉陈涉之命带着张耳、陈馀到赵地闹革命,说了这句话,武臣说这个话分量就轻了,武臣是陈涉的手下,武臣说的话其中有一种可能是受陈涉的影响。

        这样我们介绍了三个人,陈涉第一,武臣第二,刘邦第三,第四个,韩信被封为齐王以后,项羽派了一个说客去游说韩信,游说韩信的时候也说天下苦秦久矣,这个不算数了,为什么呢?秦早就被灭了,楚汉战争到后期了,韩信被封为齐王了,再去跟韩信说天下苦秦久矣这已经没有意义了,这叫后知后觉。在这个社会大动荡时期,最先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他会最先参加起义,所以刘邦为什么能够在当时义无反顾地参加反秦,一点也想不到自己会失败,一直充满着强烈的自信,就是因为他是个先知先觉者。这一集我们介绍了他成功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他的一以贯之的自信,那么刘邦的成功绝不是这一个原因,他应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刘邦身上还有哪些因素,能促成这个人最终完成布衣到天子的巨大变化呢?请看下集《魅力四射》,谢谢大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