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王立群讲座大风歌45集三十三、爱子封王

三十三、爱子封王

        刘邦宠爱年轻貌美的嫔妃戚夫人,戚夫人得以专宠后宫,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也得到了刘邦的喜爱。在这种情况下,戚夫人就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安于现状,另一种是借着刘邦的宠爱向皇后之位发起挑战,那么戚夫人的选择是什么呢?

        高帝六年的九月,代国的第一任代王韩信叛变匈奴去了,这个韩信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韩王信。三个月以后,刘邦任命的第二任代王刘喜,因为畏惧匈奴逃到洛阳去了,弃城而逃,然后刘邦任命了第三任代王刘如意。我们知道这前两任代王,韩王信他是楚汉战争中间刘邦封的韩王,刘喜是刘邦的二哥,所以一个是原来的诸侯王,一个是刘邦的哥哥。那第三任代王刘如意是个什么人呢?他凭什么能够被刘邦封为第三任代王呢?其实刘邦是八个儿子,老大是庶长子刘肥,老大在高祖六年被刘邦立为齐王;老二就是刘邦的嫡长子刘盈,他在高祖五年被立为皇太子;这个刘如意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老大的母亲是一个曹姓女子,是刘邦在未婚之前和这个曹姓女子生的一个儿子,这个曹姓女子在史书上基本上没有什么记载。老二他之所以能当皇太子是因为他的母亲是吕后。老三被封为第三任代王,是因为他的母亲是刘邦最宠爱的嫔妃戚夫人,我们刚才用了一个词叫最宠爱,那就是说在刘邦所有后宫的嫔妃中间,刘邦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戚夫人。

        那么刘邦对戚夫人喜欢到一个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看,一个例子是商山四皓,他们评价戚夫人、刘如意和刘邦的关系的时候,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这段话这样说的:“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这段话只有三句话,但这三句话说得分量非常重。对戚夫人的评价描述商山四皓是这样说的,“戚夫人日夜侍御”,就是说这个戚夫人无论白天和晚上都在陪着刘邦,反过来说,刘邦是白天晚上都离不开戚夫人,这两个人关系非常密切。代王后来又被改封为赵王了,对刘如意的评价是说“常抱居前”,就是刘邦经常把戚夫人这个儿子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胸前,这说明刘邦对这个儿子非常喜欢。第三句话就更重要了,刘邦说“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不肖”就是不像,我们现在还说“不肖子孙”,所谓“不肖”就是不像自己的儿子,爱子就是指自己最喜欢的儿子。那么“不肖子”指谁呢?指的是皇太子刘盈。这个爱子指谁呢?就是指的刘如意。四皓的这个评价非常能够说明刘邦对戚夫人的感情是极度地宠爱,这个宠爱已经连累到她的儿子,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爱屋及乌,这是一个例子。第二个例子是御史大夫周昌,有一次在刘邦吃饭的时候找刘邦去汇报工作,结果周昌一进去看见刘邦是一边吃饭一边拥抱着戚夫人,这个饭我不知道是怎么吃的,抱着个人还能吃饭吗?至少说刘邦跟戚夫人之间的关系第一很亲密,第二两个人很浪漫,吃饭还是拥抱着吃的。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戚夫人只是刘邦后宫无数嫔妃中间的一个,那么在后宫那么多嫔妃之中,为什么戚夫人特别能得到刘邦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呢?这一般人都会想到,那肯定戚夫人是年轻美貌,这个条件我觉得是最一般的条件,皇帝在后宫中间所选的嫔妃我估计都符合这两个标准,就是年轻、貌美,他不可能选一个年过半百的,这个可能性不大。但是同样是后宫的年轻貌美的嫔妃中间,为什么偏偏能够选中戚夫人呢?这里边必然有他的道理,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方面没有提供材料,就有一部书叫《西京杂记》,这部书它倒是提供了一些资料,《西京杂记》这个书的可靠性远不如,所以《西京杂记》的说法我们只是作为一个参考。《西京杂记》怎么记载这件事情呢?说戚夫人特别喜欢唱歌,当戚夫人一唱歌的时候,后宫的宫女好几百人随着她伴唱,那个歌声叫“齐声高唱,声入云霄”,至少《西京杂记》的这个记载说明戚夫人有一个特点善歌。另外呢,在《西京杂记》中间还记载“夫人善,翘袖折腰之舞”,翘袖是甩长袖子,水袖;折腰就是指腰部的婀娜多姿,说戚夫人特别擅长跳这种长袖舞,这叫善舞。《西京杂记》还有第三条记载,记载得很有意思,这个记载说戚夫人擅长玩乐器,一个是瑟,一个是筑,说戚夫人擅于“鼓瑟击筑”,当她“鼓瑟击筑”的时候,刘邦常常是拥抱着戚夫人也在那儿“鼓瑟击筑”,当一曲音乐演完以后,刘邦和戚夫人两个人经常感动得泪流满面。我们如果从这条记载来看,戚夫人善于乐器,所以我们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可以知道,戚夫人有三个不同之处:能歌,善舞,善乐器,所以这个女人她不是一般的嫔妃,她会唱歌、会跳舞、会玩乐器,换句话说她是一个很有才艺的一个嫔妃。后宫的美女虽然很多,但是很多嫔妃仅仅有年轻貌美而没有其他的才艺,而戚夫人不同,戚夫人有很多自己的才艺,所以这样的嫔妃我们叫她“功夫嫔妃”、“才艺嫔妃”,她很有本领。而刘邦从小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父亲不喜欢他,说他不会挣钱养家,不像他二哥能挣点小钱。刘邦从小就喜欢玩乐器、唱歌、跳舞,他的那一套东西就是游手好闲,就是所有玩的东西刘邦都擅长,都会。而戚夫人恰恰在这方面跟刘邦两个人非常合得来,我们如果用一个比较文雅的词来说,这叫“珠璧联合,笙磬同音”,就是两个人在玩上很能玩到一块儿,所以尽管后宫的嫔妃美女如云,但是戚夫人仍然是专宠后宫。

        戚夫人虽然得到了刘邦的宠爱,但在后宫中皇帝的正妻是皇后,嫔妃的地位根本无法与皇后相比。但皇后又是皇帝置封的,皇帝可以立皇后也可以废皇后,戚夫人得到了刘邦的宠爱,她就有条件向刘邦吹枕边风。那么戚夫人会安于现状,还是想挑战皇后之位呢?

        史书中间有一段话记载得非常好,大家听一听就明白戚夫人走了什么路,这段话这样说的,说“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涕泣,欲立其子代太子”。这个话就说得很清楚了,说戚夫人受到刘邦的宠幸,刘邦东征项羽的时候经常是带着戚夫人,戚夫人是“日夜涕泣”,白天晚上都是哭哭啼啼的,干嘛呢?求刘邦把太子废了,立她的儿子做太子。这个话可不是一般的话,这个话是一箭双雕的,一旦她的儿子刘如意被封为太子的话,自然他的母亲就由嫔妃提高为皇后了,所以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了。那么,在这个事情上刘邦是个什么态度呢?史书记载刘邦对这件事情的反应是这样的,首先刘邦对太子有一个评价,他对已经立的太子刘盈说了三个字,话不多,但这三个字非常重,叫“不类我”,“类”就是像,“不类我”就是不像我,意思就是说这个太子长得越来越不像刘邦,刘邦不喜欢这个不像自己的儿子。而对刘如意的评价呢?是两个字叫“类我”,就是特别像我。另外你看一下刘如意这个名字,如意,什么叫如意?如意就是如我所意,所以刘邦对这个儿子特别喜欢,而对那个儿子越来越觉得不像,不像自己的性格。这就涉及到刘邦和戚夫人的关系,也涉及到刘邦和吕后的关系了,这样一种他不光是两个儿子之间的一个权衡,而且涉及到这两个儿子所带来的两个女人之间的权衡。刘邦在戚夫人这个关系中间,我觉得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记载来看,刘邦和戚夫人的关系更多的是情侣,是一种情侣关系,两个人很有感情,很玩得来。当然他们那个年龄差距非常大,据史书记载,《史记·吕后本纪》记载,戚夫人什么时间到刘邦身边的?是在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刘邦封汉王是51岁,换句话说,戚夫人是刘邦51岁以后来到刘邦身边。那个时候戚夫人多大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估计她的年龄应当在20岁之前,这个时候刘邦最小的年龄是51岁,所以他们两个人的年龄差距应当在32岁,甚至于32岁以上,是这么一个年龄差距。所以刘邦换太子这个想法肯定有感情因素在里边,所以张良对这件事的评价就是“因爱废立”,因为感情所爱,导致要废一个立一个,这是张良的看法。

        但是我觉得这里边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全看作是感情的选择,毕竟刘邦是开国之君,开国之君对人的辨别应当来说还是有一个大体的水准,他不能完全不顾及这个水准就在儿子中间,毕竟两个都是他的儿子,谁更适合做皇帝的继承人,一方面取决于他对他母亲的喜爱,另一方面还考虑到这两个儿子自身条件的不同,所以这件事应当是感情和理性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刘邦一有这个念头,这件事就算拉开序幕了,这实际上是一个什么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后宫的储君之争,储位之争,所以这是后宫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一旦打响就非常残酷,因为它是一场战争。它涉及的不光是感情,更重要涉及的将来谁来掌这个权力,包括掌握朝中的大权这是皇帝,掌握后宫的大权这是皇后,所以这是涉及到权力的一场战争。而这件事情对于刘邦来说是早年就已经萌发了萌芽了,而且越到晚年表现得越强烈,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的记载,表现最强烈的是高祖十二年,而刘邦就死于高祖十二年,因为刘邦四年汉王八年皇帝,合起来一共是十二年,所以刘邦越到晚年他这个换太子的想法就越强烈。

        在封建社会的皇权时代,废立太子是一件相当重大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未来皇帝的人选,也关系到皇权的稳定,所以刘邦想换太子的想法,在朝廷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那么大臣们的意见是什么呢?

        大臣们是集体反对的,这中间表现最激烈的是三个人,第一叔孙通,他的职务是太子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第二是周昌,他是御史大夫;第三个是张良,这三个人的反应是最强烈的,其中又以叔孙通的表现最为激烈。叔孙通在高祖十二年劝阻废立的时候,曾经给刘邦讲过一番很长的话,这个话概括起来大概有这么几个要点,第一点,立嫡立长的制度不能废,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太子的地位不能动,一动就动摇了天下的根本,这是叔孙通讲的第一点。这里边的话,因为叔孙通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他不是一个一般的朝臣,他是一个秦朝的博士,所以他就举了古代历史上两个在立太子中间犯错误的例子,他说第一个例子晋献公,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废了太子申生立了奚齐,导致晋国几十年的内乱。这叔孙通讲给刘邦听,刘邦不读史书不知道,叔孙通就告诉他。第二个例子,举秦始皇的例子,说秦始皇没有及早地立太子扶苏,结果被赵高诈立胡亥导致国亡,用这个事情来劝阻刘邦,这是叔孙通讲的第一点。第二点,太子仁孝天下人都知道,把这么一个仁孝的太子给废掉,天下人都不同意的,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吕后对大汉王朝的建立是有功劳的,你现在要废太子跟着就要废皇后,这你是背叛吕后。最后叔孙通表了一个态,说如果你一定要废立太子的话,那么我愿意以颈血污地,就是把脖子上的血洒满地下。那意思是什么呢?我死到你跟前,这就叫“文死谏”,我以死相谏,我劝你不要这样做。当然叔孙通这个话说得很有感情色彩,至于这个人会不会以死相谏我觉得不好讲,因为我们讲过叔孙通这个人,他一生换了好多个主人,他最早是跟着秦始皇的,后来是跟着秦二世,所以在秦二世的面前,他对陈胜、吴广的起义他不认为是造反,他就认为那是几个盗贼,让秦二世很高兴,然后下了朝他就逃了。所以叔孙通这个人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非常现实,你叫叔孙通为了坚持一个他心中的真理,去英勇献身不大容易。叔孙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对皇帝是能劝则劝,不能劝则逃,他保住自己的命是第一位的,这是叔孙通。所以刘邦真要废立太子,叔孙通会不会像他自己说的以颈血污地,不太好讲,不过根据他的历史来看可能性不大。当然叔孙通这个话说得慷慨激昂,甚至要颈血污地,刘邦对他的话很无奈,所以刘邦对他就说了这番话,我那都是说着玩的,你别当真,我听你的。实际上对叔孙通是应付,敷衍了一下。

        刘邦虽然应对了叔孙通,但叔孙通代表了朝臣们的态度,那就是朝臣们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刘邦废立太子。刘邦的想法在朝廷上遇到了阻力,而在后宫中,当吕后知道刘邦的想法后,她的反应又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这样说,吕后的反应分为两个时期,当她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吕后的反应是恐慌,吕后吓得不得了。吕后为什么恐慌呢?她有两个担心,第一,担心自己的儿子会丢失太子之位,概括起来这叫夺储,夺掉储君之位;第二,担心自己的皇后之位不能够保证,这个叫夺夫。但是恐慌之后吕后的反应就不是这样了,在极度恐慌之后吕后的做法就是应对,怎么来面对和解决这件事。吕后做了两点,第一是密切关注,就是刘邦和大臣们讨论废立太子的时候,有一个御史大夫周昌在朝中跟刘邦争执这件事情,被吕后窃听到了,所以周昌一下朝吕后跪谢周昌,跪在周昌面前感谢周昌,说了一句话“微君,太子几废”,“微”是没有,假如今天没有你在朝中据理力争的话,太子恐怕今天就被废掉了,所以吕后跪谢周昌。这个事反映了一点,说明吕后对这个事情高度关注。你想想,皇帝跟大臣们的讨论吕后怎么会知道呢?这边会刚一散,刘邦一走,周昌一下朝,吕后就拦着周昌跪在那儿向他感谢,这说明什么?高度关注,这是吕后应对的第一点。吕后应对这件事的第二点是问计张良,吕后觉得这个事情真是不好解决的时候,她想到了张良,她觉得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张良有什么办法能帮我解围呢?但是她又是一个皇后,张良又轻易不上班,老是在家泡病假,所以她就找她的哥哥吕泽,说你去替我劫持张良,她知道张良不爱管闲事,但是张良是反对的,这个态度她也知道。所以吕泽就奉吕后之命在张良上下班的时候劫持了“人质”,把张良劫为“人质”,非叫张良说个办法。张良的态度是两点,第一反对,第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知道这件事劝不了,所以当吕后让吕泽劫持张良向他问计的时候,张良就说得很清楚,过去打仗皇上遇到困难了,他会向我征求意见,现在是皇上因爱废立,我说了没用。他说如果你真叫我说的话,我给你出个主意你可以试一试,他说咱们皇上最看重四个老头,这四个老头住在陕西的商山,叫“商山四皓”,为什么叫“四皓”呢?“四”是四个人,“皓”是白,这四个老头是胡子眉毛都白了,所以叫“四皓”。就是四个白胡子老头,说高祖高皇帝非常看重这四个人,屡次请这四个人就是不来,你们想办法把这四个人请过来做太子的辅佐,而且一定要叫皇上看见,或许有点用,张良就出了这么个计谋。所以吕后听完以后马上就告诉太子,用非常谦恭的词语写了封信,然后让她的哥哥吕泽带着重金厚礼去请商山四皓,四皓看了信收了礼,来了。

        商山四皓在吕后的卑辞重金之下,终于从隐居的商山来到了西汉的宫廷中。吕后请商山四皓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打消刘邦换太子的想法,巩固自己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那么商山四皓出山后他们做了什么呢?

        高祖十一年,出现了一个诸侯王的叛乱,就是淮南王黥布叛乱,淮南王黥布叛乱以后,当时刘邦正在害病,刘邦有病自己不想出征了,因为刘邦从当上皇帝以后,没有一年过过安生日子,不是这儿叛乱就是那儿叛乱,他每一年都要出征。到高祖十一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离他死只剩一年了,就是他下世前一年黥布又叛乱了。他身体又不好,有病,他不想去了,他就想让他的儿子挂帅出征。但是四皓一听,这事不行,四皓知道这个太子刘盈是个比较软弱的人,他的对手黥布那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这仗没法打,如果去打的话太子一定会打败,太子要一打败,那么借着这个打败仗刘邦顺手把太子给撸了。但是四皓又不能说太子无能,这话还不能说,你辅佐一个领导你还不能说这个领导无能。那怎么办呢?四皓很会说话,就给吕后讲了这么一番道理,他说我们首先从利弊上看,太子打赢了对太子来说没有多大的好处,打输了那太子之位就不保了,这是从利弊上看。第二从成败上看,太子的对手是一员猛将,太子要统率的这些将领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一群猛将,太子统率着一群猛将,那就像让一只羊去领着一群狼,那羊领不住一群狼,所以太子不能去。四皓把这个道理说给吕后听,吕后一听就明白了,儿子不能去。所以她就找到她的老公说了两点,第一,对手凶猛,对手是骁将黥布,你的儿子又没有经过战争,和那个打了一辈子仗的黥布相比,儿子打不过他,这肯定要败。第二,部下难领,你看你的部下是什么人?太子要统率的是跟你打天下的一帮人,这对太子来说,那都是比他高一辈的将领,辈分很高而且又都是猛将,你让一个年轻的太子领着一批猛将去打另一个猛将,这仗不能打。所以最后还是没有办法,那还得靠您老御驾亲征吧!所以最后弄得刘邦很没办法,最后叹了一口气,就说我就知道他不是个料。好了,刘邦去打仗,结果他这一去倒是打赢了,受了致命的一次箭伤,差一点射中心脏,这一个箭伤回来没治好,当年就死了。刘邦就死于最后一次征战黥布,而这个让他去的是吕后,幕后指使的是四皓。当然这个时候刘邦还不知道四皓,等到平定黥布叛乱完了刘邦回朝以后,有一天刘邦和朝中的大臣在一块儿举行宴会,他突然发现在太子的身后站着四个老头,这四个老头是胡子眉毛全白了,而且穿的衣服是奇装异服,非常扎眼,老先生穿的衣服一看不一样。他就问那四个人是谁,结果那四个人就走上前,到刘邦跟前行了礼,然后报了姓名,说他们四个人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个人的名字一报,刘邦大惊失色,这四个人就是自己找了很多年都不来的商山四皓。这刘邦就很奇怪了,说你们四个人我请都请不来,凭什么你们去辅佐我的儿子呢?这四个老头讲了一番道理,他说你请我们之所以不来,是因为我们听说你对文人向来不尊重,所以我们害怕你的羞辱,死活都不见你。但是,太子是一个对文人非常尊重的人,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听完以后长叹了一口气,说这样吧,你们四个既然来了,就好好地辅佐我的儿子吧,这四个老头行了礼走了。

        这四个人一走,刘邦当时就非常激动,指着这四个老头的背影对他身边的戚夫人说了一番话,他说吕后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动不了了。他说你为我楚舞,就是你为我跳一个楚地的舞,我为你楚歌,我来唱一首歌,这首歌叫《鸿鹄歌》。刘邦一生留下来两首歌,一首就是我们这个系列的名字叫《大风歌》,另一首叫《鸿鹄歌》。这个《鸿鹄歌》也属于楚声,就是楚地民歌调,一共就这么几句,叫“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翩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曾缴,尚安所施”。这话意思是什么呢?说鸿鹄就是那个大雁,这大雁高飞已经飞到天空去了,它的羽毛已经丰满了,我没有办法,我就是再有弓箭我也无可奈何它。说完以后,戚夫人当场跳舞,刘邦是当场填词又在那儿唱歌,他们两个一个唱一个舞,唱完以后刘邦泪流满面,从此再不提废立太子之事,这事到此为止。这就留下来一个疑问,这四个老头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魔力?那么多人劝刘邦刘邦都不听,这四个老头一出来,一报名字,刘邦又是唱了戚夫人又是跳了,最后又是哭了,这事就了了,为什么呢?因为刘邦大概是这样想的,这四个老头的身份是山林之士,山林中民间的高人,年龄是行将就木之人,就是快死的人,辈分很高,他们出来辅佐太子,让刘邦感到天下的舆论是支持太子的,如果自己一定要一意孤行和社会舆论相对抗的话,恐怕结果不好。这件事就结束了,但是这件事可不会像刘邦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在这件事中间戚夫人本来有很大的优势,刘邦又坚决支持她,最后这件事因为刘邦的决定单方面的停战了,这是一场争夺君位的战争,是个权力之争,这个战争打响以后刘邦突然之间戛然而止,把这个战争给中止了。那这里边就有很大的问题了,第一,刘邦为什么不打了?戚夫人为什么失败了?戚夫人失败蕴藏什么样的危机呢?请看下集《夺储之祸》,谢谢大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