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王立群讲大风歌全集三、西入秦关

三、西入秦关

        公元前208年,反秦义军领袖项梁战死,被项梁拥立的楚怀王熊心在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在人事上也做了相应的安排和调整,他把项羽和吕臣的兵权收归自己掌握,同时加强刘邦的队伍,而更让人不解的是他还把入关灭秦的任务交给刘邦,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楚怀王熊心为什么要这样做?仅仅是抑制项氏集团吗?刘邦又有什么资本去入关灭秦呢?

        在项梁战死以后,当时的楚怀王熊心(把都城)从盱眙迁到彭城。他到了彭城以后,他面临的是两大问题,第一是救赵,第二是灭秦。救赵是个非常急迫的任务,谁去救赵?因为这个时候在赵国的都城附近,它聚集了秦国的两支重要兵团,一个是章邯兵团,从关中杀出来的。一个是驻守长城的长城兵团,合围都在赵地,所以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如果赵国再被章邯兵团和长城兵团打败的话,整个反秦的起义军都将进入低潮,所以赵国就向外面求救。各地的诸侯纷纷救赵,赵国成了一个焦点,因为赵国要亡了以后,章邯可能调过头来再来打楚地的话,楚地的义军就更受不了了。同时还关系到楚王能不能成为天下诸侯的盟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楚怀王熊心面临的第一个任务是救赵,第二个重要任务就是灭秦。因为陈胜曾经派了一个起义军叫周文,入关去灭秦,后来周文打败了战死了。

        这两大任务交给谁去?这成了他一个大问题。而当时的形势是什么形势呢?当时的形势就是秦军势力很强,连续地追着义军打,反秦义军的形势处于低谷,因为陈胜死了、项梁死了,整个反秦义军处于一个低潮在这种状况之下,没有人敢入秦入关去灭秦。所以楚怀王当时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入关灭秦,采用重赏的办法,他定了一个约定,这个约定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怀王之约”。这个怀王之约就是一句话“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他用了两个词一个是“入”一个是“定”,谁能够先进入函谷关,谁能够安定了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在这个重赏之下,其实当时只有两个人愿意一个刘邦,另一个项羽,只有他两个愿意入关。当然入关灭秦的任务比起北上救赵的任务相对来说要轻,因为北上救赵是一场硬仗、恶仗,因为这一仗要和秦军的两大主力兵团要决战,所以在决定这个问题中间的时候,楚怀王最终是做了一个这样的决定,就是让刘邦西入秦关,让项羽北上救赵,这个决定影响非常之大。

        那么,我们这里就要讨论一个问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刘邦能够拿到了一个西入秦关这么一个决定,而项羽拿不到?这里边有两大原因:第一刘邦“长者”,就是在人们的眼中间,刘邦是个长者。第二,怀王支持,楚怀王支持在楚怀王做这个决定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认定刘邦是个长者。

        我想先说一下“长者”这个词的含义,“长者”这个词的含义应当包含两项内容,第一,年龄偏大,我们不能拿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说他是长者,这个大家不能解释,第一是年龄,因为从起兵反秦开始我们知道,起兵反秦的时候刘邦多大?48岁,项羽多大?24岁,那相对来说说刘邦是长者,项羽是个年少者,不能反过来讲,这是第一。第二,更重要的一个含义,长者的含义往往和宽厚、仁爱相联系,那就认为刘邦不但是一个年龄较大的人,而且是一个比较宽厚、仁爱的人。反过来给项羽的评价就很恶,给了项羽一个恶评,认为项羽很残暴,有没有例证呢?也有例证,这个例证就说项羽曾经攻打襄城,把襄城打得很苦,襄城打下来以后,整个襄城的人项羽把他全部皆坑之全部活埋。举这个例子,所以怀王最后就决定,认为项羽是比较残暴的人,而沛公是个长者,就让刘邦去接受西入秦关的任务。在这一点上,刘邦占了很大的便宜。

        那么,刘邦是不是一个长者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看一下,第一个例子呢,我们涉及到以后会见到的一个人,这个人叫王陵,王陵是刘邦西汉政府的第三任相国,王陵他和刘邦是老乡,而且王陵在刘邦起兵之前,王陵的社会地位比刘邦高得多,《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说当王陵和刘邦没有起兵的时候,刘邦对待王陵是什么态度呢?是“兄事之”,就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王陵。所以秦末沛县起兵的时候,王陵也聚集了几千人,但是王陵不肯从沛公。刘邦当了沛公以后,王陵觉得跟着刘邦当他的部下太耻辱了,不跟他,一直到了什么时候王陵才跟的刘邦呢?到秦朝灭亡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项两家争天下的时候,王陵跟了刘邦。王陵跟刘邦以后,项羽就把王陵的母亲抓住了,抓住王陵的母亲让王陵的母亲劝王陵投靠项羽,背叛刘邦。然后王陵就派了一个使者来见自己的母亲,这个使者来到以后,见了王陵的母亲,王陵的母亲就对自己儿子派来的使者说了一番话,这番话的意思就是说,说汉王是个长者,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背叛汉王。说完以后,王陵的母亲为了激励自己的儿子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打仗,然后就当着使者的面自杀了。王陵母亲临死之前告诉使者的话,就说刘邦是个长者,这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这个老太太认定刘邦是一个宽厚、仁爱的人。这是一个故事。还有一个例子,这一集下面我们还会讲到的,刘邦手下有一个重要的谋士叫郦食其,在秦末大起义之后,郦食其曾经说过一番话,他在他的村里边、乡里边观看和很多将领,起义军的将领,他最后断定只有刘邦是个长者,他愿意跟随刘邦。而当时楚怀王和他手下大臣商议派刘邦西进的时候,也认为刘邦是个长者,这就是刘邦能够拿到西入秦关的这个任务的第一个原因。

        那么,第二个原因很清楚了,就是楚怀王支持他。楚怀王愿意叫刘邦先入秦关,不愿意叫项羽(先入关),这个原因我们在上一集中间已经涉及到了,那就是楚怀王认为,项羽如果做了关中王以后,那么项羽对他的压力仍然很大。如果刘邦做了关中王,刘邦就成为抗衡项羽的一个重要力量,这就是楚怀王愿意叫刘邦西行入关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所以这样当然楚怀王和他手下的大臣们在商议的时候,楚怀王的心意也得到了贯彻,最终的结果是项羽要北伐,刘邦去西征,而且项羽北伐还很不利,只做了一个副统帅,正统帅还不是他。

        王立群先生看来,在分派救赵和灭秦的任务时,楚怀王熊心尽管怀有强烈的私心,而刘邦的长者风范也为他加了分,但是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即使楚怀王熊心故意不让项羽西入秦关,也应该给他一个正统帅的头衔,没必要让项羽担任副职,那么楚怀王熊心这样安排又是什么原因呢?

        楚怀王支持刘邦其实还牵涉到另外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叫宋义,一个叫高陵君显,这两个人是个什么人呢?宋义这个人是个书生,他本来是楚怀王手下的一个人,曾经在项梁的手下干事,在项梁战败之前他曾经告诫过项梁,因为项梁连续打胜仗,他告诫项梁,他说兵法上讲,打了胜仗以后“将骄卒惰者败”,他说我现在已经看到,我们的士兵、将领骄傲了,士兵们有点懈怠了,可能要打败仗。因为项梁连续打胜仗,项梁就听不进宋义的意见,但是这个宋义的意见是对的最后怎么办呢?他嫌宋义老在身边叨叨这个事,就把宋义撵走了,当然撵走不是公开地把他驱逐出去,而是给他一个任务,说你到齐国去替我办一件事,出使齐国,把宋义给支走了,宋义当然明白了。宋义在去齐国的路上恰好碰见齐国派了一个使者到楚国来,这个齐国的使者封号叫高陵君,名字叫“显”,所以称他为高陵君显,这个高陵君显和宋义两个人刚好在路上相遇。宋义一见就问他,你是不是去见项梁?他说是。他说我告诉你句话,你要悠着点走你还能拣一条命,你要紧着点走你的命就没了。两句话把高陵君显说蒙了。他说为什么这么讲呢?他说我料定项梁的军队必败。高陵君显听了以后半信半疑,不过他还是觉得悠着点,好走得慢了一点,结果是项梁兵败,项梁被杀,高陵君显因为宋义的告诫,意外地躲过了一劫。

        大家想想高陵君显对宋义是个什么看法?他认为宋义是一个仗没有打就能够预见到胜负的人,所以他断定宋义是个军事天才。所以这个齐国使者到楚国以后,那么这个高陵君显就在楚怀王熊心的面前竭力地表扬宋义,说宋义太懂军事了,他能在仗没打之前就知道,项梁一定会打败。楚怀王一听非常兴奋,当然这个兴奋的原因我们下面还会来分析它。他怎么办呢?立即召见宋义,把宋义召回来跟宋义谈话,谈完话以后,这个楚怀王心里更兴奋了,他发现宋义是个军事奇才,就重用宋义,让他担任北伐的主帅,让项羽做他的副帅。

        做他的副将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刚才留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楚怀王熊心兴奋什么?楚怀王熊心此时手下并不是没有军事将领,比如说项羽,这个就是楚怀王熊心手下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但是熊心不想用项羽,他发现宋义以后最兴奋的不是发现了另一个军事天才,而是发现了一个可以替代项羽的一个军事将领,这是他的兴奋点。所以他把北伐的重任交给了宋义,而自己又派项羽做了宋义的副手,这样做的结果很明显,项羽在受压制,项羽的任务是北伐,刘邦的任务是西征,这刘、项两个人个人承担的任务已经不均衡了,项羽北伐还是副将,刘邦西征是主帅,你看刘、项两个人他的级别也拉开了距离了。

        项梁在世时,楚怀王熊心只不过是他号令各路诸侯的一个傀儡,处处项梁说了算,但是项梁战死,楚怀王熊心这才成了真正的王,长期的压制,使他想到要削弱项氏集团的力量,因此他把入关灭秦的任务交给刘邦,尽管入关灭秦比起北上救赵要轻松很多,但终归也要打一场恶仗,那么刘邦西入秦关之路走得怎么样呢?

        那么,刘邦下面西入秦关这个路走得怎么样呢?他西入秦关走得开始并不顺,后来刘邦在西入秦关的途中,非常意外地得到了两个重要的谋士,这两个人帮助他打了两个漂亮的仗,一个是偷袭陈留,一个是智取南阳,这两仗打得非常漂亮。

        他得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我们刚刚提到过的郦食其,这个郦食其,称他为高阳酒徒,就是一个爱喝酒的,一个落魄的书生,但郦食其胸有大智。秦末大起义以后,郦食其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辅佐的一个主帅,一直没有找到,陈胜的部下来他没有看上,项梁派人来他也没看上,等到刘邦来的时候他看上了。刚好有一个机会,就是当刘邦来的时候,刘邦手下有一个骑兵侍从,这个骑兵侍从刚好和郦食其是住在一条街上的,他俩是街坊,认识,这个人刚好回乡来探亲。那么郦食其就托他捎个话,当然刘邦在这此前已经广泛的在天下招纳贤士,就刘邦一开始起兵就招纳贤士,这个骑兵也知道就见了郦食其的面,郦食其见他以后就跟他说,把我的情况告诉你们的主公,我要见他,说刘邦就是我要寻找的那一号人,我很欣赏刘邦。当然这个郦食其这个老乡就告诉他,刘邦这个人有两个毛病:第一爱骂人,见人就骂,你得有个思想准备。第二,特别不喜欢儒生,哪一个儒生要带着一个儒生的帽子,儒冠来了,他上去就把人家的帽子揪下来,然后当做便盆“溲溺其中”把人家的帽子当做小便盆来用,当然这两点不好。这个骑士首先告诉郦食其,你要有这么个思想准备。郦食其说你不要管,你去通报吧。

        果然,刘邦到了郦食其的老家以后,就开始派人去召郦食其,要见郦食其,当然刘邦并不是特意准备好要见郦食其,他见郦食其的时候,先找了两个军中的女子为刘邦洗脚。郦食其一进来看见这个场面很不高兴,但是郦食其并没有退缩,郦食其的举动也是很不凡,见了刘邦以后没有下跪,作了一个长揖,揖而不拜,这个是不太尊重的。然后第一句话就问刘邦,你是帮助天下诸侯灭秦啊,你还是帮助秦来灭天下诸侯啊?这话一问,刘邦立马就火了,刘邦破口大骂,骂郦食其。等他骂完郦食其又说,你既然是灭秦,你就要召聚天下的人才,你怎么能够一边洗脚一边这样来见长者呢?

        郦食其的年龄比刘邦年长啊记载,他见刘邦的时候他已经60多了,而刘邦刚起兵反秦的时候才48岁。60多的人指责40多的人一边洗脚一边见我不礼貌,刘邦一听赶快叫那两个女人走,然后把脚擦干净,整理好衣服,起来向郦食其道歉,请郦食其入座。然后他就问郦食其,我该怎么办?郦食其话说得很不客气,他说你手下的人不满万人,就是你手下不到一万人,而且你想进入强秦,就这么带着不到一万人的军队,就直接杀到秦的核心地区去,你非败不可,我建议你先打陈留。

        陈留是个县,就在今天的开封附近,现在是个镇,为什么先打陈留县呢?郦食其说了两个理由:第一陈留县的县令是我的朋友,我可以劝他投降你,如果他劝降不成,我做内应你从外面打,咱们里应外合,很快就可以把陈留拿下来,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陈留这个县你不要小看它,这个县囤积了大量的军粮,你拿下陈留,你的军粮再无担忧之处,你有粮食了。起兵打仗我们知道,一般的人去参军,参军要吃粮,你没有粮食,你无法聚集你的军队,所以陈留聚集了很多军粮,当然这个话刘邦听进去了,刘邦非常高兴,立即就派郦食其前往陈留去。结果郦食其到了陈留,劝那个县令向刘邦投降,那个县令不干,这个陈留县令也没有做周密的防范。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就趁郦食其还在和人家谈判的没有回来的时候,对陈留县发动突然袭击,陈留县没有做准备,所以陈留县一下子被刘邦打下来了,所以我们叫偷袭陈留。这一仗是刘邦西征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然后刘邦占领陈留以后,继续向西打,因为入关对于刘邦来说,比较合适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从洛阳继续向西,经过函谷关进入关中。另一条是南下,走陕西西南部分那个武关,从那个地方进入关中。

        因为大家知道,陕西这个地方关中之地它四面都是山,四面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函谷关,西边是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南边是武关,四边都有关。所以关中这个地方被称为四塞之地,四面都卡住了,易守难攻。当年陈胜的部下周文就是从函谷关打进去的,所以刘邦也想走这条路,结果在洛阳打的这一仗刘邦打败了,打不进去,洛阳都没有打下来,你再从洛阳向西打进函谷关太难了。那么刘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办法,要改变改变直接西入函谷关的计划。怎么办呢?南下。从洛阳南下就是今天河南的南部、西南部有一个地区叫南阳,当时的南阳在秦代是一个郡,下面辖了十几个县。今天的南阳仍然下属了十几个县,是河南省最大的一个地级市。结果刘邦首先是在今天的鲁山附近和秦军的南阳郡的郡守打了一仗,这一仗刘邦打胜了,打胜了以后接着就带兵往下追。而南阳郡守在鲁山这个地方打败以后,就退守到南阳去了,退到这个地方当时叫宛县,这个宛县是南阳郡的郡治,郡治的意思就是一个郡的中心,也就是郡的政府所在地,叫郡治。南阳太守就退守宛地区的宛城,到那儿驻扎起来。

        刘邦洛阳的战败使得他从函谷关进入关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刘邦必须改变作战计划,从南边的武关进入关中,这一计划就意味着必须拿下南阳,而秦军守军也绝非等闲之辈,据史书记载,驻守在宛城的秦军守军固守不下,不易攻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会采取什么办法呢?

        刘邦一看太守退了,刘邦没有打宛县,直接带着军队绕过宛县直接往西走了,想进陕西通过武关进入关中。但是刘邦这个打法我们看得很清楚,刘邦的目的是在抢时间,他觉得能绕过宛城不打,先入武关,进去的越早越好,因为楚怀王有一个令“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谁先进入谁就是关中王啊。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他南阳不打,宛城不打,而直接向西入秦关,这个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也说明刘邦这个人不是一个军事家。结果他这个决定遭到他手下的一个重要谋士的竭力反对,这个谋士跟了刘邦一生,为刘邦灭秦、灭项和巩固西汉政权立了大功劳,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张良。

        张良这个时候已经跟了刘邦了,张良怎么跟刘邦的呢?张良是在秦末大起义一开始以后,张良也聚集了几百人,聚集了几百人以后,张良第一没有自立为王,第二也没有立人为王,他也采取了刘邦那个办法,“加盟连锁”他去投靠谁呢?投靠景驹,就是刘邦原来要投靠的第一个人那个景驹。结果在投奔景驹的路上他跟刘邦两个人巧遇了,两个人一见面,一谈话张良不走了,不去找景驹了,觉得跟着景驹不如跟着刘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张良在此前非常熟悉《太公兵法》。张良是个重要的谋士,他把《太公兵法》这套东西讲给刘邦听,史书记载是“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就是刘邦听了他的话以后完全听进去了,而且经常采纳张良的意见,张良觉得找到知音了。而张良把《太公兵法》说给其他人听,史书记载了三个字“皆不省”,其他人听了以后都懵懵懂懂听不懂,只有刘邦一听就懂了,而且马上采用。所以张良就觉得只能跟刘邦了,他觉得刘邦是老天爷送给他最好的一个伙伴。他就跟定刘邦了。所以张良对刘邦绕过宛县直接入秦的做法坚决反对,他说你如果这样做的话,宛兵在后,强秦在前,前后都是秦兵,你南阳的军队你没有灭,南阳军队会尾随着你。前面还有强秦“前后夹击,此危道也”这是最危险的一条路。

        这一说,刘邦立即听进去了,刘邦就连夜调转军头,本来军队往西开来,调过来,调过来他还怕南阳郡的郡守知道是自己的军队,连旗帜都换了。等到天一亮,刘邦的军队已经把宛县的县城围了多层,把宛县的县城团团包围住了。南阳郡的郡守原以为刘邦的军队走了,结果早上一醒来手下人向他报告,说外面刘邦的军队把自己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个郡守一看这儿完了,郡守这就慌了神了。当时他也没有别的办法了,拿起剑来就想自刎,不成功则成仁嘛,结果他手下有一个人非常聪明,这个人是他的门客叫,什么名字呢?叫陈恢,陈恢这个门客说,别,主公千万别那么急着抹脖子,你现在死得太早,你晚一晚,你等我做点事情你看看,不成了你再抹脖子,那么急着抹脖子干嘛呢?然后这个南阳郡的郡守就没有自杀,派陈恢越城而下去见刘邦。

        陈恢见到刘邦以后(说),我听说你有一个怀王之约,就是先入咸阳者王之。这陈恢很聪明的,点出来第一点,你那么急匆匆的带着军队往西去,干嘛呢?你想争取一个先入关者,你先入关你将来可以做关中王啊,但是你没有想到,宛城你不打,宛兵在后,强秦在前,你走这个路肯定很危险。这个分析跟张良的分析完全一样。你只能留下来打宛县,而宛县你要打起来,城池坚固,守兵众多,你打宛县你一定死伤惨重,更重要的是,拖延你入关的时间,你在这儿一打,你就走不了了。所以,我站在你的立场上为你考虑,我建议你,第一,不要绕过去走了。第二,你也不要强攻。我给你个忠告,叫约降,什么叫约降呢?就是你跟南阳郡的郡守两个人谈判一下,叫南阳郡的郡守仍然叫他改换旗帜,作为你的部下,替你守着南阳郡,他是你的部下了,你也不灭他,然后呢?他的士兵全部跟你走,加入到你的军队中间,你带着他的军队走,让他替你留守。之所以现在人们不愿意投降你,大家都有一个看法,认为什么呢?降必死,我投降你刘邦一定会被杀,所以大家都在拼死抵抗。假如你采用约降的办法,他们都会投诚,然后各自在自己的防地驻守,每一个人都把军队交出来给你,你就带着这么大军继续向西,你何乐不为呢?这有三大好处:第一,你进军的速度快了第二,你阻力少了第三,你的军队反而增多了投降一个县,县里的兵给你了,再投降一个县,县里兵又给你了,补充了很多军队啊。陈恢这一番话一说,刘邦马上采纳,然后封南阳郡的郡守为殷侯,封他为侯驻守南阳,官位不变。还给你加封,又封陈恢千户,封给你一千户农民,这一千户农民的租税都交给你了,表彰这个陈恢。

        这样一来,南阳郡和南阳所属的十几个县望风而降,刘邦迅速地就把南阳郡解决了,所以我们叫智取南阳。所以你可以看出来刘邦这个人他有他的过人之处,他的最大的过人之处就是悟性特别好。这个人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不懂兵法,但是别人跟他一说,只要说的有道理,他马上就能听懂,而且立即就采纳。这就是刘邦西入秦关整个的前一段的路程。那么,在智取南阳以后,入关的道路基本上就通畅了,可以直接直奔武关去了。那么在西行入关的途中,刘邦还会遇到那些阻碍呢?请看下集,率先入关,谢谢大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