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三节 历史记忆

第三节 历史记忆

        吕后让后人印象最深的是她杀功臣、诛皇子、封诸吕,而她的惠政、德政却很少为人记起,只有历史学家在评价吕后时,才会提到这些尘封的惠政、德政,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历史评价,二是民间评价。

        历史评价是史学家的评价,因此,比较客观,注重理性。在历史评价上,历史学家往往看到吕后的德政,肯定了她在稳定汉初政局、减轻刑罚、发展经济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因此,历史评价相对来说较为客观。

        但是,民间评价则不一样,民间评价更多地关注人性。吕后的民间形象之所以如此恶劣,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牝鸡司晨。

        “牝鸡司晨”一词出自《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雄鸡报晓人们都认为非常正常,“牝鸡”,是母鸡,所以“牝鸡司晨”被人们视为反常。因此,人们常用“牝鸡司晨”这一成语形容女性主政。当然,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歧视的一种表现。

        吕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制的女主,备受后人关注。因此,吕后称制期间的一些错误更被人们视为牝鸡不能司晨的例证。因此,同样的作派,在男性君主身上可能还不大引人注意,而发生在女主吕后身上,则被后人大肆诟病抨击。

        我举一个例子,刘邦有八个儿子,刘邦至少有八个妻子,其实远不止如此,但是吕后呢?据说有一个宠幸的臣子,叫审食其,我曾经讲过这个问题,但是刘邦有那么多妻妾,大家觉得正常啊,吕后要有一个,就觉得这不得了,那个审食其就有些人说他是中国十大男宠之首,这个不公平。所以女主主政,是特别容易受到人们的诟病、批评,所以女性领导人,她的一举一动,特别受人关注。

        第二,人性缺失。

        民间抨击吕后的过失主要有三点:一是杀功臣,二是诛戚姬,三是封诸吕。吕后恰恰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出人性的严重缺失。

        先谈杀功臣。

        在民间评价中,最受中国民众关注的是道德评价。

        韩信、彭越是刘邦建汉的最大功臣,因此,韩信、彭越被吕后残杀最为民间评价所不齿。因为,知恩图报是中国民间道德评价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于私,韩信是吕后的恩公。韩信攻占齐国,切断项羽粮道是项羽被迫同意鸿沟议和的主要原因。没有韩信,吕后不可能被解救。但是,吕后却最终杀掉了自己的恩公。

        于公,韩信是汉朝的恩公。没有韩信的合围垓下,刘邦不可能灭项,当然也不可能建汉。

        一个忘恩负义,杀掉自己恩公的人,人们怎么可能给她一个好评?

        民间一直流传着吕后杀韩信“三不见”的故事:说高祖刘邦曾经和韩信有一个约定: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

        那么吕后怎么杀韩信呢?她把韩信装进一个布袋里,把他兜起来,悬起来,上不见天,下不见地,然后用竹签子,一点一点把他刺死,这个说法没有任何历史记载,纯属民间文学。但是民间文学的创作,也是有来头的,这个民间文学的来源,是对吕后残忍的基本认识,在吕后残忍这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杜撰出来的,如果吕后是一个贤惠的人,你杜撰这个故事没有人相信,而这一个“三不见”,现在流传很广,很多人知道这个故事,甚至以为这就是正史的记载,其实这是子虚乌有,绝无其事。这正说明吕后的这个民间形象非常恶劣。你知恩不但不图报,而且以怨报德,这么一个以怨报德的人,怎么能够得到民间百姓的善评呢?不可能啊,这是杀功臣。

        再谈诛戚姬。

        吕后杀戚夫人,制造“人彘”事件是她人生的一大败笔!

        戚夫人确有取死之道,我们前面讲过,戚夫人她最大的失误,就是她不应当仰仗着刘邦的宠爱挑战吕后和太子的位置。这是她的失误。但是这个失误罪不至诛啊,不至于死啊,而且她是怎么死的,是“人彘”啊,这个“人彘”事件发生以后,史书记载,吕后让她的儿子去看这个“人彘”,汉惠帝是吕后的亲生儿子啊,她儿子竟说了一句话,“此非人所为”,这就不是人办的事。连她亲生的儿子都这样看,你想想老百姓如果知道这件事情,会怎么看待吕后?

        吕后在所有的事件中间,这个“人彘”事件是她人生中最大的败笔。你可以杀,可以囚,这都可以,但你非要制成“人彘”,还要让自己的儿子来看,向自己的儿子炫耀,一下子把自己的儿子吓傻了。这个事情,在吕后的人生中间,是最残忍、也最不为后人所认可的事件。

        所以“人彘”事件,是吕后一生中最可恶的事情。

        民间有一个很强的心理,就是同情弱者。戚夫人固然有取死之道,戚夫人在挑战失败以后,她已经是弱者了,她作为一个弱者,你这样残酷地虐待她,最后把她弄死,把赵王刘如意杀死,你能得到民间的善评吗?不可能啊。所以民间的善评绝不可能给吕后,这就是吕后形象恶劣的又一个原因。就是她的人性缺失的这一个方面。

        再进一步说,这已经不是人性缺失了,而是丧尽天良,毫无人性。如果她这样做不是对戚夫人一个人,是对很多人,那么我们今天就有一个新的罪名,叫反人类罪,那就更重了,因为你这个做法,你是极不人道的做法,所以她不可能得到善评。

        “此非人所为”,当然是人性的严重缺失。奸人妒妇,难辞其咎!

        第三谈封诸吕。

        吕后做的第三件错误的事情,就是封诸吕。大封诸吕也得不到民间善评。因为在民间评价中,除了我刚才说的知恩图报,同情弱者以外,民间评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民间评价非常重视正统观念。汉朝的江山姓什么?姓刘,天下人公认姓刘,你姓吕的去拿,姓刘的人就不答应,天下的百姓不认可,后世的人也不认可,你这叫什么,这叫窃国。

        老百姓之所以不认可,是因为封建正统观念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你没有功劳,如果你是刘姓,封王,大家无可厚非,你不姓刘,你非要去占那个王,民间不认可,公然违背刘邦的“白马盟誓”非刘不王的盟约。

        在这一点上,吕后违反了民间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正统思想。她这个做法和正统思想是背道而驰,所以她也得不到民间评价的认可。

        虽然吕后此举并不是要篡夺刘姓江山,但是,毕竟吕姓封王的来路不正。不仅当时大臣不服,而且,民间也不认可。因为,在反秦、灭项两大斗争中吕后都没有作出重大贡献,凭什么就要封三位吕姓为诸侯王?

        更何况吕后封的三位吕姓王是在刘姓王的血泊中建立起来的。

        将刘姓梁王迁走,立吕姓梁王;迫害致死了三位刘姓赵王,然后再立一位吕姓赵王;刘姓燕王死了,杀了他的儿子,将刘姓燕国除国;然后,封吕姓为燕王。

        这种做法,让人们感到吕后是在刘姓诸侯王的血泊中封吕姓为王的,这种行径怎么能得到民间的善评?

        再谈谈吕后失误之处。

        

一、顺势与逆势



        吕后临终前曾一再交代吕禄、吕产:大臣们对自己违背刘邦白马盟誓的做法非常不满,因此,你们千万不要为我送丧,以免离开军营而为人所制。

        此言说明吕后临终前对吕氏宗族的命运非常担心。

        应当说,这一担心并不为过。历史恰恰证明了吕后的担心是正确的。因为,吕后临终之际已经发现吕氏宗族已经陷入了功臣派与皇族派的围剿之中。

        吕后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人,按理说她不会将自己置于十分危险的政治危机之中。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的政治家却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呢?

        关键在于逆势与顺势。

        其一,刘邦生前,吕后杀韩信、诛彭越,并未给自己和吕氏宗族带来危险,因为,此时吕后打的是顺势牌。刘邦与韩信、彭越的关系在刘邦灭项之后已经走进了历史的拐点,即由“共天下”的伙伴成为“家天下”的政敌。所以,即使吕后不出面杀韩信、诛彭越,刘邦也要诛杀韩信、彭越。因此,吕后杀韩信、诛彭越,都得到了刘邦的默许和支持。

        所以,吕后虽然代表的是吕氏外戚派的利益,但是,此时外戚派的利益和皇族派的利益是一致的。

        其二,萧何、张良、陈平都或明或暗地参与了刘邦诛杀功臣的行动。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的就是萧何直接参与诛杀韩信。陈平的伪游云梦,更是生擒韩信的一个妙计。张良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直接卷入诛杀韩信、彭越的活动,但是,这么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为什么没有向刘邦进一言?张良身为帝王之师,深得刘邦信任,他是有可能将刘邦和开国功臣的关系调整得更好一点的,但是,张良此时竟一言不发。当年楚汉相争,张良一会儿是吐“八难”阻止刘邦分封,一会儿是踩刘邦的脚让他不要当着韩信使者的面发火,多出奇计。可是,项羽一死,刘邦称帝,张良再也不轻易开玉口了。这些“功臣”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诛杀韩信、彭越的活动。

        由于有了刘邦和刘邦集团重要成员萧何、张良、陈平的参与,吕后尽管在诛戮功臣时表现得非常残酷,但是,她的这些作为并未给她及吕氏宗族带来灾难。

        惠帝的去世是吕后失去理智的拐点。

        惠帝在世,吕后由于有希望而无危机,因此,她并未采取非常过激的措施。

        吕后的败笔是她的大封诸吕。刘邦与大臣们的“白马盟誓”在汉初大臣中影响非常之大。王陵公开顶撞吕后封诸吕,打的就是“白马盟誓”的旗帜;可见,“非刘不王”已成为刘邦去世之后功臣派信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汉文帝之世,汉景帝秉承其母窦太后的懿旨要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当时的丞相周亚夫又是坚决抵制:“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到了汉景帝之时,而且是窦太后出面提议,封的又是当今皇后的兄长,但是,丞相周亚夫仍然予以阻止。“白马盟誓”在汉初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吕后硬要往“非刘不王”这根高压线上撞,只能是自取灭亡。

        此时吕后的一大失误是逆势而为。

        明明知道大臣们坚决反对封诸吕为王,自己偏偏要逆势而行。尽管吕后在世之时,可以凭借着巨大的权势保持局面不至于失控,但是,自己过世了呢?

        聪明的吕后此时已经是利欲熏心了!她像所有的独裁者一样,过于相信自己对局面的控制能力,结果必然是误人误己。

        顺势而为的吕后,势如破竹;逆势而为的吕后,惊弓之鸟。

        人生顺势与逆势,可不慎哉!

        

二、识人之明



        吕后另一大失误在于缺乏识人之明。

        按照常理,吕后当不乏识人之明。但是,大量史实证明:吕后虽有政治家的眼光,却缺乏政治家的慧眼。

        吕禄是吕后自封的大将军,主掌北军。汉代京城南北二军,北军势力胜过南军。但是,最先放弃权力却是吕后最为倚重的这位侄子吕禄。

        吕禄之失甚多:

        第一,误听郦寄。企图以交出军权来换取自己的平安。

        第二,不听忠告。吕禄的幼稚最早被他的姑姑吕媭发现,吕媭当即判断吕氏将要灭亡了,甚至不惜将全家的珠宝掷地以唤醒吕禄。但是,这一过激行为并没有唤醒吕禄。吕禄最终还是企图息事宁人!但是,政治权力之争岂是息事宁人之事?

        第三,缺乏沟通。吕禄为上将军掌管北军,吕产为相国掌管南军。吕禄即使想弃军以求安,也一定要与吕产通个信息,二人协调一致。让人非常不解的是吕禄采取如此大的动作竟然一点都没有通报吕产。吕产是在对吕禄放弃北军指挥权一无知觉的情况下被杀的。

        吕禄、吕产,本是吕后倚重的两位侄子。如此无能之辈,竟然也会被吕后选来掌管军权保护吕氏宗族?吕氏焉得不灭族哉?

        吕后作为吕禄、吕产的姑姑,应当对双吕的能力有所了解,不知缘何用此二人?吕后识人之暗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吕后一生很大的一个失误,就是人性缺失。这个人性缺失,导致她的民间形象极其丑陋。她的作为让人们感到她过于凶残、暴虐,何况她又是一位女主,因此,民间的恶评非常自然。

        吕后确有德政,而且,她的德政保证了汉初的政局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拯救的人数大大超过她杀戮的功臣、皇子;但是,这些德政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也没有具体生动的故事。因此,这些德政,很难让民间百姓记住。

        结果,吕后的民间评价出现了一些独特的现象:一些突出表现她人性缺失的事件往往被人们放大了,牢牢记住了,而一些表现她德政的具体措施却没有被人记住。因此,吕后的民间形象就变得非常丑陋了。历史的记忆往往如此奇特,令人深思。

        吕后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上的第一位女主,她为巩固西汉政权,稳定汉政局,发展汉初经济,废除秦朝苛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值得肯定。但是,她的凶残、暴虐,使她的民间形象变得非常丑陋,也同样值得人们深思。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