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伟人成为伟人的原因第五章

第五章

        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形势下,吴仁宝却出人意料地提前两年将华西村的领航大权交给了年轻一代——过去他多次表示要干到80岁。交权的那天,他深情地对村民们说:“没有吴仁宝,华西的明天定会更美好。”事实也是如此,新华西村党委班子以老书记为榜样,紧紧抓住执政为民和科学发展两大主题,他们提出了从今年起,要“努力一千天,创造一千亿”的新目标,即在今后三年内,每天全村要创造一个亿的产值,三年一千个亿!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数据。而他们仅是一群中国农民!一群有老共产党人吴仁宝一手培育起来的中国农民!

        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这一刻得到充分体现和升华。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羡慕共产主义社会,那时大人们告诉我们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那就是共产主义;等我们长大后,这些都有了,可是发现共产主义其实离我们还很远很远。即便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我们还仅仅刚刚跨入。于是我们有了许多疑惑,但我们仍然那么渴望共产主义……因为渴望共产主义,所以我们一心想建设好社会主义。这是所有共产党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

        但社会主义到底是个什么样?我们同样有许多疑惑,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排除许多疑惑之后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社会主义必须让人民富裕起来,富裕了的人民才有幸福可言。人民真正富裕了幸福了,那才是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

        走进华西村,我们最强烈的感受是:这里的农民真的是天下最幸福最富裕的人!他们住最宽敞、豪华的房;家家停放着一至三辆轿车;吃,基本不用花钱;穿“仁宝”、“华西村”等自创的名牌服装;老人有丰厚的退休养老金;孩子上学全免费;每家每户少不了百万、千万的存款……这日子让美国、欧洲来的客人都异口同声:华西村的农民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如果允许,我宁愿上这儿当一个村民”——这话,新加坡的客人说过,美国的国会议员说过,德国的政府部长说过。

        2004年,我国政府曾经宣布中国人均收入达到了1000美元,这一数据的诞生将昭示着中国从一个落后的贫困国家,全面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当我来到华西村,才知道今天的华西村农民的人均收入其实已经过了8000美元,如果再算上村里的各种福利补贴,他们的人均收入实际已超过10000美元。我们因此毫不见怪地在华西村随时可以听到建设“中康”奔“大康”的话语。

        说这话最多的,还是老书记吴仁宝。

        可以这样认为:而今的华西村已经基本全面“中康”。但明天的华西村的“大康”究竟是个什么样呢?或者说五十年后、一百年后的中国是个什么样,我希望能在已经走在别人前面几十年的华西村得到某种感受和体验,并期望从吴仁宝的嘴里得到答案。可是这位充满睿智的老人没有直面回答,却把我带到一排在绿荫花丛和小桥流水间巍然矗立的新建筑面前,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18栋年底前竣工的“总统别墅”是以后让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轮流享用的。让村民享用“总统别墅”?我有些不解。

        吴仁宝似乎看出我的心思,笑眯眯地解释:建“总统”别墅,一则是为了迎接更多的外国贵宾,二呢也想让华西村民们享受享受“我们所能想得到的世界上最好的物质文明”。

        听其一言,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吴仁宝的一句名言:有福民享,有难官当。

        华西村的农民福气太大,大到他们能享用到连我们一直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也难有可能享用的居室内有游泳池的“总统”待遇!真正的总统生活其实并非一定是幸福生活的享受者——因为他们没有自由;而具有总统物质待遇的农民才是真正的享受者——因为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支配自己。吴仁宝一生都在追求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他要让自己的农民兄弟成为世界上最幸福、最富裕和最自由的人。为了实现这一境界,他把一个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智慧全部贡献给了他的百姓……

        “华西398号”是吴仁宝的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绝不会相信在农民们享受天堂般生活的光景中,这位缔造中国富甲神话的“村主”竟然自己与老伴俩人依然住在华西村七十年代的旧楼里——听华西村民说,这样的楼现今多数租给那些外地来的“打工者”。

        吴仁宝在“作秀”?一个大大的问号跃入我的脑海,但很快被否定了。

        “老书记在七十年代华西村成为‘中国农村首富’时就给自己立下‘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老书记的这‘三不’他全做到了,所以我们现在过的生活越好,就越觉得对老书记过意不去……”村民黄永高——一个残疾的农民,他拐着双腿毫无顾忌地领着我来到他正在装修的新别墅,一边看一边跟我说着老书记的事。黄永高说他先前不是华西村的,是相邻的华明村人。他在两岁时从树上掉下来,摔断了腿,因为家贫没有钱治,结果落了个终身残疾。1982年冬日的一天,靠修鞋维系生活的黄永高蹲在华西村一个厂子的门口给人修鞋,当时天下着雪,黄永高蜷曲着双腿,蹲在地上干活,那双缝鞋的手裂出一道道血口……

        “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啦?”黄永高一看是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赶忙如实回话。

        “那你愿意到华西村来工作吗?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宾馆……”

        “我?能行吗?”

        “我看行,你能吃苦。”

        黄永高看着吴仁宝慈祥真诚的目光,不禁热泪滚滚而下……从此黄永高这位残疾青年落户华西村。几年后,黄永高不仅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还在38岁时与一位比自己年龄小一半的一位同在宾馆工作的四川籍姑娘产生了爱情。要结婚了,黄永高将喜讯告诉吴仁宝时,老书记欣喜若狂,亲自为黄永高操办了五桌酒席。之后,又给黄永高分了一套三层楼房。

        “老书记对村民太好了!去年我退休时,他考虑到我儿子也上中学了,又给我调了这套450多平米的别墅……”黄永高为了让我感受一下老书记给予他的关怀,楼上楼下地带我好好参观了一番:好气派!地面是锃亮的大理石和进口木地板,铝合金钢窗闪闪发亮,全套红木家具和应有尽有的电器家什……你怎么也想像不出这是华西村一户收入相对属于中低水平的残疾农民的家庭。

        “老黄,你可比老书记家的房子气派多了!”我一句随口而出的话,竟让黄永高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是啊,老书记家的条件有我这三分之一水平就不错了,我一想这,就觉得特别过意不去……”

        黄永高说的是实话。就在几小时之前,我进过吴仁宝的家,在那栋二层旧楼里,我印象中最深的有三样东西:一是满屋子的照片,那是主人在各个时期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地方领导人及外国朋友在一起的合影;二是四周破落的墙皮;三是那张如今很少有人家再睡的南方旧式木床。不用刻意描述,就这三件东西,便概括了主人吴仁宝的基本生活状态:朴实无华,落后旧式,普普通通,与华西村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差三个时代。

        在常人眼里,吴仁宝是华西这个“天下第一村”的

ails>“皇上”,有巨大的权力,有无限的财富,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可吴仁宝没有当“皇上”,他只选择做一名为民造福的公仆。

        “人活着为了什么?活着的时候是得有点钱,享点福。可人不能仅仅只为了钱才活着,为了享福才掌权。为国家、为人民多做点贡献,这才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我的最大幸福和满足,就是想看到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在华西采访的一个星期里,吴仁宝与我有过三次直面接触,而其中有两次他说过这样的话,这使我印象特别深。

        在华西人过着天堂般幸福富裕的生活时,我们随便问一位农民,他们一谈起老书记都可以给你讲一段关于老书记如何关心他们的感人故事,谈到动情处,总会热泪盈眶。村民们对吴仁宝如此深情,那么在吴仁宝心目中的老百姓又是怎样的呢?这是我非常想知道的事。

        “给你讲件事吧。”一向笑眯眯的吴仁宝在我提问后,神情一下变得凝重起来:那年组织上让我当江阴县委书记,我思想上没准备,感情上也不愿离开华西村。可这是组织决定,我得上任去。那几天村上的人都想我这一走可能就永远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天天跟大伙儿在一起了,他们以各种方式来向我道别,其中一个叫吴荷英的姑娘给我送来一双她亲手纳的布鞋时说了一句话特别让我感动,这孩子说:吴书记,是你的恩情给了我工作、给了我家,我们当百姓的什么都不盼,就盼你这样的干部不要离开我们,要不我们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当时我接过她送的鞋,又品着她的话,眼泪一下掉了出来。这孩子的情况我一清二楚,她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走路只能靠拐杖,15岁了还只能在家吃闲饭。在农村,这么大的姑娘摊上个残疾身子,如果不能自立就一辈子只能过苦日子了。孩子的父母着急,我看了也难过,心想一定得让孩子有份事做做。后来我到镇上的一家皮带厂,请厂里的领导帮吴荷英找个皮匠师傅。人家答应了,我就摇船把小荷英送去了。一年后,我又把小荷英接回华西,让她进了村上的服务组,专为村民做鞋、修鞋、钉掌和补补缝缝。这孩子心灵手巧,不仅村上的人喜欢她,连邻村的一个小伙子也看中了她,后来俩人产生了爱情。小荷英结婚时,村上分了她一套新房,我还特意批准她的新郎贡祥兴到我们华西落户。现在吴荷英一家过着幸福生活,一儿一女都非常健康,上完中专、大学后又在华西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一家美美满满。小荷英的变化,和她送我一双鞋时说的话,对我触动很深,所以有时我常常在想,老百姓生活在最底层,他们的冷暖苦福,如果我们这些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再不去过问、再不去帮他们一把,那他们还会有啥好日子过嘛!老百姓过不上好日子,又要我们这些党员、干部啥用?所以说,是党员的、是干部的,你的全部责任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就是怎么让自己的人民和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吴仁宝的话并不深奥,但却折射了深刻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核心和最本质的内容,即:共产党人的全部责任,就是为了人民谋幸福。

        华西村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纪的今天,在长达半个世纪里之所以始终走在中国农村发展的前列,这里的老百姓能够过上今天最幸福富裕的生活,归根到底,就是领头人吴仁宝始终如一地把共产党人的这份责任扛在了肩上,并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情感倾注在这份责任之中。

        至此,我相信读者和我一样终于明白了吴仁宝为什么在全村人都早已住上第四、第五代别墅后,他仍然不肯搬出上世纪七十年代盖建的旧房子,也明白了他为什么明明白白可以放进自己口袋里的5000多万奖金却一分不剩地全部留给了集体。

        这是因为,他内心认为:百姓们的幸福生活还要继续提高,即便是“中康”、“大康”后,我们还有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需要我们去建设创造;

        这是因为,他内心认为:共产党人和当干部的这份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永无止境,即使是自己的生命结束之后还有一个留给后代什么样的精神遗产的问题;

        这是因为,他这样做可以为下一代全面富裕后的华西村的党员、干部们树立榜样,让他们明白严于律己、克己奉公、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永远不能丢失的本色。

        像毛泽东当年在西柏坡时就告诫中国共产党人进城后不要忘了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教导一样,吴仁宝在华西村刚刚成为全国农村“首富”时就以自己的行动,为全村党员、干部立下一条又一条“规矩”,这些“规矩”其实是把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理解得了的通俗话语,在村民和世人面前作出的庄严承诺——

        比如他早期所说的“三不”:不拿全村的最高工资、不住全村的最好房子、不拿全村的最高奖金。这“三不”是当年吴仁宝给自己立的“规矩”,几十年来他全做到了。而正是他的这份无形的榜样力量,如今在村里担任重要职务的吴仁宝的几位子女也都做到了。2004年,他的二儿子按照承包责任书所规定的个人效益奖金达近亿元,但吴仁宝的二儿子最后只拿了一个零头,几千万元奖金全部归到了集体。有人作过不完全的统计,仅吴仁宝一家,在这近五年中,光他们应得的个人效益奖金归给了集体的数额至少有两三亿元之多!华西村民知道,凭吴仁宝的能力和知名度,他完全可以将自己祖孙三代的整个家族迁移到“深圳上海”,或“漂洋过海”,但吴家26口人至今全部留在村里,就连吴仁宝的孙女婿也从日本留学回到了华西。

        比如吴仁宝为了告诫党员干部们(包括富裕了的村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把自己一句常说的话,刻在村头最醒目的地方。这句话如今不仅成为村里党员干部们的座右铭,就连普通村民也能熟记熟背:“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能占一个床位。”

        比如他要求党员得有“党心”、“公心”和“良心”。这“党心”就是党的先进性和原则性,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全心全意。在“为官之道”上,吴仁宝以“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百姓信任”为原则,他给自己的日常生活约法“三章”:一不沾酒、二不陪客、三不上群众家饭桌。

        在华西村采访时,有一位地方领导曾经对我说了这样一句颇为耐人寻味的话:吴仁宝能把华西带成今天这个样,有其两大原因,一是他从未离开过华西村,二是他的心全部留给了这里的百姓。

        在这句朴实的话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容: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村支部书记,用吴仁宝自己的话说,他是“大代表、中代表、小代表”都当过,“小劳模、中劳模、全国大劳模”也都当过,可就是一样他始终如一,那便是无论在怎样的情境下他都没有离开过华西村。即便是在当县委书记的五年里,除了继续兼任村支部书记外,每年他给自己规定的不少于100天的劳动时间里,多半是在华西村。至于村里有事,起早摸黑赶回华西处理更是“家常饭”。这也正是那年他意外落选党代表、从县委书记的职务上能够很自然地重新回到华西村、心甘情愿做一个农民的原因。

        吴仁宝如今已是年近80岁的老人了,可华西村许多人跟我说:老书记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干劲却始终像小伙子一样。他每天依旧四、五点钟起床,然后开始“走村串厂”,一直到傍晚九、十点钟才回家。

        如果遇事开会回家就更晚。老伴怕他年岁大了,起早摸黑会出意外,所以总想跟在他后面“盯”住他,可最后准是连个人影都找不见。村里后来派一位年轻人“盯”他,结果被甩掉的还是那位年轻人。

        “老书记的脚步,谁也赶不上。后来我们只好随他去……”村办公室的秘书告诉我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吴仁宝管理的华西村如今早已是个庞大的工农文政一体的联合体,用日理万机来形容当家人的工作一点不夸张,可这位秘书告诉我,吴仁宝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办公室。“工厂的车间、农村的田埂、托儿所的小板凳和农民的家里,就是他的办公室。老书记处理事情都是在现场,几十年如一日,因此养成了他从不要固定办公室的习惯。”

        “那保镖、秘书呢?”似乎现今的一些“老大”都缺不了这些。于是我悄悄问。

        “嘘!那是更不可能的事。”华西人嘲笑这样的问话。

        我仍不死心,希望找到些“真实”的吴仁宝。机会有了,主人邀请我和几位陪同的当地领导同志吃饭,老书记说好是要来的。宴席比较丰富,老书记吴仁宝真的到场了,可他笑眯眯地拿着装白水的杯子过来跟我们一个个碰杯,然后抱歉地说:我不能破规矩,你们自己丰衣足食吧!见老人淡出宴席,感动之余我仍悄声问一旁的服务小姐:老书记在隔壁吃什么?

        “一碗清汤面。他最喜欢吃的……”服务小姐脱口而出,然后示意我上那边的门缝里往里瞧一下。我凑过去迅速扫了一眼,可不,老人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他的“清汤面”,桌上再没有其它任何碗盆……

        吴仁宝的心全扑在了村子和村民身上!他风风火火的脚步,是华西村追赶时代的战鼓;他起伏不息的呼吸,是华西村民晨醒夜眠的乐章;他笑眯眯的神情,是华西村新的一天的幸福前奏……

        华西村民在自编的一个文艺节目里唱出了他们对共产党和这位共产党的老书记的心声:“老书记,是你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天大恩情,是你让我们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

        “仁宝仁宝,国之瑰宝。风风雨雨,红旗不倒。”“年近八十,日夜操劳。健康长寿,人民需要。”一位领导在参观华西村、听到村民们讲述“老书记”吴仁宝几十年来一心爱民为民的故事后,感慨万分地欣然挥毫写下这样的话。

        而我在华西村的日子里,从百姓嘴里听到的有关“老书记”的一则则“有福民享”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

        那是30年前的事。村民孙良庆一家遇上了天灾,12岁的儿子不幸溺水而亡。孙良庆夫妇哭得死去活来,怎么劝也不行。眼看着好端端的孙家要垮下了,村上人着急,吴仁宝更是苦思冥想。俗话说:堆山的黄金换不了一个儿子。孙家的事怎么处理,也让吴仁宝一时感到为难。怎么办?那些天,吴仁宝辗转难眠了好几夜……有一天早晨,他将准备上学的自家儿子送出家门后突然喊了一声:“有了!”这天,吴仁宝来到孙良庆家,对孙家夫妇说:“水流走了不能收回,人死了不能复生。你们别再难过了,你们不是缺儿子嘛!我把我的儿子给你们。你们看哪个合适就挑哪个!”孙良庆夫妇一听惊异万分,说这哪成!吴仁宝拉住孙家夫妇的手深情地说:“不要客气了。我家阿四跟你们的儿子年岁差不多,你们看成不成?”“你要把阿四给我们呀?”这是孙家夫妇更没有想到的事,华西村的人都知道,吴仁宝最疼爱的就是小儿子阿四。“就这么定了!从今天起,阿四就是你们孙家的儿子。我吴仁宝是诚心诚意的,阿四也会跟亲儿子一样地待你们,直到为你们养老送终……”

        “阿四”名叫吴协恩,后来真做了孙家的儿子,并且十多年后又跟孙家的小女儿结成夫妻,成了孙家亲上加亲的儿婿。吴协恩现在是华西村的“一把手”,吴仁宝在两年前把华西村的党政大印全部交给了这位“倒插门”的孙家儿婿。华西村“新掌门人”对当年的事记忆犹新:“从我记事起,父亲总是出力流汗在一线。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官就应该想着百姓’。几十年来,我真正在他身边只有十个年头,那年他把我送给孙家当儿子时,也是父亲一生中陪我时间最长的一天。至今我仍记得当时他再三叮嘱我,说你从现在起,就有两个阿爹姆妈,你首先要孝敬和照顾好的是孙家的阿爹姆妈……”“阿四”吴协恩后来做得非常好,所以当他被推荐接替吴仁宝出任华西村“新掌门人”时,得到的是村民的全票赞成。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