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王立群讲汉高祖刘邦二十七、谋圣受封

二十七、谋圣受封

        刘邦总结战胜项羽的“三杰”时,把张良列为“三杰”之首,而且刘邦对所有的部下都是想骂就骂,唯独对张良言必称其字“子房”,古代称人称字是表示尊敬,这对经常口吐脏字的刘邦来说就实属不易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张良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过大功,所以建立汉朝之后论功行赏,张良名至实归被封为留侯,那么张良究竟为刘邦立过哪些功勋呢?

        张良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很多了,张良被封侯,他到底立过多少功劳,我们都讲过,我们在这儿先把它概括一下,张良为刘邦所立的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灭秦,第二是亡楚,在灭秦和亡楚这两大战役当中,张良都立了很多功。

        灭秦之功主要是两点,两个方面:第一是攻取南阳,免除后患,这个我们讲过,讲刘邦西入秦关经过南阳的时候,刘邦把南阳军队打败,并没有把南阳的军队解决,刘邦就匆匆忙忙走了,然后张良提出来说这不行,你这时候西行入关,后边的有南阳的军队没有被打垮,前面有堵截的秦兵,前后夹击,这个情况非常危急,刘邦听了建议就主动回来,把南阳问题给解决了,这是张良为刘邦灭秦立的第一功。

        第二功叫智取峣关,进入咸阳,峣关这一仗是刘邦进入关中以后打的很关键的一仗,武关几乎没有打就过去了,为什么到峣关这儿这一仗很关键呢?因为这时候秦二世被杀,而且秦王子婴已经杀了赵高,子婴掌了权了,子婴不是一个无能之辈,所以子婴掌权以后,子婴调集重兵在峣关阻击刘邦,刘邦当时急于入关,就想拿出自己的家底两万人跟秦军拼了,想急于拼过去,抢先进入咸阳,谁先进谁就可以做关中王啊,刘邦这时候已经急,了因为峣关离咸阳已经很近了,但张良不同意,张良的办法是什么呢?先派人去跟人家谈,而对方又打听到守峣关秦将是商人的子弟,商人重利,拿钱贿赂,然后跟秦将商量好一块儿灭秦,瓜分关中,等秦将麻痹了,然后张良劝刘邦趁这个机会打峣关的守军,就这样打过去了,应当说在灭秦之中,张良帮刘邦的忙主要是这两件事立了功了。

        张良主要做的事是在亡楚,就是打败项羽这件事情上做了很多工作,那就是在这一个方面,大概有八件事是张良立了很大的功劳。第一件就是退出秦宫、还军霸上,这个我们前面讲过,这是指刘邦一入咸阳就想留宿秦宫,第一个反对的樊哙,第二个支持樊哙的张良,樊哙的反对无效,张良的支持发挥作用了,这刘邦退出来了,这就退出秦宫、还军霸上,这件事情意义很重大,我们在上一集讲过了,这个不再重复,这是张良为刘邦立的第三功。

        第四件功劳是利用项伯,化险为夷,这指鸿门宴,鸿门宴这件事情中间,本来刘邦这是一劫,躲不过去的,本来项羽第二天灭刘邦,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十拿九稳,但是没有想到来了一个项伯夜见张良,这个事整个就完了,张良帮助刘邦出了主意,骗了项伯,然后利用项伯又骗了项羽,这是张良立的第四功。

        第五是彭城大战失败以后,刘邦跑到了吕后的长兄吕泽驻军的地方,就是下邑,在下邑这个地方,刘邦得到一个短暂的喘息,在这个地方刘邦提出来了一个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战略策略,就是“捐关以东”,刘邦吃了个大亏以后,下决心把函谷关以东土地全捐出来,只要能帮我打败项羽,我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部封给这些人,不要了,张良提出来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可以用三个人,你手下的韩信,还有一个彭越,项羽手下有一个黥布,这就是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的第五件事,叫下邑划策,重用人才。张良一共为刘邦立了十件大功,这十件大功中间叫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这个“下邑划策”,其它都是解决了一个局部问题,比如南阳守军啊,打峣关的问题,鸿门宴虽然很重要,它只是临时解决一个眼下的危机,真正关系到全局性战略问题得到解决的就是这个“下邑划策”,这个“下邑划策”是刘邦提出来战略,张良提出来办法,怎么办?怎么把你这个大战略落实下来,这是第五件事。

        第六件事是阻封六国,集中力量,这是指什么呢?这指的是刘邦打得受不了的时候,曾经接受郦食其的意见,铸了六国的国君的印,想封六国的后代为国君,结果张良回来了,他请张良参谋一下,张良一口气说了个“八不可”,一不可,二不可,一直说到八不可,把刘邦说得嘴里含的饭吐出来,把郦其食臭骂了一顿,把铸好的印全消了,这是第六件大功。

        第七件大功是劝阻刘邦,加封齐王,这是指韩信拿下齐地以后,要求封假齐王,刘邦不想干,而且骂韩信的使者,当时是两个人,有陈平,也有张良,主张封韩信,千万不能得罪韩信,这是第七件大功。

        第八件大功是废止合约,追杀项羽,这个是指鸿沟议和,在楚河汉界,鸿沟议和以后,张良跟陈平力主追杀项羽,宁可背一个负约之名,撕毁和平协议,追杀项羽,这是第八功。

        第九功,就是刘邦追项羽追到固陵,他的二十万人被项羽的十万人打得受不了,原来打算说好要来的,韩信不来,彭越不来,刘邦无奈,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说,他们就是应该不来,您现在马上(把)项羽打败,整个天下都是你的了,人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人家不来,这个时候张良建议给韩信、给彭越都加封封地,他们就会来,所以刘邦就接受了张良的建议,给韩信、给彭越都加封了土地,所以这两个人领兵来,在垓下合围项羽,这叫固陵建议,合兵垓下,这是第九功。

        最后一功,第十功叫建都关中,万世基业,其实第一个提出建都关中的是娄敬,刘邦当时在犹豫,支持娄敬的是张良,娄敬说你不要建都在河南的洛阳,你建都到陕西的长安,刘邦不听,然后张良说娄敬说得对,刘邦说行,立即走,同样一句话,说得虽然很对,关键看谁说呢?

        张良作为一个文弱之士虽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反秦扶汉筹划大事,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所以刘邦封赏功臣的时候给了张良远远高于别人的奖赏。但是张良没有接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汉初,刘邦在高祖六年十二月跟正月封侯的时候,大家都在争功,争什么功呢?争军功,杀了多少人,俘虏了对方多少将领,占领了多少城市,灭了多少国家,比这个呢,张良没有,所以在封侯的时候,刘邦表态,说张良是什么功劳呢?“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这就是张良的功劳,他是在大营中间谋划,能够决定千里之外的胜负,这就是张良的功。在所有人封侯的时候,刘邦都没有讲话,只有两个人封侯,刘邦站出来为他说话,他立了什么功?其中第一个需要刘邦站出来说话的就是张良,说他的功劳就是:“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怎么封呢?刘邦说了一句话:“自择齐三万户”,你自己挑,到齐国那个土地上你自己挑选三万户,这不得了啊,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封侯,最高的侯叫什么?万户侯,几百户到几千户,最高的封侯叫万户侯,刘邦一张口就是三万户,而且叫“自择齐地”,齐国是最肥沃的土地,你到那儿任意挑。

        你可见刘邦对张良多好,张良怎么办呢?张良说了一段话,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张良的话就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我在“留”这个地方,“留”就是今天江苏沛县东边这个地方,我在这儿和你相遇了,这是天意,这是老天把我交给你的,我提的意见你都听了,而且很幸运都实现了,这是老天的意思,我哪儿都不要,咱俩当时第一次见面是在哪儿呢?是在“留”,我就要留侯,你把那个“留”封给我就足了,三万户我不敢要。这一说,刘邦说这样吧,那就把留这个地方封给你,一万户,所以你今天读,张良的传叫什么?叫《留侯世家》,这个留是他自己挑的,留这个地方有个特殊意义,是张良跟刘邦第一次见面的地方,这很重要啊,把当初咱俩见面的地方封给我,什么意思?这是个纪念,张良要的是个纪念,而且是一个感激,我幸亏在这儿遇到了你,我今天才得了万户侯,张良不要三万户,只要了一万户。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当时封侯的时候,那些功臣们一共得了多少户?功劳最多的曹参是一万零六百户,再往下面排第二的是周勃,周勃是八千一百户,萧何第三名是八千户,第四名就是刘邦那个司机,那个夏侯婴六千九百户,再往下骑兵司令灌婴,还有那个谋士陈平,还有刘邦那个“连襟”樊哙,这三个人五千户,下余的连五千户都不到,你想想封的这个情况,曹参才一万零六百户,周勃是八千一百,萧何是八千,刘邦许给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他敢要吗?你想想假如说张良就说两个字,“遵旨”或者说四个字“谢主龙恩”,那就麻烦大了,那么多人加起来,你看灌婴,骑兵司令啊,樊哙,连襟啊,再加上陈平,那是奇谋天才啊,一个人五千,三个人加起来才一万五,你张良一个人要三万,所以张良很聪明,不贪,关键时刻我只要一万,而且我不要齐地,我要那个留,为什么要留呢?当初咱俩就在那儿见面的,为了纪念这次历史性的会见,我就要留地一万户,这叫智者,假如要是“自择齐三万户”,那张良成了众矢之的了,所以张良就这样封了个万户侯,这件事叫辞封。

        汉六年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二十九位功臣,然而还有很多未被受封的人心中不甘,难免私底下议论纷纷,如果不好好抚平,难免会引起谋反事件,那么当刘邦了解到这个棘手的形势之后,他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呢?

        有一天,刘邦站在宫殿跟宫殿之间的通道上,秦代,秦始皇修那个宫殿很奇特,宫殿跟宫殿之间不在下面通,上面修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叫复道,刘邦突然间,在宫殿的复道上看见他手下的将领三五成群,一伙儿一伙儿在那儿议论纷纷,刘邦挺纳闷儿就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这把刘邦吓了一跳,我好不容易打了好几年,刚当了皇帝,封了二十九个列候,底下的将领们在商量谋反,愣了,问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这很简单啊,这些人当年和你一样编户齐民,老百姓和你一块儿打天下,现在天下打下来了,你当了皇帝,我们二十九个人都是侯,你是皇帝,咱们都高官厚禄了,他们几个人剩下的人再一算,这天下的地如果就这么个分法,一个人几万户,几个人几千户这么分,这不够分啊,而且最近你做了什么事呢?你封的都是你所喜欢的人,你杀的都是你平时所恨的人,那这些人一想,我们是有功有过,有功这地不够分,有过说不定还封不上先把我杀了,所以他们在商量谋反,就在商量谋反,刘邦一听就吓坏了,怎么办?张良给他说了两句话:“取上素所不快,计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什么意思呢?找一个人,你平时最恨他,而且你对他的恨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最恨他,找这个人先把他封了,让大家都明白这回事,张良问他有没有这样的人,刘邦说有啊,有一个叫雍齿的这个人,我恨死他了,就因为他功劳大,我一直没杀他,张良说赶快封这个人,所以高祖六年三月,刘邦亲自宴请文武百官,亲自封雍齿为什邡侯,先把刘邦最恨的、大家都知道的那个人封了,这一封所有的功臣们都乐了,你看,这皇上最恨雍齿,雍齿都封了,那对我虽然有意见,还不至于到恨雍齿这个程度吧,所以我们没事,将来肯定能封,这叫什么?这叫急封雍齿。

        张良劝刘邦封雍齿,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徇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那么这个意外获得好运的雍齿到底怎样得罪过刘邦呢?

        其实雍齿跟刘邦的结怨是叫,有一个成语叫源远流长,他俩的恨那早了,是刘邦一起兵,雍齿就是刘邦的部将,刘邦一起兵以后,他是起自哪儿呢?起自沛县丰邑,沛县是县,邑就相当于今天一个镇,刘邦一起兵就派雍齿替他守住丰邑,这个丰邑是他的大本营,这是他的老家,然后他带兵出去打仗了,他外边打了胜仗,大本营丢了,雍齿叛变了,雍齿的叛变给刘邦带来了极大的被动,雍齿为什么叛变?很简单,两条,按的原话记载叫:“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就是雍齿平时就看不上刘邦,再加上刘邦一带大军出征,雍齿受到了当时魏国军队的压力,当时魏国就想把丰邑给吞了,就告诉雍齿,说你要投靠我们魏国,我封你为侯,你要不投靠魏国,我们把丰邑给灭了,雍齿本来就跟刘邦不和,当然什么原因没有交代。第二就是魏国军事的压力,在这个压力之下雍齿叛变,替魏国人守丰邑,而且丰邑的子弟跟着雍齿跟刘邦作对,刘邦一听说自己大本营丢了,匆匆忙忙带着兵来打丰邑,结果第一仗就打了个大败仗,把刘邦气得大病一场,回到沛县养病去了,一攻丰邑没有攻下来,但是这是个心病啊,所以刘邦就想去投奔另一个起义军,想从他那儿借兵打丰邑,结果半道上遇到秦军又没有借成兵,刘邦后来费了很大的劲儿把另一个地方打下来了,荡,打下来了收编了五六千兵,然后着军队二攻丰邑,又失利了,又没有打下来,最后刘邦为了三攻丰邑,逼得刘邦没有办法,把刘邦逼到一条好路上去了,刘邦就投奔项梁了,刘邦为什么投奔项梁,我们前面讲过,但是没有提原因,就是因为刘邦要打丰邑,他投奔项梁就想向项梁借兵,项梁还对刘邦特别器重,给了他十员战将,五千士兵,刘邦带着军队三攻丰邑,把丰邑拿下来了,雍齿打了败仗以后投奔到魏国去了,后来雍齿又归了刘邦,刘邦正在用人之际,人家来投奔他,你不能杀人家啊,而且后来雍齿还很能打仗,打了很多胜仗,所以你打了胜仗更不能杀了,所以刘邦一方面是恨得牙根痒。另一方面又不敢杀,你杀了他以后很多人就跑了,军心就散了,这就是刘邦跟雍齿结怨的经过。

        这件事张良不知道,张良投奔刘邦比较晚,但是刘邦心里可清楚,所以张良就说,找一个你最恨而且全军将士都知道的那个人,先封他,两个条件,一个是你恨,再一个你恨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要是没有一个人知道那个也不行,一定要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你最恨的人,把他一封天下就稳定了,这件事张良做得很巧妙,应当说很有智慧。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受封之后的张良,在正值事业巅峰的时候,竟然逐步淡出了朝政,有人认为张良是功成身退,以求自保,也有人认为张良退出朝政是万不得已,因为此时的他已经疾病缠身,那么张良淡出朝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他后来真的不理朝政了吗?

        张良受封以后,据史书记载,张良跟着刘邦定都关中以后,“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就是张良跟着刘邦到了长安以后,就逐步地淡出朝政,然后说自己有病,不吃粮食,练一种辟谷的功,就是练功养生,这件事情给张良留下来一个美名,四个字,叫功成不居,有了功劳了反而急流勇退了,后人对张良所有的表扬都脱不开这一点,一个说他有智慧,一个说他功成不居,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张良真是功成不居吗?这里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意见认为张良是有病,他淡出朝政是为了养病。第二种意见说张良是明哲保身,淡出朝政是为了自保。这是两派意见,各说各的理,张良是不是有病啊,确实有病,有没有记载呢?有记载,比如《史记·留侯世家》有这么一段记载:“张良多病,未尝特将兵,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从楚汉战争开始,张良就经常害病,就在刘邦的身边病歪歪的病歪歪的,一直为刘邦出谋划策,没有单独去领过兵。《汉书》也有这样的记载,封侯以后张良干脆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就是张良确实是有病,而且《史记·留侯世家》中间写过这么一段话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其伟”就是当然这个“余”是司马谈还是司马迁也有争议,因为是经过了司马谈、司马迁两代人写成的。的作者说,我原来认为张良是个高大魁梧的一个男人,后来一看张良的画像,当时没有照片,看画像,说张良实际上长得可像一个美女,原话叫“妇人好女”,妇人就是个女人,好女就是个美女,张良长的样子就是个女人相,所以有的学者推测,张良如果长得像个美人,像个女人,肯定体质不太好,男人就像男人,男人长得像女人,说他体质不太好。

        而后来还有两件事,一个是高祖十一年,刘邦带病去平定黥布叛乱的时候,张良抱病送行,他不能跟着去了,抱病送行,刘邦跟他说过两句话说:“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说子房先生虽然身体有病,希望你躺在床上指导着太子去处理朝政,“强卧傅太子”就是你卧在床上,你别忘了指导太子,那刘邦说这话什么意思?等于说承认张良有病,这是一条。

        另一条记载是高帝十二年,刘邦临死之前,我们讲过这个事,吕后问了三问,第一萧相国死后谁继位,第二问曹相国死以后谁继位,第三问王陵、陈平死了以后谁继位,刘邦一一回答,说萧何死了以后曹参继任,曹参死了以后王陵、陈平继任,王陵、陈平死的事情,你不要再问了,你也管不了了,这个吕后跟刘邦的三问三答,非常有名,在刘邦的三答之中,提到了曹参,提到了王陵、陈平,甚至于连周勃都提到了,唯独没有提到谁?张良。这就有两种解释了。

        第一,张良就不是干相国的料。第二,张良这时候病得很重,没办法给他安排去当相国的重任。说明在高祖十一年、十二年,张良确实病得很重,那张良的病,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他都不病,等到刘邦一得天下,他就病得起不来了,真是如此吗?应该说张良确实有病,而且是跟着刘邦的时候就已经有病了,到高帝十一年、十二年病得很重了,那么张良不管那么多事除了有病以外,应当说还有两个因素:一个叫知足,张良是个很知足的人,他觉得自己凭着三寸之舌为帝王师,封万户侯,已经是人臣极矣,就是做臣子做到头,无非就是如此,张良很知足,就在这一点上张良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第二,自保,张良确实也有自保的思想,但这个思想并不是开始一入关就有的,而是逐渐产生的。司马光曾经有过一段评价,非常有名的一段评价司马光在中间,认为人生必有死,这是个规律,谁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像张良这样聪明的人,他不知道生必有死呢,他怎么会跟着去求仙学道,希望能够长生呢?不可能的事情,张良只能是明哲保身,不可能是这样做的。所以司马光认为韩信族诛、萧何入狱,只有张良“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他认为张良是明哲保身,当然司马光这个话有他正确的一面,就是张良确有明哲保身的一面,但司马光的话不可全信任,因为当张良开始从第一线逐步退出的时候,韩信没有被杀,萧何还没有入狱,韩信被杀是后来陈豨叛乱的时候,萧何入狱那是更晚以后的事情,所以把这件事情,把萧何、韩信后来的遭遇提前说张良已经预料到了,这个不大可信。甚至于有些古代的诗人把张良和谁等同起来呢?和范蠡等同起来了,大家知道范蠡是功成引退的,把张良和范蠡等同起来了,不对,张良跟范蠡不是一类人,我们在这儿要纠正一下,张良和范蠡不是一类人,我读一段史书中间的原话,我们从这段原话中间看出来,张良其实还是做了很多事的,“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司马迁写这个原话,这段话中间讲什么意思呢?说张良曾经跟着刘邦去代地打过仗,说明他不是不管国家大事,而且说在萧何担任相国以后,张良和刘邦说了很多话,但这些话里有很多不关乎到国家大事,所以司马迁没有做记录,所以纵观张良的一生,他作为一个谋臣,在刘邦在世的时候,他始终在尽一个谋臣的职责,并不是完全不管,张良也跟韩信、彭越这些人不同,他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他就是一个出谋划策的书生,他手中没有实权,他不会威胁到刘邦的政权,所以刘邦屠杀功臣,不会威胁到张良。

        所以我们这一段时间讲了很多封侯,在我们讲这些封侯中间,大多数人是军功,有些人是沾亲带故,有些人是幸运,也有人靠智慧,讲了这么多集的功臣和封侯,但是有一个问题没有讲,封侯的标准是什么?凭什么封侯?请看下集,军功封侯,谢谢大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