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为何家会伤人》pdf9、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9、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心理学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一切言行和心理变化都发生在种种关系中,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获得关系中的某些东西。

        瓦苏说,我们的心有三层结构,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中间一层是伤痛层,而最深处一层是真我层。

        保护层太厚,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问题。因为这个厚厚的保护层,我们触碰不到自己的真我,也触碰不到别人的真我。结果就是,我们不仅常常感觉到要命的孤独感,我们也无法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因为真正的亲密,是两个人真我与真我的相遇。

        保护层之所以太厚,是因为有太多的伤痛。我们惧怕这些伤痛,不敢去面对它们,于是使用了种种自欺欺人的办法,将这些伤痛包裹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保护层。

        在研究生快毕业时,我给自己的人生立下两个目标:第一个是与孤独达成默契,第二个是在最值得珍惜的人面前表现出毫不犹豫的真诚。假若第一个目标达到,那么我将不再惧怕孤独,反而可以安于孤独,而假若第二个目标达到,我就可以拥有深度的亲密关系,那时所谓的心灵感应都会自然发生。

        我想,这或许也是每个人需要的功课,因为我们都惧怕孤独,同时亲密关系也是绝大多数人最头疼的事情,似乎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难以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

        真要安于孤独并享受亲密,就必须揭开自己的保护层。对此,我们会本能地感到惧怕,因为那时就得面对心中隐藏的伤痛。

        不过,如果能从一个旁观的角度看看自己内心的伤痛是什么,对它先有一个了解,那会帮助我们更有勇气地去面对它。

        

3岁前极易产生被抛弃的创伤



        弗洛伊德曾说,人的两大动力是性与攻击。

        弗洛伊德的这个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反驳,而现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将其修正成,人的两大动力是亲近与疏远。

        可以看出,客体关系理论完全是从关系的维度去审视人心的动力的。与人亲近,尤其是与自己喜欢的人亲近,是我们的一大动力。但同时,有时适当地与人疏远,保持一种孤独,给自己一个空间,这也是我们的一大动力。

        如果亲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产生创伤;如果疏远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一样也会产生创伤。

        既然心理学称,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那么也可以说,人类的创伤基本都可以归为两类:亲近需要没有满足的创伤,疏远需要没有满足的创伤。

        前一种创伤,即被抛弃的创伤;后一种创伤,即被吞没的创伤。

        客体关系理论还称,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其实是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再现。同样也可以说,我们成年后容易袭来的创伤,其实是童年时早就被袭击过的创伤。

        被抛弃的创伤,是极其常见的。它主要表现在,孩子与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关系上。

        这种创伤,简直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孩子们想与妈妈亲近的需要普遍没有得到满足。

        首先是,妈妈们的产假太短了。产假结束后,城市里的妈妈们就要上班,而农村里的妈妈们就要下地干活。这个产假的设计,似乎只是用来给妈妈们恢复身体,而根本没有考虑到婴儿们的需要,结果导致孩子们在生命最早期就先有一个与妈妈分离的巨大伤痛。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们3岁时才能形成“客体稳定性”的概念。这时,一个事物从他眼前拿走,他不会太慌,因为他知道这个事物仍然存在。但在客体稳定性的概念形成前,他要么会很慌,要么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会认为,这个事物一旦在他眼前不存在了,那就是彻底消失了。

        因为这一特点,孩子们对与妈妈的分离极其敏感。如果妈妈不见了,他们会非常恐慌,因为在他们看来,妈妈暂时的不见就意味着彻底消失,而妈妈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所以和妈妈暂时的分离会造成相当的伤痛。

        研究还发现,如果3岁前妈妈与孩子分离达两个星期以上,由此造成的伤痛就是不可逆转的。所谓不可逆转,即这一伤痛不会因为妈妈回来后好好安慰他而消失,它会一直留在孩子的心里,留待他以后自己去处理。

        所以,比较完美的做法是,在孩子3岁前,妈妈与孩子没有重大分离。

        最起码,在婴儿3个月大前,妈妈不要离开孩子。因为这3个月是至关重要的3个月,假若这一阶段妈妈对孩子很亲,将孩子照顾得很好,这个孩子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的基础。

        最好这一阶段要延续到6个月时,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像精神分裂症、严重的人格障碍等重性的精神疾病,常常是由于当事人在6个月大之前造成了严重创伤,而这是相当难治疗的。

        现在,妈妈们的产假已有98天,这个延长是极为关键的,原来一个多月的产假实在是太短了。我有多名来访者,他们都是在出生一个多月后就与妈妈分开了,甚至立即就被送到了全托幼儿园,这是极其巨大的被抛弃的创伤。

        另外,我们一般习惯由老人带孩子,这种普遍现象,对孩子而言一样是一种创伤,因为没有谁比妈妈更重要。

        尤其是,假若孩子在很幼小的时候不断在妈妈和老人或其他抚养者之间来来去去的话,那也会造成巨大的创伤,因为每一次和抚养者的分离,都是一次被抛弃的创伤。

        若在婴幼儿时遭遇与妈妈严重分离的创伤,等他们成年后,他们很难与女性和谐相处,同时也很难与其他人相处。

        

抱得太紧,会导致被吞没的创伤



        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太疏远会给孩子带来创伤,而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太过于亲近也一样会带来创伤。

        这后一种创伤,可以称之为被吞没的创伤。

        一天,我带我们家的猫小白去我的工作室,它非常惹人喜爱,所有去我工作室的朋友都忍不住要抱它,而它也有些黏人,所以几乎来者不拒。

        但很有趣的是,我发现它对两位女士很抗拒。她们抱它时,都将它抱得特别紧,而且怜爱得不得了。我发现,小白这时在用它的前爪用力在它和这两位女士的身体间撑出一个空间,而其他人抱它时,它都是很放松地躺在拥抱者的怀里,非常享受。

        而且,其中一位女士不断地将小白抱过来玩,最后它怕了她,干脆藏在沙发底下不出来了。而有意思的是,这位女士似乎完全没意识到小白对她的这种抗拒,还认为小白很喜欢她。

        类似的画面,我也曾见过。当时,一个年轻的妈妈紧紧地抱着女儿亲吻,而女儿将脸向外扭去,并用手用力地推开妈妈,但这位妈妈对女儿亲了一下又一下,完全没看到女儿对她的排斥。

        每个孩子都渴望与父母亲近,假如父母对自己极亲近,那么孩子一方面会很喜欢这种感觉,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被吞没了。就像前面两个故事,拥抱者似乎完全接收不到被拥抱者的抵触,而这意味着,拥抱者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所以这真的是一种吞没。

        并且,被吞没的创伤,常常是与被抛弃的创伤连接在一起的。假若一位妈妈自己小时候有过严重被抛弃的创伤,那么她对亲近的渴求就非常强烈,以至于她的伴侣会被吓跑,会感觉到厌烦,会想办法与她拉开一段距离。这样一来,她的亲近的渴求就在伴侣身上得不到满足,转而在孩子身上去寻求满足了。

        孩子也会感觉到妈妈的渴求太强烈了,于是抗拒,但他的抗拒没有力量,而且因为种种微妙的心理,他甚至连抗拒的信息都传递不出去。最严重时,他甚至在意识上对妈妈完全没有了抗拒,但那时就会有更严重的问题产生。

        被抛弃的创伤,也被称为分离焦虑。通常,我们在分离时都会伤心,这是轻度的分离焦虑。而有过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可能会在任一分离时都会体验过严重的分离焦虑,就像是心脏病发作,呼吸变得很艰难,空气似乎都有了重量,让自己喘不过气来,严重时会觉得生不如死。

        分离焦虑的概念,学过心理学的人可能多少都有了解,但对于与这个概念相对的另一个概念——分离攻击——可能知之甚少。

        所谓分离攻击,即当你觉得关系太过于亲近时,你得发出攻击性的信号,以此与对方暂时有一定程度的分离。

        然而,假若面对一个人的吞没时,你完全发不出攻击性的信号,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有分离攻击的倾向,那么这种分离攻击就可能会变成极具破坏力的攻击行为。

        四川发生过一起恶性事件,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将六十多岁的妈妈砍死。亲人和邻居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位未婚男子对妈妈极为孝顺,而这位妈妈对儿子也照顾得无微不至,她每天都要去儿子家为他做一日三餐,旁人觉得这位妈妈为了儿子可以付出一切。

        但是,这对母子的关系,可能就是小白故事的超级版。这位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令这个儿子有窒息感,但要么是他发出的拒绝信息妈妈收不到,要么是他自己根本发不出这个信息。结果,妈妈和他的关系一直都过于紧密,以至于他的世界真的被吞没了:他没有婚姻,也没有朋友,他的世界里只有妈妈一个人。最后,他内心隐藏着的分离攻击变成了杀死妈妈的犯罪行为。

        

亲密关系中的头号难题



        被抛弃的创伤和被吞没的创伤,几乎总是在一起出现。它们先是一同出现在亲子关系中,而等这个关系中的孩子长大后,它们就会一并出现在情侣关系中。

        我的多数女性来访者,都有严重的被抛弃的创伤,而她们来找我做咨询的关键原因,都是她们的先生开始逃避她们。再仔细了解,她们的先生则是有典型的被吞没创伤,也就是说,她们的先生没能力发出分离攻击的信号,或者发出了太太也接收不到。

        我的一个来访者非常愤怒,因为她的男友有了第三者,于是她逼问他:“你爱我不爱我?你是要和我在一起,还是要和我分手?快说,我只要你一句话。”

        她男友给了很经典的回答:“打死我也不说。”

        她难以理解这个男人这句话的意思,而在我看来,这个男人无法说出“我想和你分手”或“我想离你远点”这样的分离攻击的话来,他不允许自己发出这样的言语,但他通过行动来表示这个意思。

        很有趣的是,那个第三者和我这位来访者一样是有过严重的被抛弃创伤的女子,所以她们两个都将他抓得很紧。

        后来,这个男人又对我的来访者说过一句话,“这种局面也不是我想要的”。对于这句话,我的来访者认为,他拒绝不了女人。

        同样的,来到我工作室的男性,多数是有过被吞没创伤的,他们也一样为亲密关系而深深苦恼。

        之所以男人和女人都如此苦恼,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没有意识到,配偶不是我们情感缺失的答案。这是一个很深的道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